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資本論》第二卷的系統理解
關燈
小
中
大
Ⅱ 1500c+750v+750m=3000}總額=9000
現在Ⅰ以500m進行積累,Ⅱ以150m進行積累,在資本構成不變的條件下,兩部類的新組合就是這樣:
Ⅰ 4400c+1100v+500m(消費基金)=6000
Ⅱ 1600c+800v+600m(消費基金)=3000
總計還是=9000
Ⅰ部類原來的資本構成是4∶1,Ⅰ1000m用一半來積累,來資本化,依原來的構成比例,就使不變資本4000成為4400,使可變資本1000成為1100,消費基金500。
在Ⅱ部類,原來的不變資本1500,就因此不能與Ⅰ部類(v+m)即1100+500相交換,必須也有所積累,從原來Ⅱm的750的剩餘價值中,積累下100,作為不變資本,使1500成為1600,恰好與Ⅰ部類(v+m)=1100+500相交換。
由于Ⅱ部類資本構成的比例是2∶1,所以,不變資本增加了100,還得從Ⅱm中再積累下50,追加到可變資本方面去,于是Ⅱ部類的資本構成成為1600+800,其消費基金為600。
結果,兩部類的資本總額就是 現實的積累依這個基礎進行,剩餘價值率不變,到了下年終末,其結果将是: 這樣,依這個基礎,在一切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繼續擴大再生産,社會總生産物及體現在它上面的各個資本價值部分,就會在兩大部類間相互适應平衡,而不斷成就積累的任務。
當然,馬克思在這裡的說明,是在作了許多假設的純粹形态上進行的。
馬克思的分析,對于在資本主義基礎上的簡單再生産與擴大再生産如何才能實現的基本條件,已經第一次把它作了科學的規定。
(三)值得注意的若幹問題 在把第二卷的内容作了上面這樣的簡單叙述之後,也還有一些在我們學習過程中會遇到的重要疑難之點,需要有所解釋。
首先,我們都知道,第一卷所講的資本的生産過程,是透過資本主義實際經濟生活的表象,就直接生産過程的諸基本條件、基本關系,來分析揭露它的剝削本質——剩餘價值的生産和剩餘價值的資本化過程與規律。
第二卷所講的是流通過程,照一般的說法,買與賣的過程,是屬于經濟現象的範圍,那末,第二卷是在進行本質的研究分析麼?不能這樣來理解。
盡管對于生産過程來說,流通過程是第二位的,有那樣的生産,才有那樣的流通,資本主義的流通方式或交換方式,是适應資本主義的生産方式産生的,但正因為資本主義的生産在本質上是剩餘價值的生産,它的流通,在本質上也是實現剩餘價值的流通。
《資本論》第二卷正好是要排除流通上的賤買貴賣、此盈彼虧的一些表面現象而揭露它在這一方面的本質關系。
其次,在這一卷考察資本的流通中,不但研究了生産資本的循環、周轉,還特别着重地研究了再生産。
就這一點說,也往往在我們學習當中,感到有些不很理解。
事實上,這正好是馬克思對資産階級經濟學者隻知道從表象上把一切有關生産的事象放在生産項下、把一切有關流通的事象放在流通項下處理的形式主義的批判。
他已在生産過程,就資本的生産或其價值增殖的必要的基本的條件,考察了勞動力買賣這種特殊的流通;在這裡,他又從流通的角度,看資本的構成不同,看資本的周轉的速度不同,看社會總資本生産物總商品及其各種價值部分的比例關系的相互适應的條件不同,如何影響其剩餘價值的實現。
這就是說,這裡所要說明的,不是剩餘價值如何生産,資本如何增殖,那在第一卷已經講明白了,而甯是在第一卷的基礎上,說明剩餘價值如何才能縮短循環周轉時間,更快地生産、更快地實現和再生産。
生産資本中的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的構成比例不同,固定資本的各種要素的耐久力不等,流動資本中的不變成分與可變成分的差别,特别是可變資本中的墊付可變資本與實際發生作用的可變資本的相關比例不一樣,都會在整個周轉過程中發生不同的影響。
就個别資本的流通說是如此,就社會總資本的流通來說也是如此。
第二卷第三篇就是“要把各個别資本當作社會總資本的構成部分來考察它們的流通過程(作為一個總體,那是再生産過程的一個形式),也就是考察這個社會總資本的流通過程”[135]。
