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屋檐下》

關燈
——上海公演前夕讀劇會上的講話記錄 這個戲在“八一三”的前半個月,“業餘實驗劇團”曾經排演過,并且預備在該月的十日假卡爾登正式公演,乃遇“八一三”戰事爆發,沒有能夠上演。

     此劇可以說是近二十年來,中國新文化運動以來很出色而特殊的一個劇本,關于此劇時間的結構,三幕都是寫在十二小時内所發生的事,第一幕的時間是在早晨,第二幕的時間是在中午,第三幕的時間是在晚上,而且這一天恰是黃梅天氣,太陽出現的時間很短,這就象征着人生。

    戲的調子與整個的戲是相配合的。

    時間是緊湊而集中的。

    可是在人物及情節的布置上,卻是相當錯綜複雜的。

    普通一個戲的情節可分陪襯的情節與主要的情節和主題,往往一個劇作者想要拼命地發揮那陪襯的情節,結果是使戲不易收場,例如曹禺的《雷雨》中,每個人都有戲,而主要的情節,是寫侍萍與樸園的關系,四鳳與周萍,周萍與繁漪,周沖與四鳳等的關系,則應是次要的陪襯的情節,作者對陪襯的情節的發揮太多,以緻第四幕最後,就不易結束,且結束就很含糊,尤其周沖這一人物的意外的死,是非常勉強的。

    《雷雨》是寫一個家庭所發生的故事,前後的時間也經過了幾晝夜,而《上海屋檐下》是表現了五個不同(非絕對的差)的家庭十二小時内所發生的不同的事,雖然時間與地點很單純,可是五家的生活方式都不相同,在聯系上要使觀衆的興趣集中,是一件很難的工作,作者先選擇了很困難的局面,和五個不同身份的家庭。

    作者所要寫的就是作者本身對生活的一種特殊的看法。

     《上海屋檐下》是上海某一階層的生活的縮影,而且此中的人物,都是在生活中最真實的人物,五個家庭的缺乏人情,缺乏人類的“熱”的不同的命運。

    作者序中曾說他過去所寫的如《賽金花》就是一個着重情節和服裝的戲,而這一個劇本,既無動人的悲劇的故事,又無拐彎抹角的情節,隻是表現生活的一個斷面。

     關于夏衍先生寫這個戲,我認為是很大膽的試驗,夏衍先生雖然寫過幾個曆史劇,不過他并不是學文學的,他過去是在日本學理科的,他對《上海屋檐下》一劇的看法,就是以科學的眼光,看現實的生活,現實是如此,還給你的也是如此,所以我們應先了解這一點再來談這個戲,那就便當得多了。

     此劇中的人物性格都是很大色的,作者本人也曾這樣的承認過,除了幾個小孩子之外,其他的人物都是弱者,如施小寶,是個天涯飄流的女子趙妻雖然整日唠叨得很利害,可是對生活還是不滿意的李陵碑是個以記憶來彌補現生活的不滿的人,趙先生雖然很達觀,不過他熱心的還是自己的事,同樣是個弱者,不過是個較高級的弱者罷了,他隻“近視”自己範圍的近視眼,即便很可怕的生活擺在眼前,可是因為他看不見,所以他不覺得怕匡複雖然是一個革命者,可是出獄後,一改七八年前的激烈态度,依舊是個弱者此中最“不弱者”的弱者,要推黃父,因為配角的工作在等待着他,他是跟都市毫不相幹的人,所以結果《火燒紅蓮寺》也不曾看又回到鄉下去了,這一人物是一個身體強壯的農民,因為他的身體強壯,他的靈魂也因此強壯,在這個戲中,隻占了穿插的地位。

    幾個小孩子,雖不是主體,可是葆珍卻散布了未來的希望的種子,在整個戲灰色的調子之下,在單調與沉悶的空氣之下,用小孩子來打破這種空氣,全副的Climax是施小寶,其次是黃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