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毛澤東同志關于“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馬克思列甯主義的理論”的教導與《資本論》研究
關燈
小
中
大
他們所強調的變,是把資本主義永恒論作為核心的形而上學的量變。
而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當作研究結論提出來的,卻是辯證法上的由量變積累到質變,是由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必然轉變,是要由殘酷的階級鬥争來實現的革命突變。
由于馬克思的這個歸結到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是根據成熟的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大量豐富材料研究出來的,而其特質特點,又是帶有一般性的那些運動規律的理論表現,所以,在資本主義社會消滅以前,就成為适用于一切資本主義社會形态的普遍真理。
從其發展過程來說,在資本主義由自由階段到壟斷階段,資本主義由它“一統天下”到面對着社會主義作殊死鬥争,雖然要分别表現出一些極不相同的現象形态,但作為資本主義,它總歸要剝削、榨取勞動者,總歸要由此引起《資本論》作者所描述的一系列的運動過程,而把貫徹在其中的不可抗拒的辯證規律表現出來。
這就是頑固保守的資産階級經濟學者和善于臨機應變的各種各樣的機會主義者所面對着的無可奈何的現實。
由上面的說明,我們已不難看到,帶着一定研究任務去研究《資本論》,它一開始就要把我們的注意力,吸引到這個理論所由形成的革命立場和觀點方法方面去。
隻有從有關立場、觀點、方法的視野,去研究,去比較考察理論,那個理論才有可能被我們所掌握并被有效地應用到我們所要解決的問題上來。
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出現的新的問題,如果能根據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原則去解決,那就不僅是理論本身的發展,同時也是有關立場、觀點、方法原則的豐富充實與發展。
為什麼呢?我們接下去就要講到這一點。
(五)馬克思主義的各種理論的發展,同時也是有關立場、觀點、方法的原則的充實與發展。
毛澤東同志在這方面的偉大貢獻 當我們已經認識到,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研究《資本論》,如果結合一定的政治任務,去從它找立場、觀點、方法,然後再把它應用到我們實踐中來,從我們的實踐中總結經驗,發現新的規律與原則,作出新的理論。
這種理論,如象列甯的《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如象斯大林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如象毛澤東同志的《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産黨》、《新民主主義論》、《關于正确處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問題》以及其他體現在社會主義經濟思想領域和政策方面的理論,就是堅決貫徹馬克思主義的有關革命立場、觀點與方法原則而繼續發展下來的。
但是必須指出,當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不論在哪一方面有所發展的同時,也必須是有關它的立場、觀點、方法原則的充實與發展。
為什麼呢?這裡存在着非常本質的原因,先分别來講,然後再把它們綜合起來說。
第一,在一切社會科學部門中,政治經濟學以及與它有極密切聯系的社會經濟發展史(或社會發展史)本身,自始就把規定階級性質,劃分階級成分,确定階級對立鬥争及其力量對比的消長變化關系等等作為它的基本内容。
列甯指示我們:“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大的集團,這些集團在曆史上一定社會生産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對生産資料的關系(這種關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規定了的)不同,在社會勞動組織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領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會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于它們在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能夠占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
”[4]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是生産關系,在階級社會裡也就是階級關系。
所以恩格斯反複講到,《資本論》所要說明的,隻是作為資本主義制度軸心的資本與勞動的關系,隻是“我們的銀行家、商人、工廠主和大土地占有者的全部資本,不外是工人階級的積累起來的無償勞動!”[5]誰都承認,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資本家剝削勞動者的關系所作的分析,是十分詳盡、全面、深刻的,但即使如此,他畢竟隻是指出了階級的基本原理,隻講到了典型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典型的階級關系。
而在資本主義最後階段的階級關系,在較不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關系,象在我們中國過去那樣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階級關系,特别是社會主義國家的階級關系,則需要他的後繼者去繼續努力了。
這意味着體現經濟關系中的階級學說,要伴同政治經濟學一同繼續發展。
其次,就觀點來說,馬克思是把辯證唯物主義發展應用到社會生活方面的第一個人;他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和《資本論》,正如他自己所說,是把唯物史觀作為全書展開的導線。
舉凡包括在唯物史觀中的各種命題,如存在決定意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物質生活的生産方式決定社會的、政治的及精神的生活的一般過程,物質生産方式中生産關系和生産力的辯證關系,或一度有着促進生産力發展作用的生産關系,到了束縛妨礙生産力發展時,就要導緻社會革命等等,都在《資本論》中得到了全面的反映。
也就因為這樣,列甯才在他那部《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的著作中,反複說明,由于《資本論》,唯物史觀變成為科學,即是說,上述的唯物史觀的諸命題,或它作為一種科學所包括的各種原理原則,都被具體反映在《資本論》中了。
為列甯所痛斥的米海洛夫斯基之流,讀了《資本論》,不能發現在《資本論》中的唯物史觀,誠如列甯所說,這不是馬克思的過錯。
但這并不是說,有了《資本論》,就不再需要就唯物史觀的各種原理原則以及它們在社會生活各方面的應用,作較全面較專門的研究著作。
事實上,馬克思逝世以後,所有的馬克思主義的革命導師,幾乎都分别結合所在社會階級鬥争的需要,在這門科學的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相繼作了非常重要的補充和發展。
