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沈璟與湯顯祖
關燈
小
中
大
計,假說杜公的夫人及婢女春香已為全兵所殺。
(這時杜公之夫人等已離揚城,逃難在外)最良信之。
全便命他進城招降,欲他以此噩耗告杜公,以亂其心。
但杜公悲憤之餘,反設了一計,命最良去說李全及楊氏降宋。
恰好全與金使沖突,懼禍,便依言降宋。
在此時之前,柳生偕眷到臨安赴試。
試時剛過,柳生強欲補試,幸得遇前在廣贈金的苗舜賓為試官,竟通融了他入試。
金榜正待揭曉,卻遇李全之亂,暫不宣布。
柳生試畢回家。
麗娘聞他父親被圍淮安,便遣他去看望杜老。
他到了淮安,恰好李全已降,杜公正奉旨召為中書門下同平章事,僚屬在那裡宴别他。
柳生自稱門婿,闖門而進。
杜公得了最良之言,正惱着女墳被掘發,這位不知何來的門婿,卻憑空而至,便大怒地命人遞解柳生到臨安府幽禁着,以待後命。
杜公入朝,皇帝大喜。
最良也以功授為黃門官。
李全已平,金榜遂揭曉,狀元是柳夢梅。
但他們遍覓狀元赴瓊林宴不得。
不知狀元卻在杜府吊打着呢。
杜公到京後,便命取了柳生來,欲治他以發墳罪,任柳生怎樣辯解也不聽。
覓尋狀元的人到來,才救了柳生此厄。
杜公仍然不愉,堅執著:即使女兒活着,也是花木之妖,并非真實的人。
于是這事達到皇帝之前,命他們三人同在陛前辯論。
結果,以麗娘的細訴,事情大白。
當杜公到了麗娘家中時,卻于無意中遇見了前傳被殺的夫人及梅香。
原來他們逃難到臨安時,遇着麗娘,便同住在一處。
于是合家大喜着團圓着。
然而柳生卻還不認那位狠心的丈人。
經了麗娘的婉勸,方才重複和好。
這一部離奇的喜劇,便于喜氣重重中閉幕。
玩真 夢梅天天對着畫“姐姐,美人”的叫着。
選自明萬曆間刊本 冥誓 柳夢梅與杜麗娘的魂魄相會。
選自明萬曆間刊本 關于《牡丹亭》,為了時論的異口同聲的歌頌,當時便發生了許多的傳說。
《靜志居詩話》雲:“其《牡丹亭》曲本,尤極情摯。
人或勸之講學。
笑答曰:‘諸公所講者性,仆所言者情也。
’世或相傳雲:刺昙陽子而作。
然太倉相君實先令家樂演之。
且雲:‘吾老年人近頗為此曲惆怅。
’假令人言可信,相君雖盛德有容,必不反演之于家也。
當日婁江女子俞二娘,酷嗜其詞,斷腸而死。
故義仍作詩哀之雲:‘畫燭搖金閣,真珠泣繡窗。
如何傷此曲?偏隻在婁江。
’又《七夕答友詩》雲:‘玉茗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
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搯檀痕教小伶。
’”按昙陽子事,詳見于吳江沈瓒《近事叢殘》中。
《弇州史料》亦雲:“女昙陽子以貞節得仙,白日升舉。
”昙陽子事,為當時所盛傳。
世俗以其有還魂之說,故附會以為顯祖《還魂》即指此事。
其實二事絕不相同。
還魂之事,見于古來傳記者甚多。
若士自序雲:“傳杜太守事者,仿佛晉武都守李仲文,廣州守馮孝将兒女事,予稍為更而演之。
杜守收考柳生,亦如睢陽王收考譚生也。
”(按李仲文、馮孝将事皆見《法苑珠林》;談生事見《列異傳》——《太平廣記》引。
