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東周至唐的考古學者
關燈
小
中
大
器是磨光的,而潤滑如玉,甚至新石器已有用玉制造的。
石器之所以磨光,為鑿地種植,以泥土沾貼在工具上易于取掉的。
是新石器為農業而發明,即新石器時代已有農業。
他對于石兵、玉兵說是“死而龍藏”的,龍為丘隴的隴,即為殉葬物。
銅兵、鐵兵不言“死而龍藏”,是在他當時,銅兵、鐵兵尚在使用着。
是石兵、玉兵,是他自古墓中發掘出來的。
袁康可算是世界上最古的考古學者。
許慎的考古: 秦統一中國,因各國的文字不同而令“書同文”,廢古代的文字,而用新創隸書的今文,許慎生當東漢,以古文已廢,而古書難讀,乃作《說文》,以探求其字源,而明其意義。
于是有參考古物上刻文的必要,他在《說文序》中雲: “郡國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彜,其銘即前代之古文。
皆自相似與魯恭王壞孔子宅得古文書相似,雖叵複見遠流,其詳可得略說也。
” 又如王肅“大和中魯郡于地中得齊大夫子尾送女器,有犧尊,以犧牛為尊”《詩·魯頌·宮》疏引。
此外如張晏《漢書·儒林傳》注,按碑知伏生名勝,孟康《漢書·律曆志》注以章帝時人于舜祠下得白玉管,以玉作管,不但竹也。
此皆應用考古而研究學問的。
四 晉唐人的考古 束晳整理古物與考古:“太康二年,汲郡人不準盜發魏襄王墓,或言安王冢,得竹書十車,其《紀年》十三篇……其《易經》二篇……《易繇陰陽卦》二篇……《卦下易經》一篇……《公孫》二篇……《國語》三篇……《名》三篇……《師春》一篇……《瑣語》十一篇……《梁丘藏》一篇……《繳書》二篇……《生封》一篇……《大曆》二篇……《穆天子傳》五篇……《圖詩》一篇……《雜書》十九篇……大凡七十五篇。
七篇簡書折壞,不識名題。
冢中又得銅劍一枚,長二尺五寸。
漆書皆科鬥字,初發冢者燒策照取寶物,及官收之,多燼簡斷劄,文既殘缺,不複铨次。
武帝以其書付秘書,校綴次第,尋考指歸,而以今文寫之。
晳在著作,得觀竹書,随疑分釋,皆有義證。
……時有人于嵩山下得竹簡一枚,上兩科鬥書,侍以相示,莫有知者,司空張華以問晳,皙曰‘此漢明帝顯節陵中策文也’,檢驗果然,時人伏其博識。
”《晉書·束晳傳》。
梁代學術發達,考古學者輩出: 劉杳“嘗于約沈約坐,語及宗廟犧樽,約雲:‘鄭玄答張逸,謂為畫鳳凰尾娑娑,然今無複此器,則不依古。
’杳曰:‘此言未必可,按古者尊彜,皆刻木為鳥獸,鑿頂及背以出内酒。
頃魏世魯郡,地中得齊大夫子尾送女器,有犧樽作犧牛形。
晉永嘉賊曹嶷,于青州發齊景公冢,又得二樽,形亦為牛象。
二處皆古之遺器,知非虛也。
’約大以為然”。
《梁書·劉杳傳》。
顧烜著有《錢譜》一卷《隋書·經籍志》,已逸。
其存者有: 虞荔的《鼎錄》一卷,除第一鼎為皇帝黃帝外,而錄自漢景帝至王羲之共七十二器。
陶宏景有《古今刀劍錄》一卷,自夏啟至梁武帝共七十九器,但以夏孔甲鑄劍,不知夏代尚未發明鐵,當系根據《禹貢》、《山海經》等書而言的。
劉顯善為鑒别,“魏人獻古物,有隐起字,無能識者,顯按文讀之,無有滞拟,考校年月,一字不差,高祖梁武帝甚嘉焉”。
《梁書·劉顯傳》。
劉之遴富于收藏,“之遴好古愛奇,在荊州聚古器數十百種……”《梁書·劉之遴傳》。
時對于古物浮雕發明一種拓印法。
先于此者,有漢蔡倫于漢和帝時發明造紙: “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缣帛者謂之為紙。
缣貴而簡重,并不便于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
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
自是莫不用焉,故天下鹹稱蔡侯紙。
”《後漢書·蔡倫傳》。
餘在南京古物保存所時,因古物保存所在明故宮,所内後院有故宮的石池,餘養魚于其中,雨時後院之水皆流入池中,而雨時将草木葉及莖上的纖微物洗刷混入水中而存于池,故在雨後天晴數日内,池水浮起一層綠沫,以其有遮日光,水不易熱而魚不易長,故用杆挑之,其沫成絲狀而有黏性。
有一次差人挑其沬抛在池邊石上,其沫幹後成白色,餘取而視之,因沬被抛在石上,石為光面,沫貼石的面亦成平面,與紙極同,試以筆寫亦不異。
因悟蔡倫發明造紙,本于此耳。
其次則有漢熹平《石經》之立: “邕以經籍去聖久遠,文字多謬,俗儒穿鑿,疑誤後學。
熹平四年乃與五官中郎将堂奚典,光祿大夫楊賜,谏議大夫馬日,議郎張訓、韓說,太史令單等,奏求正定《六經》文字,靈帝許之。
邕乃自書冊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廟門外,于是後儒晚學,皆取正焉。
及碑始立,其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餘兩,填塞街陌。
