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胭脂米
關燈
小
中
大
陸萬美從雲南給我帶來一種紫米,色如胭脂,做熟之後,顔色更濃。如果不細看米粒,還會誤認為是高粱米呢。
這種紫米,使我聯想到清代李煦奏折中提到的在江南推廣的禦種稻子。原來康熙在豐澤園中水田裡,布種玉田稻種,每年九月刈獲上場。有一天,他在田邊走着,發現有一株稻穗,高出衆稻之上,而且已經籽粒飽滿了。那時隻是農曆六月下旬。康熙便以這棵谷穗作為種子,待來年再種下去,果然又得早熟。康熙曾親自督導培育繁殖。四十多年,内膳所用,都是這種稻米。可證這個新種早熟的紅香稻,性格已經十分穩定了。
康熙自記,說他每吃這玉田新種時,都想與天下百姓共吃這種米。于是又進一步想到在江浙種植推廣,使它一年兩熟,從而改變幾千年來春種秋收的曆史。
康熙五十四年八月二十四日李煦奏折中,曾說到當時奉旨推廣這個稻種的情況:“……特賜禦種谷子一石,命臣蘇州布種,又命臣谕知督、撫。臣至江南,即遵旨宣示。當有河臣趙世顯請去谷種五升,兩江督臣赫壽、江甯織造臣曹各請去一鬥……臣存谷六鬥,即選高田六畝五分,于四月初十日插秧……”
李煦試種的玉田新種,隻需九十幾天就成熟了。第二年李煦提前插秧,先後種了兩茬,雖因兩次大風欠收,但兩茬仍收二百五十餘石。
從此江南官府地主紛紛要種。到了康熙五十八年,這種實驗推廣工作便停頓了。但不管怎麼說,這是中國曆史上首次在江南試種雙季稻,則是史實。
《紅樓夢》第五十三回裡面,寫賈府的莊頭烏進孝,在禀帖上所開列的“禦田胭脂米二擔”,我們可以斷定,這就是康熙時豐澤園中禦米的後代。這稻種原是來自玉田縣的。有的版本寫作“玉田米”,也是對的。曹從李煦那兒領來的谷種,在江南繁殖的時候,曹家自會“吃用”,因此,在《紅樓夢》中發現了有關紅香稻的描寫,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紅樓夢》第七十五回中寫道:
“賈母因問:‘拿稀飯來吃些罷。’尤氏早捧過一碗來,說是紅稻米粥。”
曹雪芹筆底下的“紅稻米”就是曹領去的禦田稻種的産物。這正如一位紅學專家所說的:“這段小插曲在中國農業上雖然沒有留下絲毫痕迹,但卻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痕迹。”
我見到的雲南“紫米”就是“脂米”。顔色确實像胭脂,而米粒又是細長的,和康熙自記的情形十分符合。很可能是由于雲南氣候對它适宜,所以能傳到現在。雲南雖遠,但在清代和内地溝通卻很頻繁,玉田稻種既已流入民間,布種在雲南是很有可能的。
1979年9月
(原載《端木蕻良近作》,花城出版社,1983年1月)
這種紫米,使我聯想到清代李煦奏折中提到的在江南推廣的禦種稻子。原來康熙在豐澤園中水田裡,布種玉田稻種,每年九月刈獲上場。有一天,他在田邊走着,發現有一株稻穗,高出衆稻之上,而且已經籽粒飽滿了。那時隻是農曆六月下旬。康熙便以這棵谷穗作為種子,待來年再種下去,果然又得早熟。康熙曾親自督導培育繁殖。四十多年,内膳所用,都是這種稻米。可證這個新種早熟的紅香稻,性格已經十分穩定了。
康熙自記,說他每吃這玉田新種時,都想與天下百姓共吃這種米。于是又進一步想到在江浙種植推廣,使它一年兩熟,從而改變幾千年來春種秋收的曆史。
康熙五十四年八月二十四日李煦奏折中,曾說到當時奉旨推廣這個稻種的情況:“……特賜禦種谷子一石,命臣蘇州布種,又命臣谕知督、撫。臣至江南,即遵旨宣示。當有河臣趙世顯請去谷種五升,兩江督臣赫壽、江甯織造臣曹各請去一鬥……臣存谷六鬥,即選高田六畝五分,于四月初十日插秧……”
李煦試種的玉田新種,隻需九十幾天就成熟了。第二年李煦提前插秧,先後種了兩茬,雖因兩次大風欠收,但兩茬仍收二百五十餘石。
從此江南官府地主紛紛要種。到了康熙五十八年,這種實驗推廣工作便停頓了。但不管怎麼說,這是中國曆史上首次在江南試種雙季稻,則是史實。
《紅樓夢》第五十三回裡面,寫賈府的莊頭烏進孝,在禀帖上所開列的“禦田胭脂米二擔”,我們可以斷定,這就是康熙時豐澤園中禦米的後代。這稻種原是來自玉田縣的。有的版本寫作“玉田米”,也是對的。曹從李煦那兒領來的谷種,在江南繁殖的時候,曹家自會“吃用”,因此,在《紅樓夢》中發現了有關紅香稻的描寫,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紅樓夢》第七十五回中寫道:
“賈母因問:‘拿稀飯來吃些罷。’尤氏早捧過一碗來,說是紅稻米粥。”
曹雪芹筆底下的“紅稻米”就是曹領去的禦田稻種的産物。這正如一位紅學專家所說的:“這段小插曲在中國農業上雖然沒有留下絲毫痕迹,但卻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痕迹。”
我見到的雲南“紫米”就是“脂米”。顔色确實像胭脂,而米粒又是細長的,和康熙自記的情形十分符合。很可能是由于雲南氣候對它适宜,所以能傳到現在。雲南雖遠,但在清代和内地溝通卻很頻繁,玉田稻種既已流入民間,布種在雲南是很有可能的。
1979年9月
(原載《端木蕻良近作》,花城出版社,198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