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各論
關燈
小
中
大
,卑弱以自持”。
前者以莊、列為代表,後者以老子為代表。
《漢書·藝文志》所錄周、秦道家的書,有《伊尹》五十一篇;《太公》二百三十七篇,《謀》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辛甲》二十九篇;《鬻子》二十二篇;《管子》八十六篇;《老子鄰氏經傳》四篇,《傅氏經說》三十七篇,《徐氏經說》六篇;《劉向說老子》四篇;《文子》九篇;《蜎子》十三篇;《關尹子》九篇;《莊子》五十二篇;《列子》八篇;《老成子》十八篇;《長盧子》九篇;《王狄子》一篇;《公子牟》四篇;《田子》二十五篇;《老萊子》十六篇;《黔婁子》四篇;《宮孫子》二篇;《鹖冠子》一篇;《周訓》十四篇;《黃帝四經》四篇;《黃帝銘》六篇;《黃帝君臣》十篇;《雜黃帝》五十八篇;《力牧》二十二篇;《孫子》十六篇;《捷子》二篇;《鄭長者》一篇;《楚子》三篇:凡三十三家。
此三十三家之書,今已無一全存者。
今本《管子》、《莊子》均為殘存之書;《老子》已不詳為何氏本;《鬻子》、《文子》、《關尹子》、《列子》、《鹖冠子》皆為僞本;餘皆亡佚不存。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一字聃。
李耳何以亦稱老聃?胡适以為老或是字,因春秋時人好名字并舉;或是姓,因古代貴族于姓之外還有氏,李耳或源出大族,故姓老而氏李。
他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人,曾做過周室守藏室之史,等于現在國家圖書館館長,故孔子向之問禮。
《史記》稱他“修道德,其學以自隐無名為務。
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
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為我著書!’于是老子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老子法自然,主無為,以卑弱自處,所以他的對于政治的主張,主愚民,用權術,與儒家之主教化,以至誠完全相反。
今本《老子》二卷,分為《道經》與《德經》,凡八十一章,五千七百四十八言。
《老子》書的稱經,實始于漢景帝的時候。
景帝因黃、老之書,義理深奧,故改子為經,立“道學”一門,敕令朝野之間,都諷誦它。
至唐代,因同姓的關系,高宗封老子為玄元皇帝,其書尤見尊重。
古來為之注者甚多,《道藏》所收,幾及五十家。
但通行本僅有河上公《注》及王弼《注》二家。
河上公《注》為僞書,每章所加題目,尤為近俗。
今人陳柱,精于老子學的研究,所著書很多。
他的《老子集訓》一書,集古來注釋的大成,尤便于學子的研誦。
莊、列雖并稱,但列子卻在莊子之前。
列子名禦寇,為鄭繻公時人。
高似孫以為“莊周寓言,實無其人”,蓋因佚其書而并疑其人,并無确證。
其書今存八篇,為僞作;書前有張湛序,述得書源流,殊不可信。
序中有雲:“屬辭引類,特與《莊子》相似。
莊子、慎到、韓非、屍子、淮南子,玄示指歸,多稱其言。
”故後人以為即湛取材于《莊子》、《慎子》諸書而稍附益之以成。
其書與《莊子》相類,精義雖不及《莊子》之多,而其文較《莊子》易解,足與《莊子》相參證。
八篇之目,為《天瑞》、《黃帝》、《周穆王》、《仲尼》、《湯問》、《力命》、《楊朱》及《說符》。
唐玄宗時,尊為《沖虛真經》;宋朝景德中,更加“至德”二字,故又稱《沖虛至德真經》,列于《道藏》。
莊子名周,是宋國蒙縣人。
他曾作蒙漆園吏,和梁惠王、齊宣王同時。
于學無所不窺,要其本,則歸之于老子之言。
著書凡十餘萬言,大抵以寓言為多,而诋訾孔子之徒,其所言尤洸洋自恣,故荀子诋為“滑稽亂俗”。
當時自王公大人以下,不能器重他。
楚威王聞其賢,使人以厚币往迎,許以為相。
他笑對使者道:“千金重利也,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太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我甯遊戲污渎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羁,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從這一段話裡,可見莊子處世哲學的一斑。
至其與老子學說的異同,已見前述,不複再叙。
今本《莊子》僅三十三篇,較之《漢志》所稱少十九篇。