)元人的《碧桃花》、《倩女離魂》二劇,與若士此作也極相似。
又《睽車志》載:士人寓三衢佛寺,有女子與合。
其後發棺,複生遁去。
達書于父母。
父以涉怪,忌見之。
此事與《還魂》所述者尤為相合。
“刺昙陽子”雲雲,蓋絕無根據之談。
《邯鄲記》插圖 明朱墨刊本《邯鄲記》(北平圖書館藏) 《南柯記》[4]事迹大抵根據唐李公佐的《南柯太守傳》而略有增飾。
(陳翰《大槐宮記》與李作亦絕類。
)《南柯》所說,仍是一個情字。
論者每以為顯祖此劇的目的,乃在:“貴極祿位,權傾國都,達人視此,蟻聚何殊。
”(李肇贊語)其實《南柯》的中心叙述乃在空虛的愛情,并不在蟻都的富貴。
這在開場的一首《南柯子》便可見:“玉茗新池雨,金泥小閣晴。
有情歌酒莫教停,看取無情蟲蟻也關情。
國土陰中起,風花眼角成。
契玄還有講殘經,為問東風吹夢幾時醒?”且淳于生入夢也由情字而起,結束也以“情盡”為基,作者之意,益可知。
故顯祖此劇,事迹雖依據于《南柯太守傳》,而其骨子裡的意解則完全不同。
顯祖窮老以終,視富貴如浮雲,曾不芥蒂于顯爵,更何必卑視乎蟻職。
《邯鄲記》[5]本于沈既濟的《枕中記》而作。
盧生與呂翁遇于邯鄲道上。
呂翁以瓷枕與生。
生枕之而卧。
逆旅主人蒸黃粱米熟,生已于夢中經曆富貴榮華、遷谪、圍捕的得失。
情調和《南柯》雖若相類,實則不同。
若士自道:“開元天子重賢才,開元通寶是錢财。
若道文章空使得,狀元曾值幾文來!”則其憤懑不平,已情見乎詞。
《紫箫記》[6]和《紫钗記》[7],同本《霍小玉傳》而作。
《紫箫》較為直率,《紫钗》則婉曲悱恻,若不勝情。
《曲品》雲:“向傳先生作酒色财氣四犯,有所諷刺,作此以掩之,僅存半本而罷。
”此實無根之談。
若士《紫钗記序》述其刊行《紫箫》之故最詳。
《紫箫》未出時,物議沸騰,疑其有所諷刺,他遂刊行之以明無他。
“實未成之作也。
”所謂未成,并非首尾不全,實未經仔細修煉布局之謂。
《紫钗記》則布局較為進步,也更合于《霍小玉傳》。
惟不及李益就婚盧氏事;強易這悲劇為團圓的結束,未免有損于《小玉傳》的纏綿悱恻的情緒。
但像《折柳》、《陽關》諸折,卻是很嬌媚可愛的。
霍小玉巧拾紫箫 《紫箫記》的一幕。
若士五劇,《還魂》自當稱首。
但任何一劇,也都是最晶瑩的珠玉,足以使小詩人們妒忌不已的。
那是最隽妙的抒情詩,最绮豔,同時又是最潇灑的歌曲。
若以沈璟和他較之,誠然要低首于他之前而不敢仰視的。
二 沈璟[8]字伯英,号甯庵,又号詞隐,吳江人。
萬曆甲戌(公元1574年)進士。
除兵部主事,改禮部,轉員外。
複改吏部,降行人司正,升光祿守丞。
璟深通音律,善于南曲,所編《南九宮譜》,為作曲者的南圭。
又有《南詞韻選》,所選者也以合韻與否為上下。
所作傳奇凡十七種,總名《屬玉堂傳奇》。
但大都為未刻之稿,故散失者極多。
但璟影響極大,凡論詞律者皆歸之。
他論文則每右本色,以樸質不失真為上品,以誇飾雕斲為下。
在當時日趨绮麗的曲風中,他确是一位挽救曲運的大師。
有了他的提倡,《玉塊》、《玉合》的宗風方才漸息。
已走上了死路的南劇方才複有了生氣。
同時才人湯顯祖,更以才情領導作者。
當時論律者歸沈,尚才者黨湯,而已成風氣的绮麗堆砌之曲,則反無人顧問。
