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東周至唐的考古學者
關燈
小
中
大
孔子家語·觀周》。
孔子對于玉器、石器均有認識: “孔子曰:‘美哉玙璠,遠而望之魚若也,近而視之瑟若也。
’”《說文》玉部璠字條下引。
而與《論語》的有美玉于斯,亦可參考。
“仲尼在陳,有隼集于陳侯之庭而死,楛矢貫之,石砮其長尺有咫。
陳惠公使人以隼如仲尼之館問之,仲尼曰:‘隼之來也遠矣!此肅慎氏之矢也。
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蠻,各使以其方賄來貢,使無忘職業,于是肅慎氏貢楛矢石砮,其長尺有咫。
先王欲昭其令德之緻遠也,以示後人,使永監焉,故銘其楛曰‘肅慎氏之貢’……故分陳以肅慎氏之貢。
君若使有司求諸政府,其可得也。
’使求,得之金椟,如之。
”《國語·魯語》。
孔子的孫子子思也是考古的: “子思遊齊,與陳莊伯登泰山而觀天子之銘焉,遂告以聖帝明王巡狩祭祀黜祀之典。
”《孔叢子》。
韓非之書列為法家,以其最尚實際,故對于古史多為懷疑,如有《顯學》篇雲: “孔子墨子俱道堯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謂其堯舜,堯舜不複生,将誰使定儒墨之誠乎?……今乃欲審堯舜之道于三千歲之前,意者其不可必乎。
” 他在《十過》雲: “堯有天下,飯于土簋,飲于土铏。
禹做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畫其内。
殷人……食器雕琢,觞酌刻镂。
” 韓非自韓入秦是沿隴海路而西的,其處正是多古物之區,他看見古址出土的銅器或陶器而有雕琢或刻镂的花紋,他在周代以為這遺址是前代的,故說這雕刻的古物是殷人的。
又看見别處土中有許多紅底黑花的彩陶,他認為畫的比刻的時代古,向前一個朝代說是禹的古物。
但遺址中尚有未畫未刻的粗陶,他認為這更古,再向前推,說是堯的古物。
他說堯為某器,禹為某器,殷為某器,這話未必是,但他以器物的花紋有無及精粗劃分時代是很對的。
況他說“墨染其外,而朱畫其内”,這确是新石器時代的紅底黑花的彩陶,他看見過新石器時代遺址是無疑的。
他以彩陶為“祭器”,是他的考古眼光已很正确。
我在荊村的發掘,可證明其說不誤。
呂不韋集其門下著《呂氏春秋》,他對于周鼎有下列的記載: “周鼎著象,為其理之通也。
”《慎勢》。
“周鼎著倕,而龁其指,先王有以見大巧之不可為也。
”《離謂》。
“周鼎著鼠,令馬履之,為其不陽。
”《達郁》。
“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
”《先識》。
“周鼎有竊,曲狀甚長,上下皆曲,以見極之敗也。
”《适威》。
《慎勢》乃系空洞之詞,《離謂》、《達郁》所言,是否有其形狀不得而知。
《先識》所言饕餮乃系古兇人之名,見于《左傳》文十八年,其“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乃印度神話,他混而為一。
宋以來所謂饕餮紋,實即雞羊,取吉祥之義。
正面為羊頭,羊頭兩面的為側面雞形。
後來鑄銅器的對于花紋的來源不明,将羊的角變曲了,眉變長了,眼珠及嘴均大了,側面的雞變成如草蔓如龍如蛇,與原形大異,乃目為怪物,而名為饕餮。
原其用羊,以羊為良好的食品,故美字善字從羊,以得羊為祥,故甲骨文祥字不從示為羊。
甲骨文有“羊”“勿羊”“弗羊”之習語。
雞因其按時鳴以報時,故人愛之。
但夏人姞方以于穴前樹直木畫圖騰于其上,甲骨吉寫為,下為穴,上為直木柱,以門前有此為吉利。
殷人以有雞為吉利,故用殷人呼雞之音,用夏人畫木之形,而名為吉。
《适威》所言,是回紋亦即雷紋。
此紋原由水浪形而成。
因原始無舟,涉水在深處滅頂,故以水無浪的系淺水,水有浪處為深水。
我于二十年在山西萬泉縣荊村瓦渣斜發掘新石器時代遺址,其彩陶上有一個畫格子形,但格子形的他一部分畫為水浪形,可知水浪紋畫得簡單了就成了格子紋。
這種花紋變分兩途,在文字方面,炎字在甲骨文寫,即災字的巛,後又作為,兩邊兩直為河岸,中一直指河中心的水,中直中的三角,指其處為最深處,小心滅頂之災。
後以災在其中,故去邊兩直留中心的為在。
花紋由水浪變成雷紋回紋,飾其沿邊一周,故曲狀甚長。
呂不韋之徒多受黃老的影響,黃老之學是不注重考古的,如《莊子》《列子》言古書不宜讀,古事不足征。
是以《呂氏春秋》一書,言周鼎有五處,但皆錯誤。
三 兩漢人的考古 西漢的學術空氣太不濃厚,而且被陰陽五行所籠罩,以今古文之微異,而成立兩大派之争,是未注意于考古之故。
《淮南子·本經訓》:“故周鼎著倕,使銜其指,以明大巧之不可為也。
”《道應訓》雲:“故周鼎著倕而使龁其指,先王以見大巧之不可也。
”這完全是抄《呂氏春秋·離謂》的,而是同樣的不知考古。
但方士亦有知古物的,如“少君見上,上有故銅器,問少君,少君曰‘此器齊桓公十年陳于柏寝’,已而按其刻,果齊桓公器”。