所以我們要明白,這裡所講的簡單再生産與擴大再生産過程,和第一卷第七篇講到的簡單再生産與擴大再生産,是從不同的角度去考察的。
再次,産業資本在流通過程中,在運動中,采取了貨币資本、生産資本、商品資本三種變形,從而表現了三種不同的循環。
在每一種循環中,又都分别包括了循環的各個階段,表現為生産過程與流通過程的統一。
馬克思在考察進行中,大體上,第一篇從貨币資本的循環出發,第二篇從生産資本的循環出發,第三篇從商品資本的循環出發。
這裡面包含了深刻的科學含義。
産業資本運動的決定性動機與目的,是增殖價值,是賺錢,貨币資本的循環的公式,恰好把這個特征明确地、毫無隐飾地表現出來了,所以,它成為産業資本的一般公式。
由于這個公式,一方面是産業資本在貨币形态上的循環公式,同時又表現為産業資本的一般公式,在講産業資本的各種變形及其循環時,從貨币資本的循環出發,并以它為重點來說明三種循環的連續與并存的關系,是再恰當不過的。
把資本的循環看作是周期的形态,看它要在多少次循環内才能完成一次周轉,其關鍵就在生産資本方面,就在不變資本中的固定資本方面,固定資本的機能時間,是由它“加入生産過程的時候算起,到它完全用盡,消滅,必須用同種新物替換或再生産的時候為止”[136]。
因此,第二篇講資本的周轉,就不适合用貨币資本循環的公式,而必要從生産資本的循環公式出發。
至于第三篇講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産與流通,要就商品資本的循環公式立論的理由,我們在前面已經說明了,因為講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産,就不但要考慮生産的消費,還要考慮個人的消費,不但要考慮價值的補償,還要考慮物質的更替,不但要考慮本年度進行如何規模的再生産,還要考慮前一年度是否有足夠的物質貯藏允許它們進行那種規模的再生産,所以,就已經增殖了價值的商品資本這個循環公式來展開說明,就成為順理成章的事了。
但必須指出,盡管三篇不同的對象,分别采取不同的研究出發點,但畢竟因為三個循環公式都是着眼在資本價值的增殖,所以三者的循環,被統一在産業資本運動中,分别表現為它的不同的側面。
又再次,我們從資本運動或其循環周轉中,時常看到發生在貨币信用或商品流通上的限制與阻擾。
不足的貨币資本會限制它,過多的貨币信用會擾亂它;商品資本不隻會限制它的再生産規模,過剩的商品,同樣會阻止它的再投資活動,但這些幹擾會集中表現為周期性的危機,歸根結底,都要在生産資本的膨脹與收縮上找到它的物質基礎與社會的說明。
為什麼呢?我們已經知道,剩餘價值由絕對形态轉化為相對形态,要不斷改革生産技術過程,要不斷提高勞動生産力,而在各個個别資本相互依存而又相互排斥的條件下,大家一見有利可圖,就不顧死活地競相增加固定資本設備,擴大生産規模,這已經要形成固定設備投資過剩、生産過剩的局面,而恰好在不斷改進生産技術過程,提高資本有機構成當中,又要相對減少可變資本,相對減少勞動力,增加失業人口,從而相對限制購買力,就形成了恩格斯所說的“生産力按幾何級數增加時,市場的擴大至多不過按算術級數進行”[137]的局面。
一種大衰退、大破壞剛要過去,下一度的衰退破壞的局面又會開始形成,于是一種類似瘧疾性的危機,就周期地從資本主義的生理結構中不斷迸發出來。
最後,我們由此可以看到,馬克思依再生産公式來表述的資本主義的社會總資本運動過程,與其說是要由此從正面來說明它的可能順利實現的條件,毋甯是從反面來證示它的不可能順利實現的條件。
建立在生産資料個人占有與生産品社會銷售的矛盾的基礎上的資本主義商品生産,就是在周期出現的恢複階段乃至繁榮階段,也并不曾消除大魚吞小魚的破産歇業狀态,特别是不曾根絕勞動者失業狀态,至多不過表明嚴重的脫節破壞程度有所緩和罷了。
這就表明,依再生産公式來表現的社會兩大部類生産間的産品及其價值的實現條件,隻有在生産資料公有、全社會生産在統一計劃管理下,才有可能。
馬克思在這一卷的個别場合,已把這一點指示出來了。
他認為資本主義的生産,是以商品過剩的危機作為控制器。