呂天成、王骥德二家則力持“守詞隐先生之矩镬,而運以清遠道人的才情”的主張。
此後的傳奇作家,遂皆深受此影響而有以自奮勉。
孟稱舜、範文若、吳炳、阮大铖諸人,并皆三緻意于此。
但清遠并不是有意的提倡,而詞隐則為獅子的大吼。
學沈苦學可至,學湯則非天才不辦。
故詞隐的跟從者一時遍于天下,而清遠則在當時是孤立的。
力為詞隐張目者為呂天成、王骥德及沈氏諸子侄。
然骥德作《曲律》,對詞隐已有不滿。
沈自晉增訂《南九宮全譜》,于詞隐原作也頗有所糾正。
而清遠則聲望日隆,其《四夢》,後來作者無不懸以為鹄。
蓋詞隐的影響止于曲律,其“本色論”則時代已非,從者絕少。
清遠則在曲壇中開辟了一條展布才情,無往不宜的一條大路,正合于時代的風尚,才人的心理。
直到了這個時代以後,傳奇方才真正地上了正則的文壇而入于有天才的文人之手。
此時,離東嘉、丹丘之時,蓋已有二百餘年了。
在那二百年中,傳奇隻是在若明若昧之中,無意識地發展着,偶然地入于文人之手,也隻是走着錯路,未入正規。
至是,詞隐才示之以嚴律,清遠才示之以隽才,而傳奇的風氣與格律,遂一成而不可複變,傳奇的創作,遂也有了定型而不可更移。
在其中,提倡最力,最有功績者則為詞隐。
二百年間,作者寥寥,作品也很少,而在最後的不到百年間則作者幾超出十倍,作品更為充棟汗牛,不可勝計。
有意的提倡與無意識的發展,已入文人學士之手與在民間的自然生長,無途徑的自由寫作與已有定型成譜的寫作,這其間相差是不可以道裡計的。
東嘉、丹丘以後,傳奇便應了後一條路上的。
為了提倡的無人,與乎正則的文人的放棄責任,特别是“科舉”的束縛人心,羁絆人才,使詩人們無心傍及雜學,更無論戲文、傳奇發展的時針,遂撥慢了二百餘年。
應該在東嘉、丹丘之後便完成的傳奇的黃金時代,遂遲到這個時代方才實現。
《曲律》書影 《曲品》頌詞隐為曲中之聖:“沈光祿金、張世裔,王、謝家風。
生長三吳歌舞之鄉,沉酣勝國管弦之籍。
妙解音律,花月總堪主持;雅好詞章,僧妓時招佐酒。
束發入朝而忠鲠,壯年解組而孤高。
蔔業郊居,遁名詞隐。
嗟曲流之泛濫,表音韻以立防。
痛詞法之榛蕪,訂全譜以辟路。
紅牙館内,謄套數者百十章;屬玉堂中,演傳奇者十七種。
顧盼而煙雲滿座,咳唾而珠玉在豪。
運斤成風,樂府之匠石;遊刃餘地,詞壇之庖丁。
此道賴以中興,吾黨甘為北面。
”沈德符說:“沈甯庵吏部後起,獨恪守詞家三尺,如庚清真文,桓歡寒山,先天諸韻,最易互用者,斤斤力持,不少假借,可稱度曲申、韓。
”(《顧曲雜言》)“此道賴以中興”一語,誠是詞隐的功狀。
然其作品卻未盡滿人意。
王骥德雲:“詞隐傳奇,要當以《紅蕖》稱首。
其餘諸作,出之頗易,未免庸率。
然嘗與餘言,歉以《紅蕖》為非本色。
殊不其然。
生平于聲韻宮調,言之甚毖。
顧于己作,更韻更調,每折而是,良多自恕,殆不可曉耳。
”蓋璟自是一位有力的提倡者,卻不是一位崇高的劇曲作者。
義俠記 景陽崗打虎。
璟的《屬玉堂傳奇十七種》為《紅蕖》、《分錢》、《埋劍》、《十孝》、《雙魚》、《合衫》、《義俠》、《分柑》、《鴛衾》、《桃符》、《珠串》、《奇節》、《鑿井》、《四異》、《結發》、《墜钗》、《博笑》。
尚有《同夢記》一種,亦名《串本牡丹亭》,蓋即改削湯顯祖的《還魂記》者,不在這十七種之内。
