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六朝的散文
關燈
小
中
大
者為多,亦有留連光景、商榷辭章之作。
其《修竹彈甘蕉文》,為很有趣味的“遊戲文章”,或有些别的微意在其中罷。
任昉字彥升,小名阿堆,樂安博昌人,為竟陵王記室。
入梁,拜黃門侍郎,出為義興太守。
天監七年卒。
所作雜傳地志等至五百卷之多。
昉為文壯麗。
沈約稱其心為學府,辭同錦肆。
時人雲:任筆,沈詩。
他聞之,甚以為病。
晚節用意為之,欲以傾沈,然終不能及。
他的散文,以“大手筆”為多,但也有很好的書啟之作。
江淹所作散文,也以箋、啟為最好。
其《報袁叔明書》,乃是很隽永的抒情文。
方今仲秋風飛,平原彯色,水鳥立于孤洲,蒼葭變于河曲,寂然淵視,憂心辭矣。
獨念賢明蚤世,英華殂落,仆亦何人,以堪久長。
一旦松柏被地,墳壟刺天,何時複能銜杯酒者乎?忽忽若狂,願足下自愛也。
範雲、陸倕所作,罕有精思。
倕[14]字佐公,吳郡吳人。
入齊為竟陵王議曹從事參軍。
入梁,終于國子博士,守太常卿。
普通七年卒。
倕文章[15]與任昉并稱。
蕭綱道:“謝朓、沈約之詩,任昉、陸倕之筆,實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也。
”(《與湘東王書》)然就今所傳者觀之,錘實不如昉遠甚。
範雲之作,傳者絕少,也并不足與昉并論。
陶弘景所作碑文,頗多浮豔之辭。
其《尋山志》,始以:“倦世情之易撓,乃杖策而尋山”,實乃一賦。
但像《答謝中書書》: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高峰入雲,清流見底。
兩岸石壁,五色交晖。
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曉霧将歇,猿鳥亂鳴。
夕日欲,沉鱗競躍。
實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樂以來,未複有能與其奇者。
卻是六朝散文中最高的成就之一。
何遜散文,見傳者僅寥寥數篇耳,而皆工麗可喜。
為《衡山侯與婦書》:“心如膏火,獨夜自煎,思等流波,終朝不息”諸語,也見巧思。
吳均的《與施從事書》、《與朱元思書》、《與顧章書》等,皆為絕妙好辭,能以茜巧之語,狀清隽之景。
像: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漂碧,千丈見底,遊魚細石,直視無礙。
……橫河上蔽,在晝猶昏。
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與朱元思書》 狀風光至此,直似不吃人間煙火者。
這乃是:“其秀在骨”,絕不會拂拭得去的。
誰說六朝人隻會造浮豔的文章呢? 劉氏兄弟姊妹們,幾無不能文者。
劉孝綽[16],彭城安上裡人,本名冉,小字阿士,繪子,為秘書監,所作箋啟甚工[17]。
劉潛[18]字孝儀,以字行,孝綽第三弟,太清初,為明威将軍,豫章内史;在大同中,有《彈賈執傅湛文》,頗傳人口[19]。
又劉令娴為孝綽第三妹,适仆射徐勉子晉安太守悱;今傳《祭夫文》;“雹碎春紅,霜雕夏綠。
躬奉正衾,親觀啟足。
一見無期,百身何贖。
嗚呼哀哉!生死雖殊,情親猶一!敢遵先好,手調姜橘。
素俎空幹,奠觞徒溢!”甚為恻恻動人。
劉峻[20]字孝标,初名法武,平原平原人。
梁時為荊州戶曹參軍,以疾去職,居東陽之紫岩山。
普通二年卒(公元462~521年),門人谥曰玄靖先生[21]。
有《世說注》十卷最為有名。
《世說注》随事見人,随人隸事,所引之古書,今已亡逸者至多,故極為世人所重。
孝标所作散文,并皆隽妙。
《辯命論》才情溢,一切歸之天命,似為有激而言。
《廣絕交論》則明為任昉諸孤而作,更多悲切之音。
其他書啟,亦甚動人。
像《送橘啟》: 南中橙甘,青鳥所食。
始霜之旦采之,風味照座,劈之香霧噀人。
