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各地發現古物志
關燈
小
中
大
考古上第一等材料,是親自發掘所得的;第二等材料,是确知其出土地點,并略知其出土時形狀;第三等材料,是隻知其出土地而不明其出土情形;第四等材料,連出土地也不知道。
宋時已注意到第三等材料,如《考古圖》《博古圖》已有注明出土地,已注意到第三等材料。
最近數年來因考古之發達,新聞記者已知注意古物出土時情形,故報紙所載每一古物出土消息,不是隻載得有古物若幹件就算完事,并詳述其發現及出土的情形,是就報紙所載古物出土消息,已有第二等材料之可能。
由報紙所載,可以知道某處在無意中遇到某時代某種古物;某地有意盜掘出某時代某種古物。
物與時關,以某時已有某物,某時且多某物,知某時某物為最盛,某物可以代表某時之文化;物與地關,以某地已有某物,某地且多某物,知某物分布之廣狹,可以明了其民族遷徙與文化傳播之情形。
有的考古機關,報告一時不能出來,借報紙之記載,可以知某考古機關工作之大概,此考古史中各地發現古物消息不得不為附錄。
各地發現,向不注意,報紙亦少記載,有載亦不确。
近十年來,報紙始多披露,而為剪此項報紙者尚少,自民國二十年至二十三年,錄自《河北第一博物館半月刊》中,二十四年至現在,有借抄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者,有自為剪留者,合五年之有,而為附錄之一。
民國二十年十二月十日以前各地發現古物消息: 中央研究院與山東省政府合組之山東古迹研究會,去冬發掘濟南城東城子崖古譚國都城,獲得骨蚌陶石器皿甚多,今年秋又繼續發掘,自十月八日至三十一日,共工作二十日,掘坑四十五,獲得陶骨蚌石等器六十箱,已運送該會整理研究。
并經考察,知譚都城牆為不規則之形狀,又就所掘陶器,可斷為上下兩文化層,下層屬石器時代在前,上層屬銅器時代在後。
關于陶器之鑒别,銅器時代者式樣少而笨拙,含砂少而表面粗色灰;石器時代者式樣多靈巧含砂多而表面光滑色黑;年代晚者反笨拙而粗糙,亦最可驚異之事矣。
據北平《晨報》。
中央研究院與河南省政府合組一河南古迹研究會,于五六月間在安陽得古物八十餘箱,已運往北平研究,茲拟于十月間繼續發掘,聞以濬縣巨橋鎮新村殷陵墓為試辦區雲。
據北平《晨報》。
日本帝室博物館後藤守一在東省發見漢代古墓,取其貴重物品,于十月二十九日回抵下關東上。
據《大公報》。
香河北關外觀音庵舊址,近掘得一銅吼,高三尺五寸,長五尺四寸,遍體綠黑色鏽,聞系元明以上物,現已交該縣文獻委員會保存雲。
據天津《益世報》。
民國二十一年二月二十五日以前: 中央研究院與豫省府派員雇工發掘彰德古物,一在城西北小屯村後地,一在小屯村街東頭,去歲十二月十日,獲得細白瓷大冰盤、瓷碗、豆綠色瓷罐、泥瓦、瓷轎車、馬車、泥人、鍋竈,火爐,等等,多件雲。
據天津《益世報》。
中央研究院與豫省府自去歲十一月七日,至十二月十九日,第五次在安陽小屯及後崗兩處發掘古物,獲陶片獸骨甲骨文字等物,共九十八箱,拟運北平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研究雲。
據天津《大公報》。
南昌進賢門外十二裡許崗上墟地方,地面被牛踏穿一穴,其土墜下,陷成兩丈餘深坑,村人探視,俨然房屋一棟,中庭擺陳一席,杯箸齊整,獲碗盞花瓶金盤玉蓋等物,燭見内有一門固塞,不易掘開,有人于坑内拾取石碑一角,認為系秦二昌公墓雲。
據天津《大公報》。
山東益都縣蘇埠屯農民掘地,一再發現古器,去秋九月中旬,又續出古銅器九件,為該縣民衆教育館購藏,省立圖書館館長王獻唐氏,定為周器,并著有《玑巫鼎盉款識考解》雲。
據北平《晨報》。
元氏韓召村左近,近掘得一形如蜂腰形之金屬圓錘,底徑不足三寸,高約五寸,重十八斤六兩,赭色鏽光彩奪目。
天津《益世報》。
民國二十一年五月二十五日以前: 民國十一年間,山西渾源縣恒麓西北,村民穆某赴田耕作,掘得古銅器數十件,經縣紳迫其交出者十六件,即分藏各紳家中,去冬複由本縣旅外同學聯名追出,由各法團選出委員九人辦理善後,現正議保管辦法雲。
據北平《晨報》。
三河縣屬葛莊村大廟,有木質古佛三尊,重量逾于金屬,雕镌玲璃奇巧,于舊曆二月初三日夜被盜雲。
據《新天津報》。
中央研究院與豫省府及河南大學合組之河南古迹研究會,本年春秋工作計畫,就豫東商丘及豫西洛陽一帶調查,以濬縣為試辦區,在最早可能時期,從事發掘雲。
據天津《大公報》。
徐州南鄉銀山南麓,場地一片,約十餘畝,相傳為古代墓道,當去秋被水沖成水溝一道,溝邊露出整齊磚牆,樵者除去泥土,現出一極大石窗,嵌于磚上,磚有精細花紋,尋有破碎模糊墓碑一方,辨認不清,據傳為漢墓,附近某小學拟從事發掘雲。
據天津《益世報》。
海州東門外,有張士林者,前在嶺頭耕地,踏陷一洞,内系用磚砌成,去其水,兩端為圓門,中間底下有闆,再下有磚洞,高約四丈,長六丈,燃燈入洞,搜出瓷碗瓷壺各一件,花紋頗細,壺底有字,斑剝不辨,又筷子一雙,杯一件,似銅質,拟送圖書館保存雲。
據天津《大公報》。
北平中國營造學社于四月三日舉行李明仲先生紀念會,展覽清雍正十二年所制清朝《工程作法則例》經該社補圖,圓明園各種模型地圖,及最近所得明李文忠家傳十七代尊容,及其曆代所得賜物,如盔甲珍寶等類五十六種,系經朱桂莘氏與李氏二十一世孫李國壽商洽,以重價購得者。
據天津《大公報》及北平《晨報》。
唐山東南五十裡,曾集鎮住戶孫慶春于四月三十日晨,至田中鋤地,忽發現石匣一隻,打開之後,尚有鐵匣一隻,用鐵鎖封口,打破,見内貯有金色盔甲一副,令箭三枝,古瓶一對,黃金二十條,沒字書一本雲。
據天津《益世報》。
六月二十五日以前: 山東昌樂縣城西梁家莊,農民梁太初于本年四月初,掘獲石蛟,一腹面刻有“大漢建安歲次丙子牛文敬造石蛟一雙,以避水穴異怪”字樣,現已送該縣民衆教育館陳列保存雲。
據《大公報》。
滕縣發現石刻畫像十餘方,内漢碑一長方形,二百餘字,為東漢永元二年刻石極精。
濟南東鄉十餘裡展村溝,發現刻畫石門,門上橫石各一,石門刻一獸含環,橫石刻羊頭,兩旁鳥形,再兩旁為二人,人首蛇身,花紋頗精。
又商埠麟祥門外,出土石刻一塊,刻羊頭,兩旁作鳥形陽文。
黃台車站附近,一破廟中,發現作神案用之石刻三塊,花紋頗精。
曲阜發現石刻三,二石藏孔姓家,一在田野間。
魚台金鄉交界地方,發現石刻百餘塊,内一塊有字二行,最精,花紋内有方形題字,陽文。
金鄉郭良墓附近,又發現畫石一大塊,花紋精于前所出土者。
諸城新出土石刻三塊,陽文,花紋較粗。
以上均經山東省立圖書館搜羅,或已購藏,或在接洽中雲。
據北平《晨報》。
北平朝陽門外吉市口七條,彌勒院住持志賢,于本月初旬間,率領徒弟在該院後院播種花草,由土中掘出銅質古佛像,鉛質立佛像,銅碗,帶座佛像,白玉瓷佛各一尊,又大小銅佛十五尊,銅佛上刻有明萬曆年制字樣雲。
據北平《晨報》。
西北科學考察團團長袁複禮,于民國十七年由平往西北各地查考,曆五年之久,于本年五月十日返平,帶來采集品共四十二箱,外有零星成績十餘箱,内中以石箭頭瓦片刀刻瓦片,及在新疆所得之侏羅紀恐龍化石為最有價值雲。
據《大公報》。
七月二十五日以前: 中央研究院與豫省府合組之河南古迹研究會,前經指定濬縣為發掘殷墟古物試辦區,于四月底在濬掘出石斧蔔骨龜版瓦鬲銅石骨镞等物,與安陽小屯所出各物相似,其發掘處西南隅有版築一段,舊已外露,可見者共四十餘層,東西寬約四米,南北長十八米,高約六米,西南段為深厚黃土層所掩護,其中間分界顯然,版築之東為灰土所填,為發見上述物品之處。
又北場中亦有版築痕迹,長約十五米雲。
據天津《庸報》。
山東長清縣邱家莊近掘出刀币甚多。
據天津《大公報》。
徐州東關子房山下,李某購地築屋起土時,發見一石洞,洞口向西,門高約四五英尺,寬丈餘,内一屍骸,長丈餘,外有甕及瓦盆各一,又一陶器長方形,長五十二英寸,高二英寸,斜角各有一屋,門窗俱全,高三英寸二分,重量二磅,器中雕有一象,被黃泥糊滿,傳為漢代古墓雲。
據天津《大公報》。
北平中國營造學社所搜集明歧陽王世家文物,于五月二十四日至六月五日,在北平中山公園公開展覽,計有吳國公墨敕,明太祖禦帕,及紀恩冊,歧陽《武靖王别傳》,《李氏族譜》,《平番得勝圖》,李文忠所禦殘甲,張三豐畫像,李氏曆代畫像,李氏地契,李氏先茔圖等物品,共五十六種。
