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決不能從《資本論》裡面去找利潤是社會主義生産的目的的理論根據

關燈
,社會主義産品是社會資金的生産物,但是,是否可以說,社會主義産品是社會主義社會資金所發生的經濟效益的具體表現呢? 說社會主義社會進行生産,要有一定的資金,那是容易明白的;但說“社會主義産品是社會主義社會資金所發生的經濟效果的具體表現”,卻就有些叫人摸不着頭腦。

    為什麼要講得這樣含蓄呢?他們接下去表明,假使直接說社會主義産品是社會資金的産物,就會被人誤認為“價值是由活勞動和物化勞動共同創造的”,那是違反馬克思的隻有活勞動才創造價值的原則的。

    可是在另一方面,如我在上面已經講到的,他們又是極力主張(c+v)+m這個價值構成公式也适用于社會主義社會,似乎一點也沒有感到那正好是用公式來表述對于那個價值生産原則的違反。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矛盾呢?就因為他們太強調社會資金在社會主義生産中的作用了,生怕單提出活勞動創造剩餘産品價值或利潤,就要降低物質技術條件或資金占用量的評價,或使物質技術條件或資金占用量的作用“得不到承認”。

    在他們看來,“物質技術條件,表現在價值形式上,就是産品的資金占用量,或單位産品的資金占用系數。

    一般說來,物質技術條件的好壞同單位産品資金占用量的大小成正比。

    ”為了要使得物質技術條件或資金占用量的作用得到承認,他們特地把生産價格這個範疇,引進社會主義經濟中來,并還認為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發現”。

    關于生産價格這個範疇,我曾作過較本質的闡述[71],認為那是最能體現資本主義生産關系的基本特質的東西,在社會主義經濟中,根本不可能存在着這樣一個範疇所反映的現實。

    在這裡,我隻想就他們為此喋喋不休的幾個論點,提出我的疑問: 第一,為什麼物質技術條件或資金占用量,隻有對其産品按照生産價格定價,才得到承認,按價值定價就得不到承認呢? 強調利潤,強調生産價格的人,非常耽心按照價值來定産品的價格,有忽視物質技術條件或其價值形式的資金占用量的作用的危險。

    我不明白他們這種耽心有多大的根據。

    在把價值作為問題的時候,誠然隻要考慮産品生産所費的勞動,而不一定要去過問它生産所使用的物質技術條件,或社會資金,但如有必要問到這些方面的時候,那也并不是不能由此得到理解。

    馬克思不是曾就資本的有機構成,這樣告訴過我們嗎?“由資本技術構成決定,并且反映着這種構成的資本價值構成,叫做資本的有機構成。

    ”[72]可是,在這裡,他們又提出另一個難題了,仿佛在同一生産部門内,尚可按價值來規定産品價格,如果在不同生産部門之間,如在工農業間,單根據價值,就不可能把物質技術條件或資金占用量的作用反映出來,甚或引起相反的反映。

    他們反複引用這個例子,說是“在按照價值對各種産品進行評價的條件下……比方說,如果因為農業的技術構成較低,農産品的勞動消費較高而規定較高的價格;工業的技術構成較高,工業品的勞動消費較低而規定較低的價格。

    這樣一來,就可能出現農業用不着改進技術也可以獲得大量利潤,工業則由于利潤少而不能滿足自己擴大再生産的需要的不合理現象。

    ”這個“不合理的現象”,事實上存不存在呢?人們不是在議論着,對比工業品價格,農産品價格一般是較低一些了嗎?為什麼事實竟和他們的顧慮相反呢?當人們規定不同生産部門産品價格的時候,并不會單純就技術構成有高有低,因而引起産品價值有低有高這一個方面着眼。

    他們還會考慮到,有機構成高的生産部門,由于它的勞動生産率提高了,勞動加強了,在單位産品中的活勞動雖然少了,從而所包含的價值少了,但在同一時間生産的産品數量卻增多了;還會考慮到,技術構成不等,其周轉時間不等,其在一定期間所生産的價值與剩餘産品價值可以大大不等。

    工業生産部門的技術構成一般高過農業生産部門的技術構成,由于前者不大受自然條件的限制,周轉時間較快,它在一定期間内,比方說,在一年内可以周轉四五次,而農業部門生産隻能周轉一、二次,那末,通算起來,它的等量資金一年所生産的價值與剩餘産品價值,還可能較後者一年生産的為多,這不也是在承認“物質技術條件的經濟效果”或作用嗎?是的,這樣考慮起來,确是不很簡單,幸喜這件事由長期經濟生活的經驗,由每日每時市場利害關系的較量,在各類産品間形成了(并不斷形成)一種可供我們參考的比價,我們因此在考慮根據價值來規定各類産品的價格時,就用不着替它們從頭到尾去算細賬。

    可見,耽心根據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