“在資本主義社會,社會的理智總是要到事情過後才發生作用,所以能夠并且必然會不斷發生各種巨大的擾亂。
”[138]他還說:“假若我們設想一個社會,那不是資本主義社會,而是共産主義社會,那麼首先,貨币資本将會完全消滅,由此引入的買和賣的假裝也會消滅。
問題就會簡單還原為:社會必須預先計算好,能把多少勞動,多少生産資料,多少生活資料用在那種必然有較長期間(一年或一年以上)不提供任何生産資料和生活資料,也不提供任何有用結果,但會從全年總生産中奪去很多勞動,很多生産資料,很多生活資料的事業部門,例如鐵路的建築,而不緻有任何損害。
”[139]他在講到長期投資事業與短期投資事業的比例關系時指出,一個事業由投下資本到取得成果的勞動期間,是由勞動過程的物質條件決定,而不是由社會形态決定,即是說,在資本主義的社會和社會化的社會,是一樣的,但在社會化的社會的基礎上,我們就能夠在分配勞動力與生産資料上,決定前一類的事業,依什麼規模進行,才不緻有害于後一類事業。
[140]所有這些指示,都說明,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産公式的實現條件,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才有現實性的。
斯大林曾說:“馬克思的再生産公式決不隻限于反映資本主義生産的特點;它同時還包含有對于一切社會形态——特别是對于社會主義社會形态——發生效力的許多關于再生産的基本原理。
馬克思的再生産理論的這些基本原理,比如關于社會生産之分為生産資料的生産與消費資料的生産的原理;關于在擴大再生産下生産資料生産的增長占優先地位的原理;關于第一部類和第二部類之間的比例關系的原理;關于剩餘産品是積累的唯一源泉的原理;關于社會基金的形成和用途的原理;關于積累是擴大再生産的唯一源泉的原理,——馬克思的再生産理論的這一切基本原理,不僅對于資本主義社會形态是有效的,而且任何一個社會主義社會在計劃國民經濟時,不運用這些原理也是不行的。
”[141]不但如此,馬克思的資本主義的再生産理論,是在資本的循環與周轉的前提下提出的,他的循環與周轉中論到的關于流通時間與生産時間相互制約的理論,由勞動過程的物質條件決定的長期投資與短期投資的相互配合的理論,以及墊付可變資本與實際發生機能的可變資本的相關理論等等,對于我們的社會主義國民經濟建設,不是也大有參考價值麼?
在Ⅱ部類,原來的不變資本1500,就因此不能與Ⅰ部類(v+m)即1100+500相交換,必須也有所積累,從原來Ⅱm的750的剩餘價值中,積累下100,作為不變資本,使1500成為1600,恰好與Ⅰ部類(v+m)=1100+500相交換。
由于Ⅱ部類資本構成的比例是2∶1,所以,不變資本增加了100,還得從Ⅱm中再積累下50,追加到可變資本方面去,于是Ⅱ部類的資本構成成為1600+800,其消費基金為600。
結果,兩部類的資本總額就是 現實的積累依這個基礎進行,剩餘價值率不變,到了下年終末,其結果将是: 這樣,依這個基礎,在一切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繼續擴大再生産,社會總生産物及體現在它上面的各個資本價值部分,就會在兩大部類間相互适應平衡,而不斷成就積累的任務。
當然,馬克思在這裡的說明,是在作了許多假設的純粹形态上進行的。
馬克思的分析,對于在資本主義基礎上的簡單再生産與擴大再生産如何才能實現的基本條件,已經第一次把它作了科學的規定。
(三)值得注意的若幹問題 在把第二卷的内容作了上面這樣的簡單叙述之後,也還有一些在我們學習過程中會遇到的重要疑難之點,需要有所解釋。
首先,我們都知道,第一卷所講的資本的生産過程,是透過資本主義實際經濟生活的表象,就直接生産過程的諸基本條件、基本關系,來分析揭露它的剝削本質——剩餘價值的生産和剩餘價值的資本化過程與規律。
第二卷所講的是流通過程,照一般的說法,買與賣的過程,是屬于經濟現象的範圍,那末,第二卷是在進行本質的研究分析麼?不能這樣來理解。
盡管對于生産過程來說,流通過程是第二位的,有那樣的生産,才有那樣的流通,資本主義的流通方式或交換方式,是适應資本主義的生産方式産生的,但正因為資本主義的生産在本質上是剩餘價值的生産,它的流通,在本質上也是實現剩餘價值的流通。
