第一章 總論
關燈
小
中
大
、《東觀漢紀》、《路史》、《契丹國志》等二十部。
雜史類。
所錄為《國語》、《戰國策》、《渚宮舊事》、《松漠紀聞》等二十二部。
诏令奏議類。
所錄為《太祖高皇帝聖訓》、《唐大诏令》、《包孝肅奏議》、《名人經濟錄》等四十一部。
傳記類。
所錄為《孔子編年》、《晏子春秋》、《朱子年譜》、《古列女傳》、《明儒學案》、《吳船錄》、《入蜀記》等凡六十部。
史鈔類。
所錄為《兩漢博聞》、《南史識小錄》、《北史識小錄》等四部。
載記類。
所錄為《吳越春秋》、《華陽國志》、《南唐書》、《安南志略》等二十二部。
時令類。
所錄僅《歲時廣記》及《月令輯要》二種。
地理類。
所錄為《三輔黃圖》、《明一統志》、《新安志》、《水經注》、《洛陽伽藍記》、《荊楚歲時記》、《大唐西域記》等一百四十四部。
職官類。
所錄為《翰林志》、《玉堂雜記》、《詞林典故》、《官箴》等二十一部。
政書類。
所錄為《通典》、《唐會要》、《文獻通考》、《大唐開元禮》、《荒政叢書》、《曆代兵志》、《唐律疏義》、《營造法式》等五十六部。
目錄類。
所錄為《崇文總目》、《子略》、《漢藝文志考證》、《集古錄》、《蘭亭考》等四十七部。
史評類。
所錄為《史通》、《三國雜事》、《史糾》、《禦批通鑒綱目》等二十二部。
至于史學家的分類,則與目錄學家微有不同。
劉知幾分史家為六:一為《尚書》家,二為《春秋》家,三為《左傳》家,四為《國語》家,五為《史記》家,六為《漢書》家。
他又以為“《尚書》等四家,其體久廢;所可祖述者唯《左氏》及《漢書》二家而已”。
因為《左傳》為編年史,《漢書》為斷代史,後人祖用的最多,所以他特别推重,稱為“正史”。
其他為“雜記”,凡分十流:為偏記、小錄、逸事、瑣言、郡史、家史、别傳、雜記、地理書及都邑簿。
梁啟超在他的《中國曆史研究法》裡,論過去的中國史學界,獨于紀傳、編年、紀事本末、政書四體,詳述其進化軌迹,加以評骘;又把其他各體,分為“供後人著史之原料者”及“制成局部的史籍者”二大類。
這種分法,最為合理而又最簡要。
故本書所述,即以紀傳、編年、紀事本末、政書四體為主,而把其他省去;惟将史評著為附錄,列于四體之後。
〔問題〕 (1)史部獨立始于何時? (2)《七錄》分史為哪幾類? (3)《隋書·經籍志》分史為哪幾類? (4)《宋史·藝文志》分史為哪幾類? (5)《明史·藝文志》分史為哪幾類? (6)《四庫全書》分史為哪幾類?所收為哪樣的書籍? (7)《史通》分史為哪幾家? (8)梁啟超對于史的分類怎樣? 三 史學的沿革 古代“結繩”以紀事,為中國有曆史的開始。
及黃帝立史官,命倉颉為左史,沮誦為右史,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于是始有記載之史。
周代則有太史、小史、内史、外史、禦史等五官。
春秋時,各國都有史官:魯有太史,齊有南史,楚有左史,晉有太史及左史,衛有太史,雖職名不一,而所掌則皆為史事。
孔子取三代史官所記,删為《尚書》,又依魯史記作《春秋》;一屬記言,一屬記事,為中國古代史學上二大巨著。
時又有左丘的《國語》,所記不以一國為中心,而又涉及全社會各方面;又有《世本》一書,不知作者,為《史記》的藍本,所記除《帝系》、《世家》、《傳》外,尚有所謂《譜》、《氏姓篇》、《居篇》、《作篇》等類,近于近代所謂文化史的性質。
這兩書亦被推為史學界最初有組織的名著。
秦代以後,史職久虛。
至漢武帝時,始以司馬談為太史公,位在丞相之上。
談嘗據《左傳》、《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接以後事,成一家之言,未成而死;他的兒子遷繼為太史令,續成其志,就成空前的名著《史記》。
前漢以後,王莽有柱下史;東漢有蘭台令史;後又移圖籍于東觀,遂為史臣聚集之處。
東漢班固雖嘗
雜史類。
