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詩經與楚辭
關燈
小
中
大
河之幹兮,河水清且漣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碩鼠》(《魏風》)不是諷刺卻是謾罵。
他竟将他無力驅逐去的貪吏或貪王,比之為碩鼠。
他既不能起而逐去他們,隻好消極的辱罵他們道:“碩鼠,碩鼠!不要再吃我的黍麥了,我的黍麥已經有三年被你奪去吃了。
我現在終定要離開你而到别一個‘樂土’去了。
你不要再吃我的黍麥了!”不能反抗,卻隻好遷居以躲避——可憐的弱者!但他能夠遷避到哪裡去呢?《蟋蟀》(《唐風》)和《山有樞》(《唐風》)都是寫出亂世的一種享樂情調。
“我躬不閱,遑恤我後”,這個聲語是《詩經》所常見的。
在《小雅》的七十四篇中,這類的詩尤多,至少有二十篇以上的無名詩人作品是這樣的悲楚的亂世的呼号。
最好的,像《采薇》,是寫行役之苦的;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的一段,乃是《詩經》中最為人所傳誦的隽語。
《正月》以下的幾篇,像《正月》、《雨無正》,也都是離亂時代文人學士的憤語哀談;他們有的是火一般的熱情,火一般的用世之心。
他們是屈原,是賈誼,是陸遊,是吳偉業。
他們有心于救亂,然而卻沒有救亂的力量。
他們有志于作事,然卻沒有作事的地位。
于是他們隻好以在野的身份,将其積憤,将其郁悶之心,将其欲抑而不能自制的悲怒,滔滔不絕的一發之于詩。
其辭或未免重疊紛擾,沒有什麼層次,有類于《離騷》,然而其心是悲苦的,其辭是懇摯的。
在《詩經》之中,這些亂世的悲歌,與民間清瑩如珠玉的戀歌,乃是最好的最動人的雙璧。
《詩經·唐風》詩意圖 五 《詩經》中的民間歌謠,以戀歌為最多。
我們很喜愛《子夜歌》、《讀曲歌》等等;我們也很喜愛《詩經》中的戀歌。
在全部《詩經》中,戀歌可說是最晶瑩的圓珠圭璧;假定有人将這些戀歌從《詩經》中都删去了,——像一部分宋儒、清儒之所主張者——則《詩經》究竟還成否一部最動人的古代詩歌選集,卻是一個問題了。
這些戀歌雜于許多的民歌、貴族樂歌以及詩人憂時之作中,譬若客室裡挂了一盞亮晶晶的明燈,又若蛛網上綴了許多露珠,為朝陽的金光所射照一樣。
他們的光輝竟照得全部的《詩經》都金碧輝煌,光彩炫目起來。
他們不是憂國者的悲歌,他們不是歡宴者的讴吟,他們更不是歌頌功德者的曼唱。
他們乃是民間小兒女的“行歌互答”,他們乃是人間的青春期的結晶物。
雖然注釋家常常奪去了他們的地位,無端給他們以重厚的面幕,而他們的絕世容光卻終究非面幕所能遮掩得住的。
戀歌在十五國風中最多,《小雅》中亦間有之。
這些戀歌的情緒都是深摯而懇切的。
其文句又都是婉曲深入、嬌美可喜的。
他們活繪出一幅二千五百餘年前的少男少女的生活來。
他們将本地的風光,本地的人物,襯托出種種的可入畫的美妙畫幅來。
“山有扶蘇,隰有荷華。
不見子都,乃見狂且!”(《鄭風》)這是如何的一個情景。
“十畝之間兮,桑者閑閑兮,行與子還兮。
”(《魏風》)這又是如何的一個情景。
“雞既鳴矣,朝既盈矣。
匪雞則鳴,蒼蠅之聲。
”(《齊風》)這又是如何的一個情景!但在這裡不能将這些情歌,一一加以征引,姑說幾篇最動人的。
衛與鄭,是詩人們所公認的“靡靡之音”的生産地。
至今“鄭衛之音”,尚為正人君子所痛心疾首。
然《鄭風》中情詩誠多,而《衛風》中則頗少,較之陳、齊似尚有不及。
鄭、衛并稱,未免不當。
《鄭風》裡的情歌,都寫得很倩巧,很婉秀,别饒一種媚态,一種美趣。
