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資本論》的學與用
關燈
小
中
大
用唯物史觀,來辯證地揭露資本主義的經濟運動的規律的。
我在這裡談到這一點,也就是解答我們提出的怎樣應用《資本論》,怎樣應用它的觀點方法和基本理論的問題。
資産階級學者們習慣于從人類一般的情況來談,什麼人類的欲望需要之類;就是那些古典的資産階級經濟學者,也喜歡就所謂人類的自利本性出發,把出現于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殊經濟現象及其原則、規律,硬套到一切時代、一切地方,結果,原始社會獵人漁人獵獸捕魚所用的簡單工具,就被看成是和現代資産階級剝削無償勞動所用的生産資料沒有什麼本質區别的東西了。
而且,正是由于資産階級經濟學者在不同程度上采取了這樣的形而上學的觀點方法,他們在讨論分析經濟問題的時候,也就不可避免地要把許多其他社會因素拉進來打混。
結果,就連什麼問題也說不明白,交代不清楚。
他們其所以慣于把一些經驗事實、表面現象,糅雜在理論分析中,原因就在于沒有一個正确的觀點和方法作為指導。
馬克思批判他們,革政治經濟學的命,也正好是從這裡下手。
關于馬克思怎樣在《資本論》中運用唯物史觀這個問題,馬克思自己和恩格斯都講得不少,他們曾分别就《政治經濟學批判》這本名著,反複講到它的觀點方法,但對《資本論》的觀點方法,談得更明确具體的,卻還是列甯。
列甯在他的那部經典名著《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中,曾反複說明《資本論》作者揭露并闡述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運動的規律,列甯認為,《資本論》一開始就把它的研究對象,限于現代資産階級的社會經濟組織;專以社會成員間的生産關系為限,把一切社會關系,歸結于生産關系,把生産關系歸結于生産力的高度;他說:“馬克思一次也沒有利用這些生産關系以外的什麼因素來說明問題”[15];各種經濟概念、範疇,都被看作是那種資本主義生産關系之個别側面的理論表現。
資本主義生産關系不但決定了它們的存在,決定了它們的性質,決定了它們相互間的地位和可能發生的作用;并且,生産關系随着生産力的發展而有所改變,也要在這一切方面引起相應的變化。
這就是為什麼,即使是同一個經濟概念或範疇,出現在前資本社會的,和出現在資本社會的,并不是一樣的内容和性質;就是在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同發展階段,也不能一視同仁。
唯物史觀所要做的,無非是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來考察各種經濟現象,來分析各種經濟問題,并來辯證地論證其必然的發展傾向。
《資本論》全書就是按照這樣的章法寫出來的。
我們學習《資本論》,最要緊的也就是要學習《資本論》作者運用他的正确的觀點和方法論的做法,來試圖研究處理我們所面臨到的各種經濟問題。
當然,我們這樣說,并不是說,包括在《資本論》中的基本經濟理論,除了用以正确的認識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和它的必然趨向滅亡的歸宿以外,對于當代資本主義的研究,特别是對于我們社會主義經濟的研究,已經沒有太大的幫助了。
如果我們真是這樣設想,那就很不正确,并且也說明我們對于《資本論》的認識,還大有問題。
我們已經知道,《資本論》中的基本經濟理論,是關于剩餘價值的理論。
《資本論》作者在說明剩餘價值的産生及其消滅過程時,不僅連帶論到了一些關于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的原理,關于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原則,并還就一切社會經濟形态的共同因素,一切商品生産的共同因素,在原則上作了一些重要提示,和正确的科學說明。
這對于我們理解和探讨當前經濟問題,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的。
舉例來說罷,如關于貨币理論,《資本論》中所講的貨币基本上是就貴金屬或金銀币立論的,由金銀硬币到紙币,由兌換紙币到不兌換紙币,由資本主義性質的紙币到社會主義性質的紙币,有一序列的關系和中間環節要處理,要交代清楚。