《同夢》今已佚,僅有殘文見于沈自晉的《南詞新譜》中。
其中未刻者有《珠串》、《四異》、《結發》及《同夢》數種。
即已刻者今也已散佚殆盡,不皆可見。
(《曲錄》錄璟的傳奇凡二十一種,《同夢記》尚不在内,誤。
璟所作者于《同夢記》外,蓋僅有《紅蕖》等十七種。
其他《耆英會》、《翠屏山》、《望湖亭》三種,蓋為沈自晉作。
) 璟的《十孝》及《博笑》二記,其體例并非傳奇。
下章當述及之。
《義俠記》[9]為今所知璟傳奇中最著名的一種。
《義俠》叙武松的本末,情節與《水浒傳》所叙者無大出入,惟增出武松妻賈氏為不同耳。
《曲品》雲:“《義俠》激烈悲壯,具英雄氣色。
但武松有妻似贅;葉子盈添出無緊要。
西門慶鬥殺,先生屢贻書于餘雲:此非盛世事,秘弗傳。
乃半野商君得本已梓,吳下競演之矣。
”(《曲品》)《義俠》中的賈氏的增入,作者大約以為生旦的離合悲歡,已成了一個傳奇不可免的定型,故遂于無中生有,硬生生将武行者配上一個幼年訂婚的賈氏吧。
在曲白中,也不見得十分的本色。
作者才情自淺,故雖處處用力,卻隻得個平正無疵而已。
論清才隽語是說不上的。
像景陽崗打虎,快活林打蔣門神,飛雲浦殺解差,《水浒傳》中已是虎虎有生氣,這裡頗襲用《水浒》,寫得卻仍未能十分出色。
即《萌奸》(第十二出,俗名《挑簾》)、《巧媾》(第四出,俗名《裁衣》)二出,俗人所深喜者,也未必能高出《水浒》的本文。
《紅渠記》的一幕 鄭德璘與韋楚雲題詩互贈。
此劇為沈璟早年之作,王伯良以為勝其後作。
埋劍記 《紅蕖記》,今未見,有殘文存于《南詞新譜》中。
《曲品》雲:“《紅蕖》着意
(這時杜公之夫人等已離揚城,逃難在外)最良信之。
全便命他進城招降,欲他以此噩耗告杜公,以亂其心。
但杜公悲憤之餘,反設了一計,命最良去說李全及楊氏降宋。
恰好全與金使沖突,懼禍,便依言降宋。
在此時之前,柳生偕眷到臨安赴試。
試時剛過,柳生強欲補試,幸得遇前在廣贈金的苗舜賓為試官,竟通融了他入試。
金榜正待揭曉,卻遇李全之亂,暫不宣布。
柳生試畢回家。
麗娘聞他父親被圍淮安,便遣他去看望杜老。
他到了淮安,恰好李全已降,杜公正奉旨召為中書門下同平章事,僚屬在那裡宴别他。
柳生自稱門婿,闖門而進。
杜公得了最良之言,正惱着女墳被掘發,這位不知何來的門婿,卻憑空而至,便大怒地命人遞解柳生到臨安府幽禁着,以待後命。
杜公入朝,皇帝大喜。
最良也以功授為黃門官。
李全已平,金榜遂揭曉,狀元是柳夢梅。
但他們遍覓狀元赴瓊林宴不得。
不知狀元卻在杜府吊打着呢。
杜公到京後,便命取了柳生來,欲治他以發墳罪,任柳生怎樣辯解也不聽。
覓尋狀元的人到來,才救了柳生此厄。
杜公仍然不愉,堅執著:即使女兒活着,也是花木之妖,并非真實的人。
于是這事達到皇帝之前,命他們三人同在陛前辯論。
結果,以麗娘的細訴,事情大白。
當杜公到了麗娘家中時,卻于無意中遇見了前傳被殺的夫人及梅香。
原來他們逃難到臨安時,遇着麗娘,便同住在一處。
于是合家大喜着團圓着。
然而柳生卻還不認那位狠心的丈人。
經了麗娘的婉勸,方才重複和好。
這一部離奇的喜劇,便于喜氣重重中閉幕。
玩真 夢梅天天對着畫“姐姐,美人”的叫着。