《東門之蟬》一詩的“其室則迩,其人甚遠”,“豈不爾思,子不我即”,與《青青子衿》一詩的“縱我不往,子甯不嗣音”,“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寫少女的有所念而羞于自即,反怨男子之不去追求的心懷,寫得真是再好沒有的了。
“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褰裳》)似是《鄭風》中所特殊的一種風調。
這種心理,卻沒有一個詩人敢于将她寫出來!其他像《将仲子》、《箨兮》、《野有蔓草》、《出其東門》及《溱洧》都寫得很可贊許。
《詩經》竹簡 《陳風》裡,情詩雖不多,卻都是很好的。
像《月出》與《東門之楊》,其情調的幽隽可愛,大似在朦胧的黃昏光中,聽凡硪令的獨奏,又如在月色皎白的夏夜,聽長笛的曼奏: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恻兮,舒憂受兮,勞心怪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勞心慘兮。
——《月出》 凡硪令,英語小提琴(Violin)的音譯。
《齊風》裡的情詩,以《子之還兮》一首較有情緻。
《盧令令》一首則以音調的流轉動人。
齊鄰于海濱,也許因是商業的中心,而遂缺失了一種清逸的氣氛。
這是商業國的一個特色。
又齊多方士,思想多幻渺虛空,故對于人間的情愛,其讴歌,便較不注意。
《秦風》中的《蒹葭》,措詞宛曲秀美。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即音調也是十分的宛曲秀美。
民間的祝賀之歌,或結婚、迎親之曲,在《詩經》裡亦頗不少。
《關雎》、《桃夭》、《鵲巢》等都是結婚歌。
《螽斯》及《麟趾》則皆為頌賀多子多孫的祝詞。
《詩經·麟趾》詩意圖 民間的農歌,在《詩經》裡有許多極好的。
他們将當時的農村生活,極活潑生動的表現出來,使我們在二千餘年之後,還如目睹着二千餘年前的農民在祭祀,在宴會,在牽引他們的牛羊,在割稻之後,快快樂樂的歌唱着;還可以看見他們在日下耕種,他們的妻去送飯;還可以看見一大群的牛羊在草地上靜靜的低頭食草;還可以看見他們怎樣地在咒恨土地所有者,怒罵他們奪去了農民的辛苦的收獲,還可以看見他們互相的談話,譏嘲,責罵。
總之,在那些農歌裡,我們竟不意的見到了古代的最生動的一幅耕牧圖了。
這些民間的或農人們的祭祀樂歌,皆在《大雅》、《小雅》中。
于上舉之《七月》等外,像《無羊》便是一首最美妙的牧歌。
“爾羊來思,其角濈濈。
爾牛來思,其耳濕濕。
或降于阿,或飲于池,或寝或訛。
爾牧來思,何蓑何笠,或負其糇……”其描寫的情境是活躍如見的。
又像《甫田》那樣的禱歌,更不是平庸的骈四俪六的祭神文、青詞、黃表之類可比。
“今适南畝,或耘或耔,黍稷薿薿……曾孫來止,以其婦子,馌彼南畝,田唆至喜。
攘其左右,嘗其旨否。
”(《甫田》)其形狀農家生活,真是“無以複加矣”。
民間的及貴族的宴會歌曲,盡有不少佳作。
有時,竟有極清隽的作品。
但這些宴會歌曲,結構與意思頗多相同,當是一種樂府相傳的歌曲,因應用的時與地的不同,遂緻有所轉變。
像《鄭風》的《風雨》,《小雅》的《菁菁者莪》、《隰桑》、《蓼莪》、《裳裳者華》、《頍弁》,以及《召南》的《草蟲》·等,句法皆甚相同,很可以看出是由一個來源轉變而來的。
而像《伐木》(《小雅》),寫一次宴會的情況,真是栩栩如活:“既有肥牡,以速諸舅,甯适不來,微我有咎!”乃至“坎坎鼓我,蹲蹲舞我”。
都是當前之景,取之不窮,而狀之則不易者。
貴族或君王的田獵歌,也有幾首,像《吉日》、《車攻》,且都不壞。
帝王及貴族的頌神樂歌,或禱歌,或宗廟樂歌,則除了歌功頌德之外,大都沒有什麼佳語隽言。
