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三部曲》——巴金先生作[1]
關燈
小
中
大
安諾德(M.Arnold)論翻譯荷馬,以為譯者不該預先規定一種語言,做為自己工作的羁縛。
實際不僅譯者,便是批評者,同樣需要這種勸告。
而且不止于語言——表現的符志:我的意思更在類乎成見的标準語言幫助我們表現,同時妨害我們表現标準幫助我們完成我們的表現,同時妨害我們完成我們的表現。
有一利便有一弊,在性靈的活動上,在藝術的制作上,尤其見出這種遺憾。
牛曼(Newman)教授不用拉丁語根的英文翻譯荷馬,結局自己沒有做到,即使做到,也隻勞而無功。
考伯(W.Cowper)詩人要用米爾頓的詩式翻譯荷馬,結局他做到了,然而他丢掉荷馬自然的流暢。
二人見其小,未見其大,見其靜,未見其變。
所謂大者變者,正是根據荷馬人性的存在。
荷馬當年有自由的心境歌唱,我們今日無廣大的心境領受。
批評者和譯者原本同是讀者,全有初步讀書經驗的過程。
漸漸基于個性的差異,由于目的的區别,因而分道揚镳,一個希望把作品原封不動介紹過來,一個希望把作品原封不動解釋出來。
這裡同樣需要盡量忠實。
但是臨到解釋,批評者不由額外放上了些東西——另一個存在,于是看一篇批評,成為看兩個人的或離或合的苦樂。
批評之所以成功一種獨立的藝術,不在自己具有術語水準一類的零碎,而在具有一個富麗的人性的存在。
一件真正的創作,不能因為批評者的另一個存在,勾銷自己的存在。
批評者不是硬生生的堤,活活攔住水的去向。
堤是需要的,甚至于必要的。
然而當着傑作面前,一個批評者與其說是指導的,裁判的,倒不如說是鑒賞的,不僅禮貌有加,也是理之當然。
這隻是另一股水:小,被大水吸沒大,吸沒小水濁,攪渾清水清,被濁水攙上些渣滓。
一個人性鑽進另一個人性,不是挺身擋住另一個人性。
頭頭是道,不誤人我生機,未嘗不是現代人一個聰明而又吃力的用心。
批評者絕不油滑,他有自己做人生現象解釋的根據,這是一個複雜或者簡單的有機的生存,這裡活動的也許隻是幾個抽象的觀念,然而抽象的觀念卻不就是他批評的标準,限制小而一己想象的活動,大而人性浩瀚的起伏。
在了解一部作品以前,在從一部作品體會一個作家以前,他先得認識自己。
我這樣觀察這部作品同它的作者,其中我真就沒有成見,偏見,或者見不到的地方?換句話,我沒有誤解我的作家?因為第一,我先天的條件或許和他不同第二,我後天的環境或許和他不同第三,這種種交錯的影響做成彼此似同而實異的差别。
他或許是我思想上的仇敵。
我能原諒他,欣賞他嗎?我能打開我情感的翳障,接受他情感的存在?我能容納世俗的見解,抛掉世俗的見解,完全依循自我理性的公道?禁不住幾個疑問,批評者越發膽小了,也越發堅定了他要是錯,他整個的存在做為他的靠山。
這就是為什麼,鮑德萊耳(Baudelaire)不要做批評家,他卻真正在鑒賞布雷地耶(Brunetière)要做批評家,有時不免陷于執誤:一個根據學問,一個根據人生。
學問是死的,人生是活的學問屬于人生,不是人生屬于學問。
我們尊敬布雷地耶,我們喜愛鮑德萊耳。
便是布雷地耶,即使錯誤,也有自己整個的存在做為根據,他不是無根的斷萍,随風逐水而流。
他是他自己。
然則,來在豐富,绮麗,神秘的人生之前,即使是金剛似的布雷地耶,他也要怎樣失色,進退維谷,俯仰無憑!一個批評者需要廣大的胸襟,但是不怕沒有廣大的胸襟,更怕缺乏深刻的體味。
雖說一首四行小詩,你完全接受嗎?雖說一部通俗小說,你擔保沒有深厚人生的背景?在詩人或小說家表現的個人或社會的角落,如若你沒有生活過,你有十足的想象重生一遍嗎?如若你的經驗和作者的經驗參差,是誰更有道理?如若你有道理,你可曾把一切基本的區别,例如性情、感覺、官能等等,也打進來計算?沒有東西再比人生變化莫測的,也沒有東西再比人性深奧難知的。
了解一件作品和它的作者,幾乎所有的困難全在人與人之間的層層隔膜。
我多走進傑作一步,我的心靈多經一次洗煉,我的智慧多經一次啟迪:在一個相似而實異的世界旅行,我多長了一番見識。
這時唯有愉快。
因為另一個人格的偉大,自己渺微的生命不知不覺增加了一點意義。
這時又是感謝。
而批評者的痛苦,唯其跨不上一水之隔的彼土,也格外顯得深徹。