五十二篇有司馬彪及孟氏注本,今都佚失。
三十三篇有郭象注本,分《内》、《外》、《雜》三篇,最為通行。
三篇中《内篇》包含《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七篇,《外篇》包含《骈拇》、《馬蹄》、《胠箧》、《在宥》、《天地》、《天道》、《天運》、《刻意》、《繕性》、《秋水》、《至樂》、《達生》、《山木》、《田子方》、《知北遊》十五篇,《雜篇》包含《庚桑楚》、《徐無鬼》、《則陽》、《外物》、《寓言》、《讓王》、《盜跖》、《說劍》、《漁父》、《列禦寇》、《天下》十一篇。
王樹枬以為“内篇即内聖之道,外篇即外王之道,所謂靜而聖,動而王也。
雜篇者,雜述内聖外王之事,篇各為章,猶今人之雜記也”。
其中《内篇》七篇,說者多以為真是莊子的作品,大緻可信,但也有後人加入的話。
至《外篇》、《雜篇》則都非自作。
然子書本非一人之言而為一家之言,故諸子均非出一人手筆,不獨《莊子》是這樣。
其書亦名《南華真經》,晉人已有稱之者,可見經名之定,後于《老子》而先于《列子》。
注釋本甚多,《道藏》所收,多至十餘種。
其中最便研習者,為郭慶藩的《莊子集釋》、王先謙的《莊子集解》。
二書一詳而備,一簡而要,各有所長。
管子名仲,字夷吾,事齊為大夫。
嘗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頗為孔子所稱。
所傳《管子》内容甚錯雜,統觀全書,以道、法二家之言為最多,故《七略》以之列入法家。
然其間亦多兵家、縱橫家、儒家、陰陽家及農家之言,故不如入之雜家為妥。
至其作者,當非出于管子一人手筆,亦非成于一時。
今本《管子》中,自《牧民》至《幼官圖》九篇,為《經言》;自《五輔》至《兵法》八篇,為《外言》;自《大匡》至《戒》九篇,為《内言》;自《地圖》至《九變》十八篇,為《短語》;自《任法》至《内業》五篇,為《區言》;自《封禅》至《問霸》十三篇,為《雜篇》;自《牧民解》至《明法解》五篇,為《管子解》;自《臣乘馬》至《輕重庚》十九篇,為《管子輕重》。
其中已亡失《王言》等十篇;《封禅》原篇亦亡,系采《史記·封禅書》補入,已非原文了。
此外僞作的書,除《列子》外,尚有《鬻子》十四篇,唐逢行珪所獻;《文子》十二篇,江瑔以為文種作,其書半襲《淮南子》,杜道堅為作《缵義》;《關尹子》九篇,南宋徐蒇得于永嘉孫定家;《鹖冠子》三卷十九篇,陸佃為之注,頗行于世。
他如其書全佚,仍可于他書中考見其片辭隻意的,有《老萊子》,見《莊子》、《孔叢子》、《戰國策》、《列女傳》、《高士傳》、《大戴禮記》;《黔婁子》,見《高士傳》、陶潛《五柳先生傳》;《公子牟》,見《莊子》、《說苑》;《田子》,見《淮南子》、《呂氏春秋》;《鄭長者》,見《韓非子》。
此外則不可考。
道家的不見錄于《漢志》,而且著作亦已佚亡,但在當時曾有盛大的勢力的,尚有楊朱。
蔡元培疑楊朱即莊周,因楊、莊疊韻,朱、周雙聲,古音可通;又以孟子單辟楊、墨而未及莊周為證。
但《莊子》書中有陽子居,即為楊朱,陽、楊同音,子居為朱音之反,故知其決非為一人。
楊朱學說,可考《列子·楊朱篇》。
其學導源《老子》,主“為我”,故不與損一毫利天下,亦不取悉天下以奉一人;謂賢、愚、貴、賤同歸于臭腐消滅,故重樂生逸身,而不為壽、名、位、貨四事所困。
其說較《老子》為狹而甚易入人心,故至戰國而其道大盛。
司馬談評道家的長處,在于:“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
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分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故較儒家為推重。
〔問題〕 (1)何謂“道家”? (2)道家的來源怎樣? (3)道家有何派别? (4)《漢書·藝文志》所載道家有哪幾家? (5)《老子》的内容和思想怎樣? (6)《列子》的來源和内容怎樣? (7)《莊子》的内容和思想怎樣? (8)老莊思想有何不同? (9)《管子》的内容和思想怎樣? (10)《列子》以外的僞書有哪幾種? (11)楊朱在當時的勢力和他的思想怎樣? (12)司馬談對于道家的批評若何? 三 陰陽家 所謂“陰陽”,含有三義:一為“日月陰陽”,如羲和的“欽若昊天,敬授民時”即屬此義;二為“陰陽變化”,就是兵書的陰陽;三為“五行陰陽”,就是五行的術數的陰陽。
這三義中,以第一義為陰陽家的正宗,二三義則不過一技一藝,不足以代表陰陽家的全體。
《漢書·藝文志》以為“陰陽者流,蓋出于羲和之官”。
《尚書·堯典》載堯、舜命官,以羲和為最先,可見羲和為古代最重要的官。
顧實《講疏》雲:“羲和之官,詳于《堯典》,仲叔四