按歧陽王李文忠為明太祖姊子,随同太祖起兵,佐成帝業,與中山、開平諸王功勳并列,墓在南京鐘山陰蔣王廟側,朱桂莘氏曾往調查,文忠子景隆與于靖難之役得罪被锢,至明中葉,複封侯爵,裔孫宗城在萬曆中曾充日本冊封使,入清編入旗籍,乾隆中複請出旗,改隸民籍,至今共傳二十二世,世居北都,其家世在在與國史有關,深幸其曆代文物之得不散佚也。
據北平《晨報》。
北平南鑼鼓巷,有清初建築洪承疇祠一所,已經曆史博物館與市府接洽購置,又經調查,洪氏冢在西直門外麥莊橋崇文門外金台書院,原為洪莊,本清帝賜園,因之曆史博物館将館藏有關洪氏文物,與曆史語言研究所所得明清洪氏奏報等多件,由六月十八日至二十六日在館内做有系統之展覽雲。
據北平《晨報》。
八月十日以前: 中國營造學社梁思成氏,最近調查,在薊縣發現古木建築物獨樂寺觀音閣及山門,皆遼聖宗統和二年即宋太宗雍熙元年,公元九八四原物,較之東西建築考古學者,前此所發現山西大同之下華岩寺最古木構,尚早五十餘年,閣為三層,巍閣立于石壇之上,距城十餘裡已可遙見,閣簷出挑頗遠,鬥拱尤為雄大雲。
據北平《晨報》。
梁氏又在寶坻發見廣濟寺木建,築之三大士殿,亦遼建,年代較獨樂寺後四十年,但其内部構造,特異尋常雲。
據北平《晨報》。
贛省立科學館,館址建于南昌,拆毀城垣後山,近雇工挖土填築溝濠,備将來建大講演廳之用,六月二十二日忽在該山發現古墓一座,建築堅固,墓磚亦多完整,磚上镌有永甯元年等字樣。
按永甯年号,曆代各帝用者,一為東漢安帝,二為晉惠帝,三為後趙石祇,非經發掘後,不能确定其年代雲。
據天津《大公報》。
浙江公路局趕築嘉王段公路,俾與蘇州至王家泾之公路銜接,溝通嘉蘇大道,近已修至雙橋附近地方,于吳姓田内掘土之時,發見漢玉甚多,初視如石灰塊,又似屍骨,大小歪斜,攢之即碎,陷于土内者,軟若絲棉,離土見風,即漸漸堅實,路工識淺,初亦棄之如遺,但愈向下挖掘發見愈多,且有成各種形狀者,後有老于地方情形者,知為漢玉無疑,遂争拾取。
計此次發掘所得均為路工所分,有玉之種類不同,約大小粒數必在三四百左右,惟毀碎者亦頗不少。
其中珍貴者,有拱璧兩個:一為圓钏形,紅色斑爛,光芒奪目,其色蘊于内;一為鼎形,青色,成碎雲片花紋。
又玉枕一個,約長六寸,周圍約尺五六,為長方形,兩端有孔雲。
據上海《晨報晚刊》。
十月二十五日以前: 平西路五台山附近之龍家村,清肅王豪格墓被盜,按肅王綽号神力王,曾在川一箭射死張獻忠雲。
據天津《大公報》。
甘肅省立民衆教育館,新莽權衡被盜,省主席令饬蘭州公安局懸賞偵緝雲。
據北平《晨報》。
吳橋縣城西北莫家廠村,農夫王某在村北地内取土,掘至五尺深許,發現磚砌甬道,泥水甚深,在内獲得古罐一,其質堅硬,形制甚奇,古瓦盆三個,亦非常精細。
據該縣考古家陳伯昂氏雲,古罐系六朝時東光譚家窯所造者,聞已為古董家以八十元購去雲。
據天津《益世報》。
安徽當塗縣濱江采石鎮農民,掘出古圹一穴,發現之物,經縣府解送省政府保存,原圹亦即泥封。
其古物堪做考據之用者,有圓盆古銅爐各二,瓦爵,破口瓦瓶,瓦質花瓶,樣磚各一,古磚刻有“漢佐所作壁”五字者一,現經發交省立圖書館展覽。
據天津《大公報》。
膠濟路青州站工人,在白楊河附近發掘石獅一對,運青保存。
據天津《益世報》。
十一月十日以前: 魯濰縣陳簠齋為國内著名收藏家,所藏除流落各方者外,現存濰縣者有秦漢瓦當二百九十四件,漢魏六朝磚一百零八件,齊法貨泥錢範二百二十八件,周秦有文字瓦片一千六百六十九件,漢代有文字甕沿十四件,六朝瓦造像一件,周秦兩漢陶器三十八件,六朝有文字造像座二十件,石磬二件,元瓷罐一件,共二千三百七十五品,分裝十三箱。
又由周秦至明古泉共一千四百八十九件,裝一箱,進行出售,日人紛紛收買,魯教廳派省立圖書館館長王獻唐往查屬實,再三商洽,收歸官有,議定磚瓦石刻給價二千七百元,泉币給價三百元,共三千元,經八月二十三日魯省府會議議決,準教育廳何思源提案,由教育預備費項下撥三千元購買,現正在起運雲。
據北平《晨報》。
又陳氏所藏仍多,現正在繼續出售者,一為萬印樓,為全國最重視之珍藏,内有漢“趙飛燕印”“淮陽王印”,及一古代兵器長印,前以之抵押五千元,現贖回,計劃全部出賣,在津日人,曾出價八萬元,陳則非九萬元不賣,此數日人已允,但因經手人欲索三成介紹費,故尚未決定。
陳氏聲明如山東圖書館收留,隻售八萬,以免流入日本,但圖書館無力購留。
二為陳氏家藏秦漢磚瓦及元造像,又續有兩批出售,其數量較前售者少一半,價高至五千元,圖書館隻出九百元,所差甚多。
據北平《晨報》。
陳氏家藏毛公鼎,在清光緒二十八年時,為端方購去,端死後以八千元押于道勝銀行,最近始為葉恭綽等集股贖回,本息共洋八萬元,現在津收藏雲。
據北平《晨報》。
聊城楊氏海源閣藏書,近以急于脫售,因初時書主楊敬夫與魯省立圖書館館長王獻唐接洽,将宋版四經四史保留外,其餘均半捐半賣歸該館收藏,約需款三十萬元,即可辦到,楊氏疊函王獻唐催為辦理,但巨款一時難籌雲。
據北平《晨報》。
十二月十日以前: 魯省圖書館收買濰縣陳氏之古磚瓦,與造像二十件,已運濟,内有大齊天保己卯年造像一,全體鎏金,為海内孤品雲。
據天津《益世報》。
溥儀近在僞執政府前大興築牆掘挖地基,掘至地下約三尺許,忽發有異聲,既由一小瓶中獲得古錢一萬枚,已盡數歸顧問羅振玉,聞為金時所埋之物,以宋錢為最多,遼錢次之。
據北平《益世報》。
鹽山舊縣鎮關帝廟前,無故塌陷,經人挖掘,發現晉碑一座,現經縣政府令蓋造碑樓珍藏。
又農民楊某于某日見有長方磚暴露路旁,乃拾置筐内,向下連掘出六七枚,發現黑黝瓷罐一,瓷碟十二,負之歸家。
又農民挖掘田溝發現一屋,内一土炕,上置秤權寶劍古錢各一,寶劍無斑無鏽,并發微光,錢則燦爛奪目。
又一因掘土而發現一屋者,亦有炕上女屍二,炕頭前置一白瓷碟,已被取去雲。
據天津《益世報》。
山東館陶縣城北蕭村,前因掘土發現“招撫使司之印”一顆,約二寸半見方,厚四五分,有小長方紐。
據天津《大公報》。
平湖新倉鄉戚繼光墓被盜,楠木棺被攢一洞,屍着紅袍紗帽,僅存須骨。
據天津《大公報》。
二十二年二月十日以前: 衡水縣城西北北謝彰村有學堂地一塊,前因下雨沖塌,露出水缸少許,掘出見系以二缸對口,用白灰堅封,破之内有屍骨,其四周有木炭、瓷香爐、小瓶、念珠等物雲。
據天津《益世報》。
蘇州甪直保聖寺羅漢,為唐塑像名手楊惠之所塑,業已損壞及半,現經成立古物館,已于民國二十一年十一月十二日開幕雲。
據上海《申報》。
漢口湖北省建設廳近修沿江馬路,在黃鹄矶舊城基下,發現瓦缸古銅佛像,重五十三鎊之金質圓形物各一雲。
據天津《大公報》。
國立中央研究院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在滬中國科學社明複圖書館舉行第一次公開講演,該院曆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李濟博士,講河南考古最近之發現,并将濬縣出土之西周古物陳列展覽。
節錄如次: 安陽發掘,現已為第七次,最近四次發掘,皆有關殷代建築之發現,殷代建築,以版築為基礎,已發現者為長方形,及四方形之台基;方形台基為純淨黃土所成,前有石柱基礎,四圍有全幅豬骨數架,大約為殷商祭祀所在地,此類遺址甚多,拟繼續發掘。
濬縣發掘,開始于今年春季,有銅器時代之陵墓甚多,已清理墓葬八處,前均經土豪盜掘,但仍殘餘,殉葬物多為車馬裝飾,及戈矛斧戟等,最可驚異者,為多有馬殉葬,墓葬之旁多另築馬坑,已發現之馬坑,最大者有馬骸六十餘架,并有車馬之裝飾甚多,可以尋得古戰車制度之一部。
此類發掘物未清理者尚多,明春繼續清理,當有新發現報告雲。
據天津《大公報》。
古迹研究會在濬縣掘得古物共四十七箱,已于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運汴,暫存博物館内。
據天津《大公報》。
以上均無日期。
廣西郁林撫康鄉黨州村開辟荒地,陳某夫婦曾于村邊古城遺址南隅,掘出瓦甕一,銀數十錠,紋上印鑿楷書“良”或“伍”字。
又梁某開辟茶山坡,四周掘濠溝,于去年十二月間在濠内檢獲古錢三十二種,六七千枚,多唐宋錢雲。
據民國二十二年一月九日天津《大公報》。
