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清至現在的考古

關燈
器——盉等。

     運湯飯器——匕、勺、柶等。

     洗臉盆——匜、洗等。

     啖盂——盂。

     燃火器——燈、熏爐等。

     鏡子——鑒、鏡等。

     度量衡——權、量、尺、甬、鐘等。

     證器——符、印、買地券等。

     兵器——戈、戟、句兵、矛、刀、瞿、劍、匕首、斧、钺、鑿、削、镞、弩機等。

     其他如帶飾、門飾、車飾,以及農具、錢範、造象等。

     專著錄銅器之書,在梁有《鼎錄》、《刀錄》,宋有《考古圖》、《續考古圖》、《博古圖錄》、《嘯堂集古錄》、《曆代鐘鼎彜器款識法帖》、《鐘鼎款識》、《紹興内府古器評》,明有《古器具名》、《宣德鼎彜譜》。

    清至現在,則以《西清古鑒》四十卷,《甯壽鑒古》十六卷,《西清續鑒甲編》二十卷清高宗敕編,以及曹載金的《懷米山房吉金圖》一卷,劉喜海的《長安獲古編》二卷,吳雲的《兩罍軒彜器圖釋》十二卷,吳大澂的《恒軒所見所藏吉金錄》一卷及《愙齋集古錄》二十六冊,吳榮光的《筠清館金文》五卷,徐同柏的《從古堂款識學》十六卷,孫诒讓的《古籀拾遺》及《餘論》各三卷,吳式芬的《攈古錄金文》三卷,劉心源的《奇觚室吉金文述》二十卷,米善的《敬吾心室彜器款識》二冊,陳介祺的《簠齋吉金錄》八卷為重要。

     民國以來,有羅振玉的《内府藏器著錄表》二卷,《貞松堂吉金圖錄》三冊,《古鏡圖錄》三卷,《殷文存》二卷,羅福頤的《三代秦漢金文著錄表》八卷,關百益的《新鄭古器圖錄》二卷,劉節的《壽縣所出楚器圖釋》一卷,容庚的《寶樓彜器圖錄》一卷,《武英殿彜器圖錄》二冊,《金文編》及續編各十四卷,商承祚的《十二家吉金圖錄》三冊,郭沬若的《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二編,《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二冊,《金文叢考》四冊,王辰的《續殷文存》二卷,鄒安的《周金文存》六卷,劉體智的《小校經閣金文》十八冊,吳其昌的《金文氏族譜》等為重要。

     二 石 人類使用的工具,為石器、銅器、鐵器、鋼器各階段。

    石器自唐至明目為神物雷公斧,張鳳雲為藥鏟及刻陶紋的工具,此種書籍僅有《甘肅考古紀》、《奉天錦西縣沙鍋屯洞穴層》、《西陰村史前的遺存》、《城子崖》等附帶的研究而已。

    此處之所謂石,既非石器,亦非石器時代巨石建築物之石,乃是在石闆上雕刻文字或花紋的碑、造象、石畫、磨崖、墓志、并硯而已。

     中國最古的碑,傳為夏禹的《岣嵝碑》宋嘉定五年何緻于南嶽祝融峰下發現,近人已考其僞,即使非僞,其字近于越人的鳥篆,或為苗民的文字而非禹物。

    次為周穆王的“吉日癸巳”,按此系後人依《穆天子傳》以周穆王曾至其地,故目為周穆王物,但《穆天子傳》系戰國時中山人作,與穆王無幹,故不可據。

    其次為石鼓,舊說為周宣王時物亦有言周成王及六朝宇文周時物,近人考為秦襄公時物,但其字近大篆,與《泰山刻石》類似,宋鄭樵以為系秦物為是。

    次為《咒楚文》,但恐非真物。

    再次則為秦始皇及其二世的頌功德刻石,今隻存泰山上十個大字。

    西漢碑今存者不過十種,東漢以後則漸多。

     記石刻最早之書,為管子言泰山封禅有七十二家,次為《呂氏春秋·安死》,言墓上立石,再次為《史記·秦本紀》,言武王伐纣,飛廉至霍泰山得石棺銘,以及《始皇本紀》錄《琅琊》等石刻。

    魏晉學者已有據碑證史的,如張晏注《漢書·儒林傳》,案碑知伏生名滕;晉灼注《漢書·地理志》,據碑知黎陽之取名,由于在黎水之陽。

    到了梁元帝著《碑英》一百二十卷,為著錄石刻專書之始,惜其書已佚。

    後魏時劉芳對于《石經》,音義明辨,時人号“劉石經”。

    郦道元注《水經》,楊衒之著《洛陽伽藍記》,魏收撰《魏書》,顔之推撰《家訓》,均據碑為證。

    唐初魏征曾收聚《石經》。

    及至石鼓發現,蘇勗、韓愈為之記頌。

    到了宋代,則有《集古錄目錄》、《輿地碑紀目》、《寶刻類編》、《寶刻叢編》、《隸釋》、《隸續》。

    元有《金石例》,并有訪碑使。

    明有《金薤琳琅》、《石墨镌華》、《金石史》、《墓銘舉例》為要。

     清代以孫星衍的《寰宇訪碑錄》十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