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近代文學鳥瞰
關燈
小
中
大
近代文學的時代——劃分“近代文學”的意義——政治上的黑暗——四個時期——小說戲曲的大時代——短篇平話的複活——長篇小說的進展——詩壇上的諸派争鳴——鴉片戰争以來的外患内亂與文學——林纾的翻譯與梁啟超的散文——以上海為中心的文壇——文學革命的前夜
一
近代文學開始于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而終止于五四運動之前(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
共曆時三百八十餘年。
為什麼要把這将近四個世紀的時代,稱之為近代文學呢?近代文學的意義,便是指活的文學,到現在還并未死滅的文學而言。
在她之後,便是緊接着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文學。
近代文學的時代雖因新文學運動的出現而成為過去,但其中有一部分的文體,還不曾消滅了去。
她們有的還活潑潑地在現代社會裡發生着各種的影響,有的雖成了殘蟬的尾聲,卻仍然有人在苦心孤詣地維護着。
中世紀文學究竟離開我們是太遼遠一點了;真實地在現社會裡還活動着的便是這近代文學。
她們的呼聲,我們現在還能聽見,她們的歌唱,我們現在還能欣賞得到;她們的描寫的社會生活,到現在還活潑潑地如在。
所以這一個時代的文學,對于我們是格外地顯得親切,顯得休戚有關,聲氣相通的。
在這四個世紀的長久時間裡,我們看見一個本土的最偉大的作曲家魏良輔,創作了昆腔;我們看見許多偉大的小說家們在寫作着許多不朽的長篇名著;我們看見各種地方戲在迅速地發展着;我們看見許多彈詞、寶卷、鼓詞的産生。
在這四個世紀裡,我們的文學,又都是本土的偉大的創作,而很少受有外來影響的了。
雖然在初期的時候,基督教徒的藝術家們曾在中國美術上發生過一點影響;——但中國文學卻絲毫不曾被其影響所熏染到。
雖然在最後的半個世紀,歐洲的文化,也曾影響到我們的封建社會裡,連文學上也确曾被其晚霞的殘紅渲染過一番;——然究還隻是浮面的影響,并不曾産生過什麼重要的反應。
她們激動了千年沉睡的古國的人們。
這些人們似乎都已醒過來了;但還正是睡眼蒙眬,餘夢未醒,茫茫無措地站在那裡,雙手在擦着眼,還不曾決定要走哪一條路,要怎麼辦才好。
認清楚了,已經完全清醒了的時代,當從五四運動開始。
所以近代文學,我們可以說,還純然是本土的文學。
這四百年的文學,實在是了不得的空前的絢爛。
山海關 二 但在政治上卻又是像中世紀似的那麼黑暗。
我們的民族方才從蒙古族的鐵騎之下解放出來不到一百六十年,便又遇到一個厄運,那便是倭寇的侵略。
雖不過是東南幾省的遭受蹂躏;文化的被破壞的程度,卻是很可觀的。
再過一百二十餘年,一個更大的壓迫便來了。
清民族以排山倒海之勢,侵入中國本部。
先蠶食了整個遼東,然後以讨伐李自成為名,利用着降将與漢奸,安然地登上了北京的金碧輝煌的宮庭裡的寶座(公元1644年)。
不到一年,又陷了南京,擒了福王。
第二年又打到汀洲,捉了唐王。
到了公元1658年,攻雲南,整個的中國,便都歸伏聽命于愛新覺羅氏的指揮了。
幾個偉大的政治家,立下了嚴厲的統治的訓條。
整個漢民族,馴良的在被統治之下者凡二百六十餘年。
但清民族不久也漸漸地腐敗了。
他們吸收了整個的漢文化。
當西洋人屢次的東來叩關時,他們便也無法應付了。
從公元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鴉片戰争失敗,簽訂南京條約,割香港、辟福州等五口為通商口岸起,幾乎是無時不在外國兵艦的威脅之下。
