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紫的小說[1]
關燈
小
中
大
歌。
在全中國肥沃的稻田之中,這算得上一個。
山光水色映在葉紫的心靈。
但是,大自然遮攔不住他情智的發育。
他依戀風景,并不感傷。
猶如沈從文先生(另一位湖南人),他知道運用風景配合心理的變化,雖說沒有灌輸生命的語言織繪,他用心追求這種效果,他們全愛故鄉的男女沈從文先生愛的是本位的人,葉紫卻是某類的人。
說實話,隻有一類人為葉紫活着,他活着也就是為了他們,那被壓迫者,那哀哀無告的農夫,那苦苦在人間掙紮的工作者。
我們不知道葉紫是否田舍出身,實際這沒有關系,對于中國人,土地是他們的保姆,看護和送終的道姑。
它是我們起碼的保障,然而忘恩負義,我們把它看做低矮的腳座。
但是,以農立國,中國傳說之中的第一首民歌便是關于農耕的: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這表示快樂,也象征反抗,充滿了獨立自得的情緒。
我們在這裡聽到一個黃金時代農人驕傲的自白。
經了三四千年封建制度的統治,物質文明(工商的造詣)與享受的發揚開始把農人投入地獄。
正常成了反常,基本成了附着,豐收成了饑荒。
“凡物不平則鳴。
”讴歌田園的陶潛不複存在,如今來了一片忿怒的詛咒的抗議。
不是詛咒田地,因為我們還有良心然而是抗議,抗議那可詛咒的不公道的遭遇。
最初,忿怒是一般的,情感的,漸漸一個新法則與其構成的理想的憧憬出現,我們有了理智的解釋,有了社會主義。
不過,我們的忿怒那樣激越,那樣出人意表,一方面毫無準備,一方面毫無提防,便火山一樣崩裂,狂飙一樣卷起,一九二七年的事變向原野疾馳而下。
風腳橫掃過去,湖南正好首先輪到。
“共産”兩個字變成青年的口号,耄耋的蛇蠍。
這和春夢一樣,和噩夢一樣,驟雨似地流了一陣血,火花似地散失了。
但是,這沒有消滅。
這成了野火。
僥幸逃出虎口的青年活了下來。
有的修正他們的行動,繼續他們的行動有的把火郁在筆梢,用紙墨宣洩各自的痛苦和希望。
葉紫應該歸在這後一類。
他的全家曾經浴血,他說他的作品,“無論如何,都脫不了那個時候的影響和教訓”。
不幸是,“體力和生活條件都不夠”,他的嘗試一次一次失敗他“不能夠一氣地寫下去”,然而僅僅材料,便堆滿一隻破箱。
他的《星》勉強“補綴”成功,他指望用《菱》達到“一個較好的結果”,然而我們如今看到的,不過是沒有完結的一章,至于他要寫的“那久久被血和淚所凝固着的巨大的東西”,——不知是否即《太陽從西邊出來》,那應該做為一部傑作的,永遠随着作者西沉了。
農人和一九二七年是他的前倉後庫。
然而,人人知道,許久以前,茅盾先生已然采用武漢政變,寫成他一鳴驚人的《蝕》與若幹長短小說同樣,江南的農人在他小型的三部曲出現:《春蠶》《秋收》與《殘冬》。
最後,他以凝重的《水藻行》再度表示他缜密的注意和廣大的同情。
他為自己也為文學征服了萬千讀衆,為同代也為後人開辟了若幹道路。
我們時常聽人講起,魯迅創造的阿Q最是中國農民的典型。
這話未免似是而非。
阿Q是一個農村的短工,一個在田舍漂泊的流氓,自然這不是他的罪過,因為他同正人君子一樣需要活着,可憐是他沒有田,也不曾租田,我們從他看不見真正願實的道地農人。
阿Q有的是本能,一種弱者自衛的本能——人家把這叫做阿Q主義。
其實我們在這裡看見的,倒是一種普遍的人類的弱點,并非農民愛土愛鄉的特征。
仿佛活躍在中國政治舞台的一種寄生蟲,所謂政客者是,最機詐也最愚蠢。
他的痛苦出于社會積層的壓軋。
然而他的悲哀生在他的人性。
來到茅盾先生的時代,經過将近二十年的相為因果的擾攘,交通方便了,思想展開了,好像齊太後的镯子,一切挽成一環,不知道什麼地方開端,什麼地方結尾,隻見潮汐在都市鄉村之間漲落。
或者說的更正确些,一個什麼樣的酵母在發作,都市騷動,鄉村鼎沸。
政治革命不曾停息,社會革命放寬我們的視野。
沒有比我們這個時代更其需要力的。
假如中國新文學有什麼高貴所在,假如藝術的價值有什麼标志,我們相信力是五四運動以來最中心的表征。
它從四面八方來,再奔四面八方去。
它以種種面目出現,反抗是它們共同的特點。