所錄為《國語》、《戰國策》、《渚宮舊事》、《松漠紀聞》等二十二部。
诏令奏議類。
所錄為《太祖高皇帝聖訓》、《唐大诏令》、《包孝肅奏議》、《名人經濟錄》等四十一部。
傳記類。
所錄為《孔子編年》、《晏子春秋》、《朱子年譜》、《古列女傳》、《明儒學案》、《吳船錄》、《入蜀記》等凡六十部。
史鈔類。
所錄為《兩漢博聞》、《南史識小錄》、《北史識小錄》等四部。
載記類。
所錄為《吳越春秋》、《華陽國志》、《南唐書》、《安南志略》等二十二部。
時令類。
所錄僅《歲時廣記》及《月令輯要》二種。
地理類。
所錄為《三輔黃圖》、《明一統志》、《新安志》、《水經注》、《洛陽伽藍記》、《荊楚歲時記》、《大唐西域記》等一百四十四部。
職官類。
所錄為《翰林志》、《玉堂雜記》、《詞林典故》、《官箴》等二十一部。
政書類。
所錄為《通典》、《唐會要》、《文獻通考》、《大唐開元禮》、《荒政叢書》、《曆代兵志》、《唐律疏義》、《營造法式》等五十六部。
目錄類。
所錄為《崇文總目》、《子略》、《漢藝文志考證》、《集古錄》、《蘭亭考》等四十七部。
史評類。
所錄為《史通》、《三國雜事》、《史糾》、《禦批通鑒綱目》等二十二部。
至于史學家的分類,則與目錄學家微有不同。
劉知幾分史家為六:一為《尚書》家,二為《春秋》家,三為《左傳》家,四為《國語》家,五為《史記》家,六為《漢書》家。
他又以為“《尚書》等四家,其體久廢;所可祖述者唯《左氏》及《漢書》二家而已”。
因為《左傳》為編年史,《漢書》為斷代史,後人祖用的最多,所以他特别推重,稱為“正史”。
其他為“雜記”,凡分十流:為偏記、小錄、逸事、瑣言、郡史、家史、别傳、雜記、地理書及都邑簿。
梁啟超在他的《中國曆史研究法》裡,論過去的中國史學界,獨于紀傳、編年、紀事本末、政書四體,詳述其進化軌迹,加以評骘;又把其他各體,分為“供後人著史之原料者”及“制成局部的史籍者”二大類。
這種分法,最為合理而又最簡要。
故本書所述,即以紀傳、編年、紀事本末、政書四體為主,而把其他省去;惟将史評著為附錄,列于四體之後。
〔問題〕 (1)史部獨立始于何時? (2)《七錄》分史為哪幾類? (3)《隋書·經籍志》分史為哪幾類? (4)《宋史·藝文志》分史為哪幾類? (5)《明史·藝文志》分史為哪幾類? (6)《四庫全書》分史為哪幾類?所收為哪樣的書籍? (7)《史通》分史為哪幾家? (8)梁啟超對于史的分類怎樣? 三 史學的沿革 古代“結繩”以紀事,為中國有曆史的開始。
及黃帝立史官,命倉颉為左史,沮誦為右史,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于是始有記載之史。
周代則有太史、小史、内史、外史、禦史等五官。
春秋時,各國都有史官:魯有太史,齊有南史,楚有左史,晉有太史及左史,衛有太史,雖職名不一,而所掌則皆為史事。
孔子取三代史官所記,删為《尚書》,又依魯史記作《春秋》;一屬記言,一屬記事,為中國古代史學上二大巨著。
時又有左丘的《國語》,所記不以一國為中心,而又涉及全社會各方面;又有《世本》一書,不知作者,為《史記》的藍本,所記除《帝系》、《世家》、《傳》外,尚有所謂《譜》、《氏姓篇》、《居篇》、《作篇》等類,近于近代所謂文化史的性質。
這兩書亦被推為史學界最初有組織的名著。
秦代以後,史職久虛。
至漢武帝時,始以司馬談為太史公,位在丞相之上。
談嘗據《左傳》、《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接以後事,成一家之言,未成而死;他的兒子遷繼為太史令,續成其志,就成空前的名著《史記》。
前漢以後,王莽有柱下史;東漢有蘭台令史;後又移圖籍于東觀,遂為史臣聚集之處。
東漢班固雖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