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漢代的曆史家與哲學家
關燈
小
中
大
《論衡》書影
但在後漢的時候,學者思想已不複囿于儒家的專制之下。
因了劉向父子的努力,古籍漸為學者所易見。
于是加以研究,加以探讨,加以比較之後,便到處發現其中的誇誕與矛盾之處,或有許多是不順适于後代文明社會的見解與觀點的。
于是一二個勇敢的學者便捉住了這些所在,加以直覺的理性的評判。
每一次繼于古籍的整理之後,必有這樣的一次理性運動發生。
而在劉向父子之後,也便來了一位大懷疑者王充[13]。
他開辟了後來的劉知幾、崔述等人的先路。
他字仲任,會稽上虞人。
曾師事班彪,仕郡為功曹,以數谏争不合去。
充卒于公元90年間(漢和帝永元中)。
他嘗閉門潛思,絕慶吊之禮,戶牖牆壁各置刀筆,遂成《論衡》[14]八十五篇。
《論衡》實為漢代最有獨創之見的哲學著作。
當時儒教已為思想的統治者,而充則毅然能與之問難。
他在《問孔篇》上說:世儒學者,好信師而是古,以為賢聖所言皆無非,專精講習,不知難問。
夫賢聖下筆造文,用意詳審,尚未可謂盡得實,況倉卒吐言,安能皆是。
不能皆是,時人不知難;或是而意沉難見,時人不知問。
案賢聖之言,上下多相違,其文前後多相伐者,世之學者不能知也。
又在《物勢篇》上說:儒者論曰:“天地故生人。
”此言妄也。
夫天地合氣,人偶自生也;猶夫婦合氣,子則自生也。
夫婦合氣,非當時欲得生子;情欲動而合,合而生子矣。
且夫婦不故生子,以知天地不故生人也。
這些話都說得很勇敢。
但充的文辭,殊覺笨重,不能暢達其意,這是很可惜的。
略後于充者有王符。
符字節信,安帝時人。
志意蘊憤,隐居著書,以譏當時之得失,不欲彰顯其名,故曰《潛夫論》[15],凡三十六篇,但其言論卻無甚新意。
此後,至獻帝時,又有兩個論文家出現。
一為仲長統[16]。
統字公理,山陽高平人(公元179~219年)。
性倜傥,不矜小節,默語無常,時人或謂之狂生。
曾參曹操軍事。
每論說古今及時俗行事,恒發憤歎息,因著論名曰《昌言》,凡三十四篇。
一為徐幹[17]。
幹字偉長,北海人(公元171~218年),著《中論》[18]二十餘篇。
曹操曾屢辟之,俱不應。
此數人的思想俱不脫儒家的範圍,遠沒有王充的大膽與成就。
參考書目 一、《全上古秦漢三國六朝文》七百四十六卷清嚴可均編,黃岡王氏刊本,版存廣雅書局,又醫學書局石印本。
二、《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明張溥編,有原刊本,長沙刊本。
三、《文選》梁蕭統編,有胡克家刊本,《四部叢刊》本。
四、《古文苑》有《平津館叢書》本,有坊刊本。
五、《百子全書》有湖北書局刊本。
六、《漢魏叢書》有明程榮刻本(三十八種),何允中刻本(七十六種),清王谟刻本(八十六種,後又增到九十四種)。
*** [1]司馬遷見《漢書》卷五十六;又《史記》卷一百三十,自序生平甚詳。
[2]《史記》有通行《二十四史》本。
[3]劉安見《前漢書》卷四十四。
[4]《淮南子集解》,劉文典編。
商務印書館出版。
[5]董仲舒見《史記》卷一百二十一,《漢書》卷五十六。
[6]公孫弘見《史記》卷一百十二,《漢書》卷五十八。
[7]徐樂、嚴安、主父偃等均見《漢書》卷六十四。
[8]劉向、劉歆見《漢書》卷三十六。
[9]《漢書》有通行《二十四史》本;又《四史》本。
[10]荀悅見《後漢書》卷九十二。
[11]《漢紀》有明黃省曾刊本,《四部叢刊》本。
[12]《申鑒》有明黃省曾注本,《漢魏叢書》本。
[13]王充見《後漢書》卷七十九。
[14]《論衡》有明通津草堂刊本,《漢魏叢書》本、《四部叢刊》本、《百子全書》本。
[15]《潛夫論》有《漢魏叢書》本,湖海樓本(此本有汪繼培箋)。
[16]仲長統見《後漢書》卷七十九;《三國志》卷二十一。
