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夢錄》——何其芳先生作[1]
關燈
小
中
大
。
這種現象是獨特的,也就難以具有影響。
可是廢名先生,不似我們想象的那樣孤絕。
他的文筆另外有一個特征,卻得到顯著的效果和欣賞。
有時我想,是什麼阻礙他有廣大的讀衆?他所表現的觀念嗎?不見得就是。
他的作品無形中流露的态度嗎?也是也不是。
我們曉得,既屬一件藝術作品,如若發生問題,多半倒在表現的本身。
我的意思是說,廢名先生表現的方式,那樣新穎,那樣獨特,于是攔住一般平易讀者的接識。
讓我們把問題縮小來看。
廢名先生愛用典,無論來源是詩詞、戲曲或者散文。
然而,使用的時節,他往往加以引申,或者賦以新義,結局用典已然是通常讀者的一種隔閡,何況節外生枝,更其形成一種障礙。
無論如何,一般人視為隐晦的,有時正相反,卻是少數人的星光。
何其芳先生便是這少數人中間的一個,逃出廢名先生的園圃,别自開放奇花異朵。
這也就是說,他的來源不止一個,而最大的來源又是他自己。
我知道,有許多人——特别是同代的作家——不願為人看做某種影響的承受者,而願直來直往,甯可如陳子昂所雲,“念天地之悠悠,獨怆然而涕下!” 實際,我們初無确證,也不過是揣測而已,其所以敢于如此說者,僅僅因為他們文筆和氣質近似。
不曉得别人有否同感,每次我讀何其芳先生那篇美麗的《岩》,好像谛聽一段生風尼,終于零亂散碎,嘎然而止。
然而若非收在《畫夢錄》,像這樣的造句: 我隻記得從小起我的屋前屋後都是山,裝飾得童年的天地非常狹小,每每相反的想起平沙列萬幕,但總想象不出那樣的生活該是如何一個曠野,竟愁我的翅膀将永遠飛不過那些嶺嶂。
如今則另是一種寂寞,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頗起哀思于這個比興,若說是懷鄉倒未必,我的思想空靈得并不歸落于實地,隻是,我真想看一看我那屋前屋後的山啊,蒼蒼的樹林不啻一個池塘,該照見我的靈魂十分憔悴罷。
直可以說做《橋》裡面廢名先生的文筆。
這未嘗不可以歸于偶然。
但是更偶然的,卻是這樣的自抒: 我的思想空靈得并不歸落于實地。
這可以诠釋近年廢名先生的制作。
我不過随便用《岩》做例,來說明我浮淺的觀察。
但是,凡事必須有個适可而止。
便是從上面的引證,我們隻要細心體會,就知道何其芳先生如何不同于廢名先生,單隻想想這樣長而繁複的造語,就明白他們的——饒恕我的貧乏——文筆和氣質最後又是如何不同。
何其芳先生不停頓,而每一段都像一隻手要彈十種音調,唯恐交代暧昧,唯恐空白阻止他的千回萬轉,唯恐字句的進行不能逼近他的樓閣。
每人有每人的樓閣,每人又有每人建築的概念。
同是紅磚綠瓦,然而樓自為其樓,張家李家初不相侔。
把所有人和天的成分撇開,單從人和物的成分來看,則磚須是好磚,瓦須是好瓦,然後人能全盤拿得住,方有成就。
遠望固佳,近觀亦宜,才是藝術。
我知道,有的是藝術家,而且偉大的藝術家,根據直覺的美感,不用堅定的理論輔佐,便會自然天成,創造驚天地泣鬼神的傑作。
不過,這不是說他沒有意識。
我們通常逢到一部傑作,由于過分敬畏,不是解做神秘,便是委之機會,而實際沒有比這再失敬,再蔑視作者高貴的全人存在的。
一個作者可以不寫一句理論,然而這不是說,從開端到結尾,他工作的過程隻是一團漆黑。
正相反,如若最初是一團漆黑,越往前走,他會從自心生出光明,做為他全程的路燈。
不看第二遍便罷,否則一個作家,沒有不帶着(那怕十九是自謙,十一是)批評的眼光,有所斟酌于其間的。
他期望某種效果(藝術的、宣傳的、通俗的等等),已屬一種意識:他要達到他的效果,而達到,正乃所有藝術家的苦難。
一個好藝術家多少都是自覺的,至少他得深深體會他做什麼,他能夠做出什麼。
在把握一切條件以前,所謂工必利于器,他先得熟識自己的工具和技巧。
這是制作的基本。
而詩人或者文人,猶如一個建築師,必須習知文學語言的性質以及組合的可能,然後輸入他全人的存在,成為一種造型的美麗。
我的話也許說得輕而又簡,不過頭發熬到白,每當擲筆而起,唯恐失望
