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各論

關燈
一 儒家 “儒”本來是“術士”的通稱,術士即學道之士。

    《周官·大宰》“儒以道得名”,與“師”對舉,《疏》稱“儒,有道德、有道術者之通名”。

    師既與儒并言,則儒本為掌教育的人,就是以“六藝”教人的保氏。

    因為孔門專傳“六藝”之學,故遂加以“儒家”的稱号。

     孔門教育,分為四科,孔子嘗稱:“德行:顔淵、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語:宰我、子貢。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學:子遊、子夏。

    ”照這樣看來,在孔子之時,儒家已分為四派。

    《韓非子·顯學篇》以為孔子死後,儒分為八:“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顔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

    ”這八派的書,多已不傳。

    實際上隻有孟、荀二家,始為孔門之兩大宗派。

     《漢書·藝文志》所載周、秦儒家,凡三十家,其目如下:《晏子》八篇,《子思子》二十三篇,《曾子》十八篇,《漆雕子》十三篇,《宓子》十六篇,《景子》三篇,《世子》二十一篇,《魏文侯》六篇,《李克》七篇,《公孫尼子》二十八篇,《孟子》十一篇,《孫卿子》三十三篇,《芊子》十八篇,《内業》十五篇,《周史大韬》六篇,《周政》六篇,《周法》九篇,《讕言》十篇,《功議》四篇,《甯越》一篇,《王孫子》一篇,《公孫固》一篇,《李氏春秋》二篇,《羊子》四篇,《董子》一篇,《俟子》一篇,《徐子》四十二篇,《魯仲連子》十四篇,《平原君》七篇,《虞氏春秋》十五篇。

    此三十家中,存于今者僅《晏子》、《孟子》、《荀子》三家,《子思子》、《曾子》則僅存殘餘,其餘都已亡佚。

     後人因《晏子》中多诋毀孔子之言,疑《漢志》列入儒家為不當。

    不知儒家之教,以五倫為基本,以禮樂為工具。

    周公制禮作樂,千古莫與之比,故為儒家所肇始。

    晏子、孔子同為祖述儒家,而晏子非孔,正和孟、荀二子同尊孔子而荀子非孟一樣。

    或以晏子列入墨家,因晏子學說中,主張愛民、非戰、尚賢、尚儉數點,與墨子相同,殊不知晏子又主崇禮、非鬼。

    其說根本與墨家相反,而與儒家卻全同。

    且他的愛民、非戰、尚賢、尚儉諸說,本與儒家亦不相非,故以列入儒家為妥。

     晏子名嬰,字平仲,萊之夷維人。

    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儉力行重于齊。

    《史記》稱他“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語及之,即危言,語不及之,即危行;國有道即順命,無道即衡命。

    以此三世顯名于諸侯。

    ”可見他是一個言行相顧的人,足為儒家的模範。

    他死後,其客哀之,集其行事成書,名為《晏子》。

     《晏子》一名《晏子春秋》,篇目如下:《内篇谏上》第一,《内篇谏下》第二,《内篇問上》第三,《内篇問下》第四,《内篇雜上》第五,《内篇雜下》第六,《外篇重而異者》第七,《外篇不合經術者》第八。

    後人以篇為卷,又合雜上、下二篇為一,故或作七卷。

    研究《晏子》的最佳本,當推劉師培《晏子春秋補釋》。

     屬于孔子一派的儒家,自以孟、荀二子為大家。

    孟子名轲,字子輿(一作子車),鄒人,受業于子思的門人。

    他好稱堯、舜,學孔子,道性善,言仁義,尊王賤霸,貴民輕君。

    時天下方專務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故曆事齊、梁之君而道不行。

    乃退而與萬章、公孫醜諸徒,序《詩》、《書》,作《孟子》七篇。

    孟子之學亦主中庸,而氣質稍偏于剛,故他反對異派,辭嚴理遜。

    如斥墨為無父,斥楊為無君,斥許行為相率為僞,斥張儀為妾婦之道,言多不合論理。

    但他的說時君,以“民事”、“民貴”為本,以“仁政”、“王道”為歸,以“善戰”、“罔利”為戒,藹然仁者之言,實勝于孔子之“尊君”與重“階級”。

    所以近世學者還很稱道他。

     《孟子》七篇,每篇又分上下,首《梁惠王》,次《公孫醜》,再次為《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及《盡心》。

    其書司馬遷、趙歧皆謂孟子所自作;吳姚信、韓愈以為孟子的門弟子所作;閻若璩以為孟子自作,而經門弟子的叙定;林之奇則以為孟子的門弟子所作,而且雜有再傳的門弟子的紀錄:此四說以最後一說為較優。

