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佛教文學的輸入
關燈
小
中
大
難,取乳勿慚!’世尊,維摩诘智慧辨才為若此也,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 羅什所譯《法華經》,影響也極大。
此經于散文外,并附有韻文的“偈”。
這乃是把印度所特有的韻、散文雜為一體的一種“文體”灌輸到中國來的一個重要的事件。
後來“變文”、“寶卷”、“彈詞”乃至“小說”,皆是受這種影響而産生的。
昙無忏,中天竺人,北涼沮渠蒙遜時,到姑臧。
初于玄始中譯《大般涅槃經》,次譯《大集》、《大雲》、《悲華》、《地持》、《金光明》等經,複六十餘萬言。
而《佛所行贊經》五卷的移植,尤為佛教文學極重要的事實。
《佛所行贊經》(BuddhaCarita)為佛教大詩人馬鳴(Asvaghosha)所著,以韻文述佛一生的故事。
昙無忏,以五言無韻詩體譯之,約九千三百餘句,凡四萬六千多字,可以說是中國文學裡一首極長的詩。
《佛國記》,又稱《高僧法顯傳》、《法顯傳》、《高僧傳》、《曆遊天竺記傳》。
東晉僧法顯撰。
法顯于東晉隆安三年(399)向長安出發,至古印度等30餘國遊學。
本書系法顯親身經曆的遊記。
北部的譯者極多,最重要者唯斯二人。
至南朝重要的翻譯家,則有:佛陀跋陀羅(中名覺賢),迦維羅衛人。
初至長安,甚為羅什所敬禮。
後乃南下。
宋武帝禮供之。
他在南方所譯的,凡經論十五部,百十有七卷。
其中以《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為最有影響。
又有法顯,俗姓龔,平陽武陽人,以晉隆安二年(公元399年)遊印度求經典。
義熙十二年返國。
凡在印度十五年,所曆三十餘國。
著有《佛國記》,是今日研究中、印交通及印度曆史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他自陸去,從海歸,故把當時水陸二途的交通,寫得很詳盡。
他帶回經典不少,自己也動手譯《方等泥洹經》等。
同時又有求那跋羅陀、智嚴、室雲(譯《佛本行經》)諸譯者。
到了梁、陳間則有拘那羅陀(中名真谛),本西天竺優禅尼國人,以大同十二年由海道到中國。
所譯有《攝大乘論》、《唯識論》、《俱舍論》、《大乘起信論》等凡六十餘部,二百七十餘卷。
他所給予中國哲學的影響是很大的。
當這二百七十餘年間,南北二朝政治上雖成對立之勢,宗教卻是同一的。
佛教徒們常交通往來于二大之間。
慧遠嘗向鸠摩羅什問學,覺賢不容于北,便赴南朝。
在宗教上,南北可以說是統一的。
但佛教文學是一個陌生的闖入者,其不能融洽于中國本土文學是自然的現象。
但傳教者們總是要求本土人們的了解與贊許的。
所以初期的譯者、述者們不是編述《四十二章經》,便是譯《昙缽經》,或其他小品,甯願以牽就本土的趣味為主。
鸠摩羅什諸人所譯,也多所删節、移動。
所以他自己嘗不滿意地說:“改梵為秦,失其藻蔚。
雖得大意,殊隔文體。
有似嚼飯與人,非徒失味,乃令嘔哕也。
”然即此“失味”的翻譯,在中國文學上已是産生了十分重大的影響了。
法顯石像 參考書目 一、《大藏經》有明版的《南藏》、《北藏》,清版的《乾隆藏》等,但以日本版的《大正大藏經》為最便于檢閱。
二、《宏明集》(釋僧祐編)及《廣弘明集》(釋道宣編)均有《大藏經》本,《四部叢刊》本及金陵新刻本。
三、《高僧傳》(慧皎編)及《續高僧傳》(道宣編)有《大藏經》本,亦有單刻本。