皮薄而味珍,脈不黏膚,食不留滓。
甘逾萍實,冷亞冰壺。
可以熏神,可以芼鮮,可以漬蜜。
氈鄉之果,甯有此耶? 我們讀此,似也覺得“香霧噀人”。
王僧孺[22],東海郯人,王肅八世孫。
仕齊為唐令。
梁時,嘗因事入獄。
後為南康王咨議參軍,入直西省。
普通三年卒(公元465~522年)。
僧孺才辯犀利,而名位不達,故所作每多憤激之語。
當他免官,久之不調,友人盧江何炯,猶為王府記室,乃緻書于炯道:“寒蟲夕叫,合輕重而同悲;秋葉晚傷,離黃紫而俱墜。
蜘蛛絡幕,熠耀争飛。
故無車轍馬聲,何聞鳴雞吠犬。
俯眉事妻子,舉手謝賓遊。
方與飛走為鄰,永用蓬蒿自沒。
”辭意雖甚酸楚,而亦不無幾分的懇望在着,故結之以:“唯吳馮之遇夏馥,範彧之值孔嵩,愍其留賃,憐此行乞耳”雲雲。
有文集[23]。
丘遲[24]字希範,吳興烏程人,梁時嘗為永嘉太守,遷司徒從事中郎。
天監七年卒(公元464~508年)。
他的《與陳伯之書》,勸伯之來歸江南者,最為傳誦人口。
“霜露所均,不育異類。
姬漢舊邦,無取雜種。
此虜僭盜中原,多曆年所,惡積禍盈,理至燋爛……而将軍魚遊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飛幕之上,不亦惑乎!”六朝人所僞托的《李陵答蘇武書》,或正足為這封名劄作一個答案罷[25]。
王筠[26]字元禮,一字德柔,小字養楫子。
梁簡文帝時為太子詹事。
庾肩吾[27]字子慎,新野人,簡文時為度支尚書。
二人并有箋啟碑銘,為世所傳。
肩吾又著《書品》,極論書法,頗有意緒。
又後梁有王琳者(《酉陽雜俎》作韋琳),明帝時為中書舍人,嘗作《魚表》(《酉陽雜俎》作《鯉表》),頗富滑稽之趣。
六 陳承蕭梁之後,遺老的散文作家們有徐陵、沈炯、周弘讓等,稍後又有陳叔寶(後主)、江總諸人。
徐陵像 徐陵為陳代文萃的寶鼎,有如梁之沈約、任昉。
不僅他的詩為時人所宗式,即其散文,也并為當代的楷模。
陵的才情甚大,自朝廷大制作,以至友朋間短劄交往,無不舒卷自如,随心點染。
他初與庾信齊名,合稱徐、庾。
後信被留拘北庭,不得歸來,陵遂獨為文章老宿。
信因環境艱苦,情緒遂以深邃,故所造有過于陵者。
然陵也嘗于梁太清中,為魏人所拘系,久乃得還。
陵在那個時期所作《與齊尚書仆射楊遵彥書》、《在北齊與宗室書》、《與王僧辯書》、《與王吳郡僧智書》等,莫不凄楚懷歸,情意纏恻。
“遊魂已謝,非複全生,餘息空留,非為全死。
”(《與王僧辯書》)而《與楊遵彥書》慷慨陳辭,恺切備至:“山梁飲啄,非有意于籠樊;江海飛浮,本無情于鐘鼓。
況吾等營魄已謝,餘息空留。
悲默為生,何能支久!……歲月如流,人生何幾!晨看旅雁,心赴江淮。
昏望牽牛,情馳揚越。
朝千悲而下泣,夕萬緒以回腸。
不自知其為生,不自知其為死也!……若一理存焉,猶希矜眷。
何故期令我等必死齊都,足趙、魏之黃塵,加幽、并之片骨。
遂使東平拱樹,長懷向漢之悲;西洛孤墳,恒表思鄉之夢!”那樣的沉痛的呼号,似不遜于《哀江南賦》。
沈炯[28]于江陵陷時,也嘗被俘入西魏,迫仕為儀同三司。
紹泰中始歸國。
為王僧辯所作勸進諸表,慷慨類越石諸作。
而他的《經漢武通天台為表奏陳思歸意》:“陵雲故基,共原田而朊朊;别風餘址,帶陵阜而茫茫。
羁旅缧臣,豈不落淚!”意乞哀于故鬼,尤可悲痛[29]!清初吳偉業嘗譜此事為《通天台雜劇》,借古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并是血淚成書,不徒抒憤寫意而已。
陳後主叔寶,詩才甚高,書劄也複不凡。
他的《與江總書悼陸瑜》,追憶遊宴論文之樂,惜其“遽從短運。
遺迹餘文,觸目增泫”,大類子桓兄弟給吳質各書。
江總的散文,今傳者不多,有《自序》,時人謂之實錄,惜僅存其大略。
其他諸文,大都和釋氏有關。
他自以為,弱歲便歸心釋教,“深悟苦空,更複練戒,運善于心,行慈于物”。
齊、梁以來的作家,殆無不是如此的。
七 六朝散文,論者皆以為唯長于抒情,而于說理則短。