廣東防城縣前有陳姓鄉民,伐已朽之榕樹,掘至數尺處,發現一白大理碑,長一尺四寸有奇,闊八寸許,文為隸書,大小不一,共分八行,碑左上角有指模四個,縣長張敏将碑移于中山公園,公開展覽,并将運至廣州古物陳列館陳列雲。
碑文如下: 五百六年見,泰山甲乙口沮利,揖周召,遺蔭子,肇帝業,草冠木屐,中合三一,蒼窮雷動,為君輔弼,古髦是獨,作俑稱德,輕重在握,功玄殊域,氣運南方出君臣,應現輔星統沙音,先複銅輕後定縣,水牛九轉起前程,天運洪武六年,歲在癸醜三月谷旦,命讨蠻将軍郭愈攜往象郡瘗于交趾疆界,劉基占志。
據二十二年一月二十九日天津《大公報》。
青島市屬水靈山島經市府委派倪魯平組設救濟辦事處後,倪君常赴各村探詢民隐,得悉該島昔年常掘獲大刀長槍及與今人全體等高之腿骨等古物,又嘗掘出镌有金兀術字樣之護心銅鏡,及唐宋古錢、碎瓷壺、金钗、金條、酒杯等物,相傳為金兀術由海路攻宋時所遺,惜島人不知保存,均賤價售去,倪君為探求該島曆史計,特在昔年發掘之地試掘,未有所得,複經懸賞搜掘,竟有鬧石子村民李克存等,在望海樓山西麓掘得古銅鏡一枚,熙甯、崇甯、紹聖、元豐、鹹平、嘉祐等古錢多種,已備文呈市府考核雲。
據二月四日《大公報》。
彰德西鄉郝家店村有土冢高十五六尺,周圓四十八九尺,舊歲年終附近民衆發掘,内系石砌宅院,面南墓門八個,中為一男子墓,兩傍均為其妻妾之棺,男椁未動,其餘七棺俱啟開,取出赤金鳳冠頂人女人帽上取下、镯、墜、項圈、爐鼎、玉如意、翠指圈等物多件,尚有許多珍品,不悉為何物。
此墓發掘後極秘密,後由鄉村傳出消息,據謂墓内有碑兩塊。
就其記載,知為明太祖及其嫔妃之墓,掘出之物,已為掘者價賣均分雲。
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員李捷、朱森、丘立我等,奉派赴湘桂研究南嶺山脈之構造,及各地礦床之成因,沿途多有所得,日前抵桂林,十一日在北門外某石洞中發現脊椎動物化石,及螺蚌化石甚多。
據談此類化石為百萬年前生物遺迹,與城周圍紅色黏土之沉積同一時期。
按該紅土層在我國南部分布極廣,其生成之時期,曆經中外地質學家之研究,迄未解決,今既得此化石,其年代即可推定雲。
據二月二十八日北平《晨報》。
彰德西北鄉一帶,挖掘古物成為慣事,近複有多處發現古物,計城西王裕口村東北地,農人在地之深處掘出玉天官玉人小棒槌細花骨器等多件。
城西北洹河南岸發現唐瓷人,及虎豹龍象牛馬豬狐等百餘件,細花瓷杯盤五件,古銅弋頭爐鼎提爐各一,尚有多件,名目不詳。
城西八裡台白家墳村後,某姓地内掘出古銅角杯銅鏡銅器等多件。
城西南四府墳村左近,有一土堆名二冢,近村農夫将土掘至二十餘尺,現出方圓十五六尺之石砌墓門,下為十二層石階,每層高尺許,長五尺許,石階底即為一方四百餘尺之墓宅,頂為半圓式,青石砌成,上刻二龍鬥寶細花,四圍為雲霧刻花,宅牆為石壘,上畫五色彩畫,後面中樞安放白玉石椁,長八尺,高四尺,寬三尺,雕有花草,工極細,墓志二百餘字,有“大明萬曆郭文簡公之墓”。
漢白玉石桌上放鎏金寶塔一座,高寸餘七層,層有門戶,玲珑奇巧,色黃,兩旁有彭城瓷缸二,長三尺餘,取出塔及瓷缸,即将墓門填封之。
據三月二日天津《大公報》。
泰山為五嶽之尊,曆代帝王莫不封禅緻祭,其所用一切金石祭器,于曆史文化上有重大關系,惟自唐以來迄未發現,民國十七年革命軍北伐之役,泰山下津浦路泰安車站北蒿裡山上閻王廟及廟前之塔,均為摧毀,駐軍掃除殘破磚瓦,另築紀念碑,于塔底下發現五色土,周為赤白青黑色,中為黃色,于上下掘獲大批玉器,皆唐玄宗封禅泰山之祭品。
又于中間黃色土中獲一五尺見方之石盒,盒外雕刻細緻,啟之内複有一刻花金盒,内平排白玉簡十五塊,長約一尺,寬二寸,左右皆刻隸書,原文如次: 維開元十三年,歲次乙醜,十一月辛巳朔,十一日辛卯,嗣天子臣隆基,敢昭告于皇帝,祗臣嗣守鴻名,膺茲丕運,率循地義,以為人極,夙夜祇若,訖未敢康,賴坤元降靈,錫之景祜,資植庶類,屢惟豐年,或展時巡,報功厚載,敢以玉帛犧齊粲盛庶品,備茲瘗禮,式表至誠,睿宗大聖真皇帝配神作主,尚飨。
據二十二年三月十日十二日天津《大公報》。
山東滕縣東安上村發現鐘鼎盤彜十四件,商人争購,魯教育廳電該縣制止并保存。
據二十二年四月一日北平《晨報》。
徐州蕭縣西榆莊發現地穴,寬畝餘,深數丈,内有石門三,農民掘獲古鼎一,傳系周代物,縣長王公玙已晉省呈報。
據四月五日天津《益世報》。
徐州南三堡西二十裡,農人鋤田發見天王墓,内有玉獅、玉人等,并院落一所。
據四月十三日《大公報》。
魯陵縣縣政府迤北空場土邱下,發見古代建築,南向一磚門,磚重十四五斤,至二十餘斤,門高六尺,門内一圓亭,繪紅黃色花紋,外有廊夾,道可行人,上下均為大方磚砌成,亭内有一石匣,長約三尺,高尺餘,啟視,内有僧帽,上綴銀質佛像十餘,像高二寸許,内空極薄,稍觸即碎,匣側挖出圓形銅牌二三方,大者約二尺許,着紅綠繡,背各有鼻,并有開元祥符錢一二十枚,續掘出石一方,镌有字雲“維大宋國德州乾明院講經論傳戒,置大藏經脩經藏,沙門雲善為首化造金棺銀椁安葬,傳經,手爐内勇出,感應舍利立石小師智度”。
再下均系僧名匣,蓋上刻大宋國皇祐三年字樣,該處系白塔寺故址,此确為宋代僧人之墓無疑。
陵縣在宋稱德州,明後始改為陵縣雲。
彰德城西城北各處,近日發掘極多,列述于後: (1)城北四裡豆腐營村老鹽廠東北隅村民掘出漢白玉碑兩塊,高一尺五六,寬八寸餘,厚約二寸,镌有漢文,文詞不詳,黃金碗兩個,金镖四枝,古銅罐兩個。
兩耳,垂有圓環。
宋三采瓷瓶二個,高二尺許。
(2)城西北侯家莊南裡許之武官村,村民挖出古銅閣鼎爐刀各一事,及零器多件。
又該村沙土堆内挖出古銅人四,觥一盤一,均雕細花。
又挖出白細瓷藍花碗二,白釉古瓷花盆二,碧瓷桶二,銅筆架一。
(3)漁河南岸居民掘出碧玉小猴,碧玉古裝美人,鑲玉刀各一件,刀長八寸許,寬四寸餘,兩面刻龍,銅鑲玉小花鼓一個,骨質筒一個,镌有古文,銅轎頂一,銅馬車全具。
(4)中山村西端,發掘翠玉銅鑲杯一,銅鑲戈頭一,銅鼎爐罐各一,小金人四。
(5)城外郭家灣溝西岸,掘出古瓷器多件,名目不詳。
以上各物,價值均甚巨,尚有各處挖出較次之古物,在數百件以上,現聞本縣當局,及安陽保管委員會,正從事調查,呈請行政專員公署核辦雲。
據四月五日北平《晨報》。
柏鄉城西十裡趙村村西玉台寺,乃唐代所建,乾隆時重修,前年有本村王姓之子,掘出佛像一尊,高可五尺,大理石質,去冬曾有人出價三千元,因村人意見不一,未能售出,現本村智識階級,均欲變賣作為教育基金雲。
據四月八日天津《益世報》。
彰德城西北三十五裡東灰營村,今正現發古墓二座:一為袁天罡墓;一為趙簡王墓。
袁墓在該村後崗嶺最高處,周約五十九尺,墓垣以磚砌成,磚長二尺八寸,厚半尺,寬一尺二寸,内為清水一池,深無底,水内有鋒利鋼錐,相傳有李家坡李某将墓掘開,由其中取出金冠金劍,并金具二十餘件,更有一劍懸于墓頂,有二人因以利刃砍擊劍之繩,落水而死,後将屍撈出,屍身均被錐尖穿爛,從此雖人皆知墓中有寶物,然無敢往取者。
距袁墓傍低處丈餘之地,乃大明趙簡王之墓,較袁墓大約一倍餘,内亦有綠水一池,墓門東向,高五尺餘,向南又有一門,高四尺餘,墓垣以白石砌成,垣内外均有綠水繞環,水深不知幾許,聞中央研究院駐彰挖掘安陽殷墟團,前往該村勘查,拍照墓像,預備開發雲。
據四月十日北平《晨報》。
魯南滕縣安上村北裡許,土阜隆起,俗呼為凸突頂,地主陳世法兄弟于本年廢曆二月十七日,掘得鼎盤匜敦鬲罍等器,及古物附件,計共二十二件,内中僅有二敦,蓋上有字可辨者,有“孟攸父作幻白寶敦,其子子孫孫永寶用”等字,餘器有無文字,現尚不知,該項古物,業由省立圖書館館長王獻唐君運濟保存。
據王氏稱,當古物發現時,敦鼎之内,尚有魚骨及獸齒,其旁有瓦之獸片及蚌殼等,惜均被鄉人抛棄,若此物存在,則可斷為西周時物,蓋周時曾以貝殼為錢币也。
又據推測,此項古物,當初系放置一箱内,且按次序排列,上面有蓋,因所獲鼎敦等物,皆敞口,而内中無土,證明上面之蓋,雖已腐爛,而尚虛架,經發掘始毀者。
據陳氏兄弟雲,上面之土有木紋,又可以證明系木箱,而在底下鋪席者,又證明古物出現之地為一台,台上當日有人居住,是以其下有井有獸骨陶片等物,故該處當中土系灰色,周皆黃土。
又王獻唐氏此次于安上村東十裡曹王墓無意中發現漢代石室,該墓上有方口八個。
