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 欲 信[1]
關燈
小
中
大
之中的人類進步的表征之—。
所以,語言幫助我們表現,做成我們觀念的絆馬索。
它不時需要灌輸新血,因為經過時代的創用,它便一步一步走進了老境。
它在舊有的組織之外,必須時時增加有力的新組織。
但是,我們一般人所謂的明白清楚,猶如那三兩位教授,隻是吩咐我們不消思考,不加擇别,投降習慣的表現而已。
古人明白語言的限制: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同時也知道表達不一定全要直而中: 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
陸機指出: 恒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
劉勰明白個中的甘苦,與以透澈的發揮: 方其搦翰,氣倍辭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何則?意翻空而易奇,言證實而難巧也。
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則無際,疏則千裡,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義在咫尺而思隔山河。
不像劉知幾那樣單純,他把顯晦看做内在的映現: 故練于骨者,析辭必精深乎風者,述情必顯。
這是“辭達”的最好的注解。
所以,談到表現,托氏的真誠和孔氏的信首先應當提出,因為“信近情,……情可信,……”自己不相信,或者不曾感到,希圖别人相信,不過是江湖術士的戲法,眩惑一時,必有破敗之日。
一件真正藝術品,唯其擁有深厚的人生經驗,如莎士比亞,如曹雪芹,如歌德,他的“辭達”不一定就完全符合任何人的“辭達”。
随便拿來一本書,尤其是同代人的作品,便以一目了然冒充明白清楚,是讀者自掘墳墓。
拉布芮耶(LaBruyère)品評十七世紀的習俗,曾經一語道破: 愚者讀一本書,一點也不懂庸人以為無所不懂大才智之士有時候不全都懂,隐晦的地方他們覺得隐晦,明白的地方他們覺得明白聰明人一心把不隐晦的地方看做隐晦,不要去懂十分清楚的地方。
作者的成功在不作僞,作品的成功在不帶作僞的感覺。
他并非有意要人堕入五裡霧中。
精神上服役人類,他自然要有一個更高的使命。
拉布芮耶在另一個地方道: 寫東西隻為人懂,但是寫的時候,必須至少要人懂些美好的東西不錯,應當具有一份純潔的語言,使用适宜的詞句,然而這些詞句,必須适宜到表現些高貴,生動,堅固的思想,包含着一個隽美的意義。
正是這種原因,辭藻本身不足貴,脫離内容的形式不值錢,戀戀不舍于表現的殘骸隻是頹廢的表示,在人生上沒有地位,在文學上沒有價值。
雕琢是病。
農民作品之所以筆直撼人,就因為他在生命以外沒有字句。
大家曉得拉布芮耶這段著名的教訓: 你說什麼?怎麼?我聽不懂你好不好再說一遍?我越發不懂了我到底猜出來了,阿西斯,你想同我講天氣冷,你何妨就說:“天氣冷。
”你想告訴我下雨或者下雪,就說:“下雨,下雪。
”你覺得我面色好,你想恭喜我兩句,就說:“我覺得你面色好。
”可是,你回答,這太平淡,太明白,而且誰不能夠照樣兒說?有什麼關系,阿西斯?說話人懂,說話和人人一樣,難道真就是一樁什麼了不得的大壞事?阿西斯,你和你那類人,你們缺少一樣東西,你們自己一點兒不覺察,我來吓你們一跳你們缺少一樣東西,那就是才智。
這還不算,你們有一樣東西有的太多,那就是比别人才智更多的見解:這是你們華妍的嘈雜,你們混淆的詞句和你們毫無意義的偉大的字的來源。
你走近這個人,或者你走進這間屋子,我拉拉你的禮服,在你耳邊道:“一點也别夢想有才智,一點也沒有,才是你的本分假如你能夠,來一份簡單的語言,類似你覺得沒有任何才智的那些人的語言,然後,或許有人相信你有才智。
” 這是古典主義真淳的傳統。
我們不要僅僅貪圖字面上的明白清楚,卻也不要做阿西斯,被拉布芮耶流真有才智之士恥笑。
說實話,表現隻有一個。
一個觀念一個字。
司湯達相信這個道理,不肯潤飾他的文章,以為潤飾是撒诳。
福樓拜相信這個道理,用一個禮拜尋找一個字,那唯一無二的字,那不可更易的觀念的字。
他們的作法相反,真理隻有一個。
他們追求的不是表現,不是為表現而表現,而是為人生而表現,而是真誠,而是信。
他們的先生隻有一個,也是人人的先生,說回來,還是他們的同鄉拉布芮耶: 在所有可以傳達我們一個思想的不同的表現之中,隻有一個是好的我們說話或者寫作的時候,并不時常遇見。
然而它存在也是真的,凡不是它的表現,就不會滿足一個想要人聽懂的才智之士。
一九四〇年四月八日 (選自《李健吾文學評論選》,甯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 [1]原載1940年5月15日《學生月刊》第1卷第5期。