前者以莊、列為代表,後者以老子為代表。
《漢書·藝文志》所錄周、秦道家的書,有《伊尹》五十一篇;《太公》二百三十七篇,《謀》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辛甲》二十九篇;《鬻子》二十二篇;《管子》八十六篇;《老子鄰氏經傳》四篇,《傅氏經說》三十七篇,《徐氏經說》六篇;《劉向說老子》四篇;《文子》九篇;《蜎子》十三篇;《關尹子》九篇;《莊子》五十二篇;《列子》八篇;《老成子》十八篇;《長盧子》九篇;《王狄子》一篇;《公子牟》四篇;《田子》二十五篇;《老萊子》十六篇;《黔婁子》四篇;《宮孫子》二篇;《鹖冠子》一篇;《周訓》十四篇;《黃帝四經》四篇;《黃帝銘》六篇;《黃帝君臣》十篇;《雜黃帝》五十八篇;《力牧》二十二篇;《孫子》十六篇;《捷子》二篇;《鄭長者》一篇;《楚子》三篇:凡三十三家。
此三十三家之書,今已無一全存者。
今本《管子》、《莊子》均為殘存之書;《老子》已不詳為何氏本;《鬻子》、《文子》、《關尹子》、《列子》、《鹖冠子》皆為僞本;餘皆亡佚不存。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一字聃。
李耳何以亦稱老聃?胡适以為老或是字,因春秋時人好名字并舉;或是姓,因古代貴族于姓之外還有氏,李耳或源出大族,故姓老而氏李。
他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人,曾做過周室守藏室之史,等于現在國家圖書館館長,故孔子向之問禮。
《史記》稱他“修道德,其學以自隐無名為務。
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
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為我著書!’于是老子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老子法自然,主無為,以卑弱自處,所以他的對于政治的主張,主愚民,用權術,與儒家之主教化,以至誠完全相反。
今本《老子》二卷,分為《道經》與《德經》,凡八十一章,五千七百四十八言。
《老子》書的稱經,實始于漢景帝的時候。
景帝因黃、老之書,義理深奧,故改子為經,立“道學”一門,敕令朝野之間,都諷誦它。
至唐代,因同姓的關系,高宗封老子為玄元皇帝,其書尤見尊重。
古來為之注者甚多,《道藏》所收,幾及五十家。
但通行本僅有河上公《注》及王弼《注》二家。
河上公《注》為僞書,每章所加題目,尤為近俗。
今人陳柱,精于老子學的研究,所著書很多。
他的《老子集訓》一書,集古來注釋的大成,尤便于學子的研誦。
莊、列雖并稱,但列子卻在莊子之前。
列子名禦寇,為鄭繻公時人。
高似孫以為“莊周寓言,實無其人”,蓋因佚其書而并疑其人,并無确證。
其書今存八篇,為僞作;書前有張湛序,述得書源流,殊不可信。
序中有雲:“屬辭引類,特與《莊子》相似。
莊子、慎到、韓非、屍子、淮南子,玄示指歸,多稱其言。
”故後人以為即湛取材于《莊子》、《慎子》諸書而稍附益之以成。
其書與《莊子》相類,精義雖不及《莊子》之多,而其文較《莊子》易解,足與《莊子》相參證。
八篇之目,為《天瑞》、《黃帝》、《周穆王》、《仲尼》、《湯問》、《力命》、《楊朱》及《說符》。
唐玄宗時,尊為《沖虛真經》;宋朝景德中,更加“至德”二字,故又稱《沖虛至德真經》,列于《道藏》。
莊子名周,是宋國蒙縣人。
他曾作蒙漆園吏,和梁惠王、齊宣王同時。
于學無所不窺,要其本,則歸之于老子之言。
著書凡十餘萬言,大抵以寓言為多,而诋訾孔子之徒,其所言尤洸洋自恣,故荀子诋為“滑稽亂俗”。
當時自王公大人以下,不能器重他。
楚威王聞其賢,使人以厚币往迎,許以為相。
他笑對使者道:“千金重利也,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太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我甯遊戲污渎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羁,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從這一段話裡,可見莊子處世哲學的一斑。
至其與老子學說的異同,已見前述,不複再叙。
今本《莊子》僅三十三篇,較之《漢志》所稱少十九篇。
五十二篇有司馬彪及孟氏注本,今都佚失。
三十三篇有郭象注本,分《内》、《外》、《雜》三篇,最為通行。
