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東周至唐的考古學者
關燈
小
中
大
>》作《史記》,他是采取書本與訪問古迹的:
他采的書是《夏小正》《夏本紀》,《頌》《殷本紀》,《曆譜諜終始五德》及《五帝系諜》、《尚書集世紀》《三代世表》,《春秋曆譜諜》、《春秋國語》《十二諸侯年表》,《秦記》《六國年表》,《秦楚之際》《秦楚之際月表》,《春秋尚書》《高祖功臣年表》,《列封》《惠景間侯者年表》,《虞書》《樂書》,《史記》《天官書》,《春秋古文》《吳世家》,《世家》《衛世家》,《管氏》及《晏子春秋》《管晏列傳》,《司馬兵法》《司馬穰苴傳》,《孫子》《孫子吳起列傳》,《論語·弟子問》《仲尼弟子列傳》,《商君》《商君列傳》,《孟子》《孟子荀卿列傳》,《離騷》……《屈原賈生列傳》,《新語》《郦生陸賈列傳》,《功令》《儒林傳》,《禹本紀》《山海經》《大宛列傳》。
他到的地方,北至察綏,東北至山東,東至徐州,東南至江浙,南至湖南,西南至四川雲貴,西至甘肅,中至河南。
他所訪的古迹,登箕山訪許由冢《伯夷列傳》,到楚觀春申君故城《春申君傳》,到長沙看屈原沉淵《屈原賈生列傳》,适北邊看蒙恬所築的長城《蒙恬列傳》,到淮陰看韓信母冢《淮陰列傳》,适澧沛看蕭曹樊哙滕公冢《樊郦滕灌列傳》,上會稽探禹穴《自序》,上姑蘇望五湖《河渠書》。
他以“餘以為其人張良計魁梧奇偉,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留侯世家》,“吾适大梁梁虛,求問其所謂夷門,夷門者城之東地也”《信陵君傳》。
看圖而校正其理想,訪問而知其所以,是司馬遷雖未據古物而依古迹,亦為考古之一道。
戴聖的考古“夫鼎有銘,銘者自名也,自名以稱揚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後世者也。
為先祖者莫不有美焉,莫不有惡焉,銘之義稱美而不稱惡,此孝子孝孫之心也,唯賢者能之。
銘者,論撰其先祖有德善、功烈、勳勞、慶賞、聲名列于天下,而酌之祭器,自成其名焉,以祀其先祖者也。
顯揚先祖所以崇孝也,身比焉,順也,明示後世,教也。
夫銘者,一稱而上下皆得焉耳矣,是故君子之觀于銘也,既美其所稱,又美其所為,為之者,明足以見之,仁足以與之,知足以利之,可謂賢矣,賢而勿伐,可謂恭矣。
故衛孔悝之鼎銘曰,六月丁亥,公假于太廟,公曰,叔舅,乃祖莊叔,左右成公,成公乃命莊叔,随難于漢陽,即宮于宗周,奔走無射,啟右獻公,獻公乃命成叔,纂乃祖服,乃考文叔,突舊耆欲,作率慶士,躬恤衛國,其勤公家,夙夜不解,民鹹曰休哉。
公曰,叔舅,予女銘,若纂乃考服,悝拜稽首曰,對揚以辟之,勤大命施于烝彜鼎”《禮記·祭統》。
而《大學》中又引湯之《盤銘》。
張敞的考古,當漢宣帝時“美陽得鼎獻之,下有司議,多以為宜薦見宗廟,如元鼎時故事。
張敞好古文字,按鼎銘勒而上議曰:‘臣聞周祖始乎後稷,後稷封于斄,公劉發迹于豳,太王建國于梁,文武興于酆鄗。
由此言之,則梁酆鄗之間,周舊居也,固宜有宗廟壇場祭祠之藏。
今鼎出于東,中有刻書曰‘王命屍臣,官此栒邑,賜爾旗鸾黼黻琱戈’,屍臣拜手稽首曰‘敢對天子,丕顯休命’。
臣愚不足以迹古文,竊以傳記言之,此鼎殆周之所以褒揚大臣,大臣子孫刻銘其先功,藏之于宮廟也’。
”《漢書·郊祀志》。
此外,《漢書·藝文志》有《黃帝銘》六篇《道家》,《孔甲盤盂》二十六篇《雜家》,其書不存,是否為叙述古物書,不得而知。
袁康的考古,袁康除将吳越以前、吳越及吳越以後的吳越兩地古迹記述外,他在《越絕書》卷十一記《寶劍篇》以工具劃分時代: “時各有使然: 軒轅神農赫胥之時,以石為兵,斷樹木為宮室,死而龍藏。
夫神聖主使然。
至黃帝之時,以玉為兵,以伐樹木為宮室,鑿地。
夫玉亦神物也,又遇聖主使然,死而龍藏。
禹宂之時,以銅為兵,以鑿伊阙通龍門,決江導河,東注于東海,天下通平,治為宮室,豈非聖主之力哉。
當此之時,作鐵兵,威服三軍,天下聞之,莫敢不服,此亦鐵兵之神。
” 他用工具分的階段為“石兵……玉兵……銅兵……鐵兵”,這與一八三二年丹麥皇家博物院院長湯姆生(C.J.Thomsen)分為石器時代(Steinzeit)、青銅器時代(Bronzezeit)、鐵器時代(Eisenzeit),至十九世紀中勒波克(J.Lubbock)又分石器為舊石器(Palaeolithic)、新石器(Neolithic)劃分的階段同。
