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近代文學鳥瞰
關燈
小
中
大
的結果,革新運動卻在猛烈地進行着,從軍備的改革,新機械的采用,到教育制度、政治制度的革命,其間不過四十年。
公元1911年的大革命,産生了中華民國,恢複了漢民族的自由,開始了中華各民族的團結。
革新運動總算得到一個結果。
自此以後,國運也并不怎樣向上發展。
以個人主義為中心而活動的軍閥們,幾有使中國陷入更深的泥澤中之概。
因了歐洲大戰和日本哀的美敦書的刺激,便又産生了一次比戊戌更偉大的革新運動,那便是1919年的五四運動。
近代文學便告終于五四運動的前夜。
五四運動以後的文學是一個嶄新的東西,和舊的一切很少銜接的。
五四運動的絕叫,直是快刀斬亂麻似地切斷了舊的文學的生命。
所以近代文學的終止,也便要算是幾千年來的舊式的文學的閉幕、收場。
以後的現代的文學,便是另一種新的東西了。
這麼猛烈的文學革命運動,這麼絕叫着的“在一夜之間易趙幟為漢幟”的影響,使那嶄新的若幹頁的中國文學史,其内容便也和以前的整個兩樣。
甲午戰争中的威海衛海戰圖 哀的美敦書,源于拉丁語,意思是談判破裂前的“最後的話”。
即所謂“最後通牒”。
三 就其自然的趨勢看來,這将近四個世紀的近代文學,可劃分為下列的四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從嘉靖元年到萬曆二十年(1522~1592)。
這是一個偉大的小說和戲曲的時代。
我們看見由平凡的講史進步到《西遊記》、《封神傳》;更由《西遊》、《封神》而進步到産生了偉大的充滿了近代性的小說《金瓶梅》。
我們看見昆腔由魏良輔創作出來,影響漸漸地由太湖流域而遍及南北。
我們看見許多跟從了昆腔的創作而産生的許多新聲的戲劇,像《浣紗記》、《祝發記》、《修文記》之類,我們看見雄據着金、元劇壇的雜劇的沒落,漸成為案頭的讀物而不複見之于舞台之上。
在詩和散文一方面,這時代比較顯得不大活躍,但也并不落寞。
我們看見正統派的古文作家們和拟古的詩文家們在作争奪戰;我們也看見新興的公安派勢力的擡頭。
而李卓吾、徐渭諸人的出現,也更增了文壇的熱鬧。
第二個時期,從萬曆二十一年到清雍正之末(1593~1735)。
這仍是一個小說和戲曲的大時代,但詩文壇也更為熱鬧。
雖然中間經過了清兵的入關,漢民族的被征服,但文壇上的一切趨勢,卻并不因之而有什麼變更,隻不過增加了若幹部悲壯凄涼的遺民的著作而已。
詩和散文都漸漸由粗豪、怪誕、纖巧,而轉入比較恢宏偉麗的局面中去。
但因了清初的竭力網羅人才;因了若幹志士學人的遁入“學問壇”裡去避禍,去消磨時力,明末浮淺躁率之氣卻為之一變。
——雖然在明末的時候,風氣也已自己在轉變。
小說有了好幾部大著,像《三寶太監西洋記》、《隋炀豔史》、《醒世姻緣傳》之類;但究竟以改編重訂的講史為最多。
因了馮夢龍的刊布“三言”,短篇的平話的拟作,一時大盛,此風到康熙間而未已。
戲曲是這時期最可驕人的文體;偉大的名著,一時數之不盡。
沈璟、湯顯祖為兩個中心,而顯祖的影響尤大。
“四夢”的本身固是不朽的名著,而受其影響者也往往都是名篇巨制。
在這個時候,傳奇寫作的風尚,似乎始被許多的真正的天才們所把握到。
他們的創作力有絕為雄健的,像李玉、朱佐朝等,所作都在二十種以上。
洪異、孔尚任所作也是這時代光榮的成就。
明人演劇圖 第三個時期,從乾隆元年到道光二十一年(1736~1841)。
這時期戲曲的氣勢已由絕盛的時代漸漸向衰落之途走去,昆腔的過于柔靡的音調,已有各種土産的地方戲,不時地在乘隙向她逆擊。
