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紫的小說[1]
關燈
小
中
大
《死水》,隐遁如《橋》,輕鄙如《飛絮》,感傷如《海濱故人》,未嘗不全站在傳統的邊沿,掙紮而前,希冀對于人性有所貢獻。
魯迅的小說,有時候凄涼如莅絕境,卻比同代中國作家更其提供力的感覺。
他倔強的個性躍出他精煉的文字,為我們畫出一個被冷眼觀察,被熱情攝取的世故現實。
不停留在瑣細的枝葉,然而效果如宋畫的宮苑。
魯迅的藝術是古典的,因為他的現實是提煉的,精粹的,以少勝多,把力用到最經濟也最宏大的程度。
修養上他最屬于傳統,然而一顆感受銳敏的靈魂,沒有比他更反抗,也更孤獨的。
孤獨,因為他用力把自己提出惡俗。
然而不怕惡俗,仿佛一個醫生,把人生連膿帶血擺在我們的眼前,有社會主義者的茅盾先生。
茅盾的小說類似空谷足音,來得最中人心的,首推一九二七年之後的《蝕》。
同北伐過程相比,辛亥革命是柔荏的。
這仿佛一個騙局,許多熱情的男女被當時所謂的民國騙進騙出。
這裡可哀,也可笑。
北伐把一個猙獰的現實活活揭露:我們的毒恨經過長期的醞釀,再三在失望的刀石磨錯,終于磨成利刃,握住階級的矛盾,要求全部洗改。
沒有人曉得這尖銳的鬥争将以何種形式結束。
我們現代前進的作家,直接間接,幾乎人人在為這個理想工作。
一種政治的要求和解釋開始壓倒藝術的内涵。
魯迅的小說是一般的,含蓄的,暗示的。
臨到茅盾先生,暗示還嫌不夠,劍拔弩張的指示随篇可見:或者是積極的人物,有力然而簡單(因為不在正面),例如多多頭之群,或者是熱烈的詞句,感情然而公式化:在《春蠶》的第二節,我們看見這樣一句: 他們都懷着十分希望又十分恐懼的心情來準備這春蠶的大搏戰! 然而,翻過一頁,同樣冗長的感歎符志跳進我們的眼簾: 這是一個隆重儀式!千百年相傳的儀式!那好比是誓師典禮,以後就要開始了一個月光景和惡劣的天氣和惡運以及不知什麼的連日連夜無休息的大決戰! 一種可以意會的移情作用影住作者修辭的清醒。
他在演說,他就欠跳下講壇參加“決戰”的行列。
茅先生不過偶而酩酊。
然而這種措辭,不知不覺,成為若幹青年作家的表現方式。
一種明顯的案語,一種指導的引線,我們往往在一篇或者一章的煞尾遇到。
《春蠶》正是這樣一個例子。
撇開這些瑕疵,我們必須承認茅盾先生是一位天生的小說家。
沈從文先生的淳樸要是感動我們,巴金先生的熱情要是吸引我們,茅盾先生的材料卻最切近自然主義者的現實。
站在我們這些俗人當中,他最遊刃有餘。
他明白現代物質文明的繁複的機構。
他作品的力并不來自藝術的提煉,而是由于凡俗的浩瀚的接識。
壞時候,他的小說起人報章小說的感覺然而好時候,沒有一位中國作家比他更其能夠令人想起巴爾紮克。
他的效果往往不在修詞潤句,而在材料的本質。
小說家需要凡俗,凡俗即力。
缺乏這種凡俗的質料,沈從文先生是一位美妙的故事家,巴金先生是一位偉大的自白者。
沒有作品承繼《蝕》。
沒有另一部作品更其接近一九二七年的小中産階級的知識分子。
茅盾先生不寫一九二七年的農民他有道理:他不熟悉。
然而,自從《春蠶》問世,或者不如說,自從農業崩潰,如火如荼,我們的文學開了一陣絢爛的野花,結了一陣奇異的山果。
在這些花果之中,不算戲劇在内,鮮妍有蕭紅女士的《生死場》,工力有吳組缃先生的《一千八百擔》,稍早便有《豐收》的作者葉紫。
葉紫的小說始終仿佛一棵燒焦了的幼樹,沒有《生死場》行文的情緻,沒有《一千八百擔》語言的生動,不見任何豐盈的姿态,然而挺立在大野,露出棱棱的骨幹,那給人茁壯的感覺,那不幸而遭電殛的暮春的幼樹。
它有所象征。
這裡什麼也不見,隻見苦難,和苦難之餘的向上的意志。
我們不妨借用悲壯兩個字形容。
他不悲觀,雖說他應當清楚自己壽命不長。
給他的作品尋找一個比喻,那最确切的,最象征的,怕還就是他的身體。
即使神聖的抗戰不會發生,随便在什麼時日,什麼地點,脈息會有全部停止的可能的身體。
他的情形是觖望的,然而遠矚未來,他的靈魂自身便是希望。
他必須寫。
他必須撒布光明的種子。
他把這叫做債。
