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各論
關燈
小
中
大
詩原有三千餘篇,經孔子删去重複,糾正紛亂,取其可施于禮義教化的,計自《周南》起,至《商頌》止,凡存三百另五篇。
或以為古詩在孔子前已經采詩官編存三百篇,至孔子則僅加以整理修訂罷了。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大類。
《風》又分為十五國風,為《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郐風》、《曹風》、《豳風》,計共一百六十篇;《雅》又分為《大雅》、《小雅》,計共一百零五篇;《頌》又分為《周頌》、《魯頌》、《商頌》,計共四十篇;合共三百零五篇。
《毛詩》則加《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六篇,為三百十一篇。
但這加上的六篇,僅有篇名而無文辭,實不應計算在内。
凡研究《詩經》的人,都不可不知“六義”與“四始”。
“六義”為“風”、“賦”、“比”、“興”、“雅”“頌”。
“風”、“雅”、“頌”為詩的體裁,“賦”、“比”、“興”為作詩方法。
“風”、“雅”、“頌”的區别,曆來經學家不一其辭,比較重要的約有三說:一、以為由于詩篇内容的不同,“風”是關于個人的,“雅”是關于王政的,“頌”是關于神明的,可以《詩大序》為代表。
二、以為由于作者身份的不同,“風”出于普通平民,“雅”出于朝廷士大夫,可以鄭樵為代表。
三、以為由于詩篇聲調的不同,如“大雅”、“小雅”,非關王政之大小,在于音樂有别,可以惠周惕為代表。
“賦”、“比”、“興”的方法有何不同呢?朱熹以為:“賦”是“敷陳其事而直言之”;“比”是“以彼物比此物”;“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
至于“四始”之說,尤為紛歧。
最古的為《詩序》所說:“所謂‘四始’者:《關雎》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
”又據王安石說:“《風》也,‘二雅’也,《頌》也,雖相因而成,而其序不相襲,故謂之‘四始’。
”孔穎達以為“《風》、‘二雅’、《頌》四者,人君行之則為興,廢之則為衰,乃興衰之始,故叫做‘四始’”。
程大昌以為“孔子隻言《雅》、《頌》、《周南》、《召南》,而未嘗言及《國風》,故以《雅》、《頌》、‘二南’為‘四始’”。
顧亭林以為“‘二南’非《風》,故以《南》、《風》、《雅》、《頌》為‘四始’”。
“四始”亦稱“四詩”。
“四詩”的區别:《南》為曲終的合樂;《風》為僅可諷誦的徒歌;《雅》為朝廷所用的樂曲;《頌》為祭祀神明的舞歌。
現存的詩經為《毛詩》,有所謂《大序》和《小序》,列在各詩之前,說明詩中大意的,為《小序》;連在首篇《關雎》的《小序》之後,概論全書的為《大序》。
《詩序》的作者為誰?到現在還沒有定論。
在異說紛歧中,較古而較有勢力的凡五說:一、鄭玄以為《大序》子夏作,《小序》子夏、毛公合作;二、王肅以為《詩序》全為子夏所作;三、範晔以為衛宏作;四、王安石以為詩人所自制;五、程颢以為《小序》是國史舊文,《大序》是孔子所作。
詩經學可分為三派,即西漢今文學、東漢古文學及宋學。
今文學又分魯、齊、韓三家,西漢時都立于學官。
《魯詩》溯源于荀卿,創始于魯人申培,亡佚于西晉;《齊詩》創始于齊人轅固生,亡佚于魏代;《韓詩》創始于燕人韓嬰,亡佚于南宋以後,今僅存《外傳》。
清代輯佚學及今文學興起,于是今文詩學又成為學者讨究的對象。
古文學僅有毛氏一家,相傳創始于毛公。
毛公自謂傳自子夏,其著作有《毛詩故訓傳》。
東漢著名學者,如鄭衆、賈逵、馬融、鄭玄,都治《毛詩》。