而按照它和階級立場的關系來說,如果不是把所在社會的特定階級關系,根據調查研究作過唯物主義的精密的分析,要想在鬥争中站穩立場,也是很難辦到的。
最後講辯證方法的問題。
就
而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當作研究結論提出來的,卻是辯證法上的由量變積累到質變,是由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必然轉變,是要由殘酷的階級鬥争來實現的革命突變。
由于馬克思的這個歸結到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是根據成熟的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大量豐富材料研究出來的,而其特質特點,又是帶有一般性的那些運動規律的理論表現,所以,在資本主義社會消滅以前,就成為适用于一切資本主義社會形态的普遍真理。
從其發展過程來說,在資本主義由自由階段到壟斷階段,資本主義由它“一統天下”到面對着社會主義作殊死鬥争,雖然要分别表現出一些極不相同的現象形态,但作為資本主義,它總歸要剝削、榨取勞動者,總歸要由此引起《資本論》作者所描述的一系列的運動過程,而把貫徹在其中的不可抗拒的辯證規律表現出來。
這就是頑固保守的資産階級經濟學者和善于臨機應變的各種各樣的機會主義者所面對着的無可奈何的現實。
由上面的說明,我們已不難看到,帶着一定研究任務去研究《資本論》,它一開始就要把我們的注意力,吸引到這個理論所由形成的革命立場和觀點方法方面去。
隻有從有關立場、觀點、方法的視野,去研究,去比較考察理論,那個理論才有可能被我們所掌握并被有效地應用到我們所要解決的問題上來。
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出現的新的問題,如果能根據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原則去解決,那就不僅是理論本身的發展,同時也是有關立場、觀點、方法原則的豐富充實與發展。
為什麼呢?我們接下去就要講到這一點。
(五)馬克思主義的各種理論的發展,同時也是有關立場、觀點、方法的原則的充實與發展。
毛澤東同志在這方面的偉大貢獻 當我們已經認識到,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研究《資本論》,如果結合一定的政治任務,去從它找立場、觀點、方法,然後再把它應用到我們實踐中來,從我們的實踐中總結經驗,發現新的規律與原則,作出新的理論。
這種理論,如象列甯的《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如象斯大林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如象毛澤東同志的《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産黨》、《新民主主義論》、《關于正确處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問題》以及其他體現在社會主義經濟思想領域和政策方面的理論,就是堅決貫徹馬克思主義的有關革命立場、觀點與方法原則而繼續發展下來的。
但是必須指出,當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不論在哪一方面有所發展的同時,也必須是有關它的立場、觀點、方法原則的充實與發展。
為什麼呢?這裡存在着非常本質的原因,先分别來講,然後再把它們綜合起來說。
第一,在一切社會科學部門中,政治經濟學以及與它有極密切聯系的社會經濟發展史(或社會發展史)本身,自始就把規定階級性質,劃分階級成分,确定階級對立鬥争及其力量對比的消長變化關系等等作為它的基本内容。
列甯指示我們:“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大的集團,這些集團在曆史上一定社會生産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對生産資料的關系(這種關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規定了的)不同,在社會勞動組織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領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會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于它們在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能夠占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
”[4]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是生産關系,在階級社會裡也就是階級關系。
所以恩格斯反複講到,《資本論》所要說明的,隻是作為資本主義制度軸心的資本與勞動的關系,隻是“我們的銀行家、商人、工廠主和大土地占有者的全部資本,不外是工人階級的積累起來的無償勞動!”[5]誰都承認,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資本家剝削勞動者的關系所作的分析,是十分詳盡、全面、深刻的,但即使如此,他畢竟隻是指出了階級的基本原理,隻講到了典型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典型的階級關系。
而在資本主義最後階段的階級關系,在較不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關系,象在我們中國過去那樣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階級關系,特别是社會主義國家的階級關系,則需要他的後繼者去繼續努力了。
這意味着體現經濟關系中的階級學說,要伴同政治經濟學一同繼續發展。
其次,就觀點來說,馬克思是把辯證唯物主義發展應用到社會生活方面的第一個人;他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和《資本論》,正如他自己所說,是把唯物史觀作為全書展開的導線。
舉凡包括在唯物史觀中的各種命題,如存在決定意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物質生活的生産方式決定社會的、政治的及精神的生活的一般過程,物質生産方式中生産關系和生産力的辯證關系,或一度有着促進生産力發展作用的生産關系,到了束縛妨礙生産力發展時,就要導緻社會革命等等,都在《資本論》中得到了全面的反映。
也就因為這樣,列甯才在他那部《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的著作中,反複說明,由于《資本論》,唯物史觀變成為科學,即是說,上述的唯物史觀的諸命題,或它作為一種科學所包括的各種原理原則,都被具體反映在《資本論》中了。
為列甯所痛斥的米海洛夫斯基之流,讀了《資本論》,不能發現在《資本論》中的唯物史觀,誠如列甯所說,這不是馬克思的過錯。
但這并不是說,有了《資本論》,就不再需要就唯物史觀的各種原理原則以及它們在社會生活各方面的應用,作較全面較專門的研究著作。
事實上,馬克思逝世以後,所有的馬克思主義的革命導師,幾乎都分别結合所在社會階級鬥争的需要,在這門科學的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相繼作了非常重要的補充和發展。
而按照它和階級立場的關系來說,如果不是把所在社會的特定階級關系,根據調查研究作過唯物主義的精密的分析,要想在鬥争中站穩立場,也是很難辦到的。
最後講辯證方法的問題。
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