銷毀如《沉淪》,铿锵如
在全中國肥沃的稻田之中,這算得上一個。
山光水色映在葉紫的心靈。
但是,大自然遮攔不住他情智的發育。
他依戀風景,并不感傷。
猶如沈從文先生(另一位湖南人),他知道運用風景配合心理的變化,雖說沒有灌輸生命的語言織繪,他用心追求這種效果,他們全愛故鄉的男女沈從文先生愛的是本位的人,葉紫卻是某類的人。
說實話,隻有一類人為葉紫活着,他活着也就是為了他們,那被壓迫者,那哀哀無告的農夫,那苦苦在人間掙紮的工作者。
我們不知道葉紫是否田舍出身,實際這沒有關系,對于中國人,土地是他們的保姆,看護和送終的道姑。
它是我們起碼的保障,然而忘恩負義,我們把它看做低矮的腳座。
但是,以農立國,中國傳說之中的第一首民歌便是關于農耕的: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這表示快樂,也象征反抗,充滿了獨立自得的情緒。
我們在這裡聽到一個黃金時代農人驕傲的自白。
經了三四千年封建制度的統治,物質文明(工商的造詣)與享受的發揚開始把農人投入地獄。
正常成了反常,基本成了附着,豐收成了饑荒。
“凡物不平則鳴。
”讴歌田園的陶潛不複存在,如今來了一片忿怒的詛咒的抗議。
不是詛咒田地,因為我們還有良心然而是抗議,抗議那可詛咒的不公道的遭遇。
最初,忿怒是一般的,情感的,漸漸一個新法則與其構成的理想的憧憬出現,我們有了理智的解釋,有了社會主義。
不過,我們的忿怒那樣激越,那樣出人意表,一方面毫無準備,一方面毫無提防,便火山一樣崩裂,狂飙一樣卷起,一九二七年的事變向原野疾馳而下。
風腳橫掃過去,湖南正好首先輪到。
“共産”兩個字變成青年的口号,耄耋的蛇蠍。
這和春夢一樣,和噩夢一樣,驟雨似地流了一陣血,火花似地散失了。
但是,這沒有消滅。
這成了野火。
僥幸逃出虎口的青年活了下來。
有的修正他們的行動,繼續他們的行動有的把火郁在筆梢,用紙墨宣洩各自的痛苦和希望。
葉紫應該歸在這後一類。
他的全家曾經浴血,他說他的作品,“無論如何,都脫不了那個時候的影響和教訓”。
不幸是,“體力和生活條件都不夠”,他的嘗試一次一次失敗他“不能夠一氣地寫下去”,然而僅僅材料,便堆滿一隻破箱。
他的《星》勉強“補綴”成功,他指望用《菱》達到“一個較好的結果”,然而我們如今看到的,不過是沒有完結的一章,至于他要寫的“那久久被血和淚所凝固着的巨大的東西”,——不知是否即《太陽從西邊出來》,那應該做為一部傑作的,永遠随着作者西沉了。
農人和一九二七年是他的前倉後庫。
然而,人人知道,許久以前,茅盾先生已然采用武漢政變,寫成他一鳴驚人的《蝕》與若幹長短小說同樣,江南的農人在他小型的三部曲出現:《春蠶》《秋收》與《殘冬》。
最後,他以凝重的《水藻行》再度表示他缜密的注意和廣大的同情。
他為自己也為文學征服了萬千讀衆,為同代也為後人開辟了若幹道路。
我們時常聽人講起,魯迅創造的阿Q最是中國農民的典型。
這話未免似是而非。
阿Q是一個農村的短工,一個在田舍漂泊的流氓,自然這不是他的罪過,因為他同正人君子一樣需要活着,可憐是他沒有田,也不曾租田,我們從他看不見真正願實的道地農人。
阿Q有的是本能,一種弱者自衛的本能——人家把這叫做阿Q主義。
其實我們在這裡看見的,倒是一種普遍的人類的弱點,并非農民愛土愛鄉的特征。
仿佛活躍在中國政治舞台的一種寄生蟲,所謂政客者是,最機詐也最愚蠢。
他的痛苦出于社會積層的壓軋。
然而他的悲哀生在他的人性。
來到茅盾先生的時代,經過将近二十年的相為因果的擾攘,交通方便了,思想展開了,好像齊太後的镯子,一切挽成一環,不知道什麼地方開端,什麼地方結尾,隻見潮汐在都市鄉村之間漲落。
或者說的更正确些,一個什麼樣的酵母在發作,都市騷動,鄉村鼎沸。
政治革命不曾停息,社會革命放寬我們的視野。
沒有比我們這個時代更其需要力的。
假如中國新文學有什麼高貴所在,假如藝術的價值有什麼标志,我們相信力是五四運動以來最中心的表征。
它從四面八方來,再奔四面八方去。
它以種種面目出現,反抗是它們共同的特點。
銷毀如《沉淪》,铿锵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