三篇中《内篇》包含《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七篇,《外篇》包含《骈拇》、《馬蹄》、《胠箧》、《在宥》、《天地》、《天道》、《天運》、《刻意》、《繕性》、《秋水》、《至樂》、《達生》、《山木》、《田子方》、《知北遊》十五篇,《雜篇》包含《庚桑楚》、《徐無鬼》、《則陽》、《外物》、《寓言》、《讓王》、《盜跖》、《說劍》、《漁父》、《列禦寇》、《天下》十一篇。
王樹枬以為“内篇即内聖之道,外篇即外王之道,所謂靜而聖,動而王也。
雜篇者,雜述内聖外王之事,篇各為章,猶今人之雜記也”。
其中《内篇》七篇,說者多以為真是莊子的作品,大緻可信,但也有後人加入的話。
至《外篇》、《雜篇》則都非自作。
然子書本非一人之言而為一家之言,故諸子均非出一人手筆,不獨《莊子》是這樣。
其書亦名《南華真經》,晉人已有稱之者,可見經名之定,後于《老子》而先于《列子》。
注釋本甚多,《道藏》所收,多至十餘種。
其中最便研習者,為郭慶藩的《莊子集釋》、王先謙的《莊子集解》。
二書一詳而備,一簡而要,各有所長。
管子名仲,字夷吾,事齊為大夫。
嘗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頗為孔子所稱。
所傳《管子》内容甚錯雜,統觀全書,以道、法二家之言為最多,故《七略》以之列入法家。
然其間亦多兵家、縱橫家、儒家、陰陽家及農家之言,故不如入之雜家為妥。
至其作者,當非出于管子一人手筆,亦非成于一時。
今本《管子》中,自《牧民》至《幼官圖》九篇,為《經言》;自《五輔》至《兵法》八篇,為《外言》;自《大匡》至《戒》九篇,為《内言》;自《地圖》至《九變》十八篇,為《短語》;自《任法》至《内業》五篇,為《區言》;自《封禅》至《問霸》十三篇,為《雜篇》;自《牧民解》至《明法解》五篇,為《管子解》;自《臣乘馬》至《輕重庚》十九篇,為《管子輕重》。
其中已亡失《王言》等十篇;《封禅》原篇亦亡,系采《史記·封禅書》補入,已非原文了。
此外僞作的書,除《列子》外,尚有《鬻子》十四篇,唐逢行珪所獻;《文子》十二篇,江瑔以為文種作,其書半襲《淮南子》,杜道堅為作《缵義》;《關尹子》九篇,南宋徐蒇得于永嘉孫定家;《鹖冠子》三卷十九篇,陸佃為之注,頗行于世。
他如其書全佚,仍可于他書中考見其片辭隻意的,有《老萊子》,見《莊子》、《孔叢子》、《戰國策》、《列女傳》、《高士傳》、《大戴禮記》;《黔婁子》,見《高士傳》、陶潛《五柳先生傳》;《公子牟》,見《莊子》、《說苑》;《田子》,見《淮南子》、《呂氏春秋》;《鄭長者》,見《韓非子》。
此外則不可考。
道家的不見錄于《漢志》,而且著作亦已佚亡,但在當時曾有盛大的勢力的,尚有楊朱。
蔡元培疑楊朱即莊周,因楊、莊疊韻,朱、周雙聲,古音可通;又以孟子單辟楊、墨而未及莊周為證。
但《莊子》書中有陽子居,即為楊朱,陽、楊同音,子居為朱音之反,故知其決非為一人。
楊朱學說,可考《列子·楊朱篇》。
其學導源《老子》,主“為我”,故不與損一毫利天下,亦不取悉天下以奉一人;謂賢、愚、貴、賤同歸于臭腐消滅,故重樂生逸身,而不為壽、名、位、貨四事所困。
其說較《老子》為狹而甚易入人心,故至戰國而其道大盛。
司馬談評道家的長處,在于:“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
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分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故較儒家為推重。
〔問題〕 (1)何謂“道家”? (2)道家的來源怎樣? (3)道家有何派别? (4)《漢書·藝文志》所載道家有哪幾家? (5)《老子》的内容和思想怎樣? (6)《列子》的來源和内容怎樣? (7)《莊子》的内容和思想怎樣? (8)老莊思想有何不同? (9)《管子》的内容和思想怎樣? (10)《列子》以外的僞書有哪幾種? (11)楊朱在當時的勢力和他的思想怎樣? (12)司馬談對于道家的批評若何? 三 陰陽家 所謂“陰陽”,含有三義:一為“日月陰陽”,如羲和的“欽若昊天,敬授民時”即屬此義;二為“陰陽變化”,就是兵書的陰陽;三為“五行陰陽”,就是五行的術數的陰陽。
這三義中,以第一義為陰陽家的正宗,二三義則不過一技一藝,不足以代表陰陽家的全體。
《漢書·藝文志》以為“陰陽者流,蓋出于羲和之官”。
《尚書·堯典》載堯、舜命官,以羲和為最先,可見羲和為古代最重要的官。
顧實《講疏》雲:“羲和之官,詳于《堯典》,仲叔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