《文王有聲》(《大雅》)在祭神歌中是一個别格。
這是祭“列祖”的歌。
凡八章。
先二章是祭文王的,故末皆曰:“文王烝哉!”末二章則最後皆曰:“武王烝哉!” 《魯頌》中真正的祭神歌很少。
《泮水》是一首很雄偉的戰勝頌歌,并不是禱神歌。
《宮》乃是一首禱神歌,其格調卻與《周頌》中的諸篇不同了。
《商頌》五篇,未必便是殷時所作。
《詩序》說:“微子至于戴公,其間禮樂廢壞。
有正考甫者,得《商頌》十二篇于周之大師。
”但其風格離《詩經》中的諸篇并不很歧遠。
似當是周時所作,或至少是改作的。
其中亦有很好的文句,如“猗與那與,置我鞉鼓,奏鼓簡簡,衍我烈祖。
湯孫奏假,綏我思成。
鞉鼓淵淵,嘒嘒管聲。
既和且平,依我磬聲”。
我們不僅如睹其形,亦且如聞其“鞉鼓淵淵”之聲矣。
六 繼于《詩經》時代之後的便是所謂“楚辭”的一個時代。
在名為“楚辭”那一個總集之中,最重要的作家是屈原(屈原及宋玉等見《史記》卷八十四)。
他是“楚辭”的開山祖,也是“楚辭”裡的最偉大的作家。
我們可以說,“楚辭”這個名詞,指的乃是“屈原及其跟從者”。
“楚辭”的名稱,或以為始于劉向。
然《史記·屈原列傳》已言:“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
而以賦見稱。
”《漢書·朱買臣傳》言:“買臣善《楚辭》。
”又言:“宣帝時,有九江被公善《楚辭》。
”“楚辭”之稱,在漢初當已成了一個名詞。
據相傳的見解,謂屈原諸《騷》,皆是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故謂之《楚辭》。
其後雖有許多非楚人作《楚辭》,雖未必皆紀楚地,名楚物,然其作楚聲則皆同。
《楚辭章句》》書影 後漢王逸著《楚辭章句》,于卷首題着:“漢護左都水使者光祿大夫臣劉向集,後漢校書郎臣王逸章句。
”《楚辭》到劉向之時,始有像現在那個樣子的總集,這是可信的事。
惟這個王逸章句的《楚辭》,是否即為劉向的原本,卻是很可疑的。
據王逸的《章句》本,則名為《楚辭》的這個總集,乃包括自屈原至王逸他自己的一個時代為止的許多作品。
據朱熹的《集注》本,則《楚辭》的範圍更廣,其時代則包括自周至宋,其作品則包括自荀況以至呂大臨。
本書所謂《楚辭》,指的不過屈原、宋玉幾個最初的《楚辭》作家。
《楚辭》,或屈原、宋玉諸人的作品,其影響是至深且久,至巨且廣的。
《詩經》的影響,至秦漢已微。
她的地位雖被高列于聖經之林,她在文學上的影響卻已是不很深廣了。
但《楚辭》一開頭便被當時的作者們所注意。
漢代是“辭、賦的時代”;而自建安以至六朝,自唐以至清,也幾乎沒有一代無模拟《楚辭》的作家們。
她的影響,不僅在“賦”上,在“騷”上,即在一般詩歌上也是如此。
若項羽的“虞兮虞兮奈若何”,劉邦的“大風起兮雲飛揚”,以至劉徹的“草木黃落兮雁南歸”,“羅袂兮無聲,玉墀兮塵生”諸詩,固不必說,顯然的是“楚風”了;即論到使韻遣辭一方面,《楚辭》對于後來的詩歌,其影響也是極大的。
他們變更了健勁而不易流轉的四言格式,他們變更了淳樸短促的民間歌謠,他們變更了教訓式的格言詩,他們變更了拘謹素質的作風。
他們大膽的傾懷的訴說出自己郁抑的情緒;從來沒有人曾那麼樣的婉曲入微,那麼樣的又真摯、又美麗地傾訴過。
屈原像 屈原是古代第一個有主名的大詩人。
在古代的文學上,沒有一個人可以與他争那第一把交椅的。
《史記》中有他的一篇簡傳。
在他自己的作品裡也略略的提起過自己的生平。
據《史記》,屈原名平,“原”是他的字。
他自己在《離騷》裡則說:“皇覽揆餘于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