《資本論》第二卷正好是要排除流通上的賤買貴賣、此盈彼虧的一些表面現象而揭露它在這一方面的本質關系。
其次,在這一卷考察資本的流通中,不但研究了生産資本的循環、周轉,還特别着重地研究了再生産。
就這一點說,也往往在我們學習當中,感到有些不很理解。
事實上,這正好是馬克思對資産階級經濟學者隻知道從表象上把一切有關生産的事象放在生産項下、把一切有關流通的事象放在流通項下處理的形式主義的批判。
他已在生産過程,就資本的生産或其價值增殖的必要的基本的條件,考察了勞動力買賣這種特殊的流通;在這裡,他又從流通的角度,看資本的構成不同,看資本的周轉的速度不同,看社會總資本生産物總商品及其各種價值部分的比例關系的相互适應的條件不同,如何影響其剩餘價值的實現。
這就是說,這裡所要說明的,不是剩餘價值如何生産,資本如何增殖,那在第一卷已經講明白了,而甯是在第一卷的基礎上,說明剩餘價值如何才能縮短循環周轉時間,更快地生産、更快地實現和再生産。
生産資本中的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的構成比例不同,固定資本的各種要素的耐久力不等,流動資本中的不變成分與可變成分的差别,特别是可變資本中的墊付可變資本與實際發生作用的可變資本的相關比例不一樣,都會在整個周轉過程中發生不同的影響。
就個别資本的流通說是如此,就社會總資本的流通來說也是如此。
第二卷第三篇就是“要把各個别資本當作社會總資本的構成部分來考察它們的流通過程(作為一個總體,那是再生産過程的一個形式),也就是考察這個社會總資本的流通過程”[135]。
所以我們要明白,這裡所講的簡單再生産與擴大再生産過程,和第一卷第七篇講到的簡單再生産與擴大再生産,是從不同的角度去考察的。
再次,産業資本在流通過程中,在運動中,采取了貨币資本、生産資本、商品資本三種變形,從而表現了三種不同的循環。
在每一種循環中,又都分别包括了循環的各個階段,表現為生産過程與流通過程的統一。
馬克思在考察進行中,大體上,第一篇從貨币資本的循環出發,第二篇從生産資本的循環出發,第三篇從商品資本的循環出發。
這裡面包含了深刻的科學含義。
産業資本運動的決定性動機與目的,是增殖價值,是賺錢,貨币資本的循環的公式,恰好把這個特征明确地、毫無隐飾地表現出來了,所以,它成為産業資本的一般公式。
由于這個公式,一方面是産業資本在貨币形态上的循環公式,同時又表現為産業資本的一般公式,在講産業資本的各種變形及其循環時,從貨币資本的循環出發,并以它為重點來說明三種循環的連續與并存的關系,是再恰當不過的。
把資本的循環看作是周期的形态,看它要在多少次循環内才能完成一次周轉,其關鍵就在生産資本方面,就在不變資本中的固定資本方面,固定資本的機能時間,是由它“加入生産過程的時候算起,到它完全用盡,消滅,必須用同種新物替換或再生産的時候為止”[136]。
因此,第二篇講資本的周轉,就不适合用貨币資本循環的公式,而必要從生産資本的循環公式出發。
至于第三篇講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産與流通,要就商品資本的循環公式立論的理由,我們在前面已經說明了,因為講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産,就不但要考慮生産的消費,還要考慮個人的消費,不但要考慮價值的補償,還要考慮物質的更替,不但要考慮本年度進行如何規模的再生産,還要考慮前一年度是否有足夠的物質貯藏允許它們進行那種規模的再生産,所以,就已經增殖了價值的商品資本這個循環公式來展開說明,就成為順理成章的事了。
但必須指出,盡管三篇不同的對象,分别采取不同的研究出發點,但畢竟因為三個循環公式都是着眼在資本價值的增殖,所以三者的循環,被統一在産業資本運動中,分别表現為它的不同的側面。
又再次,我們從資本運動或其循環周轉中,時常看到發生在貨币信用或商品流通上的限制與阻擾。
