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的《哭花詞》[1]
關燈
小
中
大
人傳統,而是真正的文人。
他的詩詞雖說可以個别提出,然而,并不刺目,消溶在小說的波瀾和人物的心性之中。
我們人人知道他對話的美妙,如聞其聲,如見其人,雖一字不可以更易。
詩詞不是語言,表現性格的日常語言。
它停在深邃的肌層,假如是語言,乃是靈魂的獨白。
它點示,它指悟,它不鋪叙。
也就是這種自身的限制,或者本性的高潔,讓它不能比而下之,像散文那樣包羅萬彙,巨細無遺,美惡并存。
曹雪芹的詩詞十九表達人物的性格,思想的核心(人物的或者故事的),猶如他的對話,全有性格,全有啟示。
《哭花詞》便是一個例證。
文人的藝術在小說方面登峰造極的,我們不得不推曹雪芹。
沒有林黛玉的心境,沒有暮春三月的落花時節,沒有作者安排的錯落的遇合,《哭花詞》動人的力量便要缺乏它現有的噴洩的氣勢,印染的顔色。
他把舊小說的韌性發揮到了極緻。
然而,這到底是舊小說。
《石頭記》的現實建立在人物虛僞的年齡以及作者因此而拟的虛僞的心理上面。
大觀園的男女都太早熟,不合生理,不近人情。
他們是生而知之,神而明之的神童。
就主要人物的年齡看,《石頭記》應該是一部兒童小說,或者将近春情發動期的兒童小說,實際,他們卻是怎樣的兒童!賈寶玉十二三歲便寫即事詩,傳在街巷,為人“吟哦贊賞”而最荒唐的是,十二歲便“初試雲雨情”。
我們勿庸指摘作者,這種年齡的錯覺幾乎是中國舊小說一個最普遍的現象。
隻要作者不再三提醒他人物的年齡,他所提供的現實——至少現實的感覺,始終活躍在我們的眼簾。
但是,我們來看這首《哭花詞》。
記住或者忘掉林黛玉的年齡。
她是十二歲。
《哭花詞》是寫出來的,還是說出來的?顯然不是筆下寫的。
假如是寫的話,林黛玉便成了一邊哭,一邊背她早已寫好的東西。
天下有這種可能嗎?一個人一邊感情激動,“哭的好不傷心”,還分得出心來記誦一首不短的詩詞?除非她的哭泣是作僞,除非她有兩重人格。
林黛玉不是那種人薛寶钗或許可能。
作者也沒有事先聲明林黛玉寫過這樣一首詞。
所以,不用多問,這是口道的作品。
一邊哭,一邊出口成章,天才如曹子建,還得七步的餘地。
何況隻有四句?我們承認《哭花詞》的意境完全同林黛玉拍合。
但是,我們必須指出:這不在現實以内,因為人生不曾提供這種事實,也少可能提供。
曹雪芹創造的埋花的隽美的境界(那種有可能性的現實的感覺),如今倒在他給自己埋伏的絆索。
詩是好詩,就可惜沒有用到恰好。
我們相信,曹雪芹所用于《哭花詞》的心力一定超過他的叙述。
他把全副文人的匠心用在這裡。
也就是這種原因,接受作者原來的看法,來到這首《哭花詞》的插入,我們必須放下現實的尺度。
全部《石頭記》便是一片現實和幻想的交流。
或者換一個說法,曹雪芹另有一個現實,它是真實和空靈的搭配,一種攙雜着散文之感的詩意。
弄的不好便是虛僞,然而弄的好,如曹雪芹,彌縫住一切。
這首《哭花詞》孕育在一個高度想象的藝術的心靈,它插入的效果是文人的,幻想的,錯覺的。
所以,《哭花詞》不是林黛玉的,是曹雪芹的,是他在境界上派給人物的,不是在實感上分配給人物的。
然而,挖掘一件東西所有的價值,我們必須面面推敲。
小說裡面詩詞的運用有它史的因素,同時,雖說往往破壞藝術,說也好笑,卻也有它藝術的因素。
詩詞本身即是一種力量,或者方便。
惡劣的打油詩,平淡的藥歌,因為形式整齊,音韻铿锵,容易在記憶上停留,情感上徘徊。
詩詞到了文人小說家手裡,便成了一種搔首弄姿的賣弄。
但是,到了一位藝術宗匠如曹雪芹的手裡,詩詞的運用在下意識的作用之外,更是一種方法。
即使是錯覺的《哭花詞》,雖說在現實上脫了榫,它在小說的進行上并不突兀,一種性格與環境的諧和中飽了它倔強的個性。
它不是生硬嵌上去的。
它有它之被運用的必然性。
我們起初說可以把它單獨取出。
因為我們切斷了它的一切關聯。
其實,這首《哭花詞》不是别的,隻是靈魂的獨白。
它完全等于一段戲劇的獨白,猶如哈姆雷特(Hamlet)的獨白,猶如費加羅(Figaro)的獨白,