公元1850年到1864年間的太平天國的起義,曾掀起了大規模的社會革命運動,但為期甚短,不能開花結果。
甲午(1894年)中日戰争之後,中國幾成了四面楚歌的形勢。
要港紛紛地被列強租借去。
北方幾省雖有義和團的反抗外力運動,其努力卻微薄之極,經不起“八國聯軍”的打擊。
但因此屢敗
共曆時三百八十餘年。
為什麼要把這将近四個世紀的時代,稱之為近代文學呢?近代文學的意義,便是指活的文學,到現在還并未死滅的文學而言。
在她之後,便是緊接着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文學。
近代文學的時代雖因新文學運動的出現而成為過去,但其中有一部分的文體,還不曾消滅了去。
她們有的還活潑潑地在現代社會裡發生着各種的影響,有的雖成了殘蟬的尾聲,卻仍然有人在苦心孤詣地維護着。
中世紀文學究竟離開我們是太遼遠一點了;真實地在現社會裡還活動着的便是這近代文學。
她們的呼聲,我們現在還能聽見,她們的歌唱,我們現在還能欣賞得到;她們的描寫的社會生活,到現在還活潑潑地如在。
所以這一個時代的文學,對于我們是格外地顯得親切,顯得休戚有關,聲氣相通的。
在這四個世紀的長久時間裡,我們看見一個本土的最偉大的作曲家魏良輔,創作了昆腔;我們看見許多偉大的小說家們在寫作着許多不朽的長篇名著;我們看見各種地方戲在迅速地發展着;我們看見許多彈詞、寶卷、鼓詞的産生。
在這四個世紀裡,我們的文學,又都是本土的偉大的創作,而很少受有外來影響的了。
雖然在初期的時候,基督教徒的藝術家們曾在中國美術上發生過一點影響;——但中國文學卻絲毫不曾被其影響所熏染到。
雖然在最後的半個世紀,歐洲的文化,也曾影響到我們的封建社會裡,連文學上也确曾被其晚霞的殘紅渲染過一番;——然究還隻是浮面的影響,并不曾産生過什麼重要的反應。
她們激動了千年沉睡的古國的人們。
這些人們似乎都已醒過來了;但還正是睡眼蒙眬,餘夢未醒,茫茫無措地站在那裡,雙手在擦着眼,還不曾決定要走哪一條路,要怎麼辦才好。
認清楚了,已經完全清醒了的時代,當從五四運動開始。
所以近代文學,我們可以說,還純然是本土的文學。
這四百年的文學,實在是了不得的空前的絢爛。
山海關 二 但在政治上卻又是像中世紀似的那麼黑暗。
我們的民族方才從蒙古族的鐵騎之下解放出來不到一百六十年,便又遇到一個厄運,那便是倭寇的侵略。
雖不過是東南幾省的遭受蹂躏;文化的被破壞的程度,卻是很可觀的。
再過一百二十餘年,一個更大的壓迫便來了。
清民族以排山倒海之勢,侵入中國本部。
先蠶食了整個遼東,然後以讨伐李自成為名,利用着降将與漢奸,安然地登上了北京的金碧輝煌的宮庭裡的寶座(公元1644年)。
不到一年,又陷了南京,擒了福王。
第二年又打到汀洲,捉了唐王。
到了公元1658年,攻雲南,整個的中國,便都歸伏聽命于愛新覺羅氏的指揮了。
幾個偉大的政治家,立下了嚴厲的統治的訓條。
整個漢民族,馴良的在被統治之下者凡二百六十餘年。
但清民族不久也漸漸地腐敗了。
他們吸收了整個的漢文化。
當西洋人屢次的東來叩關時,他們便也無法應付了。
從公元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鴉片戰争失敗,簽訂南京條約,割香港、辟福州等五口為通商口岸起,幾乎是無時不在外國兵艦的威脅之下。
公元1850年到1864年間的太平天國的起義,曾掀起了大規模的社會革命運動,但為期甚短,不能開花結果。
甲午(1894年)中日戰争之後,中國幾成了四面楚歌的形勢。
要港紛紛地被列強租借去。
北方幾省雖有義和團的反抗外力運動,其努力卻微薄之極,經不起“八國聯軍”的打擊。
但因此屢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