不足的貨币資本會限制它,過多的貨币信用會擾亂它;商品資本不隻會限制它的再生産規模,過剩的商品,同樣會阻止它的再投資活動,但這些幹擾會集中表現為周期性的危機,歸根結底,都要在生産資本的膨脹與收縮上找到它的物質基礎與社會的說明。
為什麼呢?我們已經知道,剩餘價值由絕對形态轉化為相對形态,要不斷改革生産技術過程,要不斷提高勞動生産力,而在各個個别資本相互依存而又相互排斥的條件下,大家一見有利可圖,就不顧死活地競相增加固定資本設備,擴大生産規模,這已經要形成固定設備投資過剩、生産過剩的局面,而恰好在不斷改進生産技術過程,提高資本有機構成當中,又要相對減少可變資本,相對減少勞動力,增加失業人口,從而相對限制購買力,就形成了恩格斯所說的“生産力按幾何級數增加時,市場的擴大至多不過按算術級數進行”[137]的局面。
一種大衰退、大破壞剛要過去,下一度的衰退破壞的局面又會開始形成,于是一種類似瘧疾性的危機,就周期地從資本主義的生理結構中不斷迸發出來。
最後,我們由此可以看到,馬克思依再生産公式來表述的資本主義的社會總資本運動過程,與其說是要由此從正面來說明它的可能順利實現的條件,毋甯是從反面來證示它的不可能順利實現的條件。
建立在生産資料個人占有與生産品社會銷售的矛盾的基礎上的資本主義商品生産,就是在周期出現的恢複階段乃至繁榮階段,也并不曾消除大魚吞小魚的破産歇業狀态,特别是不曾根絕勞動者失業狀态,至多不過表明嚴重的脫節破壞程度有所緩和罷了。
這就表明,依再生産公式來表現的社會兩大部類生産間的産品及其價值的實現條件,隻有在生産資料公有、全社會生産在統一計劃管理下,才有可能。
馬克思在這一卷的個别場合,已把這一點指示出來了。
他認為資本主義的生産,是以商品過剩的危機作為控制器。
“在資本主義社會,社會的理智總是要到事情過後才發生作用,所以能夠并且必然會不斷發生各種巨大的擾亂。
”[138]他還說:“假若我們設想一個社會,那不是資本主義社會,而是共産主義社會,那麼首先,貨币資本将會完全消滅,由此引入的買和賣的假裝也會消滅。
問題就會簡單還原為:社會必須預先計算好,能把多少勞動,多少生産資料,多少生活資料用在那種必然有較長期間(一年或一年以上)不提供任何生産資料和生活資料,也不提供任何有用結果,但會從全年總生産中奪去很多勞動,很多生産資料,很多生活資料的事業部門,例如鐵路的建築,而不緻有任何損害。
”[139]他在講到長期投資事業與短期投資事業的比例關系時指出,一個事業由投下資本到取得成果的勞動期間,是由勞動過程的物質條件決定,而不是由社會形态決定,即是說,在資本主義的社會和社會化的社會,是一樣的,但在社會化的社會的基礎上,我們就能夠在分配勞動力與生産資料上,決定前一類的事業,依什麼規模進行,才不緻有害于後一類事業。
[140]所有這些指示,都說明,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産公式的實現條件,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才有現實性的。
斯大林曾說:“馬克思的再生産公式決不隻限于反映資本主義生産的特點;它同時還包含有對于一切社會形态——特别是對于社會主義社會形态——發生效力的許多關于再生産的基本原理。
馬克思的再生産理論的這些基本原理,比如關于社會生産之分為生産資料的生産與消費資料的生産的原理;關于在擴大再生産下生産資料生産的增長占優先地位的原理;關于第一部類和第二部類之間的比例關系的原理;關于剩餘産品是積累的唯一源泉的原理;關于社會基金的形成和用途的原理;關于積累是擴大再生産的唯一源泉的原理,——馬克思的再生産理論的這一切基本原理,不僅對于資本主義社會形态是有效的,而且任何一個社會主義社會在計劃國民經濟時,不運用這些原理也是不行的。
”[141]不但如此,馬克思的資本主義的再生産理論,是在資本的循環與周轉的前提下提出的,他的循環與周轉中論到的關于流通時間與生産時間相互制約的理論,由勞動過程的物質條件決定的長期投資與短期投資的相互配合的理論,以及墊付可變資本與實際發生機能的可變資本的相關理論等等,對于我們的社會主義國民經濟建設,不是也大有參考價值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