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門拾記》——蘆焚先生作[1]
關燈
小
中
大
《老殘遊記》實際算不得一部小說。
我們珍重它的不在它是一部小說,而是它有若幹小說或者傳奇所缺乏的兩樣東西:觀察和文章。
這是一個老年人的回憶,有所不平,有所嫉恨,有所喜愛,有所侘傺,因而有所諷喻。
經驗在這裡自然熟到,文章則細緻大方,宛如一個旅客應有的行雲流水的意态。
如今不過三十多年,我們和它的差異恍如隔着兩三世紀。
我們可以把小說看做一種職業,有計劃地大量産生同時競争心和自覺心,強迫我們把這看做一種前途遠大的事業,刻意鑿取它藝術的效果。
我們有了清醒的意識我們充分發展各自的技巧。
我們今日有了沈從文先生的《湘行散記》,艾蕪先生的《南遊記》,把我們帶進他們各自記憶裡的傳奇然而真實的世界。
他們利用某一個機會,生活裡某一段經驗,從一個地方或者一個社會,提取他們的人物,故事,語言和顔色。
他們從鄉野出來,如今便把鄉野送給我們。
一份厚禮:這裡活着的是博愛,是人類最深也最原始的情緒。
當年對于作者,這也許是一塊瘡傷,然而痂結了,新肉和新皮封住了那潰爛的刀口,于是一陣不期然而然的回憶,痛定思痛,反而把這變做一種依戀。
什麼是疤?什麼是愛?不是流血的時候,不是親嘴的時候,是若幹年後記憶勾上來的那陣子酸甜作用。
我們鐘情自己的過去,甚于鐘情垂老的女人。
後者讓我們幻滅,前者讓我們重生。
而作者便重生在他們各自的文章裡面。
多粗野,多殘忍,多溫存,多忠厚,多可愛,一句話,多原始!讀過《南遊記》,我們愛那群野人,窮人,苦人讀過《湘行散記》,我們會發見,和作者一樣,一個已然在城市文化混了若幹年的物質存在的人,還有可能為那些人們所愛這是多大的安慰,當我們想到人海之中的寂寞! 和這兩部作品一樣,蘆焚先生的《裡門拾記》是若幹短篇小說的結合。
但是讀完了之後,一個像我這樣的城市人,覺得仿佛上了當,跌進了一個大泥坑,沒有法子舉步。
步是可以舉的,然而四面的草地鋪得十分不勻,我們踟蹰于距離的選擇。
這像一場噩夢。
但是這不是夢,老天爺!這是活脫脫的現實,那樣真實,隻要我們随便走下平漢和隴海兩條鐵路,我們就會遇見一灘灘的大小坑,裡面烏爛一團的不是泥,不是水,而是血,肉,無數苦男苦女的汗淚!《裡門拾記》的作者帶着痛苦,也正是這點兒抑郁不平,這點兒趁熱就吃,在某一意義上,讓他和《老殘遊記》的作者近似,而和《南遊記》的作者不同,和《湘行散記》的作者的精神越發背道而馳。
不過地是圓的,合在一點的永遠不複相合,而背道相馳的總有一天要面對面的。
沈從文先生和蘆焚先生都從事于織繪。
他們明了文章的效果,他們用心追求表現的美好。
他們尤其曉得文章不是詞藻,而是生活。
他們把文章塞得滿滿的,叫我們體會表現不是買空賣空,而是一樁下血本的生意。
這下血本的生意,沈從文先生做得那樣輕輕松松,不時叫我們想起布窪魯(Boileau)那句格言:“容易的詩,艱難地寫。
”他賣了老大的力氣,修下一條綠蔭扶疏的大道,走路的人不會想起下面原本是坎坷的崎岖。
我有時奇怪沈從文先生在做什麼。
每次讀着他的文章,我不由記起福樓拜的野心:“想把詩的節奏賦與散文(仍叫它是散文,極其散文),叙寫通常的人生。
”問問沈從文先生的讀者,為什麼那樣連靈魂也叫吸進他的文章?為什麼?因為沈從文先生的底子是一個詩人。
但是,蘆焚先生和沈從文先生的碰頭是偶然的。
如若他們有一時會在一起碰頭,碰頭之後卻會分手,各自南轅北轍,不相謀面的。