他的詩詞雖說可以個别提出,然而,并不刺目,消溶在小說的波瀾和人物的心性之中。
我們人人知道他對話的美妙,如聞其聲,如見其人,雖一字不可以更易。
詩詞不是語言,表現性格的日常語言。
它停在深邃的肌層,假如是語言,乃是靈魂的獨白。
它點示,它指悟,它不鋪叙。
也就是這種自身的限制,或者本性的高潔,讓它不能比而下之,像散文那樣包羅萬彙,巨細無遺,美惡并存。
曹雪芹的詩詞十九表達人物的性格,思想的核心(人物的或者故事的),猶如他的對話,全有性格,全有啟示。
《哭花詞》便是一個例證。
文人的藝術在小說方面登峰造極的,我們不得不推曹雪芹。
沒有林黛玉的心境,沒有暮春三月的落花時節,沒有作者安排的錯落的遇合,《哭花詞》動人的力量便要缺乏它現有的噴洩的氣勢,印染的顔色。
他把舊小說的韌性發揮到了極緻。
然而,這到底是舊小說。
《石頭記》的現實建立在人物虛僞的年齡以及作者因此而拟的虛僞的心理上面。
大觀園的男女都太早熟,不合生理,不近人情。
他們是生而知之,神而明之的神童。
就主要人物的年齡看,《石頭記》應該是一部兒童小說,或者将近春情發動期的兒童小說,實際,他們卻是怎樣的兒童!賈寶玉十二三歲便寫即事詩,傳在街巷,為人“吟哦贊賞”而最荒唐的是,十二歲便“初試雲雨情”。
我們勿庸指摘作者,這種年齡的錯覺幾乎是中國舊小說一個最普遍的現象。
隻要作者不再三提醒他人物的年齡,他所提供的現實——至少現實的感覺,始終活躍在我們的眼簾。
但是,我們來看這首《哭花詞》。
記住或者忘掉林黛玉的年齡。
她是十二歲。
《哭花詞》是寫出來的,還是說出來的?顯然不是筆下寫的。
假如是寫的話,林黛玉便成了一邊哭,一邊背她早已寫好的東西。
天下有這種可能嗎?一個人一邊感情激動,“哭的好不傷心”,還分得出心來記誦一首不短的詩詞?除非她的哭泣是作僞,除非她有兩重人格。
林黛玉不是那種人薛寶钗或許可能。
作者也沒有事先聲明林黛玉寫過這樣一首詞。
所以,不用多問,這是口道的作品。
一邊哭,一邊出口成章,天才如曹子建,還得七步的餘地。
何況隻有四句?我們承認《哭花詞》的意境完全同林黛玉拍合。
但是,我們必須指出:這不在現實以内,因為人生不曾提供這種事實,也少可能提供。
曹雪芹創造的埋花的隽美的境界(那種有可能性的現實的感覺),如今倒在他給自己埋伏的絆索。
詩是好詩,就可惜沒有用到恰好。
我們相信,曹雪芹所用于《哭花詞》的心力一定超過他的叙述。
他把全副文人的匠心用在這裡。
也就是這種原因,接受作者原來的看法,來到這首《哭花詞》的插入,我們必須放下現實的尺度。
全部《石頭記》便是一片現實和幻想的交流。
或者換一個說法,曹雪芹另有一個現實,它是真實和空靈的搭配,一種攙雜着散文之感的詩意。
弄的不好便是虛僞,然而弄的好,如曹雪芹,彌縫住一切。
這首《哭花詞》孕育在一個高度想象的藝術的心靈,它插入的效果是文人的,幻想的,錯覺的。
所以,《哭花詞》不是林黛玉的,是曹雪芹的,是他在境界上派給人物的,不是在實感上分配給人物的。
然而,挖掘一件東西所有的價值,我們必須面面推敲。
小說裡面詩詞的運用有它史的因素,同時,雖說往往破壞藝術,說也好笑,卻也有它藝術的因素。
詩詞本身即是一種力量,或者方便。
惡劣的打油詩,平淡的藥歌,因為形式整齊,音韻铿锵,容易在記憶上停留,情感上徘徊。
詩詞到了文人小說家手裡,便成了一種搔首弄姿的賣弄。
但是,到了一位藝術宗匠如曹雪芹的手裡,詩詞的運用在下意識的作用之外,更是一種方法。
即使是錯覺的《哭花詞》,雖說在現實上脫了榫,它在小說的進行上并不突兀,一種性格與環境的諧和中飽了它倔強的個性。
它不是生硬嵌上去的。
它有它之被運用的必然性。
我們起初說可以把它單獨取出。
因為我們切斷了它的一切關聯。
其實,這首《哭花詞》不是别的,隻是靈魂的獨白。
它完全等于一段戲劇的獨白,猶如哈姆雷特(Hamlet)的獨白,猶如費加羅(Figaro)的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