這話是不大公允的
其《修竹彈甘蕉文》,為很有趣味的“遊戲文章”,或有些别的微意在其中罷。
任昉字彥升,小名阿堆,樂安博昌人,為竟陵王記室。
入梁,拜黃門侍郎,出為義興太守。
天監七年卒。
所作雜傳地志等至五百卷之多。
昉為文壯麗。
沈約稱其心為學府,辭同錦肆。
時人雲:任筆,沈詩。
他聞之,甚以為病。
晚節用意為之,欲以傾沈,然終不能及。
他的散文,以“大手筆”為多,但也有很好的書啟之作。
江淹所作散文,也以箋、啟為最好。
其《報袁叔明書》,乃是很隽永的抒情文。
方今仲秋風飛,平原彯色,水鳥立于孤洲,蒼葭變于河曲,寂然淵視,憂心辭矣。
獨念賢明蚤世,英華殂落,仆亦何人,以堪久長。
一旦松柏被地,墳壟刺天,何時複能銜杯酒者乎?忽忽若狂,願足下自愛也。
範雲、陸倕所作,罕有精思。
倕[14]字佐公,吳郡吳人。
入齊為竟陵王議曹從事參軍。
入梁,終于國子博士,守太常卿。
普通七年卒。
倕文章[15]與任昉并稱。
蕭綱道:“謝朓、沈約之詩,任昉、陸倕之筆,實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也。
”(《與湘東王書》)然就今所傳者觀之,錘實不如昉遠甚。
範雲之作,傳者絕少,也并不足與昉并論。
陶弘景所作碑文,頗多浮豔之辭。
其《尋山志》,始以:“倦世情之易撓,乃杖策而尋山”,實乃一賦。
但像《答謝中書書》: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高峰入雲,清流見底。
兩岸石壁,五色交晖。
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曉霧将歇,猿鳥亂鳴。
夕日欲,沉鱗競躍。
實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樂以來,未複有能與其奇者。
卻是六朝散文中最高的成就之一。
何遜散文,見傳者僅寥寥數篇耳,而皆工麗可喜。
為《衡山侯與婦書》:“心如膏火,獨夜自煎,思等流波,終朝不息”諸語,也見巧思。
吳均的《與施從事書》、《與朱元思書》、《與顧章書》等,皆為絕妙好辭,能以茜巧之語,狀清隽之景。
像: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漂碧,千丈見底,遊魚細石,直視無礙。
……橫河上蔽,在晝猶昏。
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與朱元思書》 狀風光至此,直似不吃人間煙火者。
這乃是:“其秀在骨”,絕不會拂拭得去的。
誰說六朝人隻會造浮豔的文章呢? 劉氏兄弟姊妹們,幾無不能文者。
劉孝綽[16],彭城安上裡人,本名冉,小字阿士,繪子,為秘書監,所作箋啟甚工[17]。
劉潛[18]字孝儀,以字行,孝綽第三弟,太清初,為明威将軍,豫章内史;在大同中,有《彈賈執傅湛文》,頗傳人口[19]。
又劉令娴為孝綽第三妹,适仆射徐勉子晉安太守悱;今傳《祭夫文》;“雹碎春紅,霜雕夏綠。
躬奉正衾,親觀啟足。
一見無期,百身何贖。
嗚呼哀哉!生死雖殊,情親猶一!敢遵先好,手調姜橘。
素俎空幹,奠觞徒溢!”甚為恻恻動人。
劉峻[20]字孝标,初名法武,平原平原人。
梁時為荊州戶曹參軍,以疾去職,居東陽之紫岩山。
普通二年卒(公元462~521年),門人谥曰玄靖先生[21]。
有《世說注》十卷最為有名。
《世說注》随事見人,随人隸事,所引之古書,今已亡逸者至多,故極為世人所重。
孝标所作散文,并皆隽妙。
《辯命論》才情溢,一切歸之天命,似為有激而言。
《廣絕交論》則明為任昉諸孤而作,更多悲切之音。
其他書啟,亦甚動人。
像《送橘啟》: 南中橙甘,青鳥所食。
始霜之旦采之,風味照座,劈之香霧噀人。
皮薄而味珍,脈不黏膚,食不留滓。
甘逾萍實,冷亞冰壺。
可以熏神,可以芼鮮,可以漬蜜。
氈鄉之果,甯有此耶? 我們讀此,似也覺得“香霧噀人”。