口下為石室四面皆牆,牆各有門,門各有屋,所有石柱,盡為漢代畫像,精美異常,其上口為天窗,且有帶槽石蓋,可見天窗未露者,必數倍于此,各屋必互相聯通,漢畫當不下千餘方,足證為漢代避亂人所築。
又發見滕縣城西十裡崗,漢墓石室一所,建築形式,石刻花紋,與曹王墓同。
又城南官橋津浦車站附近之薛城,有山名墓山,上有漢墓石室八九處,石上有花紋者,有無之者,官橋所用石料,亦多有漢畫石。
又縣城東南四十裡黃溝村附近,發見一古墓,内有石室,四面各有屋三棟,室門有鎖已腐,啟門入視,北東南各屋均有屍體二具,或六具八具不等,室内有牆,牆上有字曰“劉郎之子”,磚之花紋與字體近似六朝,惟西屋門堅不可開雲。
據四月十二日至十六日北平《晨報》及《大公報》。
魯濰縣陳簠齋收藏六朝以上古印三千六百餘顆,尚存北平陳之長孫處,索價十萬元,現魯省立圖書館正接洽收買雲。
據四月二十三日《大公報》。
青縣西街牲畜市南,五月五日有左近居民,在該處掘出大缸一,滿裝銅錢,多為開元錢,大缸系灰色陶器,質雜星點,錢由發掘人分取,缸破碎,為愛好者拾去。
據二十二年五月十日天津《大公報》。
安陽第十區界内,發掘古碑,計齊碑二,明碑一,又碑頭兩方,由洪河屯區公所送縣,聞縣府已轉送古物保存所保存。
據二十二年五月十一日天津《大公報》。
玉田縣東關住戶何某,于日前雇薛文明等五名,在田内刨土制坯,挖得磚匣一段,長約數尺,内有有蓋高罐四件,大碗一件,均為淺灰色,質細瓷潤,古董家殷某,認系宋瓷,欲以三十元購之雲。
同上。
魯北陵縣為漢安德故郡,隋置德州,明後始改今名,古物甚多,月前北門外乾明寺故址發現宋代建築,掘獲石匣一件,石碑兩方,銀佛六個,銅鏡六件,銀錢一枚,銅錢十六枚,及僧帽頂等物,魯省府韓主席電令該縣派員運省,現已轉由教育廳交省立圖書館保存雲。
據二十二年五月十八日天津《大公報》。
安徽壽縣九裡溝附近,古墓頗多,前有孫多炜者挖出銅鼎、銅匜、銅斧、銅鋸、瓦缸各一,又銅铎二具,花紋頗細,鼎刻尤工,惜識者尚少,現津滬等處,業經來人收買雲。
據二十二年六月十日天津《大公報》。
河北大名縣第四區王夾河村梁某,有破莊地一所,于月前發掘,挖出玉帶虎頭拐杖、烏金磚各一,金壺古瓶各一對,金壺價賣,拐杖為伊舅馮某分去雲。
據二十二年六月十六日天津《大公報》。
江西南昌近發現宋代古硯一方,為東鄉丁一聞君所有,長約六寸,寬三寸,重達二十餘斤,上镌“禦賜之寶”,旁繞四龍,盤護栩栩如生,下面刻有米芾硯叙一篇,字極精細工整,惟因年代久遠,略現模糊。
據物主雲,硯為景鎮窯工挖泥時出土,以重價購得者。
據二十二年六月二十五日天津《華北晚報》。
上海小北門内萬竹街龔惠記木行隔壁,系劉姓古墓,劉姓雇工發掘,在正中主穴,發現一巨大石穴,掘開之後,另有巨椁,中系一赭色楠木棺,稍有損壞,打開見一女屍,年紀已邁,面不變色,珠冠蟒袍紅裙緞靴,屍額上紮黃緞,中間一塊白玉,并覓得翠玉赤金首飾數件,屍頭旁置有瓷碗一對,滿盛白飯,惟經風一吹,屍色變黑,該墓之碑,隻有主穴前一塊,字迹已剝蝕模糊,其尚可見者,為“敕建”“榮應”“明成化二十三年”“道光二年”等字,半截尚在泥土中,該屍已易棺重殓雲。
據二十二年六月三十日北平《晨報》。
德州破倉廒内發現棄置唐代永慶寺古銅佛大小二十餘尊,及魏朝高慶古碑,師長李漢章,将其保存于德州進德會分會雲。
據本年七月十日天津《大公報》。
皖北壽縣東鄉朱家集近南,有俗稱李家大孤堆一座,集紳朱鴻初最近發現,有重至百餘斤之銅鼎十餘對,鼎上均刻有篆字,惟“楚王”二字,尚可辨認,餘均模糊。
據雲:乃春秋楚王墓,究系楚之何王,無從考查,據人雲該紳先後發掘之銅鐘鼎鍋釜計重七千餘斤,金銀玉翠各種古物數百件,現官府已派員馳往禁止開掘并與沒收雲。
據本年七月十日北平《晨報》,七月二十二日《大公報》。
同蒲鐵路修築中,發見陶瓷古錢金銀錫等物,據考古家雲,瓷器系宋代物,金銀系唐代物,此項古物昨已交省立圖書館陳列雲。
據本年八月四日《大公報》。
皖潛山縣東鄉馮家崗有一小洞,掘之,崩裂一約八平方尺巨洞,下見城郭顯然,門戶可四五人并行,建築精美,稽之縣史,為三國曹操屯兵地,五六年前,曾發現大刀一柄,重六百餘斤雲。
據二十二年八月七日天津《大公報》。
山東省立圖書館近購得珍品數種:(一)蔡邕書《一字石經》,洛陽搜掘出土者,計共九十塊,以兩千金購得。
(二)敦煌石室唐人寫本《鹖冠子》十六卷本。
原物為一手卷,墨迹嶄新,完好無缺,乃海内惟一孤本。
(三)海源閣《經典釋文》,聊城楊氏海源閣所藏,亦海内孤本,十七年被匪搶出,售于平津書肆,為該館購得雲。
據二十二年八月十三日北平《晨報》。
魯北平原西關淳熙寺傳建于宋,前寺後有古塔廢址,本月上旬駐軍及民團拆廢磚應用,塔底發現井口一個,四圍磚砌,深丈許,六角形,上層砌成花樣,入内探視,見有長約二尺五寸石匣一,兩蓋,一仰一俯,深尺許,匣頭刻披發持劍甲士,一旁有雲頭缭繞,雕龍虎各一,角鬣鱗甲極活,匣上刻有宋淳熙寺衆等字樣,惜多模糊,内有銀鍍金僧盔一頂,上鑲小佛像,迎風碎燼。
另有白瓷碗罐、黑瓷小瓶等物,瓶罐内均盛五色小石子,已歸民衆教育館保存,井底向南有隧道一處雲。
據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二日天津《益世報》。
上海影印宋版藏經會,近在山西趙城廣勝寺發現古《藏經》五千餘卷,依千文編次,系手卷式,其祿字傳燈《玉英》卷尾處,有宋景祐二年跋文,考其刻闆之始,當起于五代,木闆一面二十三行,行十四字,為向所未見。
據二十二年九月三日天津《大公報》。
泰山岱廟古物,前經孫良誠陳調元設保管委員會,封存中山市場,計大小六十二件,皆系秦漢迄明珍品,十一日省府議決令民教兩廳設法運濟陳列。
據二十二年九月十二日北平《晨報》。
沈陽城内故宮博物館倉庫,于十日下午七時半左右失慎,至晚十時半仍在延燒中,起火原因不明。
同上。
皖阜陽縣第十區沈邱集北八裡之連橋地方,某姓豆田陷落一洞,有入内者,約行數十步,發現圓石門一,再數步複有同形之小圓門,四旁有白骨一堆,小石獅一對,古劍一把,區長報告縣府核辦。
據二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天津《大公報》。
贛南昌建築飛機場,掘土發現古瓷碗數十,瓦瓶一對,瓦香爐一隻,狀皆奇古,質頗惡劣,約系宋元之物。
又機場毀家山背後,挖土地點,十七日發現古墓二穴,其一并無骷髅,有石屏四方豎立,兩旁正中置古瓷版四塊,有古瓷瓶二,分置上下兩端,瓷質精細,内有一蛙,說者謂系古人疑墓。
其二在最低層黃土内,屍首面目如生,似近葬者,該屍頭枕一大彩龍瓷盤,盤内滿盛茶葉,業已腐爛,衣冠均系古式。
據二十二年九月十三日北平《晨報》,十八日天津《大公報》。
魯滕縣城北發現大規模漢代古墓,被附近人民挖掘,内皆漢畫石刻,獲五六十方,均極完整,後經紳士黃複堂運家中暫存,據魯圖書館長王獻唐談,系一整個公墓,足以考見古代建築文化,能将畫像仍挂列成整個墓室,實考古史上之奇獲,惜墓被挖毀,墓内屍棺陳列,畫像位置已無可查考,且殡葬之附屬器物珍寶,均已散失,實大憾事,決運濟保存,并請省府令禁再掘古墓,中央研究院山東古迹研究會,以該縣為山東寶庫,決先派員查勘,以便發掘。
據二十二年九月卅日天津《大公報》。
北平圖書館于雙十節,舉行地圖版畫展覽會三天,展覽之地圖,有宋元明各省區舊勢圖,清代經緯線圖,明清邊防圖,河流水利及驿鋪道理圖,明代城市宮殿圖,圓明園宮殿圖,清内閣大庫明清繪地圖,及曆史博物館北平研究院地質調查所并私人所藏輿圖等,版畫除明清所刻小說戲劇山志畫譜中之版畫,及清初乾隆時西洋畫法之銅版武功圖外,尚有佛藏經版畫多種雲。
據本年十月六日天津《大公報》。
蘇淮陰縣屬東北鄉古寨集田間,發現石版一塊,續發現石版五塊,每塊寬可五尺,長約七尺,複深掘,深至六尺左右,發現玉枕一,長約尺許,高約二寸,碧色無瑕,為淮安富紳以五百元購去。
據本年十月八日天津《大公報》。
皖北壽縣東鄉朱家寨今春發現大批古物,據該縣來客談,此次發掘之地名李三孤堆,自本年廢曆二月底,至五月初間,鄉民合作挖掘,掘土坑深六七丈,直徑兩丈有餘,内共三層,以木為隔,層層均系古物,計已掘出古物被售出者,有銅鼎、玉牛、銅爵等五十一件,其餘仍多,均散存當地紳士,及小學校内,現經壽縣政府提回暫行保存者,共有七百八十七件,内尚有古鼎二十餘及玉爵、玉磚、玉石諸大件,此外則杯、碗、鍋、
