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總論
關燈
小
中
大
本書循名核實,卻以《爾雅》列入小學,附入末一節;《孟子》列入子學儒家;而另增《大學》與《中庸》。
經學要籍,已具備于此了。
〔問題〕 (1)“經”名始見于何書? (2)孔子著作稱經始于何書? (3)何謂五經? (4)何謂四術? (5)六經和六藝有何分别? (6)何謂九經? (7)何謂十三經? (8)何謂四書? 三 經學的派别 因為曆來研究家對于經典本身發生許多不同的見解,于是就産生了所謂經學。
所以我們要明白經學是什麼,不能不去分析這些研究家的派别。
經學家的派别,據多數學者的意見,可以歸納為西漢今文學、東漢古文學及宋學三派。
諸經遭秦火之厄,多數被毀。
漢惠帝除挾書的禁令,書始陸續出世。
但諸經本用古篆所寫,古篆在漢代已不通行,為便于誦習起見,乃改為當時通行的隸書。
于是始有所謂今文。
其後山岩屋壁,複次第發現舊籍。
此種書仍用古篆書寫,以其對今文而言,遂有所謂古文。
所以所謂今文與古文,本指書寫文字之不同。
後因經學家各有所宗,門戶之見甚深,于是才發生了所謂今古文學派。
西漢今文學派發生于漢初,就是所謂“今文十四博士”之學。
在當時因帝王之利用的提倡,所以在學術界幾有獨尊之勢。
後來因古文學的暴興,與鄭玄、王肅的混亂家法,遂至逐漸衰落。
延至魏、晉,因政亂及胡禍的連綿不息,連僅存的章句傳說也多滅亡于兵燹。
到了清代中末葉,因社會、政治、學術各方面趨勢的彙合,于是這久無聲息的今文學忽然複興起來,居然在學術界有盛莫能當的現象。
當時所謂常州學派、公羊學派,就是這西漢博士派的裔孫。
它的餘波回響,直到現在還在學術界裡存在,并且正在向着新的途徑發展。
東漢古文學派實發生于西漢末年。
到了東漢,因為今文學派自身的腐化,及古文學大師的努力,遂有取今文學而代之之勢。
鄭玄、王肅雖稱混淆家法,但究竟左袒古文學。
所以今文學亡于魏、晉,而古文學反日見發揚開展。
後來六朝的南北學,隋、唐的義疏派,雖虛實繁簡不必盡同,而其立場于古文學則無二緻。
一直到宋學興起,于是古文學始暫廢歇。
但元、明之末,因姚江學派之流于虛妄,及滿清思想壓迫政策之實現,于是顧亭林扛了“舍經學無理學”的大旗來複興古文學,于是成了清代三百年學術界的權威。
以惠棟為領袖的吳派,與以戴震為領袖的皖派,都和東漢古文學派有血統的關系,但現在碩果僅存的,亦隻有章炳麟了。
宋學被稱為經學上的懷疑派,唐時啖助、趙匡、陸淳輩已開其端。
但這種懷疑風氣之盛行,卻在北宋慶曆之後。
到了南宋,因研究方法的不同,分為三大派:一為歸納派,以程頤、朱熹為領袖,舊稱朱學;一為演繹派,以陸九淵、楊簡為領袖,舊稱陸學;一為批評派,以葉适、陳傅良為領袖,舊稱浙學(宋學派又有關、閩、濂、洛之分,專以地域為主,無甚意義,故不取)。
他們都立足于哲學的見解,以理欲心性為論究的對象,而借助于經學的解釋。
元、明以來,朱學因朝廷的提倡,取得正統的地位。
陸學則得王守仁的加入,而為具有天才的學者所信仰。
但這二派都借經學言理學,結果均空疏無一物。
于是元、明二代轉成為經學衰落時期,而東漢古文學遂得乘間以起。
這三派的不同點:今文學派以孔子為政治家,以六經為政治學說,所以偏重于微言大義,其特色為功利的,其流弊為狂妄。
古文學派以孔子為史學家,以六經為孔子整理古代史料之書,所以偏重于名物訓诂,其特色為考證的,而其流弊為煩瑣。
宋學派以孔子為哲學家,以六經為孔子載道之具,所以偏重于心性理氣,其特色為玄想的,而其流弊為空虛。
〔問題〕 (1)經學的派别是怎樣産生的? (2)經學可分為哪幾派? (3)今古文學派有什麼不同? (4)今文學派産生于何時?他的沿革若何? (5)古文學派創始于何時?他的曆史怎樣? (6)宋學派可分為哪幾派?他們的主張若何? (7)今文、古文、宋學三派的特色和缺點何在?