四、梁啟超《飲冰室文集》(中華書局),可讀其第四集的一、二、三卷論佛典翻譯的諸作。
” 羅什所譯《法華經》,影響也極大。
此經于散文外,并附有韻文的“偈”。
這乃是把印度所特有的韻、散文雜為一體的一種“文體”灌輸到中國來的一個重要的事件。
後來“變文”、“寶卷”、“彈詞”乃至“小說”,皆是受這種影響而産生的。
昙無忏,中天竺人,北涼沮渠蒙遜時,到姑臧。
初于玄始中譯《大般涅槃經》,次譯《大集》、《大雲》、《悲華》、《地持》、《金光明》等經,複六十餘萬言。
而《佛所行贊經》五卷的移植,尤為佛教文學極重要的事實。
《佛所行贊經》(BuddhaCarita)為佛教大詩人馬鳴(Asvaghosha)所著,以韻文述佛一生的故事。
昙無忏,以五言無韻詩體譯之,約九千三百餘句,凡四萬六千多字,可以說是中國文學裡一首極長的詩。
《佛國記》,又稱《高僧法顯傳》、《法顯傳》、《高僧傳》、《曆遊天竺記傳》。
東晉僧法顯撰。
法顯于東晉隆安三年(399)向長安出發,至古印度等30餘國遊學。
本書系法顯親身經曆的遊記。
北部的譯者極多,最重要者唯斯二人。
至南朝重要的翻譯家,則有:佛陀跋陀羅(中名覺賢),迦維羅衛人。
初至長安,甚為羅什所敬禮。
後乃南下。
宋武帝禮供之。
他在南方所譯的,凡經論十五部,百十有七卷。
其中以《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為最有影響。
又有法顯,俗姓龔,平陽武陽人,以晉隆安二年(公元399年)遊印度求經典。
義熙十二年返國。
凡在印度十五年,所曆三十餘國。
著有《佛國記》,是今日研究中、印交通及印度曆史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他自陸去,從海歸,故把當時水陸二途的交通,寫得很詳盡。
他帶回經典不少,自己也動手譯《方等泥洹經》等。
同時又有求那跋羅陀、智嚴、室雲(譯《佛本行經》)諸譯者。
到了梁、陳間則有拘那羅陀(中名真谛),本西天竺優禅尼國人,以大同十二年由海道到中國。
所譯有《攝大乘論》、《唯識論》、《俱舍論》、《大乘起信論》等凡六十餘部,二百七十餘卷。
他所給予中國哲學的影響是很大的。
當這二百七十餘年間,南北二朝政治上雖成對立之勢,宗教卻是同一的。
佛教徒們常交通往來于二大之間。
慧遠嘗向鸠摩羅什問學,覺賢不容于北,便赴南朝。
在宗教上,南北可以說是統一的。
但佛教文學是一個陌生的闖入者,其不能融洽于中國本土文學是自然的現象。
但傳教者們總是要求本土人們的了解與贊許的。
所以初期的譯者、述者們不是編述《四十二章經》,便是譯《昙缽經》,或其他小品,甯願以牽就本土的趣味為主。
鸠摩羅什諸人所譯,也多所删節、移動。
所以他自己嘗不滿意地說:“改梵為秦,失其藻蔚。
雖得大意,殊隔文體。
有似嚼飯與人,非徒失味,乃令嘔哕也。
”然即此“失味”的翻譯,在中國文學上已是産生了十分重大的影響了。
法顯石像 參考書目 一、《大藏經》有明版的《南藏》、《北藏》,清版的《乾隆藏》等,但以日本版的《大正大藏經》為最便于檢閱。
二、《宏明集》(釋僧祐編)及《廣弘明集》(釋道宣編)均有《大藏經》本,《四部叢刊》本及金陵新刻本。
三、《高僧傳》(慧皎編)及《續高僧傳》(道宣編)有《大藏經》本,亦有單刻本。
四、梁啟超《飲冰室文集》(中華書局),可讀其第四集的一、二、三卷論佛典翻譯的諸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