宋時已注意到第三等材料,如《考古圖》《博古圖》已有注明出土地,已注意到第三等材料。
最近數年來因考古之發達,新聞記者已知注意古物出土時情形,故報紙所載每一古物出土消息,不是隻載得有古物若幹件就算完事,并詳述其發現及出土的情形,是就報紙所載古物出土消息,已有第二等材料之可能。
由報紙所載,可以知道某處在無意中遇到某時代某種古物;某地有意盜掘出某時代某種古物。
物與時關,以某時已有某物,某時且多某物,知某時某物為最盛,某物可以代表某時之文化;物與地關,以某地已有某物,某地且多某物,知某物分布之廣狹,可以明了其民族遷徙與文化傳播之情形。
有的考古機關,報告一時不能出來,借報紙之記載,可以知某考古機關工作之大概,此考古史中各地發現古物消息不得不為附錄。
各地發現,向不注意,報紙亦少記載,有載亦不确。
近十年來,報紙始多披露,而為剪此項報紙者尚少,自民國二十年至二十三年,錄自《河北第一博物館半月刊》中,二十四年至現在,有借抄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者,有自為剪留者,合五年之有,而為附錄之一。
民國二十年十二月十日以前各地發現古物消息: 中央研究院與山東省政府合組之山東古迹研究會,去冬發掘濟南城東城子崖古譚國都城,獲得骨蚌陶石器皿甚多,今年秋又繼續發掘,自十月八日至三十一日,共工作二十日,掘坑四十五,獲得陶骨蚌石等器六十箱,已運送該會整理研究。
并經考察,知譚都城牆為不規則之形狀,又就所掘陶器,可斷為上下兩文化層,下層屬石器時代在前,上層屬銅器時代在後。
關于陶器之鑒别,銅器時代者式樣少而笨拙,含砂少而表面粗色灰;石器時代者式樣多靈巧含砂多而表面光滑色黑;年代晚者反笨拙而粗糙,亦最可驚異之事矣。
據北平《晨報》。
中央研究院與河南省政府合組一河南古迹研究會,于五六月間在安陽得古物八十餘箱,已運往北平研究,茲拟于十月間繼續發掘,聞以濬縣巨橋鎮新村殷陵墓為試辦區雲。
據北平《晨報》。
日本帝室博物館後藤守一在東省發見漢代古墓,取其貴重物品,于十月二十九日回抵下關東上。
據《大公報》。
香河北關外觀音庵舊址,近掘得一銅吼,高三尺五寸,長五尺四寸,遍體綠黑色鏽,聞系元明以上物,現已交該縣文獻委員會保存雲。
據天津《益世報》。
民國二十一年二月二十五日以前: 中央研究院與豫省府派員雇工發掘彰德古物,一在城西北小屯村後地,一在小屯村街東頭,去歲十二月十日,獲得細白瓷大冰盤、瓷碗、豆綠色瓷罐、泥瓦、瓷轎車、馬車、泥人、鍋竈,火爐,等等,多件雲。
據天津《益世報》。
中央研究院與豫省府自去歲十一月七日,至十二月十九日,第五次在安陽小屯及後崗兩處發掘古物,獲陶片獸骨甲骨文字等物,共九十八箱,拟運北平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研究雲。
據天津《大公報》。
南昌進賢門外十二裡許崗上墟地方,地面被牛踏穿一穴,其土墜下,陷成兩丈餘深坑,村人探視,俨然房屋一棟,中庭擺陳一席,杯箸齊整,獲碗盞花瓶金盤玉蓋等物,燭見内有一門固塞,不易掘開,有人于坑内拾取石碑一角,認為系秦二昌公墓雲。
據天津《大公報》。
山東益都縣蘇埠屯農民掘地,一再發現古器,去秋九月中旬,又續出古銅器九件,為該縣民衆教育館購藏,省立圖書館館長王獻唐氏,定為周器,并著有《玑巫鼎盉款識考解》雲。
據北平《晨報》。
元氏韓召村左近,近掘得一形如蜂腰形之金屬圓錘,底徑不足三寸,高約五寸,重十八斤六兩,赭色鏽光彩奪目。
天津《益世報》。
民國二十一年五月二十五日以前: 民國十一年間,山西渾源縣恒麓西北,村民穆某赴田耕作,掘得古銅器數十件,經縣紳迫其交出者十六件,即分藏各紳家中,去冬複由本縣旅外同學聯名追出,由各法團選出委員九人辦理善後,現正議保管辦法雲。
據北平《晨報》。
三河縣屬葛莊村大廟,有木質古佛三尊,重量逾于金屬,雕镌玲璃奇巧,于舊曆二月初三日夜被盜雲。
據《新天津報》。
中央研究院與豫省府及河南大學合組之河南古迹研究會,本年春秋工作計畫,就豫東商丘及豫西洛陽一帶調查,以濬縣為試辦區,在最早可能時期,從事發掘雲。
據天津《大公報》。
徐州南鄉銀山南麓,場地一片,約十餘畝,相傳為古代墓道,當去秋被水沖成水溝一道,溝邊露出整齊磚牆,樵者除去泥土,現出一極大石窗,嵌于磚上,磚有精細花紋,尋有破碎模糊墓碑一方,辨認不清,據傳為漢墓,附近某小學拟從事發掘雲。
據天津《益世報》。
海州東門外,有張士林者,前在嶺頭耕地,踏陷一洞,内系用磚砌成,去其水,兩端為圓門,中間底下有闆,再下有磚洞,高約四丈,長六丈,燃燈入洞,搜出瓷碗瓷壺各一件,花紋頗細,壺底有字,斑剝不辨,又筷子一雙,杯一件,似銅質,拟送圖書館保存雲。
據天津《大公報》。
北平中國營造學社于四月三日舉行李明仲先生紀念會,展覽清雍正十二年所制清朝《工程作法則例》經該社補圖,圓明園各種模型地圖,及最近所得明李文忠家傳十七代尊容,及其曆代所得賜物,如盔甲珍寶等類五十六種,系經朱桂莘氏與李氏二十一世孫李國壽商洽,以重價購得者。
據天津《大公報》及北平《晨報》。
唐山東南五十裡,曾集鎮住戶孫慶春于四月三十日晨,至田中鋤地,忽發現石匣一隻,打開之後,尚有鐵匣一隻,用鐵鎖封口,打破,見内貯有金色盔甲一副,令箭三枝,古瓶一對,黃金二十條,沒字書一本雲。
據天津《益世報》。
六月二十五日以前: 山東昌樂縣城西梁家莊,農民梁太初于本年四月初,掘獲石蛟,一腹面刻有“大漢建安歲次丙子牛文敬造石蛟一雙,以避水穴異怪”字樣,現已送該縣民衆教育館陳列保存雲。
據《大公報》。
滕縣發現石刻畫像十餘方,内漢碑一長方形,二百餘字,為東漢永元二年刻石極精。
濟南東鄉十餘裡展村溝,發現刻畫石門,門上橫石各一,石門刻一獸含環,橫石刻羊頭,兩旁鳥形,再兩旁為二人,人首蛇身,花紋頗精。
又商埠麟祥門外,出土石刻一塊,刻羊頭,兩旁作鳥形陽文。
黃台車站附近,一破廟中,發現作神案用之石刻三塊,花紋頗精。
曲阜發現石刻三,二石藏孔姓家,一在田野間。
魚台金鄉交界地方,發現石刻百餘塊,内一塊有字二行,最精,花紋内有方形題字,陽文。
金鄉郭良墓附近,又發現畫石一大塊,花紋精于前所出土者。
諸城新出土石刻三塊,陽文,花紋較粗。
以上均經山東省立圖書館搜羅,或已購藏,或在接洽中雲。
據北平《晨報》。
北平朝陽門外吉市口七條,彌勒院住持志賢,于本月初旬間,率領徒弟在該院後院播種花草,由土中掘出銅質古佛像,鉛質立佛像,銅碗,帶座佛像,白玉瓷佛各一尊,又大小銅佛十五尊,銅佛上刻有明萬曆年制字樣雲。
據北平《晨報》。
西北科學考察團團長袁複禮,于民國十七年由平往西北各地查考,曆五年之久,于本年五月十日返平,帶來采集品共四十二箱,外有零星成績十餘箱,内中以石箭頭瓦片刀刻瓦片,及在新疆所得之侏羅紀恐龍化石為最有價值雲。
據《大公報》。
七月二十五日以前: 中央研究院與豫省府合組之河南古迹研究會,前經指定濬縣為發掘殷墟古物試辦區,于四月底在濬掘出石斧蔔骨龜版瓦鬲銅石骨镞等物,與安陽小屯所出各物相似,其發掘處西南隅有版築一段,舊已外露,可見者共四十餘層,東西寬約四米,南北長十八米,高約六米,西南段為深厚黃土層所掩護,其中間分界顯然,版築之東為灰土所填,為發見上述物品之處。
又北場中亦有版築痕迹,長約十五米雲。
據天津《庸報》。
山東長清縣邱家莊近掘出刀币甚多。
據天津《大公報》。
徐州東關子房山下,李某購地築屋起土時,發見一石洞,洞口向西,門高約四五英尺,寬丈餘,内一屍骸,長丈餘,外有甕及瓦盆各一,又一陶器長方形,長五十二英寸,高二英寸,斜角各有一屋,門窗俱全,高三英寸二分,重量二磅,器中雕有一象,被黃泥糊滿,傳為漢代古墓雲。
據天津《大公報》。
北平中國營造學社所搜集明歧陽王世家文物,于五月二十四日至六月五日,在北平中山公園公開展覽,計有吳國公墨敕,明太祖禦帕,及紀恩冊,歧陽《武靖王别傳》,《李氏族譜》,《平番得勝圖》,李文忠所禦殘甲,張三豐畫像,李氏曆代畫像,李氏地契,李氏先茔圖等物品,共五十六種。
