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清至現在的考古
關燈
小
中
大
趙之謙補五卷,魏錫曾的《續語堂碑錄》,趙烈文的《石鼓文纂釋》一卷,桂馥的《曆代石經略》二卷,阮元的《華山碑考》四卷,王澍的《虛舟題跋》十卷,洪頤煊的《平津讀碑記》八卷,王念孫的《漢隸拾遺》一卷,顧霭吉的《隸辨》八卷,邢澍的《金石文字辨異》十二卷,吳鎬的《漢魏六朝志墓金石例》三卷,瞿中溶的《漢武梁祠畫象考》六卷,葉昌熾的《語石》十卷。
民國以來,方若的《校碑随筆》六卷,羅振玉的《六朝墓志菁英》二編,朱楔的《建康蘭陵六朝陵墓圖考》一冊。
此外尚有玉,在新石器時代因其美觀,已有琢磨為環及小鏟的。
到了銅器時代因沿用石之習,故以玉多用為殉葬及裝飾之物,如圭、璧、琮、璜、琥等,少有文字而花紋尚為精緻。
此種著錄,元朱德潤有《古玉圖》二卷,清則以吳大的《古玉圖考》為精。
三 陶瓷 原始人類用蚌殼做飲具,到了新石器時代,以籠筐上貼泥被燒硬後,可以盛水,于是發明陶器。
因用筐、席、布做範,上印有筐紋、席紋、繩紋。
有的磨光而刻花紋,有的于紅底上用黑色或白色或深紅色畫各種花紋。
到了銅器時代,這些陶器及其花紋均退步。
此時陶器,均為器具,隻房屋上的瓦,在甲骨文雖有高字如屋形,但在殷墟未發現瓦。
山西汾城的晉文公都城遺址有瓦,瓦當為雲頭紋。
燕下都的瓦上有貼上的花紋,瓦當有饕餮及獸的花紋。
至秦漢的瓦當已有文字,多吉利語如“長樂未央”“長生無極”等。
瓦上有麻布印紋,至六朝尚然。
磚在燕都尚未發現,漢汾陰後土祠已有,但薄而大,上有花紋及“千秋萬歲”字樣,類似現在的瓷磚,專為裝飾牆壁之用。
不過在漢汾陰後土祠遺址中有磚坯北方名為土基,現在尚用發現,為磚的初形。
南京栖霞山發掘,墓磚有“大泉五百”錢紋,是在三國時已有大形的磚。
此外有一種寬過一尺,厚過五寸,長逾五尺的大磚,中空而面上有花紋,花紋有極細的,有人物鳥獸車馬,名此為琴磚,以為彈琴的台架,時代在秦漢,産地于河南、陝西、山西為多。
餘在山西見有數十,詢之從墓中出,一墓有如此多,或非專為琴用。
明建都南京及北京,由各地貢磚,磚上各地官史監造字樣,磚甚重大。
而普通所用的磚,小于一半或四分之一。
氏族社會俘人為奴,酋長死了殺奴為殉,以便奴随酋至陰府中為侍。
至春秋時人道主義發生,乃舍人為殉,用陶人替代名俑。
秦漢時俑小而皆陶質本色,六朝至唐,因北部落後民族移居中原,尚存迷信,故俑大而塗色。
時有以崑以西之人為奴,名崑奴,俑仿其形,故有高鼻深目,西裝革履,俨似歐洲人者。
宋元以後俑漸少,而用紙糊成人馬狀,于殡時焚燒。
此外有墓志,系記載及頌揚死者,富用石刻,已列入石類,而貧者用磚刻或磚寫的,由六朝至明為多。
瓷與陶之分,在質與釉。
金山奄城等處新石器遺址幾何花紋陶器上已塗有薄釉,殷墟陶器已有薄釉。
山西出土漢虎口銜環陶器上亦有薄釉,但已加入綠色。
南京栖霞山吳墓中,掘得完整的瓷數件現存南京古物保存所中,質白而堅,上有淺綠色釉,其坯上先刻有花紋後塗釉的。
陳萬裡在杭州得的晉瓷亦精。
廈門大學在廈門發掘唐貞觀三年墓,得瓷器多種,質釉亦好。
餘姚出土的“太平戊寅”北宋初年瓷及杭州鳳凰山的官窯瓷甚精。
南京明故宮發掘出永樂瓷亦好,時亦有五彩瓷,繪畫人物,書“長命富貴”字樣。
著錄陶器的書,在宋時瓦當已為著錄,其專書自清始,其要者如嚴福基的《嚴氏古磚存》二冊,吳廷康的《慕陶軒古磚圖錄》四冊,陸心源的《千甓亭古磚圖釋》二十卷,程敦的《秦漢瓦當文字》二卷續一卷,王福田的《竹裡瓦當文存》不分卷,劉鹗的《鐵雲藏陶》四冊,宋經畬的《磚文考略》四卷。
民國以來有鄒安的《廣倉專錄》三集,羅振玉的《古明器圖錄》四卷,黃文弼的《高昌陶集》一冊,陳志良、金祖同的《奄城金山訪古紀》一冊。
瓷的著錄,在明有袁宏道的《瓶史》一卷,周高起的《陽羨茗壺系》一卷,清至現在以米琰的《陶說》六卷,程哲的《窯器說》一卷,藍浦的《景德陶錄》十卷,寂園叟的《陶雅》二卷為重要。
