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唐季摩尼受迫害
關燈
小
中
大
宗教無國界。宗教與政治,本分兩途。然有時因傳教之利便,及傳教士國籍之關系,不得不與政治為緣;于是宗教之盛衰,每随其所信奉之民族為消息。摩尼之來,非以回鹘;而摩尼之盛,确與回鹘有關。會昌初回鹘敗于黠戛斯,摩尼教徒,遂大受其影響。《舊唐書》卷十八《武宗紀》,會昌三年二月《制》有曰:回纥既以破滅,應在京外宅及東都修功德回纥,并勒冠帶,各配諸道收管。其回纥及摩尼寺莊宅錢物,并委功德使以禦史台及京兆府各差官點檢收抽,不得容色人等影占。如犯者并處極法,錢物納官。摩尼寺僧,委中書門下條疏聞奏。(并見《唐大诏令集》卷一三○,《會昌一品集》卷三,《唐會要。卷四十九)
會昌三年,摩尼入中國百五十二年矣。百五十二年,未遭禍變,至是始被窘逐,亦雲幸也。《制》中分三節處分:(一)回纥勒冠帶,配各道收管;(二)回纥及摩尼寺莊宅錢物,差官點檢收抽;(三)摩尼寺僧,委中書門下條疏聞奏。前二者處分已屬完了。後一者處分方法,尚待拟議。然卒未聞條疏結果如何,史阙文也。《新唐書》卷二一七下《回鹘傳》曰:會昌三年,诏回鹘營功德使在二京者,悉冠帶之。有司收摩尼書若象,燒于道,産赀入之官。
燒摩尼書若象,仍是處分其書物,未嘗述及人之處分如何。據《僧史略》,則當時寺僧之殉難者甚衆。《僧史略》卷下“大秦末尼”條曰:會昌三年,敕天下摩尼寺并廢入宮。京城女摩尼七十二人死。及在此國回纥諸摩尼等,配流諸道,死者大半。
宮疑官之誤。此據日本《續藏經》本。女摩尼七十二人死,被殺抑自殺,不明。配流諸道而死者,則被虐待死者也。此為摩尼入中國百五十二年第一次大難。《佛祖統紀》卷四二,有同一記載,而稍異其詞,曰:會昌三年,敕天下末尼寺并令廢罷。京城女末尼七十人皆死。在回纥者流之諸道,死者大半。(并見卷五十四)
右據日本《縮印藏經》本,“在回纥”句文義不完,應依《僧史略》。日本僧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第三雲:會昌三年四月,敕下令皺天下摩尼師,剃發,令著袈裟,作沙門形而皺之。摩尼師即回鹘所崇重也。
此為圓仁在長安時所親見,足補中國史料之阙。然殺摩尼而令作沙門形,不知何意也。
或謂摩尼之敗,由于回鹘;假定摩尼不歸回鹘保護,當不緻敗,似也。不知武宗之世,仇視外教最甚;摩尼縱不受會昌三年回鹘之累,亦必受會昌五年佛教之累。所能延長壽命者,不過二年耳。《唐會要》卷四七,會昌五年武宗《毀佛寺制》有雲:隸僧尼屬主客,顯明外國之教,勒大秦穆護祓三千餘人還俗,不雜中華之風。(并見《舊唐書·武宗紀》)
摩尼非外國教乎?各教一網打盡,摩尼何能獨免?《通鑒》卷二四八胡三省注雲:大秦穆護,又釋氏之外教,如回鹘摩尼之類,是時敕口:釋氏既已厘革,邪法不可獨存。其人并勒還俗,遞歸本貫充稅戶;如外國人,送遠處收管。(此敕亦見《舊唐書·武宗紀》)
據此,則摩尼縱能逃會昌三年之厄,亦不能逃會昌五年之厄也。會昌五年者,中國外教史一大紀念,不獨一教然也。
會昌三年,摩尼入中國百五十二年矣。百五十二年,未遭禍變,至是始被窘逐,亦雲幸也。《制》中分三節處分:(一)回纥勒冠帶,配各道收管;(二)回纥及摩尼寺莊宅錢物,差官點檢收抽;(三)摩尼寺僧,委中書門下條疏聞奏。前二者處分已屬完了。後一者處分方法,尚待拟議。然卒未聞條疏結果如何,史阙文也。《新唐書》卷二一七下《回鹘傳》曰:會昌三年,诏回鹘營功德使在二京者,悉冠帶之。有司收摩尼書若象,燒于道,産赀入之官。
燒摩尼書若象,仍是處分其書物,未嘗述及人之處分如何。據《僧史略》,則當時寺僧之殉難者甚衆。《僧史略》卷下“大秦末尼”條曰:會昌三年,敕天下摩尼寺并廢入宮。京城女摩尼七十二人死。及在此國回纥諸摩尼等,配流諸道,死者大半。
宮疑官之誤。此據日本《續藏經》本。女摩尼七十二人死,被殺抑自殺,不明。配流諸道而死者,則被虐待死者也。此為摩尼入中國百五十二年第一次大難。《佛祖統紀》卷四二,有同一記載,而稍異其詞,曰:會昌三年,敕天下末尼寺并令廢罷。京城女末尼七十人皆死。在回纥者流之諸道,死者大半。(并見卷五十四)
右據日本《縮印藏經》本,“在回纥”句文義不完,應依《僧史略》。日本僧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第三雲:會昌三年四月,敕下令皺天下摩尼師,剃發,令著袈裟,作沙門形而皺之。摩尼師即回鹘所崇重也。
此為圓仁在長安時所親見,足補中國史料之阙。然殺摩尼而令作沙門形,不知何意也。
或謂摩尼之敗,由于回鹘;假定摩尼不歸回鹘保護,當不緻敗,似也。不知武宗之世,仇視外教最甚;摩尼縱不受會昌三年回鹘之累,亦必受會昌五年佛教之累。所能延長壽命者,不過二年耳。《唐會要》卷四七,會昌五年武宗《毀佛寺制》有雲:隸僧尼屬主客,顯明外國之教,勒大秦穆護祓三千餘人還俗,不雜中華之風。(并見《舊唐書·武宗紀》)
摩尼非外國教乎?各教一網打盡,摩尼何能獨免?《通鑒》卷二四八胡三省注雲:大秦穆護,又釋氏之外教,如回鹘摩尼之類,是時敕口:釋氏既已厘革,邪法不可獨存。其人并勒還俗,遞歸本貫充稅戶;如外國人,送遠處收管。(此敕亦見《舊唐書·武宗紀》)
據此,則摩尼縱能逃會昌三年之厄,亦不能逃會昌五年之厄也。會昌五年者,中國外教史一大紀念,不獨一教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