他對于用途,石兵以為斷樹木治宮室用的,玉兵除為斷樹木治宮室,加“鑿地”二字,以開山通道非用銅兵不可,非石兵、玉兵所能勝任的。
以威服天下,是要用鐵兵的。
工具愈利而收獲愈多,這也是合乎科學的。
猶以玉兵為鑿地一解可貴。
玉兵即新石器,新石
他到的地方,北至察綏,東北至山東,東至徐州,東南至江浙,南至湖南,西南至四川雲貴,西至甘肅,中至河南。
他所訪的古迹,登箕山訪許由冢《伯夷列傳》,到楚觀春申君故城《春申君傳》,到長沙看屈原沉淵《屈原賈生列傳》,适北邊看蒙恬所築的長城《蒙恬列傳》,到淮陰看韓信母冢《淮陰列傳》,适澧沛看蕭曹樊哙滕公冢《樊郦滕灌列傳》,上會稽探禹穴《自序》,上姑蘇望五湖《河渠書》。
他以“餘以為其人張良計魁梧奇偉,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留侯世家》,“吾适大梁梁虛,求問其所謂夷門,夷門者城之東地也”《信陵君傳》。
看圖而校正其理想,訪問而知其所以,是司馬遷雖未據古物而依古迹,亦為考古之一道。
戴聖的考古“夫鼎有銘,銘者自名也,自名以稱揚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後世者也。
為先祖者莫不有美焉,莫不有惡焉,銘之義稱美而不稱惡,此孝子孝孫之心也,唯賢者能之。
銘者,論撰其先祖有德善、功烈、勳勞、慶賞、聲名列于天下,而酌之祭器,自成其名焉,以祀其先祖者也。
顯揚先祖所以崇孝也,身比焉,順也,明示後世,教也。
夫銘者,一稱而上下皆得焉耳矣,是故君子之觀于銘也,既美其所稱,又美其所為,為之者,明足以見之,仁足以與之,知足以利之,可謂賢矣,賢而勿伐,可謂恭矣。
故衛孔悝之鼎銘曰,六月丁亥,公假于太廟,公曰,叔舅,乃祖莊叔,左右成公,成公乃命莊叔,随難于漢陽,即宮于宗周,奔走無射,啟右獻公,獻公乃命成叔,纂乃祖服,乃考文叔,突舊耆欲,作率慶士,躬恤衛國,其勤公家,夙夜不解,民鹹曰休哉。
公曰,叔舅,予女銘,若纂乃考服,悝拜稽首曰,對揚以辟之,勤大命施于烝彜鼎”《禮記·祭統》。
而《大學》中又引湯之《盤銘》。
張敞的考古,當漢宣帝時“美陽得鼎獻之,下有司議,多以為宜薦見宗廟,如元鼎時故事。
張敞好古文字,按鼎銘勒而上議曰:‘臣聞周祖始乎後稷,後稷封于斄,公劉發迹于豳,太王建國于梁,文武興于酆鄗。
由此言之,則梁酆鄗之間,周舊居也,固宜有宗廟壇場祭祠之藏。
今鼎出于東,中有刻書曰‘王命屍臣,官此栒邑,賜爾旗鸾黼黻琱戈’,屍臣拜手稽首曰‘敢對天子,丕顯休命’。
臣愚不足以迹古文,竊以傳記言之,此鼎殆周之所以褒揚大臣,大臣子孫刻銘其先功,藏之于宮廟也’。
”《漢書·郊祀志》。
此外,《漢書·藝文志》有《黃帝銘》六篇《道家》,《孔甲盤盂》二十六篇《雜家》,其書不存,是否為叙述古物書,不得而知。
袁康的考古,袁康除将吳越以前、吳越及吳越以後的吳越兩地古迹記述外,他在《越絕書》卷十一記《寶劍篇》以工具劃分時代: “時各有使然: 軒轅神農赫胥之時,以石為兵,斷樹木為宮室,死而龍藏。
夫神聖主使然。
至黃帝之時,以玉為兵,以伐樹木為宮室,鑿地。
夫玉亦神物也,又遇聖主使然,死而龍藏。
禹宂之時,以銅為兵,以鑿伊阙通龍門,決江導河,東注于東海,天下通平,治為宮室,豈非聖主之力哉。
當此之時,作鐵兵,威服三軍,天下聞之,莫敢不服,此亦鐵兵之神。
” 他用工具分的階段為“石兵……玉兵……銅兵……鐵兵”,這與一八三二年丹麥皇家博物院院長湯姆生(C.J.Thomsen)分為石器時代(Steinzeit)、青銅器時代(Bronzezeit)、鐵器時代(Eisenzeit),至十九世紀中勒波克(J.Lubbock)又分石器為舊石器(Palaeolithic)、新石器(Neolithic)劃分的階段同。
他對于用途,石兵以為斷樹木治宮室用的,玉兵除為斷樹木治宮室,加“鑿地”二字,以開山通道非用銅兵不可,非石兵、玉兵所能勝任的。
以威服天下,是要用鐵兵的。
工具愈利而收獲愈多,這也是合乎科學的。
猶以玉兵為鑿地一解可貴。
玉兵即新石器,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