四 錢币 古代是以物易物,時陶器尚未發明,以貝殼為飲具,故以貝為交易物。
迨陶器發明貝殼失其效用,但因習慣已久,故擇貝中名貝子的,先穿其洞,斷磨平其背以為貨币。
後用蚌或骨仿刻,用銅仿鑄,而齒紋尚存。
後用銅鑄蟻鼻錢
民國以來,方若的《校碑随筆》六卷,羅振玉的《六朝墓志菁英》二編,朱楔的《建康蘭陵六朝陵墓圖考》一冊。
此外尚有玉,在新石器時代因其美觀,已有琢磨為環及小鏟的。
到了銅器時代因沿用石之習,故以玉多用為殉葬及裝飾之物,如圭、璧、琮、璜、琥等,少有文字而花紋尚為精緻。
此種著錄,元朱德潤有《古玉圖》二卷,清則以吳大的《古玉圖考》為精。
三 陶瓷 原始人類用蚌殼做飲具,到了新石器時代,以籠筐上貼泥被燒硬後,可以盛水,于是發明陶器。
因用筐、席、布做範,上印有筐紋、席紋、繩紋。
有的磨光而刻花紋,有的于紅底上用黑色或白色或深紅色畫各種花紋。
到了銅器時代,這些陶器及其花紋均退步。
此時陶器,均為器具,隻房屋上的瓦,在甲骨文雖有高字如屋形,但在殷墟未發現瓦。
山西汾城的晉文公都城遺址有瓦,瓦當為雲頭紋。
燕下都的瓦上有貼上的花紋,瓦當有饕餮及獸的花紋。
至秦漢的瓦當已有文字,多吉利語如“長樂未央”“長生無極”等。
瓦上有麻布印紋,至六朝尚然。
磚在燕都尚未發現,漢汾陰後土祠已有,但薄而大,上有花紋及“千秋萬歲”字樣,類似現在的瓷磚,專為裝飾牆壁之用。
不過在漢汾陰後土祠遺址中有磚坯北方名為土基,現在尚用發現,為磚的初形。
南京栖霞山發掘,墓磚有“大泉五百”錢紋,是在三國時已有大形的磚。
此外有一種寬過一尺,厚過五寸,長逾五尺的大磚,中空而面上有花紋,花紋有極細的,有人物鳥獸車馬,名此為琴磚,以為彈琴的台架,時代在秦漢,産地于河南、陝西、山西為多。
餘在山西見有數十,詢之從墓中出,一墓有如此多,或非專為琴用。
明建都南京及北京,由各地貢磚,磚上各地官史監造字樣,磚甚重大。
而普通所用的磚,小于一半或四分之一。
氏族社會俘人為奴,酋長死了殺奴為殉,以便奴随酋至陰府中為侍。
至春秋時人道主義發生,乃舍人為殉,用陶人替代名俑。
秦漢時俑小而皆陶質本色,六朝至唐,因北部落後民族移居中原,尚存迷信,故俑大而塗色。
時有以崑以西之人為奴,名崑奴,俑仿其形,故有高鼻深目,西裝革履,俨似歐洲人者。
宋元以後俑漸少,而用紙糊成人馬狀,于殡時焚燒。
此外有墓志,系記載及頌揚死者,富用石刻,已列入石類,而貧者用磚刻或磚寫的,由六朝至明為多。
瓷與陶之分,在質與釉。
金山奄城等處新石器遺址幾何花紋陶器上已塗有薄釉,殷墟陶器已有薄釉。
山西出土漢虎口銜環陶器上亦有薄釉,但已加入綠色。
南京栖霞山吳墓中,掘得完整的瓷數件現存南京古物保存所中,質白而堅,上有淺綠色釉,其坯上先刻有花紋後塗釉的。
陳萬裡在杭州得的晉瓷亦精。
廈門大學在廈門發掘唐貞觀三年墓,得瓷器多種,質釉亦好。
餘姚出土的“太平戊寅”北宋初年瓷及杭州鳳凰山的官窯瓷甚精。
南京明故宮發掘出永樂瓷亦好,時亦有五彩瓷,繪畫人物,書“長命富貴”字樣。
著錄陶器的書,在宋時瓦當已為著錄,其專書自清始,其要者如嚴福基的《嚴氏古磚存》二冊,吳廷康的《慕陶軒古磚圖錄》四冊,陸心源的《千甓亭古磚圖釋》二十卷,程敦的《秦漢瓦當文字》二卷續一卷,王福田的《竹裡瓦當文存》不分卷,劉鹗的《鐵雲藏陶》四冊,宋經畬的《磚文考略》四卷。
民國以來有鄒安的《廣倉專錄》三集,羅振玉的《古明器圖錄》四卷,黃文弼的《高昌陶集》一冊,陳志良、金祖同的《奄城金山訪古紀》一冊。
瓷的著錄,在明有袁宏道的《瓶史》一卷,周高起的《陽羨茗壺系》一卷,清至現在以米琰的《陶說》六卷,程哲的《窯器說》一卷,藍浦的《景德陶錄》十卷,寂園叟的《陶雅》二卷為重要。
四 錢币 古代是以物易物,時陶器尚未發明,以貝殼為飲具,故以貝為交易物。
迨陶器發明貝殼失其效用,但因習慣已久,故擇貝中名貝子的,先穿其洞,斷磨平其背以為貨币。
後用蚌或骨仿刻,用銅仿鑄,而齒紋尚存。
後用銅鑄蟻鼻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