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
”是正則,靈均又是他的名字。
後人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碩鼠》(《魏風》)不是諷刺卻是謾罵。
他竟将他無力驅逐去的貪吏或貪王,比之為碩鼠。
他既不能起而逐去他們,隻好消極的辱罵他們道:“碩鼠,碩鼠!不要再吃我的黍麥了,我的黍麥已經有三年被你奪去吃了。
我現在終定要離開你而到别一個‘樂土’去了。
你不要再吃我的黍麥了!”不能反抗,卻隻好遷居以躲避——可憐的弱者!但他能夠遷避到哪裡去呢?《蟋蟀》(《唐風》)和《山有樞》(《唐風》)都是寫出亂世的一種享樂情調。
“我躬不閱,遑恤我後”,這個聲語是《詩經》所常見的。
在《小雅》的七十四篇中,這類的詩尤多,至少有二十篇以上的無名詩人作品是這樣的悲楚的亂世的呼号。
最好的,像《采薇》,是寫行役之苦的;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的一段,乃是《詩經》中最為人所傳誦的隽語。
《正月》以下的幾篇,像《正月》、《雨無正》,也都是離亂時代文人學士的憤語哀談;他們有的是火一般的熱情,火一般的用世之心。
他們是屈原,是賈誼,是陸遊,是吳偉業。
他們有心于救亂,然而卻沒有救亂的力量。
他們有志于作事,然卻沒有作事的地位。
于是他們隻好以在野的身份,将其積憤,将其郁悶之心,将其欲抑而不能自制的悲怒,滔滔不絕的一發之于詩。
其辭或未免重疊紛擾,沒有什麼層次,有類于《離騷》,然而其心是悲苦的,其辭是懇摯的。
在《詩經》之中,這些亂世的悲歌,與民間清瑩如珠玉的戀歌,乃是最好的最動人的雙璧。
《詩經·唐風》詩意圖 五 《詩經》中的民間歌謠,以戀歌為最多。
我們很喜愛《子夜歌》、《讀曲歌》等等;我們也很喜愛《詩經》中的戀歌。
在全部《詩經》中,戀歌可說是最晶瑩的圓珠圭璧;假定有人将這些戀歌從《詩經》中都删去了,——像一部分宋儒、清儒之所主張者——則《詩經》究竟還成否一部最動人的古代詩歌選集,卻是一個問題了。
這些戀歌雜于許多的民歌、貴族樂歌以及詩人憂時之作中,譬若客室裡挂了一盞亮晶晶的明燈,又若蛛網上綴了許多露珠,為朝陽的金光所射照一樣。
他們的光輝竟照得全部的《詩經》都金碧輝煌,光彩炫目起來。
他們不是憂國者的悲歌,他們不是歡宴者的讴吟,他們更不是歌頌功德者的曼唱。
他們乃是民間小兒女的“行歌互答”,他們乃是人間的青春期的結晶物。
雖然注釋家常常奪去了他們的地位,無端給他們以重厚的面幕,而他們的絕世容光卻終究非面幕所能遮掩得住的。
戀歌在十五國風中最多,《小雅》中亦間有之。
這些戀歌的情緒都是深摯而懇切的。
其文句又都是婉曲深入、嬌美可喜的。
他們活繪出一幅二千五百餘年前的少男少女的生活來。
他們将本地的風光,本地的人物,襯托出種種的可入畫的美妙畫幅來。
“山有扶蘇,隰有荷華。
不見子都,乃見狂且!”(《鄭風》)這是如何的一個情景。
“十畝之間兮,桑者閑閑兮,行與子還兮。
”(《魏風》)這又是如何的一個情景。
“雞既鳴矣,朝既盈矣。
匪雞則鳴,蒼蠅之聲。
”(《齊風》)這又是如何的一個情景!但在這裡不能将這些情歌,一一加以征引,姑說幾篇最動人的。
衛與鄭,是詩人們所公認的“靡靡之音”的生産地。
至今“鄭衛之音”,尚為正人君子所痛心疾首。
然《鄭風》中情詩誠多,而《衛風》中則頗少,較之陳、齊似尚有不及。
鄭、衛并稱,未免不當。
《鄭風》裡的情歌,都寫得很倩巧,很婉秀,别饒一種媚态,一種美趣。