終于古老的昆腔不能不退避數舍——雖然不曾完
公元1911年的大革命,産生了中華民國,恢複了漢民族的自由,開始了中華各民族的團結。
革新運動總算得到一個結果。
自此以後,國運也并不怎樣向上發展。
以個人主義為中心而活動的軍閥們,幾有使中國陷入更深的泥澤中之概。
因了歐洲大戰和日本哀的美敦書的刺激,便又産生了一次比戊戌更偉大的革新運動,那便是1919年的五四運動。
近代文學便告終于五四運動的前夜。
五四運動以後的文學是一個嶄新的東西,和舊的一切很少銜接的。
五四運動的絕叫,直是快刀斬亂麻似地切斷了舊的文學的生命。
所以近代文學的終止,也便要算是幾千年來的舊式的文學的閉幕、收場。
以後的現代的文學,便是另一種新的東西了。
這麼猛烈的文學革命運動,這麼絕叫着的“在一夜之間易趙幟為漢幟”的影響,使那嶄新的若幹頁的中國文學史,其内容便也和以前的整個兩樣。
甲午戰争中的威海衛海戰圖 哀的美敦書,源于拉丁語,意思是談判破裂前的“最後的話”。
即所謂“最後通牒”。
三 就其自然的趨勢看來,這将近四個世紀的近代文學,可劃分為下列的四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從嘉靖元年到萬曆二十年(1522~1592)。
這是一個偉大的小說和戲曲的時代。
我們看見由平凡的講史進步到《西遊記》、《封神傳》;更由《西遊》、《封神》而進步到産生了偉大的充滿了近代性的小說《金瓶梅》。
我們看見昆腔由魏良輔創作出來,影響漸漸地由太湖流域而遍及南北。
我們看見許多跟從了昆腔的創作而産生的許多新聲的戲劇,像《浣紗記》、《祝發記》、《修文記》之類,我們看見雄據着金、元劇壇的雜劇的沒落,漸成為案頭的讀物而不複見之于舞台之上。
在詩和散文一方面,這時代比較顯得不大活躍,但也并不落寞。
我們看見正統派的古文作家們和拟古的詩文家們在作争奪戰;我們也看見新興的公安派勢力的擡頭。
而李卓吾、徐渭諸人的出現,也更增了文壇的熱鬧。
第二個時期,從萬曆二十一年到清雍正之末(1593~1735)。
這仍是一個小說和戲曲的大時代,但詩文壇也更為熱鬧。
雖然中間經過了清兵的入關,漢民族的被征服,但文壇上的一切趨勢,卻并不因之而有什麼變更,隻不過增加了若幹部悲壯凄涼的遺民的著作而已。
詩和散文都漸漸由粗豪、怪誕、纖巧,而轉入比較恢宏偉麗的局面中去。
但因了清初的竭力網羅人才;因了若幹志士學人的遁入“學問壇”裡去避禍,去消磨時力,明末浮淺躁率之氣卻為之一變。
——雖然在明末的時候,風氣也已自己在轉變。
小說有了好幾部大著,像《三寶太監西洋記》、《隋炀豔史》、《醒世姻緣傳》之類;但究竟以改編重訂的講史為最多。
因了馮夢龍的刊布“三言”,短篇的平話的拟作,一時大盛,此風到康熙間而未已。
戲曲是這時期最可驕人的文體;偉大的名著,一時數之不盡。
沈璟、湯顯祖為兩個中心,而顯祖的影響尤大。
“四夢”的本身固是不朽的名著,而受其影響者也往往都是名篇巨制。
在這個時候,傳奇寫作的風尚,似乎始被許多的真正的天才們所把握到。
他們的創作力有絕為雄健的,像李玉、朱佐朝等,所作都在二十種以上。
洪異、孔尚任所作也是這時代光榮的成就。
明人演劇圖 第三個時期,從乾隆元年到道光二十一年(1736~1841)。
這時期戲曲的氣勢已由絕盛的時代漸漸向衰落之途走去,昆腔的過于柔靡的音調,已有各種土産的地方戲,不時地在乘隙向她逆擊。
終于古老的昆腔不能不退避數舍——雖然不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