[17]徐幹見《三國志》卷二十一。
[18]《中論》有《漢魏叢書》本。
因了劉向父子的努力,古籍漸為學者所易見。
于是加以研究,加以探讨,加以比較之後,便到處發現其中的誇誕與矛盾之處,或有許多是不順适于後代文明社會的見解與觀點的。
于是一二個勇敢的學者便捉住了這些所在,加以直覺的理性的評判。
每一次繼于古籍的整理之後,必有這樣的一次理性運動發生。
而在劉向父子之後,也便來了一位大懷疑者王充[13]。
他開辟了後來的劉知幾、崔述等人的先路。
他字仲任,會稽上虞人。
曾師事班彪,仕郡為功曹,以數谏争不合去。
充卒于公元90年間(漢和帝永元中)。
他嘗閉門潛思,絕慶吊之禮,戶牖牆壁各置刀筆,遂成《論衡》[14]八十五篇。
《論衡》實為漢代最有獨創之見的哲學著作。
當時儒教已為思想的統治者,而充則毅然能與之問難。
他在《問孔篇》上說:世儒學者,好信師而是古,以為賢聖所言皆無非,專精講習,不知難問。
夫賢聖下筆造文,用意詳審,尚未可謂盡得實,況倉卒吐言,安能皆是。
不能皆是,時人不知難;或是而意沉難見,時人不知問。
案賢聖之言,上下多相違,其文前後多相伐者,世之學者不能知也。
又在《物勢篇》上說:儒者論曰:“天地故生人。
”此言妄也。
夫天地合氣,人偶自生也;猶夫婦合氣,子則自生也。
夫婦合氣,非當時欲得生子;情欲動而合,合而生子矣。
且夫婦不故生子,以知天地不故生人也。
這些話都說得很勇敢。
但充的文辭,殊覺笨重,不能暢達其意,這是很可惜的。
略後于充者有王符。
符字節信,安帝時人。
志意蘊憤,隐居著書,以譏當時之得失,不欲彰顯其名,故曰《潛夫論》[15],凡三十六篇,但其言論卻無甚新意。
此後,至獻帝時,又有兩個論文家出現。
一為仲長統[16]。
統字公理,山陽高平人(公元179~219年)。
性倜傥,不矜小節,默語無常,時人或謂之狂生。
曾參曹操軍事。
每論說古今及時俗行事,恒發憤歎息,因著論名曰《昌言》,凡三十四篇。
一為徐幹[17]。
幹字偉長,北海人(公元171~218年),著《中論》[18]二十餘篇。
曹操曾屢辟之,俱不應。
此數人的思想俱不脫儒家的範圍,遠沒有王充的大膽與成就。
參考書目 一、《全上古秦漢三國六朝文》七百四十六卷清嚴可均編,黃岡王氏刊本,版存廣雅書局,又醫學書局石印本。
二、《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明張溥編,有原刊本,長沙刊本。
三、《文選》梁蕭統編,有胡克家刊本,《四部叢刊》本。
四、《古文苑》有《平津館叢書》本,有坊刊本。
五、《百子全書》有湖北書局刊本。
六、《漢魏叢書》有明程榮刻本(三十八種),何允中刻本(七十六種),清王谟刻本(八十六種,後又增到九十四種)。
*** [1]司馬遷見《漢書》卷五十六;又《史記》卷一百三十,自序生平甚詳。
[2]《史記》有通行《二十四史》本。
[3]劉安見《前漢書》卷四十四。
[4]《淮南子集解》,劉文典編。
商務印書館出版。
[5]董仲舒見《史記》卷一百二十一,《漢書》卷五十六。
[6]公孫弘見《史記》卷一百十二,《漢書》卷五十八。
[7]徐樂、嚴安、主父偃等均見《漢書》卷六十四。
[8]劉向、劉歆見《漢書》卷三十六。
[9]《漢書》有通行《二十四史》本;又《四史》本。
[10]荀悅見《後漢書》卷九十二。
[11]《漢紀》有明黃省曾刊本,《四部叢刊》本。
[12]《申鑒》有明黃省曾注本,《漢魏叢書》本。
[13]王充見《後漢書》卷七十九。
[14]《論衡》有明通津草堂刊本,《漢魏叢書》本、《四部叢刊》本、《百子全書》本。
[15]《潛夫論》有《漢魏叢書》本,湖海樓本(此本有汪繼培箋)。
[16]仲長統見《後漢書》卷七十九;《三國志》卷二十一。
[17]徐幹見《三國志》卷二十一。
[18]《中論》有《漢魏叢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