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東周至唐的考古學者

關燈
一 考古的起源 原始人類,隻顧目前,不管過去。

    迨至人事日繁需要記憶而發明文字;為紀念前人的功德而叙述其事,叙述得久了成為曆史;但古人的曆史往往包括神話在内,欲求其所以然,不得不考古。

     殷墟甲骨文有史字,其祭祖有自某某至某某順次排列的,是殷人已有簡單的曆史,但殷亡之後其史未留存下來。

    周興其史當詳,但平王東遷史籍未與俱行,其詳已不可得而聞。

    列國諸侯地居邊陲,社會的演進為晚,及至平王舍宗周而遷東周,同遷的人為謀地盤而發生戰争,于是戰端大啟,各國諸侯為力謀整理内政處理外交而有史的産生,如: “秦……文公十三年,初有史以紀事。

    ”《史記·秦本紀》。

    而“《秦記》又不載日月,其文略不具”。

    《史記·六國年表序》。

     “孫伯黡司晉之典籍以為大政,故曰籍氏。

    及辛有之二子董之,晉于是乎有董史。

    ”《左傳》昭十五年。

     “晉靖侯已來,年紀可推,自唐叔至靖侯五世,無其年數。

    ”《史記·晉世家》。

     “魯惠公使宰讓請郊廟之禮于天子,桓王當為平王使史魚往,惠公止之,其後在于魯。

    ”《呂氏春秋·當染》。

     秦文公十三年為周平王十八年,辛有為平王初年人見《左傳》僖二十二年,魯惠公亦在平王時,可知秦晉魯之有史在東周初年。

    其史有的不記日月,如《國語》、《左傳》《左傳》原同《國語》,系分國記事的段片史,有的記月日如《春秋》的簡單史。

    但有以史作鑒戒的,如: 楚申叔時對楚莊說:“教之《春秋》而為之聳善而抑惡焉”。

    《國語·楚語》。

     司馬侯對晉悼公說:“‘諸侯之為,日在君側,以其善行,以其惡戒,可謂德義矣。

    ’公曰:‘孰能?’對曰:‘羊舌肸善于《春秋》。

    ’乃召叔向使傅太子彪”。

    《國語·晉語》。

     善于《春秋》的人可以為人師,而善于《春秋》莫如史官,史官有博學的,如楚靈王說左史倚相: “是良史也……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左傳》昭十二年。

     但是楚子革說: “臣嘗問焉,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有車轍馬迹焉,祭公謀父作《祈招》之詩以止王心,王是以獲沒于祇宮。

    臣問其詩,而不知也!若問遠焉,其焉能知之?”同上。

     史官尚不能知遠,于是有借古物而考證的。

    初則引其銘文: “商之衰也,其銘有之,曰‘嗛嗛之德,不足就也;不可以矜,而祇取憂也。

    嗛嗛之食,不足狃也;不能為膏,而祇離咎也’。

    ”《國語·晉語》。

     “孔丘聖人之後也……其祖……正考父……故其鼎銘雲‘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餘敢侮。

    于是,鬻于是,以糊餘口’。

    ”《左傳》昭七年。

     繼有對于古物有研究,真僞請其鑒别的: “齊攻魯求岑鼎,魯君載他鼎以往,齊侯弗信而反之,為非,使人告魯侯曰:‘柳下季以為是,請因受之。

    ’魯君請于柳下季,柳下季答曰:‘君之賂以欲岑鼎也,以免國也;臣亦有國于此,破臣之國以免君之國,此臣之所難也。

    ’于是魯君乃以真岑鼎往也。

    ”《呂氏春秋·審己》。

     再則因其博物,給鼎以獎其學的: “鄭子産聘于晉,晉侯疾,韓宣子逆客,私焉,曰:‘寡君寝疾,于今三月矣,并走群望,有加而無瘳。

    今夢黃熊入于寝門,其何厲鬼也?’對曰:‘……昔堯殛鲧于羽山,其神化為黃熊,以入于羽淵,實為夏郊,三代祀之,晉為盟主,其或者未之祀也乎?’韓子祀夏郊,晉侯有間,賜子産呂之二方鼎。

    ”《左傳》昭七年。

     二 孔子韓非及呂不韋的考古 春秋以前貴族方有入學校的權利,孔子本貴族之一,以其不用于魯,乃遊于各國,将“有事……服其勞”的作為“弟子”,平民乃有求學的機會。

    老年歸魯,聲名大著,公然在杏壇設教授生,魯當局亦不加以幹涉。

    孔子又本其“以吾從大夫之後”之力,向當局借得材料,編了一部近代史《春秋》作為教科書。

    但對于古史,魯國是沒有材料的,隻得向各地去找: “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時焉。

    吾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焉,吾得《坤乾》焉。

    ’”《禮記·禮運》。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

    ’”《論語·八佾》。

     “孔子升太山,觀易姓而王可得而緻者七十餘人。

    ”《韓詩外傳》。

     杞宋找不到夏殷的史料,乃在魯太廟中研究古物: “子入太廟,每事問。

    ”《論語·八佾》。

     “孔子觀于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孔子問于守廟者。

    ”《荀子·宥坐》。

     “孔子觀周入後稷之廟,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