《史記·封禅書》。
《司馬遷
孔子對于玉器、石器均有認識: “孔子曰:‘美哉玙璠,遠而望之魚若也,近而視之瑟若也。
’”《說文》玉部璠字條下引。
而與《論語》的有美玉于斯,亦可參考。
“仲尼在陳,有隼集于陳侯之庭而死,楛矢貫之,石砮其長尺有咫。
陳惠公使人以隼如仲尼之館問之,仲尼曰:‘隼之來也遠矣!此肅慎氏之矢也。
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蠻,各使以其方賄來貢,使無忘職業,于是肅慎氏貢楛矢石砮,其長尺有咫。
先王欲昭其令德之緻遠也,以示後人,使永監焉,故銘其楛曰‘肅慎氏之貢’……故分陳以肅慎氏之貢。
君若使有司求諸政府,其可得也。
’使求,得之金椟,如之。
”《國語·魯語》。
孔子的孫子子思也是考古的: “子思遊齊,與陳莊伯登泰山而觀天子之銘焉,遂告以聖帝明王巡狩祭祀黜祀之典。
”《孔叢子》。
韓非之書列為法家,以其最尚實際,故對于古史多為懷疑,如有《顯學》篇雲: “孔子墨子俱道堯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謂其堯舜,堯舜不複生,将誰使定儒墨之誠乎?……今乃欲審堯舜之道于三千歲之前,意者其不可必乎。
” 他在《十過》雲: “堯有天下,飯于土簋,飲于土铏。
禹做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畫其内。
殷人……食器雕琢,觞酌刻镂。
” 韓非自韓入秦是沿隴海路而西的,其處正是多古物之區,他看見古址出土的銅器或陶器而有雕琢或刻镂的花紋,他在周代以為這遺址是前代的,故說這雕刻的古物是殷人的。
又看見别處土中有許多紅底黑花的彩陶,他認為畫的比刻的時代古,向前一個朝代說是禹的古物。
但遺址中尚有未畫未刻的粗陶,他認為這更古,再向前推,說是堯的古物。
他說堯為某器,禹為某器,殷為某器,這話未必是,但他以器物的花紋有無及精粗劃分時代是很對的。
況他說“墨染其外,而朱畫其内”,這确是新石器時代的紅底黑花的彩陶,他看見過新石器時代遺址是無疑的。
他以彩陶為“祭器”,是他的考古眼光已很正确。
我在荊村的發掘,可證明其說不誤。
呂不韋集其門下著《呂氏春秋》,他對于周鼎有下列的記載: “周鼎著象,為其理之通也。
”《慎勢》。
“周鼎著倕,而龁其指,先王有以見大巧之不可為也。
”《離謂》。
“周鼎著鼠,令馬履之,為其不陽。
”《達郁》。
“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
”《先識》。
“周鼎有竊,曲狀甚長,上下皆曲,以見極之敗也。
”《适威》。
《慎勢》乃系空洞之詞,《離謂》、《達郁》所言,是否有其形狀不得而知。
《先識》所言饕餮乃系古兇人之名,見于《左傳》文十八年,其“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乃印度神話,他混而為一。
宋以來所謂饕餮紋,實即雞羊,取吉祥之義。
正面為羊頭,羊頭兩面的為側面雞形。
後來鑄銅器的對于花紋的來源不明,将羊的角變曲了,眉變長了,眼珠及嘴均大了,側面的雞變成如草蔓如龍如蛇,與原形大異,乃目為怪物,而名為饕餮。
原其用羊,以羊為良好的食品,故美字善字從羊,以得羊為祥,故甲骨文祥字不從示為羊。
甲骨文有“羊”“勿羊”“弗羊”之習語。
雞因其按時鳴以報時,故人愛之。
但夏人姞方以于穴前樹直木畫圖騰于其上,甲骨吉寫為,下為穴,上為直木柱,以門前有此為吉利。
殷人以有雞為吉利,故用殷人呼雞之音,用夏人畫木之形,而名為吉。
《适威》所言,是回紋亦即雷紋。
此紋原由水浪形而成。
因原始無舟,涉水在深處滅頂,故以水無浪的系淺水,水有浪處為深水。
我于二十年在山西萬泉縣荊村瓦渣斜發掘新石器時代遺址,其彩陶上有一個畫格子形,但格子形的他一部分畫為水浪形,可知水浪紋畫得簡單了就成了格子紋。
這種花紋變分兩途,在文字方面,炎字在甲骨文寫,即災字的巛,後又作為,兩邊兩直為河岸,中一直指河中心的水,中直中的三角,指其處為最深處,小心滅頂之災。
後以災在其中,故去邊兩直留中心的為在。
花紋由水浪變成雷紋回紋,飾其沿邊一周,故曲狀甚長。
呂不韋之徒多受黃老的影響,黃老之學是不注重考古的,如《莊子》《列子》言古書不宜讀,古事不足征。
是以《呂氏春秋》一書,言周鼎有五處,但皆錯誤。
三 兩漢人的考古 西漢的學術空氣太不濃厚,而且被陰陽五行所籠罩,以今古文之微異,而成立兩大派之争,是未注意于考古之故。
《淮南子·本經訓》:“故周鼎著倕,使銜其指,以明大巧之不可為也。
”《道應訓》雲:“故周鼎著倕而使龁其指,先王以見大巧之不可也。
”這完全是抄《呂氏春秋·離謂》的,而是同樣的不知考古。
但方士亦有知古物的,如“少君見上,上有故銅器,問少君,少君曰‘此器齊桓公十年陳于柏寝’,已而按其刻,果齊桓公器”。
《史記·封禅書》。
《司馬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