謎中識謎

關燈
燈節以燈謎取樂,成為我國一種有趣的風俗。“謎語”開初是從民間流傳下來的,也可說是一種口頭文學。我國的謎語,形式雖然多式多樣,但把每句編排成“七言”或“五言”者居多,像詩一般。謎語落在文人的手中,有時就以詩的形式出現,或者本身就是一首詩。不妨舉一首詩為例:

    重重疊疊上瑤台,幾度呼童掃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卻被明月送将來。

    ——蘇轼

    這是大名家的詩,其實也是“謎語”;詩題是“花影”,也就是它的“謎底”。既是詩,又可作謎解的,在《紅樓夢》中也有。如薛小妹的《懷古詩》就是。隻是詩意太濃,至今還猜它不準,諸家說法不一。

    《紅樓夢》中的詩,除回目前面的題詩和“結詩”須另行探讨外,大都與小說中的人物、性格相合,或者借評他人的詩來抒發自己的感情和意見,互相襯托,收到特殊的藝術效果。《紅樓夢》的緊要謎語,也是作者按兩種情況安排的,利用謎語恰好交待人物的思路、身份。《紅樓夢》第二十二回,有賈政念給賈母的一首四句謎語:

    身自端方,體自堅硬。

    雖不能言,有言必應。

    庚辰本下有雙行小批:“好極的是賈老之謎,包藏賈府祖宗自身。‘必’字隐‘筆’字,妙極,妙極!”書中的故事是,賈政把謎底悄聲告與寶玉,寶玉又悄聲告訴賈母,賈母故作思索狀,然後猜說是“硯台”,賈政忙說“一猜就是”。

    不要小看這段雙批,它卻透出了大消息。批中說“必”字隐着“筆”字,這若不是知底細的人是斷難想得出來的。按批者思路,那就有了“有言筆應”的含意了。然戚本則直說,這暗寓祖宗名兒。可是“硯台”和“筆”,在字面上是聯不到曹家祖宗名兒上去的。

    既是“暗寓”,又特别點出“筆”字來,按此引線去猜,可以想到謎底不是“硯台”而應是“筆洗”,這才能和“祖宗名兒”挂上鈎呢!為何批者并不直說,偏繞個大彎,也足引人思考!正是曹雪芹原文原意。要賈母說出“硯台”,不要她說出“筆洗”來。因為隻有“洗”字與曹“玺”的名兒諧音。在娛樂場合,是不能出口犯諱的。說明當時批者也怕犯諱。

    這真是“妙極,妙極”。我們從中可以明白到:一是曹雪芹的祖上确有諱“玺”的(其實16個字的謎用來詠玺,我看更覺恰當呢!);二是批者夙知此事,透露出批書人與作者關系密切;三是為《紅樓夢》作者曹雪芹提供一個旁證。這可和十四回批中:“作者不負大家後裔”語,互相對看。

    (原載《讀不完的紅樓夢》,上海書店出版社,199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