”《後漢書·蔡邕傳》。
熹平《石經》立,隻知
石器之所以磨光,為鑿地種植,以泥土沾貼在工具上易于取掉的。
是新石器為農業而發明,即新石器時代已有農業。
他對于石兵、玉兵說是“死而龍藏”的,龍為丘隴的隴,即為殉葬物。
銅兵、鐵兵不言“死而龍藏”,是在他當時,銅兵、鐵兵尚在使用着。
是石兵、玉兵,是他自古墓中發掘出來的。
袁康可算是世界上最古的考古學者。
許慎的考古: 秦統一中國,因各國的文字不同而令“書同文”,廢古代的文字,而用新創隸書的今文,許慎生當東漢,以古文已廢,而古書難讀,乃作《說文》,以探求其字源,而明其意義。
于是有參考古物上刻文的必要,他在《說文序》中雲: “郡國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彜,其銘即前代之古文。
皆自相似與魯恭王壞孔子宅得古文書相似,雖叵複見遠流,其詳可得略說也。
” 又如王肅“大和中魯郡于地中得齊大夫子尾送女器,有犧尊,以犧牛為尊”《詩·魯頌·宮》疏引。
此外如張晏《漢書·儒林傳》注,按碑知伏生名勝,孟康《漢書·律曆志》注以章帝時人于舜祠下得白玉管,以玉作管,不但竹也。
此皆應用考古而研究學問的。
四 晉唐人的考古 束晳整理古物與考古:“太康二年,汲郡人不準盜發魏襄王墓,或言安王冢,得竹書十車,其《紀年》十三篇……其《易經》二篇……《易繇陰陽卦》二篇……《卦下易經》一篇……《公孫》二篇……《國語》三篇……《名》三篇……《師春》一篇……《瑣語》十一篇……《梁丘藏》一篇……《繳書》二篇……《生封》一篇……《大曆》二篇……《穆天子傳》五篇……《圖詩》一篇……《雜書》十九篇……大凡七十五篇。
七篇簡書折壞,不識名題。
冢中又得銅劍一枚,長二尺五寸。
漆書皆科鬥字,初發冢者燒策照取寶物,及官收之,多燼簡斷劄,文既殘缺,不複铨次。
武帝以其書付秘書,校綴次第,尋考指歸,而以今文寫之。
晳在著作,得觀竹書,随疑分釋,皆有義證。
……時有人于嵩山下得竹簡一枚,上兩科鬥書,侍以相示,莫有知者,司空張華以問晳,皙曰‘此漢明帝顯節陵中策文也’,檢驗果然,時人伏其博識。
”《晉書·束晳傳》。
梁代學術發達,考古學者輩出: 劉杳“嘗于約沈約坐,語及宗廟犧樽,約雲:‘鄭玄答張逸,謂為畫鳳凰尾娑娑,然今無複此器,則不依古。
’杳曰:‘此言未必可,按古者尊彜,皆刻木為鳥獸,鑿頂及背以出内酒。
頃魏世魯郡,地中得齊大夫子尾送女器,有犧樽作犧牛形。
晉永嘉賊曹嶷,于青州發齊景公冢,又得二樽,形亦為牛象。
二處皆古之遺器,知非虛也。
’約大以為然”。
《梁書·劉杳傳》。
顧烜著有《錢譜》一卷《隋書·經籍志》,已逸。
其存者有: 虞荔的《鼎錄》一卷,除第一鼎為皇帝黃帝外,而錄自漢景帝至王羲之共七十二器。
陶宏景有《古今刀劍錄》一卷,自夏啟至梁武帝共七十九器,但以夏孔甲鑄劍,不知夏代尚未發明鐵,當系根據《禹貢》、《山海經》等書而言的。
劉顯善為鑒别,“魏人獻古物,有隐起字,無能識者,顯按文讀之,無有滞拟,考校年月,一字不差,高祖梁武帝甚嘉焉”。
《梁書·劉顯傳》。
劉之遴富于收藏,“之遴好古愛奇,在荊州聚古器數十百種……”《梁書·劉之遴傳》。
時對于古物浮雕發明一種拓印法。
先于此者,有漢蔡倫于漢和帝時發明造紙: “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缣帛者謂之為紙。
缣貴而簡重,并不便于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
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
自是莫不用焉,故天下鹹稱蔡侯紙。
”《後漢書·蔡倫傳》。
餘在南京古物保存所時,因古物保存所在明故宮,所内後院有故宮的石池,餘養魚于其中,雨時後院之水皆流入池中,而雨時将草木葉及莖上的纖微物洗刷混入水中而存于池,故在雨後天晴數日内,池水浮起一層綠沫,以其有遮日光,水不易熱而魚不易長,故用杆挑之,其沫成絲狀而有黏性。
有一次差人挑其沬抛在池邊石上,其沫幹後成白色,餘取而視之,因沬被抛在石上,石為光面,沫貼石的面亦成平面,與紙極同,試以筆寫亦不異。
因悟蔡倫發明造紙,本于此耳。
其次則有漢熹平《石經》之立: “邕以經籍去聖久遠,文字多謬,俗儒穿鑿,疑誤後學。
熹平四年乃與五官中郎将堂奚典,光祿大夫楊賜,谏議大夫馬日,議郎張訓、韓說,太史令單等,奏求正定《六經》文字,靈帝許之。
邕乃自書冊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廟門外,于是後儒晚學,皆取正焉。
及碑始立,其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餘兩,填塞街陌。
”《後漢書·蔡邕傳》。
熹平《石經》立,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