王僧孺[22],東海郯人,王肅八世孫。
仕齊為唐令。
梁時,嘗因事入獄。
後為南康王咨議參軍,入直西省。
普通三年卒(公元465~522年)。
僧孺才辯犀利,而名位不達,故所作每多憤激之語。
當他免官,久之不調,友人盧江何炯,猶為王府記室,乃緻書于炯道:“寒蟲夕叫,合輕重而同悲;秋葉晚傷,離黃紫而俱墜。
蜘蛛絡幕,熠耀争飛。
故無車轍馬聲,何聞鳴雞吠犬。
俯眉事妻子,舉手謝賓遊。
方與飛走為鄰,永用蓬蒿自沒。
”辭意雖甚酸楚,而亦不無幾分的懇望在着,故結之以:“唯吳馮之遇夏馥,範彧之值孔嵩,愍其留賃,憐此行乞耳”雲雲。
有文集[23]。
丘遲[24]字希範,吳興烏程人,梁時嘗為永嘉太守,遷司徒從事中郎。
天監七年卒(公元464~508年)。
他的《與陳伯之書》,勸伯之來歸江南者,最為傳誦人口。
“霜露所均,不育異類。
姬漢舊邦,無取雜種。
此虜僭盜中原,多曆年所,惡積禍盈,理至燋爛……而将軍魚遊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飛幕之上,不亦惑乎!”六朝人所僞托的《李陵答蘇武書》,或正足為這封名劄作一個答案罷[25]。
王筠[26]字元禮,一字德柔,小字養楫子。
梁簡文帝時為太子詹事。
庾肩吾[27]字子慎,新野人,簡文時為度支尚書。
二人并有箋啟碑銘,為世所傳。
肩吾又著《書品》,極論書法,頗有意緒。
又後梁有王琳者(《酉陽雜俎》作韋琳),明帝時為中書舍人,嘗作《魚表》(《酉陽雜俎》作《鯉表》),頗富滑稽之趣。
六 陳承蕭梁之後,遺老的散文作家們有徐陵、沈炯、周弘讓等,稍後又有陳叔寶(後主)、江總諸人。
徐陵像 徐陵為陳代文萃的寶鼎,有如梁之沈約、任昉。
不僅他的詩為時人所宗式,即其散文,也并為當代的楷模。
陵的才情甚大,自朝廷大制作,以至友朋間短劄交往,無不舒卷自如,随心點染。
他初與庾信齊名,合稱徐、庾。
後信被留拘北庭,不得歸來,陵遂獨為文章老宿。
信因環境艱苦,情緒遂以深邃,故所造有過于陵者。
然陵也嘗于梁太清中,為魏人所拘系,久乃得還。
陵在那個時期所作《與齊尚書仆射楊遵彥書》、《在北齊與宗室書》、《與王僧辯書》、《與王吳郡僧智書》等,莫不凄楚懷歸,情意纏恻。
“遊魂已謝,非複全生,餘息空留,非為全死。
”(《與王僧辯書》)而《與楊遵彥書》慷慨陳辭,恺切備至:“山梁飲啄,非有意于籠樊;江海飛浮,本無情于鐘鼓。
況吾等營魄已謝,餘息空留。
悲默為生,何能支久!……歲月如流,人生何幾!晨看旅雁,心赴江淮。
昏望牽牛,情馳揚越。
朝千悲而下泣,夕萬緒以回腸。
不自知其為生,不自知其為死也!……若一理存焉,猶希矜眷。
何故期令我等必死齊都,足趙、魏之黃塵,加幽、并之片骨。
遂使東平拱樹,長懷向漢之悲;西洛孤墳,恒表思鄉之夢!”那樣的沉痛的呼号,似不遜于《哀江南賦》。
沈炯[28]于江陵陷時,也嘗被俘入西魏,迫仕為儀同三司。
紹泰中始歸國。
為王僧辯所作勸進諸表,慷慨類越石諸作。
而他的《經漢武通天台為表奏陳思歸意》:“陵雲故基,共原田而朊朊;别風餘址,帶陵阜而茫茫。
羁旅缧臣,豈不落淚!”意乞哀于故鬼,尤可悲痛[29]!清初吳偉業嘗譜此事為《通天台雜劇》,借古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并是血淚成書,不徒抒憤寫意而已。
陳後主叔寶,詩才甚高,書劄也複不凡。
他的《與江總書悼陸瑜》,追憶遊宴論文之樂,惜其“遽從短運。
遺迹餘文,觸目增泫”,大類子桓兄弟給吳質各書。
江總的散文,今傳者不多,有《自序》,時人謂之實錄,惜僅存其大略。
其他諸文,大都和釋氏有關。
他自以為,弱歲便歸心釋教,“深悟苦空,更複練戒,運善于心,行慈于物”。
齊、梁以來的作家,殆無不是如此的。
七 六朝散文,論者皆以為唯長于抒情,而于說理則短。
這話是不大公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