這就是為什麼,好些同代的作家和他們的作品,我每每打不
實際不僅譯者,便是批評者,同樣需要這種勸告。
而且不止于語言——表現的符志:我的意思更在類乎成見的标準語言幫助我們表現,同時妨害我們表現标準幫助我們完成我們的表現,同時妨害我們完成我們的表現。
有一利便有一弊,在性靈的活動上,在藝術的制作上,尤其見出這種遺憾。
牛曼(Newman)教授不用拉丁語根的英文翻譯荷馬,結局自己沒有做到,即使做到,也隻勞而無功。
考伯(W.Cowper)詩人要用米爾頓的詩式翻譯荷馬,結局他做到了,然而他丢掉荷馬自然的流暢。
二人見其小,未見其大,見其靜,未見其變。
所謂大者變者,正是根據荷馬人性的存在。
荷馬當年有自由的心境歌唱,我們今日無廣大的心境領受。
批評者和譯者原本同是讀者,全有初步讀書經驗的過程。
漸漸基于個性的差異,由于目的的區别,因而分道揚镳,一個希望把作品原封不動介紹過來,一個希望把作品原封不動解釋出來。
這裡同樣需要盡量忠實。
但是臨到解釋,批評者不由額外放上了些東西——另一個存在,于是看一篇批評,成為看兩個人的或離或合的苦樂。
批評之所以成功一種獨立的藝術,不在自己具有術語水準一類的零碎,而在具有一個富麗的人性的存在。
一件真正的創作,不能因為批評者的另一個存在,勾銷自己的存在。
批評者不是硬生生的堤,活活攔住水的去向。
堤是需要的,甚至于必要的。
然而當着傑作面前,一個批評者與其說是指導的,裁判的,倒不如說是鑒賞的,不僅禮貌有加,也是理之當然。
這隻是另一股水:小,被大水吸沒大,吸沒小水濁,攪渾清水清,被濁水攙上些渣滓。
一個人性鑽進另一個人性,不是挺身擋住另一個人性。
頭頭是道,不誤人我生機,未嘗不是現代人一個聰明而又吃力的用心。
批評者絕不油滑,他有自己做人生現象解釋的根據,這是一個複雜或者簡單的有機的生存,這裡活動的也許隻是幾個抽象的觀念,然而抽象的觀念卻不就是他批評的标準,限制小而一己想象的活動,大而人性浩瀚的起伏。
在了解一部作品以前,在從一部作品體會一個作家以前,他先得認識自己。
我這樣觀察這部作品同它的作者,其中我真就沒有成見,偏見,或者見不到的地方?換句話,我沒有誤解我的作家?因為第一,我先天的條件或許和他不同第二,我後天的環境或許和他不同第三,這種種交錯的影響做成彼此似同而實異的差别。
他或許是我思想上的仇敵。
我能原諒他,欣賞他嗎?我能打開我情感的翳障,接受他情感的存在?我能容納世俗的見解,抛掉世俗的見解,完全依循自我理性的公道?禁不住幾個疑問,批評者越發膽小了,也越發堅定了他要是錯,他整個的存在做為他的靠山。
這就是為什麼,鮑德萊耳(Baudelaire)不要做批評家,他卻真正在鑒賞布雷地耶(Brunetière)要做批評家,有時不免陷于執誤:一個根據學問,一個根據人生。
學問是死的,人生是活的學問屬于人生,不是人生屬于學問。
我們尊敬布雷地耶,我們喜愛鮑德萊耳。
便是布雷地耶,即使錯誤,也有自己整個的存在做為根據,他不是無根的斷萍,随風逐水而流。
他是他自己。
然則,來在豐富,绮麗,神秘的人生之前,即使是金剛似的布雷地耶,他也要怎樣失色,進退維谷,俯仰無憑!一個批評者需要廣大的胸襟,但是不怕沒有廣大的胸襟,更怕缺乏深刻的體味。
雖說一首四行小詩,你完全接受嗎?雖說一部通俗小說,你擔保沒有深厚人生的背景?在詩人或小說家表現的個人或社會的角落,如若你沒有生活過,你有十足的想象重生一遍嗎?如若你的經驗和作者的經驗參差,是誰更有道理?如若你有道理,你可曾把一切基本的區别,例如性情、感覺、官能等等,也打進來計算?沒有東西再比人生變化莫測的,也沒有東西再比人性深奧難知的。
了解一件作品和它的作者,幾乎所有的困難全在人與人之間的層層隔膜。
我多走進傑作一步,我的心靈多經一次洗煉,我的智慧多經一次啟迪:在一個相似而實異的世界旅行,我多長了一番見識。
這時唯有愉快。
因為另一個人格的偉大,自己渺微的生命不知不覺增加了一點意義。
這時又是感謝。
而批評者的痛苦,唯其跨不上一水之隔的彼土,也格外顯得深徹。
這就是為什麼,好些同代的作家和他們的作品,我每每打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