[3]我們說這是力,赤裸裸的力,一種堅韌的生之力。
他的内容,無論詳略,永遠是鬥争
魯迅的小說,有時候凄涼如莅絕境,卻比同代中國作家更其提供力的感覺。
他倔強的個性躍出他精煉的文字,為我們畫出一個被冷眼觀察,被熱情攝取的世故現實。
不停留在瑣細的枝葉,然而效果如宋畫的宮苑。
魯迅的藝術是古典的,因為他的現實是提煉的,精粹的,以少勝多,把力用到最經濟也最宏大的程度。
修養上他最屬于傳統,然而一顆感受銳敏的靈魂,沒有比他更反抗,也更孤獨的。
孤獨,因為他用力把自己提出惡俗。
然而不怕惡俗,仿佛一個醫生,把人生連膿帶血擺在我們的眼前,有社會主義者的茅盾先生。
茅盾的小說類似空谷足音,來得最中人心的,首推一九二七年之後的《蝕》。
同北伐過程相比,辛亥革命是柔荏的。
這仿佛一個騙局,許多熱情的男女被當時所謂的民國騙進騙出。
這裡可哀,也可笑。
北伐把一個猙獰的現實活活揭露:我們的毒恨經過長期的醞釀,再三在失望的刀石磨錯,終于磨成利刃,握住階級的矛盾,要求全部洗改。
沒有人曉得這尖銳的鬥争将以何種形式結束。
我們現代前進的作家,直接間接,幾乎人人在為這個理想工作。
一種政治的要求和解釋開始壓倒藝術的内涵。
魯迅的小說是一般的,含蓄的,暗示的。
臨到茅盾先生,暗示還嫌不夠,劍拔弩張的指示随篇可見:或者是積極的人物,有力然而簡單(因為不在正面),例如多多頭之群,或者是熱烈的詞句,感情然而公式化:在《春蠶》的第二節,我們看見這樣一句: 他們都懷着十分希望又十分恐懼的心情來準備這春蠶的大搏戰! 然而,翻過一頁,同樣冗長的感歎符志跳進我們的眼簾: 這是一個隆重儀式!千百年相傳的儀式!那好比是誓師典禮,以後就要開始了一個月光景和惡劣的天氣和惡運以及不知什麼的連日連夜無休息的大決戰! 一種可以意會的移情作用影住作者修辭的清醒。
他在演說,他就欠跳下講壇參加“決戰”的行列。
茅先生不過偶而酩酊。
然而這種措辭,不知不覺,成為若幹青年作家的表現方式。
一種明顯的案語,一種指導的引線,我們往往在一篇或者一章的煞尾遇到。
《春蠶》正是這樣一個例子。
撇開這些瑕疵,我們必須承認茅盾先生是一位天生的小說家。
沈從文先生的淳樸要是感動我們,巴金先生的熱情要是吸引我們,茅盾先生的材料卻最切近自然主義者的現實。
站在我們這些俗人當中,他最遊刃有餘。
他明白現代物質文明的繁複的機構。
他作品的力并不來自藝術的提煉,而是由于凡俗的浩瀚的接識。
壞時候,他的小說起人報章小說的感覺然而好時候,沒有一位中國作家比他更其能夠令人想起巴爾紮克。
他的效果往往不在修詞潤句,而在材料的本質。
小說家需要凡俗,凡俗即力。
缺乏這種凡俗的質料,沈從文先生是一位美妙的故事家,巴金先生是一位偉大的自白者。
沒有作品承繼《蝕》。
沒有另一部作品更其接近一九二七年的小中産階級的知識分子。
茅盾先生不寫一九二七年的農民他有道理:他不熟悉。
然而,自從《春蠶》問世,或者不如說,自從農業崩潰,如火如荼,我們的文學開了一陣絢爛的野花,結了一陣奇異的山果。
在這些花果之中,不算戲劇在内,鮮妍有蕭紅女士的《生死場》,工力有吳組缃先生的《一千八百擔》,稍早便有《豐收》的作者葉紫。
葉紫的小說始終仿佛一棵燒焦了的幼樹,沒有《生死場》行文的情緻,沒有《一千八百擔》語言的生動,不見任何豐盈的姿态,然而挺立在大野,露出棱棱的骨幹,那給人茁壯的感覺,那不幸而遭電殛的暮春的幼樹。
它有所象征。
這裡什麼也不見,隻見苦難,和苦難之餘的向上的意志。
我們不妨借用悲壯兩個字形容。
他不悲觀,雖說他應當清楚自己壽命不長。
給他的作品尋找一個比喻,那最确切的,最象征的,怕還就是他的身體。
即使神聖的抗戰不會發生,随便在什麼時日,什麼地點,脈息會有全部停止的可能的身體。
他的情形是觖望的,然而遠矚未來,他的靈魂自身便是希望。
他必須寫。
他必須撒布光明的種子。
他把這叫做債。
[3]我們說這是力,赤裸裸的力,一種堅韌的生之力。
他的内容,無論詳略,永遠是鬥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