選自明萬曆間刊本 冥誓 柳夢梅與杜麗娘的魂魄相會。
選自明萬曆間刊本 關于《牡丹亭》,為了時論的異口同聲的歌頌,當時便發生了許多的傳說。
《靜志居詩話》雲:“其《牡丹亭》曲本,尤極情摯。
人或勸之講學。
笑答曰:‘諸公所講者性,仆所言者情也。
’世或相傳雲:刺昙陽子而作。
然太倉相君實先令家樂演之。
且雲:‘吾老年人近頗為此曲惆怅。
’假令人言可信,相君雖盛德有容,必不反演之于家也。
當日婁江女子俞二娘,酷嗜其詞,斷腸而死。
故義仍作詩哀之雲:‘畫燭搖金閣,真珠泣繡窗。
如何傷此曲?偏隻在婁江。
’又《七夕答友詩》雲:‘玉茗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
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搯檀痕教小伶。
’”按昙陽子事,詳見于吳江沈瓒《近事叢殘》中。
《弇州史料》亦雲:“女昙陽子以貞節得仙,白日升舉。
”昙陽子事,為當時所盛傳。
世俗以其有還魂之說,故附會以為顯祖《還魂》即指此事。
其實二事絕不相同。
還魂之事,見于古來傳記者甚多。
若士自序雲:“傳杜太守事者,仿佛晉武都守李仲文,廣州守馮孝将兒女事,予稍為更而演之。
杜守收考柳生,亦如睢陽王收考譚生也。
”(按李仲文、馮孝将事皆見《法苑珠林》;談生事見《列異傳》——《太平廣記》引。
)元人的《碧桃花》、《倩女離魂》二劇,與若士此作也極相似。
又《睽車志》載:士人寓三衢佛寺,有女子與合。
其後發棺,複生遁去。
達書于父母。
父以涉怪,忌見之。
此事與《還魂》所述者尤為相合。
“刺昙陽子”雲雲,蓋絕無根據之談。
《邯鄲記》插圖 明朱墨刊本《邯鄲記》(北平圖書館藏) 《南柯記》[4]事迹大抵根據唐李公佐的《南柯太守傳》而略有增飾。
(陳翰《大槐宮記》與李作亦絕類。
)《南柯》所說,仍是一個情字。
論者每以為顯祖此劇的目的,乃在:“貴極祿位,權傾國都,達人視此,蟻聚何殊。
”(李肇贊語)其實《南柯》的中心叙述乃在空虛的愛情,并不在蟻都的富貴。
這在開場的一首《南柯子》便可見:“玉茗新池雨,金泥小閣晴。
有情歌酒莫教停,看取無情蟲蟻也關情。
國土陰中起,風花眼角成。
契玄還有講殘經,為問東風吹夢幾時醒?”且淳于生入夢也由情字而起,結束也以“情盡”為基,作者之意,益可知。
故顯祖此劇,事迹雖依據于《南柯太守傳》,而其骨子裡的意解則完全不同。
顯祖窮老以終,視富貴如浮雲,曾不芥蒂于顯爵,更何必卑視乎蟻職。
《邯鄲記》[5]本于沈既濟的《枕中記》而作。
盧生與呂翁遇于邯鄲道上。
呂翁以瓷枕與生。
生枕之而卧。
逆旅主人蒸黃粱米熟,生已于夢中經曆富貴榮華、遷谪、圍捕的得失。
情調和《南柯》雖若相類,實則不同。
若士自道:“開元天子重賢才,開元通寶是錢财。
若道文章空使得,狀元曾值幾文來!”則其憤懑不平,已情見乎詞。
《紫箫記》[6]和《紫钗記》[7],同本《霍小玉傳》而作。
《紫箫》較為直率,《紫钗》則婉曲悱恻,若不勝情。
《曲品》雲:“向傳先生作酒色财氣四犯,有所諷刺,作此以掩之,僅存半本而罷。
”此實無根之談。
若士《紫钗記序》述其刊行《紫箫》之故最詳。