鄭玄為《毛詩》作箋,雜采今文三家詩說,盛行一時。
及唐孔穎達作《毛詩正義》,引伸毛、鄭二家的經說,就成為當時“詩經學”的權威。
清代陳奂作《毛詩義疏》,去鄭用毛,始恢複《詩》古文學本來面目。
宋學則無家數可舉。
北宋歐陽修專诘毛、鄭,蘇轍攻擊《毛詩》,南宋鄭樵直斥《詩序》為村野妄人所作。
此三人各有專作。
朱熹受鄭樵影響,作《詩集傳》及《詩序辨說》。
《集傳》不獨棄《序》不用,而且雜采毛、鄭,間錄三家,以己意為取舍。
又以為《詩》三百五篇中,男女淫佚之詩凡二十四,一反從來“思無邪”的傳統的經說。
元、明學者都以之為依歸,且一直風行到現代。
〔問題〕 (1)《詩經》本作何名? (2)“詩”字作何解釋? (3)詩是怎樣起源的? (4)古代何故設采詩之官? (5)孔子删詩的标準怎樣? (6)《詩經》的内容怎樣? (7)何謂六義? (8)何謂四始? (9)四詩和四始是一是二? (10)四詩的分别怎樣? (11)《詩序》為何人所作? (12)詩經學的派别怎樣? 四 “三禮” “三禮”為《周禮》、《儀禮》、《禮記》。
“禮”字的解釋,以鄭玄為最精。
他說:“‘禮’者,體也,履也;統之于心曰‘體’,踐而行之曰‘履’。
” 《周禮》本名《周官》,亦稱《周官經》,後稱《周官禮》,又尊為《禮經》。
《周禮》之名,始于劉歆。
賈公毅以為“以設位言之,謂之《周官》;以制作言之,謂之《周禮》”,其說亦未可盡信。
秦火以後,《周禮》幾亦失傳。
漢武帝時,李氏得之于山岩崖壁,上于河間獻王時已缺去《冬官》一篇。
獻王購千金賞求,不能得,乃取《考工記》補之,上之武帝。
别一說以為與古文《尚書》等同時發現于孔壁。
又一說以為與《逸禮》同為孔安國所獻。
此三說中,似第一說較為可信。
《周禮》的作者為誰?古文學家以為是周公,最初主張者為劉歆。
今文學家不但以為非周公所作,甚至斥為即劉歆所僞造。
宋學家或以為周公制定而未實行,或以為間有漢儒的竄改,更為沒根據的臆說。
全書凡分六篇:《天官冢宰》第一,《地官司徒》第二,《春官宗伯》第三,《夏官司馬》第四,《秋官司寇》第五,《冬官司空》第六;但《冬官》一篇早已亡佚,當時補以《考工記》,稱為《冬官考工記》。
書的内容,詳于周朝的制度,而不及于教化;嚴于百官的職守,而阙述人主的本分。
因此,或說它是“文王治歧之制”,或說它是“周公理财之書”,甚至或說它是“戰國陰謀之術”,然都不足為信。
《儀禮》在古時單稱曰《禮》,或稱《士禮》,又名《古禮經》。
它雖經秦火之後,然尚是《禮書》中較為完善的一部。
漢代所傳,因篇第先後不同而分的凡有三本:一為戴德本,後世稱為大戴本。
二為戴聖本,後世稱為小戴本。
三為劉向别錄本,為鄭玄所注,即現代的通行本。
三本次第,清今文學家以為戴德本最佳。
至于因經文不同而分的,有二本:一為漢儒高堂生所傳,為今文本。
二為魯恭王壞孔子宅所得,為古文本。
鄭玄所注,即參用今古文二本。
古文學家以為《儀禮》與《周禮》并為周公所作;今文學家則以為孔子所定。
《儀禮》又有完缺問題,今古文學家的意見亦絕對相反。
今文學家以為今本十七篇已包舉一切的禮儀,故為完整的經典。
古文學家主張《逸禮》三十九篇為可信,故以《儀禮》的十七篇為秦火的殘燼。
今文學家為什麼主張戴德本的篇第為最佳呢?因為他們根據《禮記·昏義》及《禮運》篇的話,以為“冠”、“昏”、“喪”、“祭”、“射”、“鄉”、“朝”、“聘”八者為禮之經——“冠”以明成人,“昏”以合男女,“喪”以仁父子,“祭”以嚴鬼神,“鄉飲”以合鄉裡,“燕射”以成賓主,“聘食”以睦邦交,“朝觐”以辨上下。
一切人事,都可用此包括。
而戴德本的篇第,恰與此相符合,故認為諸本中最佳之本。
《逸禮》三十九篇,今已佚失。
它的來源,相傳與古文《尚書》同時發現于孔壁;一說以為發現于魯淹中。
至于獻書的人,或以為即孔安國,或作河間獻王。
因以上各說的互相差池,故今文學家否認《逸禮》的發現,而以為是古文學家僞造的讕言。
