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國學的方法

關燈
我們研究任何一種學問,如無适當的方法,不但往往事倍功半,有時竟至全盤都錯。研究國學也是如此。在大學文科國學系的課程表上,有“古書校讀法”那麼一種科目,就是為了應付這種需要。不過那是屬于專門的學科,我們隻要略知大意已經夠了。

    研究國學的方法,不外四端:一為辨真僞,二為知重輕,三為明地理,四為通人情。

    為什麼要辨别真僞呢?因為中國曆史年代的過長,古代傳下來的書籍,其中多雜僞作。如真僞不分,容易使我們走入歧途。四部的中間,集部的僞作較少;其餘經、子、史三部,都包含着很多的僞書,而以子部中為尤多。經部如梅赜所獻的《尚書》二十五篇,即系梅赜自作;稱為子貢作的《詩傳》,出自明人豐坊之手。注釋經典的書也有後人僞托的,如孔安國《尚書傳》、鄭氏《孝經注》、《孟子》孫奭《疏》之類,都是晉代的産品。子部如《莊子》、《韓非子》、《管子》,大半經過後人竄改;僞作的著名者,有《吳子》、《文子》、《列子》、《關尹子》、《孔叢子》等。此外尚多,不勝枚舉。以史部論,如《越絕書》為漢人袁康所作,托名子貢;《史記》中雜有褚少孫文字;《竹書紀年》為晉人所作,更為我們所必須知道。至于辨别的方法,全在酌斟文字人情的變更,名物制度的遷移,那才不至于以僞作真,上前人的大當。

    為什麼要知道輕重呢?因為國學浩如煙海,如果我們不分輕重,瑣碎必讨,像漢學家解《尚書》中的五個字,至于二三萬言;解釋《毛詩》中的物類,必欲分明雌雄年歲;那麼不但“玩物喪志”,而且毫無應用。我們“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所以我們必須提綱挈領,分别緩急。凡是探赜索隐的工作,讓專家去做;我們隻要研究它的重且大者。

    為什麼要明白地理呢?因為凡一種學術思想的産生,必有他地理上的關系。如中國上古文明起于北部,所以典章文物,都盛于北方;中古以後,文化南漸,于是南方的風氣亦漸改變。如井田制度,利于平原而不便于薮澤之區,故水鄉的人不會崇揚;魚鹽的利,盛于斥鹵而不宜于膏腴的地方,所以僅有管仲在他的書中提倡。北方政治具備,故有孔、孟倡禮、樂、仁、義之教;南方民智鄙塞,故有老、莊主清靜無為之說。至如北魏郦道元注《水經》,于南方的水道多錯誤;南宋鄭樵作《通志》,于北方的制度多失真。因了地理的阻隔,他們的成績就分了優劣。所以我們要研求國學,第一宜熟知地理;正像司馬遷作《史記》,必先遍遊名山大川,然後叙事無舛,而文筆也加倍的生動呢!

    為什麼要通達人情呢?因為社會更疊地變換,物質生活繼續地進步,那人情風俗也随着變遷。如若不明此理,就要産生種種謬誤的觀念。如上古國土分立,故君權不張。後來周代封建制度完成,秦代改設郡縣制度,故至兩漢以後,君權日益高漲。堯、舜禅讓,本出于自然,如見于後代,則不能不稱為聖德。因始皇為統一專制的第一人,便号為暴主,其實後來的人君,盡多像他一樣的。三代時侯伯的地位很尊貴,但在漢、隋時則稱為割據;縱橫遊說,不适于統一的局面,所以西漢時的詩賦稱盛。像這種種,如不通達人情,而以此例彼,那麼必誤認為矛盾而受人笑話。

    我們如真能應用這四種方法,那麼它的結果,不特事半功倍,且必不至于有重大的差誤。否則“失之毫厘,謬以千裡”,自誤誤人,研究反遜于不研究了。

    〔問題〕

    (1)研究的方法有什麼重要?

    (2)研究國學的方法有哪幾種?

    (3)為什麼要“辨真僞”?

    (4)為什麼要“知重輕”?

    (5)為什麼要“明地理”?

    (6)為什麼要“通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