《紫箫》未出時,物議沸騰,疑其有所諷刺,他遂刊行之以明無他。
“實未成之作也。
”所謂未成,并非首尾不全,實未經仔細修煉布局之謂。
《紫钗記》則布局較為進步,也更合于《霍小玉傳》。
惟不及李益就婚盧氏事;強易這悲劇為團圓的結束,未免有損于《小玉傳》的纏綿悱恻的情緒。
但像《折柳》、《陽關》諸折,卻是很嬌媚可愛的。
霍小玉巧拾紫箫 《紫箫記》的一幕。
若士五劇,《還魂》自當稱首。
但任何一劇,也都是最晶瑩的珠玉,足以使小詩人們妒忌不已的。
那是最隽妙的抒情詩,最绮豔,同時又是最潇灑的歌曲。
若以沈璟和他較之,誠然要低首于他之前而不敢仰視的。
二 沈璟[8]字伯英,号甯庵,又号詞隐,吳江人。
萬曆甲戌(公元1574年)進士。
除兵部主事,改禮部,轉員外。
複改吏部,降行人司正,升光祿守丞。
璟深通音律,善于南曲,所編《南九宮譜》,為作曲者的南圭。
又有《南詞韻選》,所選者也以合韻與否為上下。
所作傳奇凡十七種,總名《屬玉堂傳奇》。
但大都為未刻之稿,故散失者極多。
但璟影響極大,凡論詞律者皆歸之。
他論文則每右本色,以樸質不失真為上品,以誇飾雕斲為下。
在當時日趨绮麗的曲風中,他确是一位挽救曲運的大師。
有了他的提倡,《玉塊》、《玉合》的宗風方才漸息。
已走上了死路的南劇方才複有了生氣。
同時才人湯顯祖,更以才情領導作者。
當時論律者歸沈,尚才者黨湯,而已成風氣的绮麗堆砌之曲,則反無人顧問。
呂天成、王骥德二家則力持“守詞隐先生之矩镬,而運以清遠道人的才情”的主張。
此後的傳奇作家,遂皆深受此影響而有以自奮勉。
孟稱舜、範文若、吳炳、阮大铖諸人,并皆三緻意于此。
但清遠并不是有意的提倡,而詞隐則為獅子的大吼。
學沈苦學可至,學湯則非天才不辦。
故詞隐的跟從者一時遍于天下,而清遠則在當時是孤立的。
力為詞隐張目者為呂天成、王骥德及沈氏諸子侄。
然骥德作《曲律》,對詞隐已有不滿。
沈自晉增訂《南九宮全譜》,于詞隐原作也頗有所糾正。
而清遠則聲望日隆,其《四夢》,後來作者無不懸以為鹄。
蓋詞隐的影響止于曲律,其“本色論”則時代已非,從者絕少。
清遠則在曲壇中開辟了一條展布才情,無往不宜的一條大路,正合于時代的風尚,才人的心理。
直到了這個時代以後,傳奇方才真正地上了正則的文壇而入于有天才的文人之手。
此時,離東嘉、丹丘之時,蓋已有二百餘年了。
在那二百年中,傳奇隻是在若明若昧之中,無意識地發展着,偶然地入于文人之手,也隻是走着錯路,未入正規。
至是,詞隐才示之以嚴律,清遠才示之以隽才,而傳奇的風氣與格律,遂一成而不可複變,傳奇的創作,遂也有了定型而不可更移。
在其中,提倡最力,最有功績者則為詞隐。
二百年間,作者寥寥,作品也很少,而在最後的不到百年間則作者幾超出十倍,作品更為充棟汗牛,不可勝計。
有意的提倡與無意識的發展,已入文人學士之手與在民間的自然生長,無途徑的自由寫作與已有定型成譜的寫作,這其間相差是不可以道裡計的。
東嘉、丹丘以後,傳奇便應了後一條路上的。
為了提倡的無人,與乎正則的文人的放棄責任,特别是“科舉”的束縛人心,羁絆人才,使詩人們無心傍及雜學,更無論戲文、傳奇發展的時針,遂撥慢了二百餘年。
應該在東嘉、丹丘之後便完成的傳奇的黃金時代,遂遲到這個時代方才實現。