這種現象是獨特的,也就難以具有影響。
可是廢名先生,不似我們想象的那樣孤絕。
他的文筆另外有一個特征,卻得到顯著的效果和欣賞。
有時我想,是什麼阻礙他有廣大的讀衆?他所表現的觀念嗎?不見得就是。
他的作品無形中流露的态度嗎?也是也不是。
我們曉得,既屬一件藝術作品,如若發生問題,多半倒在表現的本身。
我的意思是說,廢名先生表現的方式,那樣新穎,那樣獨特,于是攔住一般平易讀者的接識。
讓我們把問題縮小來看。
廢名先生愛用典,無論來源是詩詞、戲曲或者散文。
然而,使用的時節,他往往加以引申,或者賦以新義,結局用典已然是通常讀者的一種隔閡,何況節外生枝,更其形成一種障礙。
無論如何,一般人視為隐晦的,有時正相反,卻是少數人的星光。
何其芳先生便是這少數人中間的一個,逃出廢名先生的園圃,别自開放奇花異朵。
這也就是說,他的來源不止一個,而最大的來源又是他自己。
我知道,有許多人——特别是同代的作家——不願為人看做某種影響的承受者,而願直來直往,甯可如陳子昂所雲,“念天地之悠悠,獨怆然而涕下!” 實際,我們初無确證,也不過是揣測而已,其所以敢于如此說者,僅僅因為他們文筆和氣質近似。
不曉得别人有否同感,每次我讀何其芳先生那篇美麗的《岩》,好像谛聽一段生風尼,終于零亂散碎,嘎然而止。
然而若非收在《畫夢錄》,像這樣的造句: 我隻記得從小起我的屋前屋後都是山,裝飾得童年的天地非常狹小,每每相反的想起平沙列萬幕,但總想象不出那樣的生活該是如何一個曠野,竟愁我的翅膀将永遠飛不過那些嶺嶂。
如今則另是一種寂寞,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頗起哀思于這個比興,若說是懷鄉倒未必,我的思想空靈得并不歸落于實地,隻是,我真想看一看我那屋前屋後的山啊,蒼蒼的樹林不啻一個池塘,該照見我的靈魂十分憔悴罷。
直可以說做《橋》裡面廢名先生的文筆。
這未嘗不可以歸于偶然。
但是更偶然的,卻是這樣的自抒: 我的思想空靈得并不歸落于實地。
這可以诠釋近年廢名先生的制作。
我不過随便用《岩》做例,來說明我浮淺的觀察。
但是,凡事必須有個适可而止。
便是從上面的引證,我們隻要細心體會,就知道何其芳先生如何不同于廢名先生,單隻想想這樣長而繁複的造語,就明白他們的——饒恕我的貧乏——文筆和氣質最後又是如何不同。
何其芳先生不停頓,而每一段都像一隻手要彈十種音調,唯恐交代暧昧,唯恐空白阻止他的千回萬轉,唯恐字句的進行不能逼近他的樓閣。
每人有每人的樓閣,每人又有每人建築的概念。
同是紅磚綠瓦,然而樓自為其樓,張家李家初不相侔。
把所有人和天的成分撇開,單從人和物的成分來看,則磚須是好磚,瓦須是好瓦,然後人能全盤拿得住,方有成就。
遠望固佳,近觀亦宜,才是藝術。
我知道,有的是藝術家,而且偉大的藝術家,根據直覺的美感,不用堅定的理論輔佐,便會自然天成,創造驚天地泣鬼神的傑作。
不過,這不是說他沒有意識。
我們通常逢到一部傑作,由于過分敬畏,不是解做神秘,便是委之機會,而實際沒有比這再失敬,再蔑視作者高貴的全人存在的。
一個作者可以不寫一句理論,然而這不是說,從開端到結尾,他工作的過程隻是一團漆黑。
正相反,如若最初是一團漆黑,越往前走,他會從自心生出光明,做為他全程的路燈。
不看第二遍便罷,否則一個作家,沒有不帶着(那怕十九是自謙,十一是)批評的眼光,有所斟酌于其間的。
他期望某種效果(藝術的、宣傳的、通俗的等等),已屬一種意識:他要達到他的效果,而達到,正乃所有藝術家的苦難。
一個好藝術家多少都是自覺的,至少他得深深體會他做什麼,他能夠做出什麼。
在把握一切條件以前,所謂工必利于器,他先得熟識自己的工具和技巧。
這是制作的基本。
而詩人或者文人,猶如一個建築師,必須習知文學語言的性質以及組合的可能,然後輸入他全人的存在,成為一種造型的美麗。
我的話也許說得輕而又簡,不過頭發熬到白,每當擲筆而起,唯恐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