經學要籍,已具備于此了。
〔問題〕 (1)“經”名始見于何書? (2)孔子著作稱經始于何書? (3)何謂五經? (4)何謂四術? (5)六經和六藝有何分别? (6)何謂九經? (7)何謂十三經? (8)何謂四書? 三 經學的派别 因為曆來研究家對于經典本身發生許多不同的見解,于是就産生了所謂經學。
所以我們要明白經學是什麼,不能不去分析這些研究家的派别。
經學家的派别,據多數學者的意見,可以歸納為西漢今文學、東漢古文學及宋學三派。
諸經遭秦火之厄,多數被毀。
漢惠帝除挾書的禁令,書始陸續出世。
但諸經本用古篆所寫,古篆在漢代已不通行,為便于誦習起見,乃改為當時通行的隸書。
于是始有所謂今文。
其後山岩屋壁,複次第發現舊籍。
此種書仍用古篆書寫,以其對今文而言,遂有所謂古文。
所以所謂今文與古文,本指書寫文字之不同。
後因經學家各有所宗,門戶之見甚深,于是才發生了所謂今古文學派。
西漢今文學派發生于漢初,就是所謂“今文十四博士”之學。
在當時因帝王之利用的提倡,所以在學術界幾有獨尊之勢。
後來因古文學的暴興,與鄭玄、王肅的混亂家法,遂至逐漸衰落。
延至魏、晉,因政亂及胡禍的連綿不息,連僅存的章句傳說也多滅亡于兵燹。
到了清代中末葉,因社會、政治、學術各方面趨勢的彙合,于是這久無聲息的今文學忽然複興起來,居然在學術界有盛莫能當的現象。
當時所謂常州學派、公羊學派,就是這西漢博士派的裔孫。
它的餘波回響,直到現在還在學術界裡存在,并且正在向着新的途徑發展。
東漢古文學派實發生于西漢末年。
到了東漢,因為今文學派自身的腐化,及古文學大師的努力,遂有取今文學而代之之勢。
鄭玄、王肅雖稱混淆家法,但究竟左袒古文學。
所以今文學亡于魏、晉,而古文學反日見發揚開展。
後來六朝的南北學,隋、唐的義疏派,雖虛實繁簡不必盡同,而其立場于古文學則無二緻。
一直到宋學興起,于是古文學始暫廢歇。
但元、明之末,因姚江學派之流于虛妄,及滿清思想壓迫政策之實現,于是顧亭林扛了“舍經學無理學”的大旗來複興古文學,于是成了清代三百年學術界的權威。
以惠棟為領袖的吳派,與以戴震為領袖的皖派,都和東漢古文學派有血統的關系,但現在碩果僅存的,亦隻有章炳麟了。
宋學被稱為經學上的懷疑派,唐時啖助、趙匡、陸淳輩已開其端。
但這種懷疑風氣之盛行,卻在北宋慶曆之後。
到了南宋,因研究方法的不同,分為三大派:一為歸納派,以程頤、朱熹為領袖,舊稱朱學;一為演繹派,以陸九淵、楊簡為領袖,舊稱陸學;一為批評派,以葉适、陳傅良為領袖,舊稱浙學(宋學派又有關、閩、濂、洛之分,專以地域為主,無甚意義,故不取)。
他們都立足于哲學的見解,以理欲心性為論究的對象,而借助于經學的解釋。
元、明以來,朱學因朝廷的提倡,取得正統的地位。
陸學則得王守仁的加入,而為具有天才的學者所信仰。
但這二派都借經學言理學,結果均空疏無一物。
于是元、明二代轉成為經學衰落時期,而東漢古文學遂得乘間以起。
這三派的不同點:今文學派以孔子為政治家,以六經為政治學說,所以偏重于微言大義,其特色為功利的,其流弊為狂妄。
古文學派以孔子為史學家,以六經為孔子整理古代史料之書,所以偏重于名物訓诂,其特色為考證的,而其流弊為煩瑣。
宋學派以孔子為哲學家,以六經為孔子載道之具,所以偏重于心性理氣,其特色為玄想的,而其流弊為空虛。
〔問題〕 (1)經學的派别是怎樣産生的? (2)經學可分為哪幾派? (3)今古文學派有什麼不同? (4)今文學派産生于何時?他的沿革若何? (5)古文學派創始于何時?他的曆史怎樣? (6)宋學派可分為哪幾派?他們的主張若何? (7)今文、古文、宋學三派的特色和缺點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