按歧陽王李文忠為明太祖姊子,随同太祖起兵,佐成帝業,與中山、開平諸王功勳并列,墓在南京鐘山陰蔣王廟側,朱桂莘氏曾往調查,文忠子景隆與于靖難之役得罪被锢,至明中葉,複封侯爵,裔孫宗城在萬曆中曾充日本冊封使,入清編入旗籍,乾隆中複請出旗,改隸民籍,至今共傳二十二世,世居北都,其家世在在與國史有關,深幸其曆代文物之得不散佚也。
據北平《晨報》。
北平南鑼鼓巷,有清初建築洪承疇祠一所,已經曆史博物館與市府接洽購置,又經調查,洪氏冢在西直門外麥莊橋崇文門外金台書院,原為洪莊,本清帝賜園,因之曆史博物館将館藏有關洪氏文物,與曆史語言研究所所得明清洪氏奏報等多件,由六月十八日至二十六日在館内做有系統之展覽雲。
據北平《晨報》。
八月十日以前: 中國營造學社梁思成氏,最近調查,在薊縣發現古木建築物獨樂寺觀音閣及山門,皆遼聖宗統和二年即宋太宗雍熙元年,公元九八四原物,較之東西建築考古學者,前此所發現山西大同之下華岩寺最古木構,尚早五十餘年,閣為三層,巍閣立于石壇之上,距城十餘裡已可遙見,閣簷出挑頗遠,鬥拱尤為雄大雲。
據北平《晨報》。
梁氏又在寶坻發見廣濟寺木建,築之三大士殿,亦遼建,年代較獨樂寺後四十年,但其内部構造,特異尋常雲。
據北平《晨報》。
贛省立科學館,館址建于南昌,拆毀城垣後山,近雇工挖土填築溝濠,備将來建大講演廳之用,六月二十二日忽在該山發現古墓一座,建築堅固,墓磚亦多完整,磚上镌有永甯元年等字樣。
按永甯年号,曆代各帝用者,一為東漢安帝,二為晉惠帝,三為後趙石祇,非經發掘後,不能确定其年代雲。
據天津《大公報》。
浙江公路局趕築嘉王段公路,俾與蘇州至王家泾之公路銜接,溝通嘉蘇大道,近已修至雙橋附近地方,于吳姓田内掘土之時,發見漢玉甚多,初視如石灰塊,又似屍骨,大小歪斜,攢之即碎,陷于土内者,軟若絲棉,離土見風,即漸漸堅實,路工識淺,初亦棄之如遺,但愈向下挖掘發見愈多,且有成各種形狀者,後有老于地方情形者,知為漢玉無疑,遂争拾取。
計此次發掘所得均為路工所分,有玉之種類不同,約大小粒數必在三四百左右,惟毀碎者亦頗不少。
其中珍貴者,有拱璧兩個:一為圓钏形,紅色斑爛,光芒奪目,其色蘊于内;一為鼎形,青色,成碎雲片花紋。
又玉枕一個,約長六寸,周圍約尺五六,為長方形,兩端有孔雲。
據上海《晨報晚刊》。
十月二十五日以前: 平西路五台山附近之龍家村,清肅王豪格墓被盜,按肅王綽号神力王,曾在川一箭射死張獻忠雲。
據天津《大公報》。
甘肅省立民衆教育館,新莽權衡被盜,省主席令饬蘭州公安局懸賞偵緝雲。
據北平《晨報》。
吳橋縣城西北莫家廠村,農夫王某在村北地内取土,掘至五尺深許,發現磚砌甬道,泥水甚深,在内獲得古罐一,其質堅硬,形制甚奇,古瓦盆三個,亦非常精細。
據該縣考古家陳伯昂氏雲,古罐系六朝時東光譚家窯所造者,聞已為古董家以八十元購去雲。
據天津《益世報》。
安徽當塗縣濱江采石鎮農民,掘出古圹一穴,發現之物,經縣府解送省政府保存,原圹亦即泥封。
其古物堪做考據之用者,有圓盆古銅爐各二,瓦爵,破口瓦瓶,瓦質花瓶,樣磚各一,古磚刻有“漢佐所作壁”五字者一,現經發交省立圖書館展覽。
據天津《大公報》。
膠濟路青州站工人,在白楊河附近發掘石獅一對,運青保存。
據天津《益世報》。
十一月十日以前: 魯濰縣陳簠齋為國内著名收藏家,所藏除流落各方者外,現存濰縣者有秦漢瓦當二百九十四件,漢魏六朝磚一百零八件,齊法貨泥錢範二百二十八件,周秦有文字瓦片一千六百六十九件,漢代有文字甕沿十四件,六朝瓦造像一件,周秦兩漢陶器三十八件,六朝有文字造像座二十件,石磬二件,元瓷罐一件,共二千三百七十五品,分裝十三箱。
又由周秦至明古泉共一千四百八十九件,裝一箱,進行出售,日人紛紛收買,魯教廳派省立圖書館館長王獻唐往查屬實,再三商洽,收歸官有,議定磚瓦石刻給價二千七百元,泉币給價三百元,共三千元,經八月二十三日魯省府會議議決,準教育廳何思源提案,由教育預備費項下撥三千元購買,現正在起運雲。
據北平《晨報》。
又陳氏所藏仍多,現正在繼續出售者,一為萬印樓,為全國最重視之珍藏,内有漢“趙飛燕印”“淮陽王印”,及一古代兵器長印,前以之抵押五千元,現贖回,計劃全部出賣,在津日人,曾出價八萬元,陳則非九萬元不賣,此數日人已允,但因經手人欲索三成介紹費,故尚未決定。
陳氏聲明如山東圖書館收留,隻售八萬,以免流入日本,但圖書館無力購留。
二為陳氏家藏秦漢磚瓦及元造像,又續有兩批出售,其數量較前售者少一半,價高至五千元,圖書館隻出九百元,所差甚多。
據北平《晨報》。
陳氏家藏毛公鼎,在清光緒二十八年時,為端方購去,端死後以八千元押于道勝銀行,最近始為葉恭綽等集股贖回,本息共洋八萬元,現在津收藏雲。
據北平《晨報》。
聊城楊氏海源閣藏書,近以急于脫售,因初時書主楊敬夫與魯省立圖書館館長王獻唐接洽,将宋版四經四史保留外,其餘均半捐半賣歸該館收藏,約需款三十萬元,即可辦到,楊氏疊函王獻唐催為辦理,但巨款一時難籌雲。
據北平《晨報》。
十二月十日以前: 魯省圖書館收買濰縣陳氏之古磚瓦,與造像二十件,已運濟,内有大齊天保己卯年造像一,全體鎏金,為海内孤品雲。
據天津《益世報》。
溥儀近在僞執政府前大興築牆掘挖地基,掘至地下約三尺許,忽發有異聲,既由一小瓶中獲得古錢一萬枚,已盡數歸顧問羅振玉,聞為金時所埋之物,以宋錢為最多,遼錢次之。
據北平《益世報》。
鹽山舊縣鎮關帝廟前,無故塌陷,經人挖掘,發現晉碑一座,現經縣政府令蓋造碑樓珍藏。
又農民楊某于某日見有長方磚暴露路旁,乃拾置筐内,向下連掘出六七枚,發現黑黝瓷罐一,瓷碟十二,負之歸家。
又農民挖掘田溝發現一屋,内一土炕,上置秤權寶劍古錢各一,寶劍無斑無鏽,并發微光,錢則燦爛奪目。
又一因掘土而發現一屋者,亦有炕上女屍二,炕頭前置一白瓷碟,已被取去雲。
據天津《益世報》。
山東館陶縣城北蕭村,前因掘土發現“招撫使司之印”一顆,約二寸半見方,厚四五分,有小長方紐。
據天津《大公報》。
平湖新倉鄉戚繼光墓被盜,楠木棺被攢一洞,屍着紅袍紗帽,僅存須骨。
據天津《大公報》。
二十二年二月十日以前: 衡水縣城西北北謝彰村有學堂地一塊,前因下雨沖塌,露出水缸少許,掘出見系以二缸對口,用白灰堅封,破之内有屍骨,其四周有木炭、瓷香爐、小瓶、念珠等物雲。
據天津《益世報》。
蘇州甪直保聖寺羅漢,為唐塑像名手楊惠之所塑,業已損壞及半,現經成立古物館,已于民國二十一年十一月十二日開幕雲。
據上海《申報》。
漢口湖北省建設廳近修沿江馬路,在黃鹄矶舊城基下,發現瓦缸古銅佛像,重五十三鎊之金質圓形物各一雲。
據天津《大公報》。
國立中央研究院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在滬中國科學社明複圖書館舉行第一次公開講演,該院曆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李濟博士,講河南考古最近之發現,并将濬縣出土之西周古物陳列展覽。
節錄如次: 安陽發掘,現已為第七次,最近四次發掘,皆有關殷代建築之發現,殷代建築,以版築為基礎,已發現者為長方形,及四方形之台基;方形台基為純淨黃土所成,前有石柱基礎,四圍有全幅豬骨數架,大約為殷商祭祀所在地,此類遺址甚多,拟繼續發掘。
濬縣發掘,開始于今年春季,有銅器時代之陵墓甚多,已清理墓葬八處,前均經土豪盜掘,但仍殘餘,殉葬物多為車馬裝飾,及戈矛斧戟等,最可驚異者,為多有馬殉葬,墓葬之旁多另築馬坑,已發現之馬坑,最大者有馬骸六十餘架,并有車馬之裝飾甚多,可以尋得古戰車制度之一部。
此類發掘物未清理者尚多,明春繼續清理,當有新發現報告雲。
據天津《大公報》。
古迹研究會在濬縣掘得古物共四十七箱,已于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運汴,暫存博物館内。
據天津《大公報》。
以上均無日期。
廣西郁林撫康鄉黨州村開辟荒地,陳某夫婦曾于村邊古城遺址南隅,掘出瓦甕一,銀數十錠,紋上印鑿楷書“良”或“伍”字。
又梁某開辟茶山坡,四周掘濠溝,于去年十二月間在濠内檢獲古錢三十二種,六七千枚,多唐宋錢雲。
據民國二十二年一月九日天津《大公報》。
廣東防城縣前有陳姓鄉民,伐已朽之榕樹,掘至數尺處,發現一白大理碑,長一尺四寸有奇,闊八寸許,文為隸書,大小不一,共分八行,碑左上角有指模四個,縣長張敏将碑移于中山公園,公開展覽,并将運至廣州古物陳列館陳列雲。