《禮記》的制作,出于孔氏的門人。
古有一百三十一篇。
漢代
或以為古詩在孔子前已經采詩官編存三百篇,至孔子則僅加以整理修訂罷了。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大類。
《風》又分為十五國風,為《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郐風》、《曹風》、《豳風》,計共一百六十篇;《雅》又分為《大雅》、《小雅》,計共一百零五篇;《頌》又分為《周頌》、《魯頌》、《商頌》,計共四十篇;合共三百零五篇。
《毛詩》則加《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六篇,為三百十一篇。
但這加上的六篇,僅有篇名而無文辭,實不應計算在内。
凡研究《詩經》的人,都不可不知“六義”與“四始”。
“六義”為“風”、“賦”、“比”、“興”、“雅”“頌”。
“風”、“雅”、“頌”為詩的體裁,“賦”、“比”、“興”為作詩方法。
“風”、“雅”、“頌”的區别,曆來經學家不一其辭,比較重要的約有三說:一、以為由于詩篇内容的不同,“風”是關于個人的,“雅”是關于王政的,“頌”是關于神明的,可以《詩大序》為代表。
二、以為由于作者身份的不同,“風”出于普通平民,“雅”出于朝廷士大夫,可以鄭樵為代表。
三、以為由于詩篇聲調的不同,如“大雅”、“小雅”,非關王政之大小,在于音樂有别,可以惠周惕為代表。
“賦”、“比”、“興”的方法有何不同呢?朱熹以為:“賦”是“敷陳其事而直言之”;“比”是“以彼物比此物”;“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
至于“四始”之說,尤為紛歧。
最古的為《詩序》所說:“所謂‘四始’者:《關雎》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
”又據王安石說:“《風》也,‘二雅’也,《頌》也,雖相因而成,而其序不相襲,故謂之‘四始’。
”孔穎達以為“《風》、‘二雅’、《頌》四者,人君行之則為興,廢之則為衰,乃興衰之始,故叫做‘四始’”。
程大昌以為“孔子隻言《雅》、《頌》、《周南》、《召南》,而未嘗言及《國風》,故以《雅》、《頌》、‘二南’為‘四始’”。
顧亭林以為“‘二南’非《風》,故以《南》、《風》、《雅》、《頌》為‘四始’”。
“四始”亦稱“四詩”。
“四詩”的區别:《南》為曲終的合樂;《風》為僅可諷誦的徒歌;《雅》為朝廷所用的樂曲;《頌》為祭祀神明的舞歌。
現存的詩經為《毛詩》,有所謂《大序》和《小序》,列在各詩之前,說明詩中大意的,為《小序》;連在首篇《關雎》的《小序》之後,概論全書的為《大序》。
《詩序》的作者為誰?到現在還沒有定論。
在異說紛歧中,較古而較有勢力的凡五說:一、鄭玄以為《大序》子夏作,《小序》子夏、毛公合作;二、王肅以為《詩序》全為子夏所作;三、範晔以為衛宏作;四、王安石以為詩人所自制;五、程颢以為《小序》是國史舊文,《大序》是孔子所作。
詩經學可分為三派,即西漢今文學、東漢古文學及宋學。
今文學又分魯、齊、韓三家,西漢時都立于學官。
《魯詩》溯源于荀卿,創始于魯人申培,亡佚于西晉;《齊詩》創始于齊人轅固生,亡佚于魏代;《韓詩》創始于燕人韓嬰,亡佚于南宋以後,今僅存《外傳》。
清代輯佚學及今文學興起,于是今文詩學又成為學者讨究的對象。
古文學僅有毛氏一家,相傳創始于毛公。
毛公自謂傳自子夏,其著作有《毛詩故訓傳》。
東漢著名學者,如鄭衆、賈逵、馬融、鄭玄,都治《毛詩》。
鄭玄為《毛詩》作箋,雜采今文三家詩說,盛行一時。
及唐孔穎達作《毛詩正義》,引伸毛、鄭二家的經說,就成為當時“詩經學”的權威。
清代陳奂作《毛詩義疏》,去鄭用毛,始恢複《詩》古文學本來面目。