《曲律》書影 《曲品》頌詞隐為曲中之聖:“沈光祿金、張世裔,王、謝家風。
生長三吳歌舞之鄉,沉酣勝國管弦之籍。
妙解音律,花月總堪主持;雅好詞章,僧妓時招佐酒。
束發入朝而忠鲠,壯年解組而孤高。
蔔業郊居,遁名詞隐。
嗟曲流之泛濫,表音韻以立防。
痛詞法之榛蕪,訂全譜以辟路。
紅牙館内,謄套數者百十章;屬玉堂中,演傳奇者十七種。
顧盼而煙雲滿座,咳唾而珠玉在豪。
運斤成風,樂府之匠石;遊刃餘地,詞壇之庖丁。
此道賴以中興,吾黨甘為北面。
”沈德符說:“沈甯庵吏部後起,獨恪守詞家三尺,如庚清真文,桓歡寒山,先天諸韻,最易互用者,斤斤力持,不少假借,可稱度曲申、韓。
”(《顧曲雜言》)“此道賴以中興”一語,誠是詞隐的功狀。
然其作品卻未盡滿人意。
王骥德雲:“詞隐傳奇,要當以《紅蕖》稱首。
其餘諸作,出之頗易,未免庸率。
然嘗與餘言,歉以《紅蕖》為非本色。
殊不其然。
生平于聲韻宮調,言之甚毖。
顧于己作,更韻更調,每折而是,良多自恕,殆不可曉耳。
”蓋璟自是一位有力的提倡者,卻不是一位崇高的劇曲作者。
義俠記 景陽崗打虎。
璟的《屬玉堂傳奇十七種》為《紅蕖》、《分錢》、《埋劍》、《十孝》、《雙魚》、《合衫》、《義俠》、《分柑》、《鴛衾》、《桃符》、《珠串》、《奇節》、《鑿井》、《四異》、《結發》、《墜钗》、《博笑》。
尚有《同夢記》一種,亦名《串本牡丹亭》,蓋即改削湯顯祖的《還魂記》者,不在這十七種之内。
《同夢》今已佚,僅有殘文見于沈自晉的《南詞新譜》中。
其中未刻者有《珠串》、《四異》、《結發》及《同夢》數種。
即已刻者今也已散佚殆盡,不皆可見。
(《曲錄》錄璟的傳奇凡二十一種,《同夢記》尚不在内,誤。
璟所作者于《同夢記》外,蓋僅有《紅蕖》等十七種。
其他《耆英會》、《翠屏山》、《望湖亭》三種,蓋為沈自晉作。
) 璟的《十孝》及《博笑》二記,其體例并非傳奇。
下章當述及之。
《義俠記》[9]為今所知璟傳奇中最著名的一種。
《義俠》叙武松的本末,情節與《水浒傳》所叙者無大出入,惟增出武松妻賈氏為不同耳。
《曲品》雲:“《義俠》激烈悲壯,具英雄氣色。
但武松有妻似贅;葉子盈添出無緊要。
西門慶鬥殺,先生屢贻書于餘雲:此非盛世事,秘弗傳。
乃半野商君得本已梓,吳下競演之矣。
”(《曲品》)《義俠》中的賈氏的增入,作者大約以為生旦的離合悲歡,已成了一個傳奇不可免的定型,故遂于無中生有,硬生生将武行者配上一個幼年訂婚的賈氏吧。
在曲白中,也不見得十分的本色。
作者才情自淺,故雖處處用力,卻隻得個平正無疵而已。
論清才隽語是說不上的。
像景陽崗打虎,快活林打蔣門神,飛雲浦殺解差,《水浒傳》中已是虎虎有生氣,這裡頗襲用《水浒》,寫得卻仍未能十分出色。
即《萌奸》(第十二出,俗名《挑簾》)、《巧媾》(第四出,俗名《裁衣》)二出,俗人所深喜者,也未必能高出《水浒》的本文。
《紅渠記》的一幕 鄭德璘與韋楚雲題詩互贈。
此劇為沈璟早年之作,王伯良以為勝其後作。
埋劍記 《紅蕖記》,今未見,有殘文存于《南詞新譜》中。
《曲品》雲:“《紅蕖》着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