我記得第一
我們珍重它的不在它是一部小說,而是它有若幹小說或者傳奇所缺乏的兩樣東西:觀察和文章。
這是一個老年人的回憶,有所不平,有所嫉恨,有所喜愛,有所侘傺,因而有所諷喻。
經驗在這裡自然熟到,文章則細緻大方,宛如一個旅客應有的行雲流水的意态。
如今不過三十多年,我們和它的差異恍如隔着兩三世紀。
我們可以把小說看做一種職業,有計劃地大量産生同時競争心和自覺心,強迫我們把這看做一種前途遠大的事業,刻意鑿取它藝術的效果。
我們有了清醒的意識我們充分發展各自的技巧。
我們今日有了沈從文先生的《湘行散記》,艾蕪先生的《南遊記》,把我們帶進他們各自記憶裡的傳奇然而真實的世界。
他們利用某一個機會,生活裡某一段經驗,從一個地方或者一個社會,提取他們的人物,故事,語言和顔色。
他們從鄉野出來,如今便把鄉野送給我們。
一份厚禮:這裡活着的是博愛,是人類最深也最原始的情緒。
當年對于作者,這也許是一塊瘡傷,然而痂結了,新肉和新皮封住了那潰爛的刀口,于是一陣不期然而然的回憶,痛定思痛,反而把這變做一種依戀。
什麼是疤?什麼是愛?不是流血的時候,不是親嘴的時候,是若幹年後記憶勾上來的那陣子酸甜作用。
我們鐘情自己的過去,甚于鐘情垂老的女人。
後者讓我們幻滅,前者讓我們重生。
而作者便重生在他們各自的文章裡面。
多粗野,多殘忍,多溫存,多忠厚,多可愛,一句話,多原始!讀過《南遊記》,我們愛那群野人,窮人,苦人讀過《湘行散記》,我們會發見,和作者一樣,一個已然在城市文化混了若幹年的物質存在的人,還有可能為那些人們所愛這是多大的安慰,當我們想到人海之中的寂寞! 和這兩部作品一樣,蘆焚先生的《裡門拾記》是若幹短篇小說的結合。
但是讀完了之後,一個像我這樣的城市人,覺得仿佛上了當,跌進了一個大泥坑,沒有法子舉步。
步是可以舉的,然而四面的草地鋪得十分不勻,我們踟蹰于距離的選擇。
這像一場噩夢。
但是這不是夢,老天爺!這是活脫脫的現實,那樣真實,隻要我們随便走下平漢和隴海兩條鐵路,我們就會遇見一灘灘的大小坑,裡面烏爛一團的不是泥,不是水,而是血,肉,無數苦男苦女的汗淚!《裡門拾記》的作者帶着痛苦,也正是這點兒抑郁不平,這點兒趁熱就吃,在某一意義上,讓他和《老殘遊記》的作者近似,而和《南遊記》的作者不同,和《湘行散記》的作者的精神越發背道而馳。
不過地是圓的,合在一點的永遠不複相合,而背道相馳的總有一天要面對面的。
沈從文先生和蘆焚先生都從事于織繪。
他們明了文章的效果,他們用心追求表現的美好。
他們尤其曉得文章不是詞藻,而是生活。
他們把文章塞得滿滿的,叫我們體會表現不是買空賣空,而是一樁下血本的生意。
這下血本的生意,沈從文先生做得那樣輕輕松松,不時叫我們想起布窪魯(Boileau)那句格言:“容易的詩,艱難地寫。
”他賣了老大的力氣,修下一條綠蔭扶疏的大道,走路的人不會想起下面原本是坎坷的崎岖。
我有時奇怪沈從文先生在做什麼。
每次讀着他的文章,我不由記起福樓拜的野心:“想把詩的節奏賦與散文(仍叫它是散文,極其散文),叙寫通常的人生。
”問問沈從文先生的讀者,為什麼那樣連靈魂也叫吸進他的文章?為什麼?因為沈從文先生的底子是一個詩人。
但是,蘆焚先生和沈從文先生的碰頭是偶然的。
如若他們有一時會在一起碰頭,碰頭之後卻會分手,各自南轅北轍,不相謀面的。
我記得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