宋學則無家數可舉。
北宋歐陽修專诘毛、鄭,蘇轍攻擊《毛詩》,南宋鄭樵直斥《詩序》為村野妄人所作。
此三人各有專作。
朱熹受鄭樵影響,作《詩集傳》及《詩序辨說》。
《集傳》不獨棄《序》不用,而且雜采毛、鄭,間錄三家,以己意為取舍。
又以為《詩》三百五篇中,男女淫佚之詩凡二十四,一反從來“思無邪”的傳統的經說。
元、明學者都以之為依歸,且一直風行到現代。
〔問題〕 (1)《詩經》本作何名? (2)“詩”字作何解釋? (3)詩是怎樣起源的? (4)古代何故設采詩之官? (5)孔子删詩的标準怎樣? (6)《詩經》的内容怎樣? (7)何謂六義? (8)何謂四始? (9)四詩和四始是一是二? (10)四詩的分别怎樣? (11)《詩序》為何人所作? (12)詩經學的派别怎樣? 四 “三禮” “三禮”為《周禮》、《儀禮》、《禮記》。
“禮”字的解釋,以鄭玄為最精。
他說:“‘禮’者,體也,履也;統之于心曰‘體’,踐而行之曰‘履’。
” 《周禮》本名《周官》,亦稱《周官經》,後稱《周官禮》,又尊為《禮經》。
《周禮》之名,始于劉歆。
賈公毅以為“以設位言之,謂之《周官》;以制作言之,謂之《周禮》”,其說亦未可盡信。
秦火以後,《周禮》幾亦失傳。
漢武帝時,李氏得之于山岩崖壁,上于河間獻王時已缺去《冬官》一篇。
獻王購千金賞求,不能得,乃取《考工記》補之,上之武帝。
别一說以為與古文《尚書》等同時發現于孔壁。
又一說以為與《逸禮》同為孔安國所獻。
此三說中,似第一說較為可信。
《周禮》的作者為誰?古文學家以為是周公,最初主張者為劉歆。
今文學家不但以為非周公所作,甚至斥為即劉歆所僞造。
宋學家或以為周公制定而未實行,或以為間有漢儒的竄改,更為沒根據的臆說。
全書凡分六篇:《天官冢宰》第一,《地官司徒》第二,《春官宗伯》第三,《夏官司馬》第四,《秋官司寇》第五,《冬官司空》第六;但《冬官》一篇早已亡佚,當時補以《考工記》,稱為《冬官考工記》。
書的内容,詳于周朝的制度,而不及于教化;嚴于百官的職守,而阙述人主的本分。
因此,或說它是“文王治歧之制”,或說它是“周公理财之書”,甚至或說它是“戰國陰謀之術”,然都不足為信。
《儀禮》在古時單稱曰《禮》,或稱《士禮》,又名《古禮經》。
它雖經秦火之後,然尚是《禮書》中較為完善的一部。
漢代所傳,因篇第先後不同而分的凡有三本:一為戴德本,後世稱為大戴本。
二為戴聖本,後世稱為小戴本。
三為劉向别錄本,為鄭玄所注,即現代的通行本。
三本次第,清今文學家以為戴德本最佳。
至于因經文不同而分的,有二本:一為漢儒高堂生所傳,為今文本。
二為魯恭王壞孔子宅所得,為古文本。
鄭玄所注,即參用今古文二本。
古文學家以為《儀禮》與《周禮》并為周公所作;今文學家則以為孔子所定。
《儀禮》又有完缺問題,今古文學家的意見亦絕對相反。
今文學家以為今本十七篇已包舉一切的禮儀,故為完整的經典。
古文學家主張《逸禮》三十九篇為可信,故以《儀禮》的十七篇為秦火的殘燼。
今文學家為什麼主張戴德本的篇第為最佳呢?因為他們根據《禮記·昏義》及《禮運》篇的話,以為“冠”、“昏”、“喪”、“祭”、“射”、“鄉”、“朝”、“聘”八者為禮之經——“冠”以明成人,“昏”以合男女,“喪”以仁父子,“祭”以嚴鬼神,“鄉飲”以合鄉裡,“燕射”以成賓主,“聘食”以睦邦交,“朝觐”以辨上下。
一切人事,都可用此包括。
而戴德本的篇第,恰與此相符合,故認為諸本中最佳之本。
《逸禮》三十九篇,今已佚失。
它的來源,相傳與古文《尚書》同時發現于孔壁;一說以為發現于魯淹中。
至于獻書的人,或以為即孔安國,或作河間獻王。
因以上各說的互相差池,故今文學家否認《逸禮》的發現,而以為是古文學家僞造的讕言。
《禮記》的制作,出于孔氏的門人。
古有一百三十一篇。
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