如果徑直用《資本論》中的貨币理論來硬套到我們當前的貨币問題上來,當然是格格不入的。
硬币有硬币的流通規律,紙币又有它的特殊流通的規律,馬克思就曾責難李嘉圖沒有把這兩者區别開。
同是紙币,資本主義國家的紙币和社會主義國家的紙币,也不一樣。
為什麼呢?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質根本不同,對于流通紙币的發行額,和對于發行紙币的保證準備,資本主義國家要經常公布,但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就不一定要公布。
如美國規定1盎斯黃金等于35美元,并對于紙币的發行額規定了一定比例的黃金外彙的保證準備,黃金外流到一定點,就要發生所謂美元危機。
這是為什麼呢?就因為在資本主義國家,社會财富為私人所有,國家在發行貨币上的職能,隻不過是為了便利私人财富或商品的流通,因此,它沒有足夠的保證準備,就不能叫紙币的持有者不發生疑慮。
反之,在社會主義社會,所有的社會财富,它的消費資料和生産資料,都可以為它的紙币發行起保證作用。
事實上,不隻是研究貨币問題,就是研究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問題、人口問題、國民收入問題……等等,丢開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有關的最基本的理論的分析,那不僅不易講得明透深入,而且還是錯誤的。
很顯然的,當我們已經多少知道如何應用《資本論》的觀點方法,如何應用《資本論》的基本理論來解決我們所面對着的問題的時候,我們的思想意識,思想方法,也無疑在相應發生變化。
在這種限度内,很可以說,我們學習并應用《資本論》的過程,同時也是我們在思想上的滅資興無過程。
而且,我們在上面所講的,怎麼樣應用《資本論》的觀點方法和基本理論,并不是說,我們學到一定程度,學到已有所得的某一階段,才有條件這麼做,事實上,我們學習的整個過程,也是應用的過程。
學與用是一個不斷反複的統一的過程。
我們對于所學的每一個概念、範疇、規律,都聯系到它的實際,那其實就是在用,就是在獨立思考,就是最有效的學。
我在這裡談到這一點,也就是解答我們提出的怎樣應用《資本論》,怎樣應用它的觀點方法和基本理論的問題。
資産階級學者們習慣于從人類一般的情況來談,什麼人類的欲望需要之類;就是那些古典的資産階級經濟學者,也喜歡就所謂人類的自利本性出發,把出現于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殊經濟現象及其原則、規律,硬套到一切時代、一切地方,結果,原始社會獵人漁人獵獸捕魚所用的簡單工具,就被看成是和現代資産階級剝削無償勞動所用的生産資料沒有什麼本質區别的東西了。
而且,正是由于資産階級經濟學者在不同程度上采取了這樣的形而上學的觀點方法,他們在讨論分析經濟問題的時候,也就不可避免地要把許多其他社會因素拉進來打混。
結果,就連什麼問題也說不明白,交代不清楚。
他們其所以慣于把一些經驗事實、表面現象,糅雜在理論分析中,原因就在于沒有一個正确的觀點和方法作為指導。
馬克思批判他們,革政治經濟學的命,也正好是從這裡下手。
關于馬克思怎樣在《資本論》中運用唯物史觀這個問題,馬克思自己和恩格斯都講得不少,他們曾分别就《政治經濟學批判》這本名著,反複講到它的觀點方法,但對《資本論》的觀點方法,談得更明确具體的,卻還是列甯。
列甯在他的那部經典名著《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中,曾反複說明《資本論》作者揭露并闡述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運動的規律,列甯認為,《資本論》一開始就把它的研究對象,限于現代資産階級的社會經濟組織;專以社會成員間的生産關系為限,把一切社會關系,歸結于生産關系,把生産關系歸結于生産力的高度;他說:“馬克思一次也沒有利用這些生産關系以外的什麼因素來說明問題”[15];各種經濟概念、範疇,都被看作是那種資本主義生産關系之個别側面的理論表現。
資本主義生産關系不但決定了它們的存在,決定了它們的性質,決定了它們相互間的地位和可能發生的作用;并且,生産關系随着生産力的發展而有所改變,也要在這一切方面引起相應的變化。