碑文如下: 五百六年見,泰山甲乙口沮利,揖周召,遺蔭子,肇帝業,草冠木屐,中合三一,蒼窮雷動,為君輔弼,古髦是獨,作俑稱德,輕重在握,功玄殊域,氣運南方出君臣,應現輔星統沙音,先複銅輕後定縣,水牛九轉起前程,天運洪武六年,歲在癸醜三月谷旦,命讨蠻将軍郭愈攜往象郡瘗于交趾疆界,劉基占志。
據二十二年一月二十九日天津《大公報》。
青島市屬水靈山島經市府委派倪魯平組設救濟辦事處後,倪君常赴各村探詢民隐,得悉該島昔年常掘獲大刀長槍及與今人全體等高之腿骨等古物,又嘗掘出镌有金兀術字樣之護心銅鏡,及唐宋古錢、碎瓷壺、金钗、金條、酒杯等物,相傳為金兀術由海路攻宋時所遺,惜島人不知保存,均賤價售去,倪君為探求該島曆史計,特在昔年發掘之地試掘,未有所得,複經懸賞搜掘,竟有鬧石子村民李克存等,在望海樓山西麓掘得古銅鏡一枚,熙甯、崇甯、紹聖、元豐、鹹平、嘉祐等古錢多種,已備文呈市府考核雲。
據二月四日《大公報》。
彰德西鄉郝家店村有土冢高十五六尺,周圓四十八九尺,舊歲年終附近民衆發掘,内系石砌宅院,面南墓門八個,中為一男子墓,兩傍均為其妻妾之棺,男椁未動,其餘七棺俱啟開,取出赤金鳳冠頂人女人帽上取下、镯、墜、項圈、爐鼎、玉如意、翠指圈等物多件,尚有許多珍品,不悉為何物。
此墓發掘後極秘密,後由鄉村傳出消息,據謂墓内有碑兩塊。
就其記載,知為明太祖及其嫔妃之墓,掘出之物,已為掘者價賣均分雲。
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員李捷、朱森、丘立我等,奉派赴湘桂研究南嶺山脈之構造,及各地礦床之成因,沿途多有所得,日前抵桂林,十一日在北門外某石洞中發現脊椎動物化石,及螺蚌化石甚多。
據談此類化石為百萬年前生物遺迹,與城周圍紅色黏土之沉積同一時期。
按該紅土層在我國南部分布極廣,其生成之時期,曆經中外地質學家之研究,迄未解決,今既得此化石,其年代即可推定雲。
據二月二十八日北平《晨報》。
彰德西北鄉一帶,挖掘古物成為慣事,近複有多處發現古物,計城西王裕口村東北地,農人在地之深處掘出玉天官玉人小棒槌細花骨器等多件。
城西北洹河南岸發現唐瓷人,及虎豹龍象牛馬豬狐等百餘件,細花瓷杯盤五件,古銅弋頭爐鼎提爐各一,尚有多件,名目不詳。
城西八裡台白家墳村後,某姓地内掘出古銅角杯銅鏡銅器等多件。
城西南四府墳村左近,有一土堆名二冢,近村農夫将土掘至二十餘尺,現出方圓十五六尺之石砌墓門,下為十二層石階,每層高尺許,長五尺許,石階底即為一方四百餘尺之墓宅,頂為半圓式,青石砌成,上刻二龍鬥寶細花,四圍為雲霧刻花,宅牆為石壘,上畫五色彩畫,後面中樞安放白玉石椁,長八尺,高四尺,寬三尺,雕有花草,工極細,墓志二百餘字,有“大明萬曆郭文簡公之墓”。
漢白玉石桌上放鎏金寶塔一座,高寸餘七層,層有門戶,玲珑奇巧,色黃,兩旁有彭城瓷缸二,長三尺餘,取出塔及瓷缸,即将墓門填封之。
據三月二日天津《大公報》。
泰山為五嶽之尊,曆代帝王莫不封禅緻祭,其所用一切金石祭器,于曆史文化上有重大關系,惟自唐以來迄未發現,民國十七年革命軍北伐之役,泰山下津浦路泰安車站北蒿裡山上閻王廟及廟前之塔,均為摧毀,駐軍掃除殘破磚瓦,另築紀念碑,于塔底下發現五色土,周為赤白青黑色,中為黃色,于上下掘獲大批玉器,皆唐玄宗封禅泰山之祭品。
又于中間黃色土中獲一五尺見方之石盒,盒外雕刻細緻,啟之内複有一刻花金盒,内平排白玉簡十五塊,長約一尺,寬二寸,左右皆刻隸書,原文如次: 維開元十三年,歲次乙醜,十一月辛巳朔,十一日辛卯,嗣天子臣隆基,敢昭告于皇帝,祗臣嗣守鴻名,膺茲丕運,率循地義,以為人極,夙夜祇若,訖未敢康,賴坤元降靈,錫之景祜,資植庶類,屢惟豐年,或展時巡,報功厚載,敢以玉帛犧齊粲盛庶品,備茲瘗禮,式表至誠,睿宗大聖真皇帝配神作主,尚飨。
據二十二年三月十日十二日天津《大公報》。
山東滕縣東安上村發現鐘鼎盤彜十四件,商人争購,魯教育廳電該縣制止并保存。
據二十二年四月一日北平《晨報》。
徐州蕭縣西榆莊發現地穴,寬畝餘,深數丈,内有石門三,農民掘獲古鼎一,傳系周代物,縣長王公玙已晉省呈報。
據四月五日天津《益世報》。
徐州南三堡西二十裡,農人鋤田發見天王墓,内有玉獅、玉人等,并院落一所。
據四月十三日《大公報》。
魯陵縣縣政府迤北空場土邱下,發見古代建築,南向一磚門,磚重十四五斤,至二十餘斤,門高六尺,門内一圓亭,繪紅黃色花紋,外有廊夾,道可行人,上下均為大方磚砌成,亭内有一石匣,長約三尺,高尺餘,啟視,内有僧帽,上綴銀質佛像十餘,像高二寸許,内空極薄,稍觸即碎,匣側挖出圓形銅牌二三方,大者約二尺許,着紅綠繡,背各有鼻,并有開元祥符錢一二十枚,續掘出石一方,镌有字雲“維大宋國德州乾明院講經論傳戒,置大藏經脩經藏,沙門雲善為首化造金棺銀椁安葬,傳經,手爐内勇出,感應舍利立石小師智度”。
再下均系僧名匣,蓋上刻大宋國皇祐三年字樣,該處系白塔寺故址,此确為宋代僧人之墓無疑。
陵縣在宋稱德州,明後始改為陵縣雲。
彰德城西城北各處,近日發掘極多,列述于後: (1)城北四裡豆腐營村老鹽廠東北隅村民掘出漢白玉碑兩塊,高一尺五六,寬八寸餘,厚約二寸,镌有漢文,文詞不詳,黃金碗兩個,金镖四枝,古銅罐兩個。
兩耳,垂有圓環。
宋三采瓷瓶二個,高二尺許。
(2)城西北侯家莊南裡許之武官村,村民挖出古銅閣鼎爐刀各一事,及零器多件。
又該村沙土堆内挖出古銅人四,觥一盤一,均雕細花。
又挖出白細瓷藍花碗二,白釉古瓷花盆二,碧瓷桶二,銅筆架一。
(3)漁河南岸居民掘出碧玉小猴,碧玉古裝美人,鑲玉刀各一件,刀長八寸許,寬四寸餘,兩面刻龍,銅鑲玉小花鼓一個,骨質筒一個,镌有古文,銅轎頂一,銅馬車全具。
(4)中山村西端,發掘翠玉銅鑲杯一,銅鑲戈頭一,銅鼎爐罐各一,小金人四。
(5)城外郭家灣溝西岸,掘出古瓷器多件,名目不詳。
以上各物,價值均甚巨,尚有各處挖出較次之古物,在數百件以上,現聞本縣當局,及安陽保管委員會,正從事調查,呈請行政專員公署核辦雲。
據四月五日北平《晨報》。
柏鄉城西十裡趙村村西玉台寺,乃唐代所建,乾隆時重修,前年有本村王姓之子,掘出佛像一尊,高可五尺,大理石質,去冬曾有人出價三千元,因村人意見不一,未能售出,現本村智識階級,均欲變賣作為教育基金雲。
據四月八日天津《益世報》。
彰德城西北三十五裡東灰營村,今正現發古墓二座:一為袁天罡墓;一為趙簡王墓。
袁墓在該村後崗嶺最高處,周約五十九尺,墓垣以磚砌成,磚長二尺八寸,厚半尺,寬一尺二寸,内為清水一池,深無底,水内有鋒利鋼錐,相傳有李家坡李某将墓掘開,由其中取出金冠金劍,并金具二十餘件,更有一劍懸于墓頂,有二人因以利刃砍擊劍之繩,落水而死,後将屍撈出,屍身均被錐尖穿爛,從此雖人皆知墓中有寶物,然無敢往取者。
距袁墓傍低處丈餘之地,乃大明趙簡王之墓,較袁墓大約一倍餘,内亦有綠水一池,墓門東向,高五尺餘,向南又有一門,高四尺餘,墓垣以白石砌成,垣内外均有綠水繞環,水深不知幾許,聞中央研究院駐彰挖掘安陽殷墟團,前往該村勘查,拍照墓像,預備開發雲。
據四月十日北平《晨報》。
魯南滕縣安上村北裡許,土阜隆起,俗呼為凸突頂,地主陳世法兄弟于本年廢曆二月十七日,掘得鼎盤匜敦鬲罍等器,及古物附件,計共二十二件,内中僅有二敦,蓋上有字可辨者,有“孟攸父作幻白寶敦,其子子孫孫永寶用”等字,餘器有無文字,現尚不知,該項古物,業由省立圖書館館長王獻唐君運濟保存。
據王氏稱,當古物發現時,敦鼎之内,尚有魚骨及獸齒,其旁有瓦之獸片及蚌殼等,惜均被鄉人抛棄,若此物存在,則可斷為西周時物,蓋周時曾以貝殼為錢币也。
又據推測,此項古物,當初系放置一箱内,且按次序排列,上面有蓋,因所獲鼎敦等物,皆敞口,而内中無土,證明上面之蓋,雖已腐爛,而尚虛架,經發掘始毀者。
據陳氏兄弟雲,上面之土有木紋,又可以證明系木箱,而在底下鋪席者,又證明古物出現之地為一台,台上當日有人居住,是以其下有井有獸骨陶片等物,故該處當中土系灰色,周皆黃土。
又王獻唐氏此次于安上村東十裡曹王墓無意中發現漢代石室,該墓上有方口八個。
口下為石室四面皆牆,牆各有門,門各有屋,所有石柱,盡為漢代畫像,精美異常,其上口為天窗,且有帶槽石蓋,可見天窗未露者,必數倍于此,各屋必互相聯通,漢畫當不下千餘方,足證為漢代避亂人所築。