——編者
所以,語言幫助我們表現,做成我們觀念的絆馬索。
它不時需要灌輸新血,因為經過時代的創用,它便一步一步走進了老境。
它在舊有的組織之外,必須時時增加有力的新組織。
但是,我們一般人所謂的明白清楚,猶如那三兩位教授,隻是吩咐我們不消思考,不加擇别,投降習慣的表現而已。
古人明白語言的限制: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同時也知道表達不一定全要直而中: 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
陸機指出: 恒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
劉勰明白個中的甘苦,與以透澈的發揮: 方其搦翰,氣倍辭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何則?意翻空而易奇,言證實而難巧也。
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則無際,疏則千裡,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義在咫尺而思隔山河。
不像劉知幾那樣單純,他把顯晦看做内在的映現: 故練于骨者,析辭必精深乎風者,述情必顯。
這是“辭達”的最好的注解。
所以,談到表現,托氏的真誠和孔氏的信首先應當提出,因為“信近情,……情可信,……”自己不相信,或者不曾感到,希圖别人相信,不過是江湖術士的戲法,眩惑一時,必有破敗之日。
一件真正藝術品,唯其擁有深厚的人生經驗,如莎士比亞,如曹雪芹,如歌德,他的“辭達”不一定就完全符合任何人的“辭達”。
随便拿來一本書,尤其是同代人的作品,便以一目了然冒充明白清楚,是讀者自掘墳墓。
拉布芮耶(LaBruyère)品評十七世紀的習俗,曾經一語道破: 愚者讀一本書,一點也不懂庸人以為無所不懂大才智之士有時候不全都懂,隐晦的地方他們覺得隐晦,明白的地方他們覺得明白聰明人一心把不隐晦的地方看做隐晦,不要去懂十分清楚的地方。
作者的成功在不作僞,作品的成功在不帶作僞的感覺。
他并非有意要人堕入五裡霧中。
精神上服役人類,他自然要有一個更高的使命。
拉布芮耶在另一個地方道: 寫東西隻為人懂,但是寫的時候,必須至少要人懂些美好的東西不錯,應當具有一份純潔的語言,使用适宜的詞句,然而這些詞句,必須适宜到表現些高貴,生動,堅固的思想,包含着一個隽美的意義。
正是這種原因,辭藻本身不足貴,脫離内容的形式不值錢,戀戀不舍于表現的殘骸隻是頹廢的表示,在人生上沒有地位,在文學上沒有價值。
雕琢是病。
農民作品之所以筆直撼人,就因為他在生命以外沒有字句。
大家曉得拉布芮耶這段著名的教訓: 你說什麼?怎麼?我聽不懂你好不好再說一遍?我越發不懂了我到底猜出來了,阿西斯,你想同我講天氣冷,你何妨就說:“天氣冷。
”你想告訴我下雨或者下雪,就說:“下雨,下雪。
”你覺得我面色好,你想恭喜我兩句,就說:“我覺得你面色好。
”可是,你回答,這太平淡,太明白,而且誰不能夠照樣兒說?有什麼關系,阿西斯?說話人懂,說話和人人一樣,難道真就是一樁什麼了不得的大壞事?阿西斯,你和你那類人,你們缺少一樣東西,你們自己一點兒不覺察,我來吓你們一跳你們缺少一樣東西,那就是才智。
這還不算,你們有一樣東西有的太多,那就是比别人才智更多的見解:這是你們華妍的嘈雜,你們混淆的詞句和你們毫無意義的偉大的字的來源。
你走近這個人,或者你走進這間屋子,我拉拉你的禮服,在你耳邊道:“一點也别夢想有才智,一點也沒有,才是你的本分假如你能夠,來一份簡單的語言,類似你覺得沒有任何才智的那些人的語言,然後,或許有人相信你有才智。
” 這是古典主義真淳的傳統。
我們不要僅僅貪圖字面上的明白清楚,卻也不要做阿西斯,被拉布芮耶流真有才智之士恥笑。
說實話,表現隻有一個。
一個觀念一個字。
司湯達相信這個道理,不肯潤飾他的文章,以為潤飾是撒诳。
福樓拜相信這個道理,用一個禮拜尋找一個字,那唯一無二的字,那不可更易的觀念的字。
他們的作法相反,真理隻有一個。
他們追求的不是表現,不是為表現而表現,而是為人生而表現,而是真誠,而是信。
他們的先生隻有一個,也是人人的先生,說回來,還是他們的同鄉拉布芮耶: 在所有可以傳達我們一個思想的不同的表現之中,隻有一個是好的我們說話或者寫作的時候,并不時常遇見。
然而它存在也是真的,凡不是它的表現,就不會滿足一個想要人聽懂的才智之士。
一九四〇年四月八日 (選自《李健吾文學評論選》,甯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 [1]原載1940年5月15日《學生月刊》第1卷第5期。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