    但《漢志》著錄者為十一篇,《風俗通》作《書》中、外十一篇;蓋以七篇為中,四篇為外。

    趙歧以為“《外書》四篇,《性善辨》、《文說》、《孝經》、《為政》,其文不能宏深,不與内篇相似,非孟子本真,後世依倣而讬者也”。

    書已久佚。

    至于現存的《孟子外書》,又是“僞中之僞”了。

    《孟子》本書,經宋人列入經籍,為十三經之一。

    注本甚多,以焦循《孟子正義》為最精,以朱熹《孟子集注》為最便誦習。

     荀子于諸經無所不通,孟子而外,人罕能比。

    司馬遷以孟、荀同傳,實有卓見。

    荀子名況,時人尊稱曰卿,故曰荀卿,或作孫卿,荀孫乃一音之轉。

    他是趙國人,年五十,始遊齊,繼适楚。

    春申君以為蘭陵令。

    《史記》稱他“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不遂大道,而營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莊周等又滑稽亂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廢,序列著數萬言而卒”。

    他的學說本宗孔子,故“誦說王道,以仁、義、禮、樂為歸,以笃學、隆師為方,以正名、化性為本,以治氣、養心為守”。

    他的《非十二子》推諸子之言,《正論》糾世俗之說,其旨頗粹。

    但他主張性惡,法後王,與孟子道性善,稱堯、舜的觀點不同;又斥子思、孟子處語太偏激,故甚為後世儒家之徒所反對。

    蘇轼甚至以李斯曾從受業,因以亂秦之罪加在他的身上,那真不免所謂“深文周内”了! 《漢志》著錄《孫卿子》三十三篇,據王應麟考證,謂當作三十二篇。

    今本的三十二篇目次,為《勸學》、《修身》、《不苟》、《榮辱》、《非相》、《非十二子》、《仲尼》、《儒效》、《王制》、《富貴》、《王霸》、《君道》、《臣道》、《緻仕》、《議兵》、《強國》、《天論》、《正論》、《禮論》、《樂論》、《解蔽》、《正名》、《性惡》、《君子》、《成相》、《賦》、《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及《堯問》。

    據《劉向校書序錄》,向原校定本為十二卷,題曰《新書》。

    楊倞複分易舊第,編為二十卷,且為之注,又更《新書》之名為《荀子》,即今行本是。

    王先謙複據楊注本為之《集解》,成為最精而最便誦習之本。

     其餘儒家之書,如《曾子》殘存十篇,載在《大戴禮記》,阮元取而為之注釋,現亦單行。

    曾子在孔門,述《大學》,作《孝經》,故其學以“孝”、“禮”為本。

    《子思子》殘存四篇,載在《禮記》,《中庸》一篇,是他自撰,其他三篇,《坊記》、《表記》、《缁衣》為他的門人所纂。

    其書亦偏重言禮。

    此外《公孫尼子》原書已佚,但《禮記》采他的《樂記》十一篇,合為一篇。

    《缁衣》劉獻以為亦公孫尼子作,但今已知出自子思,自屬不确。

    《漆雕子》之學說,則散見于《家語》、《韓非子》及《論衡》。

    《世子》之學說亦見《論衡》。

    《宓子》與《景子》,則雜見于《家語》、《韓非子》、《呂氏春秋》、《韓詩外傳》、《說苑》及《淮南子》。

    《甯越》僅見于《呂氏春秋》。

    《王孫子》則見《北堂書鈔》及《太平禦覽》所引。

    《董子》見《論衡》。

    《虞卿》見《史記·虞卿列傳》。

    雖大都為片段的論述,然各家學說之精粹所在,賴此可以考見,亦為學術界之幸事。

     自來對于各家的批評,亦以司馬談最為公允。

    談以為儒家之短,在于“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所以他說:“儒者以六藝為法,六藝經傳以千萬數,累世不能通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故曰:‘博而寡要,勞而少功。

    ’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禮,序夫婦、長幼之别,雖百家不能易也。

    ” 〔問題〕 (1)何謂“儒家”? (2)儒家有何派别? (3)《漢書·藝文志》所載儒家有哪幾家? (4)《晏子》何以列入儒家? (5)《晏子》的内容和思想怎樣? (6)《孟子》的内容和思想怎樣? (7)《荀子》的内容和思想怎樣? (8)《晏子》、《孟子》、《荀子》外的儒家著作有沒有佚存? (9)司馬談對于儒家的批評怎樣? 二 道家 “道家”之名,依司馬談《論六家要指》,應作“道德家”。

    江瑔以為“道”乃道術之通稱,諸子百家皆為道,故不得獨舉以目老、莊之徒。

    但陳柱以為道家出于史,史為道術的總歸,故道家為道術的全部,諸子為道術的一部;全部可以括道,一部不足以括道,故僅道家可名曰“道”。

     道家托始于黃帝,故黃老并稱。

    其來源在諸子中為最先。

    大概自黃帝以後老子以前二千年中,隻有道家之學,曆久不衰。

    其他各家均産生于春秋、戰國之際,皆在道家之後。

    然同為道家,老、莊亦不同派,故《莊子·天下篇》,列關尹、老聃為一派,而莊周自為一派。

    這二派同主崇尚自然,但一派因自然力的偉大,以為人事皆無可為,遂一切放下,所以主張“委心任運,乘化以待盡”;一派則欲因任之以緻仕,善用之以求勝,所以主張“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