又發見滕縣城西十裡崗,漢墓石室一所,建築形式,石刻花紋,與曹王墓同。
又城南官橋津浦車站附近之薛城,有山名墓山,上有漢墓石室八九處,石上有花紋者,有無之者,官橋所用石料,亦多有漢畫石。
又縣城東南四十裡黃溝村附近,發見一古墓,内有石室,四面各有屋三棟,室門有鎖已腐,啟門入視,北東南各屋均有屍體二具,或六具八具不等,室内有牆,牆上有字曰“劉郎之子”,磚之花紋與字體近似六朝,惟西屋門堅不可開雲。
據四月十二日至十六日北平《晨報》及《大公報》。
魯濰縣陳簠齋收藏六朝以上古印三千六百餘顆,尚存北平陳之長孫處,索價十萬元,現魯省立圖書館正接洽收買雲。
據四月二十三日《大公報》。
青縣西街牲畜市南,五月五日有左近居民,在該處掘出大缸一,滿裝銅錢,多為開元錢,大缸系灰色陶器,質雜星點,錢由發掘人分取,缸破碎,為愛好者拾去。
據二十二年五月十日天津《大公報》。
安陽第十區界内,發掘古碑,計齊碑二,明碑一,又碑頭兩方,由洪河屯區公所送縣,聞縣府已轉送古物保存所保存。
據二十二年五月十一日天津《大公報》。
玉田縣東關住戶何某,于日前雇薛文明等五名,在田内刨土制坯,挖得磚匣一段,長約數尺,内有有蓋高罐四件,大碗一件,均為淺灰色,質細瓷潤,古董家殷某,認系宋瓷,欲以三十元購之雲。
同上。
魯北陵縣為漢安德故郡,隋置德州,明後始改今名,古物甚多,月前北門外乾明寺故址發現宋代建築,掘獲石匣一件,石碑兩方,銀佛六個,銅鏡六件,銀錢一枚,銅錢十六枚,及僧帽頂等物,魯省府韓主席電令該縣派員運省,現已轉由教育廳交省立圖書館保存雲。
據二十二年五月十八日天津《大公報》。
安徽壽縣九裡溝附近,古墓頗多,前有孫多炜者挖出銅鼎、銅匜、銅斧、銅鋸、瓦缸各一,又銅铎二具,花紋頗細,鼎刻尤工,惜識者尚少,現津滬等處,業經來人收買雲。
據二十二年六月十日天津《大公報》。
河北大名縣第四區王夾河村梁某,有破莊地一所,于月前發掘,挖出玉帶虎頭拐杖、烏金磚各一,金壺古瓶各一對,金壺價賣,拐杖為伊舅馮某分去雲。
據二十二年六月十六日天津《大公報》。
江西南昌近發現宋代古硯一方,為東鄉丁一聞君所有,長約六寸,寬三寸,重達二十餘斤,上镌“禦賜之寶”,旁繞四龍,盤護栩栩如生,下面刻有米芾硯叙一篇,字極精細工整,惟因年代久遠,略現模糊。
據物主雲,硯為景鎮窯工挖泥時出土,以重價購得者。
據二十二年六月二十五日天津《華北晚報》。
上海小北門内萬竹街龔惠記木行隔壁,系劉姓古墓,劉姓雇工發掘,在正中主穴,發現一巨大石穴,掘開之後,另有巨椁,中系一赭色楠木棺,稍有損壞,打開見一女屍,年紀已邁,面不變色,珠冠蟒袍紅裙緞靴,屍額上紮黃緞,中間一塊白玉,并覓得翠玉赤金首飾數件,屍頭旁置有瓷碗一對,滿盛白飯,惟經風一吹,屍色變黑,該墓之碑,隻有主穴前一塊,字迹已剝蝕模糊,其尚可見者,為“敕建”“榮應”“明成化二十三年”“道光二年”等字,半截尚在泥土中,該屍已易棺重殓雲。
據二十二年六月三十日北平《晨報》。
德州破倉廒内發現棄置唐代永慶寺古銅佛大小二十餘尊,及魏朝高慶古碑,師長李漢章,将其保存于德州進德會分會雲。
據本年七月十日天津《大公報》。
皖北壽縣東鄉朱家集近南,有俗稱李家大孤堆一座,集紳朱鴻初最近發現,有重至百餘斤之銅鼎十餘對,鼎上均刻有篆字,惟“楚王”二字,尚可辨認,餘均模糊。
據雲:乃春秋楚王墓,究系楚之何王,無從考查,據人雲該紳先後發掘之銅鐘鼎鍋釜計重七千餘斤,金銀玉翠各種古物數百件,現官府已派員馳往禁止開掘并與沒收雲。
據本年七月十日北平《晨報》,七月二十二日《大公報》。
同蒲鐵路修築中,發見陶瓷古錢金銀錫等物,據考古家雲,瓷器系宋代物,金銀系唐代物,此項古物昨已交省立圖書館陳列雲。
據本年八月四日《大公報》。
皖潛山縣東鄉馮家崗有一小洞,掘之,崩裂一約八平方尺巨洞,下見城郭顯然,門戶可四五人并行,建築精美,稽之縣史,為三國曹操屯兵地,五六年前,曾發現大刀一柄,重六百餘斤雲。
據二十二年八月七日天津《大公報》。
山東省立圖書館近購得珍品數種:(一)蔡邕書《一字石經》,洛陽搜掘出土者,計共九十塊,以兩千金購得。
(二)敦煌石室唐人寫本《鹖冠子》十六卷本。
原物為一手卷,墨迹嶄新,完好無缺,乃海内惟一孤本。
(三)海源閣《經典釋文》,聊城楊氏海源閣所藏,亦海内孤本,十七年被匪搶出,售于平津書肆,為該館購得雲。
據二十二年八月十三日北平《晨報》。
魯北平原西關淳熙寺傳建于宋,前寺後有古塔廢址,本月上旬駐軍及民團拆廢磚應用,塔底發現井口一個,四圍磚砌,深丈許,六角形,上層砌成花樣,入内探視,見有長約二尺五寸石匣一,兩蓋,一仰一俯,深尺許,匣頭刻披發持劍甲士,一旁有雲頭缭繞,雕龍虎各一,角鬣鱗甲極活,匣上刻有宋淳熙寺衆等字樣,惜多模糊,内有銀鍍金僧盔一頂,上鑲小佛像,迎風碎燼。
另有白瓷碗罐、黑瓷小瓶等物,瓶罐内均盛五色小石子,已歸民衆教育館保存,井底向南有隧道一處雲。
據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二日天津《益世報》。
上海影印宋版藏經會,近在山西趙城廣勝寺發現古《藏經》五千餘卷,依千文編次,系手卷式,其祿字傳燈《玉英》卷尾處,有宋景祐二年跋文,考其刻闆之始,當起于五代,木闆一面二十三行,行十四字,為向所未見。
據二十二年九月三日天津《大公報》。
泰山岱廟古物,前經孫良誠陳調元設保管委員會,封存中山市場,計大小六十二件,皆系秦漢迄明珍品,十一日省府議決令民教兩廳設法運濟陳列。
據二十二年九月十二日北平《晨報》。
沈陽城内故宮博物館倉庫,于十日下午七時半左右失慎,至晚十時半仍在延燒中,起火原因不明。
同上。
皖阜陽縣第十區沈邱集北八裡之連橋地方,某姓豆田陷落一洞,有入内者,約行數十步,發現圓石門一,再數步複有同形之小圓門,四旁有白骨一堆,小石獅一對,古劍一把,區長報告縣府核辦。
據二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天津《大公報》。
贛南昌建築飛機場,掘土發現古瓷碗數十,瓦瓶一對,瓦香爐一隻,狀皆奇古,質頗惡劣,約系宋元之物。
又機場毀家山背後,挖土地點,十七日發現古墓二穴,其一并無骷髅,有石屏四方豎立,兩旁正中置古瓷版四塊,有古瓷瓶二,分置上下兩端,瓷質精細,内有一蛙,說者謂系古人疑墓。
其二在最低層黃土内,屍首面目如生,似近葬者,該屍頭枕一大彩龍瓷盤,盤内滿盛茶葉,業已腐爛,衣冠均系古式。
據二十二年九月十三日北平《晨報》,十八日天津《大公報》。
魯滕縣城北發現大規模漢代古墓,被附近人民挖掘,内皆漢畫石刻,獲五六十方,均極完整,後經紳士黃複堂運家中暫存,據魯圖書館長王獻唐談,系一整個公墓,足以考見古代建築文化,能将畫像仍挂列成整個墓室,實考古史上之奇獲,惜墓被挖毀,墓内屍棺陳列,畫像位置已無可查考,且殡葬之附屬器物珍寶,均已散失,實大憾事,決運濟保存,并請省府令禁再掘古墓,中央研究院山東古迹研究會,以該縣為山東寶庫,決先派員查勘,以便發掘。
據二十二年九月卅日天津《大公報》。
北平圖書館于雙十節,舉行地圖版畫展覽會三天,展覽之地圖,有宋元明各省區舊勢圖,清代經緯線圖,明清邊防圖,河流水利及驿鋪道理圖,明代城市宮殿圖,圓明園宮殿圖,清内閣大庫明清繪地圖,及曆史博物館北平研究院地質調查所并私人所藏輿圖等,版畫除明清所刻小說戲劇山志畫譜中之版畫,及清初乾隆時西洋畫法之銅版武功圖外,尚有佛藏經版畫多種雲。
據本年十月六日天津《大公報》。
蘇淮陰縣屬東北鄉古寨集田間,發現石版一塊,續發現石版五塊,每塊寬可五尺,長約七尺,複深掘,深至六尺左右,發現玉枕一,長約尺許,高約二寸,碧色無瑕,為淮安富紳以五百元購去。
據本年十月八日天津《大公報》。
皖北壽縣東鄉朱家寨今春發現大批古物,據該縣來客談,此次發掘之地名李三孤堆,自本年廢曆二月底,至五月初間,鄉民合作挖掘,掘土坑深六七丈,直徑兩丈有餘,内共三層,以木為隔,層層均系古物,計已掘出古物被售出者,有銅鼎、玉牛、銅爵等五十一件,其餘仍多,均散存當地紳士,及小學校内,現經壽縣政府提回暫行保存者,共有七百八十七件,内尚有古鼎二十餘及玉爵、玉磚、玉石諸大件,此外則杯、碗、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