這就是為什麼,即使是同一個經濟概念或範疇,出現在前資本社會的,和出現在資本社會的,并不是一樣的内容和性質;就是在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同發展階段,也不能一視同仁。
唯物史觀所要做的,無非是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來考察各種經濟現象,來分析各種經濟問題,并來辯證地論證其必然的發展傾向。
《資本論》全書就是按照這樣的章法寫出來的。
我們學習《資本論》,最要緊的也就是要學習《資本論》作者運用他的正确的觀點和方法論的做法,來試圖研究處理我們所面臨到的各種經濟問題。
當然,我們這樣說,并不是說,包括在《資本論》中的基本經濟理論,除了用以正确的認識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和它的必然趨向滅亡的歸宿以外,對于當代資本主義的研究,特别是對于我們社會主義經濟的研究,已經沒有太大的幫助了。
如果我們真是這樣設想,那就很不正确,并且也說明我們對于《資本論》的認識,還大有問題。
我們已經知道,《資本論》中的基本經濟理論,是關于剩餘價值的理論。
《資本論》作者在說明剩餘價值的産生及其消滅過程時,不僅連帶論到了一些關于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的原理,關于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原則,并還就一切社會經濟形态的共同因素,一切商品生産的共同因素,在原則上作了一些重要提示,和正确的科學說明。
這對于我們理解和探讨當前經濟問題,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的。
舉例來說罷,如關于貨币理論,《資本論》中所講的貨币基本上是就貴金屬或金銀币立論的,由金銀硬币到紙币,由兌換紙币到不兌換紙币,由資本主義性質的紙币到社會主義性質的紙币,有一序列的關系和中間環節要處理,要交代清楚。
如果徑直用《資本論》中的貨币理論來硬套到我們當前的貨币問題上來,當然是格格不入的。
硬币有硬币的流通規律,紙币又有它的特殊流通的規律,馬克思就曾責難李嘉圖沒有把這兩者區别開。
同是紙币,資本主義國家的紙币和社會主義國家的紙币,也不一樣。
為什麼呢?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質根本不同,對于流通紙币的發行額,和對于發行紙币的保證準備,資本主義國家要經常公布,但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就不一定要公布。
如美國規定1盎斯黃金等于35美元,并對于紙币的發行額規定了一定比例的黃金外彙的保證準備,黃金外流到一定點,就要發生所謂美元危機。
這是為什麼呢?就因為在資本主義國家,社會财富為私人所有,國家在發行貨币上的職能,隻不過是為了便利私人财富或商品的流通,因此,它沒有足夠的保證準備,就不能叫紙币的持有者不發生疑慮。
反之,在社會主義社會,所有的社會财富,它的消費資料和生産資料,都可以為它的紙币發行起保證作用。
事實上,不隻是研究貨币問題,就是研究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問題、人口問題、國民收入問題……等等,丢開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有關的最基本的理論的分析,那不僅不易講得明透深入,而且還是錯誤的。
很顯然的,當我們已經多少知道如何應用《資本論》的觀點方法,如何應用《資本論》的基本理論來解決我們所面對着的問題的時候,我們的思想意識,思想方法,也無疑在相應發生變化。
在這種限度内,很可以說,我們學習并應用《資本論》的過程,同時也是我們在思想上的滅資興無過程。
而且,我們在上面所講的,怎麼樣應用《資本論》的觀點方法和基本理論,并不是說,我們學到一定程度,學到已有所得的某一階段,才有條件這麼做,事實上,我們學習的整個過程,也是應用的過程。
學與用是一個不斷反複的統一的過程。
我們對于所學的每一個概念、範疇、規律,都聯系到它的實際,那其實就是在用,就是在獨立思考,就是最有效的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