《東門之蟬》一詩的“其室則迩,其人甚遠”,“豈不爾思,子不我即”,與《青青子衿》一詩的“縱我不往,子甯不嗣音”,“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寫少女的有所念而羞于自即,反怨男子之不去追求的心懷,寫得真是再好沒有的了。
“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褰裳》)似是《鄭風》中所特殊的一種風調。
這種心理,卻沒有一個詩人敢于将她寫出來!其他像《将仲子》、《箨兮》、《野有蔓草》、《出其東門》及《溱洧》都寫得很可贊許。
《詩經》竹簡 《陳風》裡,情詩雖不多,卻都是很好的。
像《月出》與《東門之楊》,其情調的幽隽可愛,大似在朦胧的黃昏光中,聽凡硪令的獨奏,又如在月色皎白的夏夜,聽長笛的曼奏: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恻兮,舒憂受兮,勞心怪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勞心慘兮。
——《月出》 凡硪令,英語小提琴(Violin)的音譯。
《齊風》裡的情詩,以《子之還兮》一首較有情緻。
《盧令令》一首則以音調的流轉動人。
齊鄰于海濱,也許因是商業的中心,而遂缺失了一種清逸的氣氛。
這是商業國的一個特色。
又齊多方士,思想多幻渺虛空,故對于人間的情愛,其讴歌,便較不注意。
《秦風》中的《蒹葭》,措詞宛曲秀美。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即音調也是十分的宛曲秀美。
民間的祝賀之歌,或結婚、迎親之曲,在《詩經》裡亦頗不少。
《關雎》、《桃夭》、《鵲巢》等都是結婚歌。
《螽斯》及《麟趾》則皆為頌賀多子多孫的祝詞。
《詩經·麟趾》詩意圖 民間的農歌,在《詩經》裡有許多極好的。
他們将當時的農村生活,極活潑生動的表現出來,使我們在二千餘年之後,還如目睹着二千餘年前的農民在祭祀,在宴會,在牽引他們的牛羊,在割稻之後,快快樂樂的歌唱着;還可以看見他們在日下耕種,他們的妻去送飯;還可以看見一大群的牛羊在草地上靜靜的低頭食草;還可以看見他們怎樣地在咒恨土地所有者,怒罵他們奪去了農民的辛苦的收獲,還可以看見他們互相的談話,譏嘲,責罵。
總之,在那些農歌裡,我們竟不意的見到了古代的最生動的一幅耕牧圖了。
這些民間的或農人們的祭祀樂歌,皆在《大雅》、《小雅》中。
于上舉之《七月》等外,像《無羊》便是一首最美妙的牧歌。
“爾羊來思,其角濈濈。
爾牛來思,其耳濕濕。
或降于阿,或飲于池,或寝或訛。
爾牧來思,何蓑何笠,或負其糇……”其描寫的情境是活躍如見的。
又像《甫田》那樣的禱歌,更不是平庸的骈四俪六的祭神文、青詞、黃表之類可比。
“今适南畝,或耘或耔,黍稷薿薿……曾孫來止,以其婦子,馌彼南畝,田唆至喜。
攘其左右,嘗其旨否。
”(《甫田》)其形狀農家生活,真是“無以複加矣”。
民間的及貴族的宴會歌曲,盡有不少佳作。
有時,竟有極清隽的作品。
但這些宴會歌曲,結構與意思頗多相同,當是一種樂府相傳的歌曲,因應用的時與地的不同,遂緻有所轉變。
像《鄭風》的《風雨》,《小雅》的《菁菁者莪》、《隰桑》、《蓼莪》、《裳裳者華》、《頍弁》,以及《召南》的《草蟲》·等,句法皆甚相同,很可以看出是由一個來源轉變而來的。
而像《伐木》(《小雅》),寫一次宴會的情況,真是栩栩如活:“既有肥牡,以速諸舅,甯适不來,微我有咎!”乃至“坎坎鼓我,蹲蹲舞我”。
都是當前之景,取之不窮,而狀之則不易者。
貴族或君王的田獵歌,也有幾首,像《吉日》、《車攻》,且都不壞。
帝王及貴族的頌神樂歌,或禱歌,或宗廟樂歌,則除了歌功頌德之外,大都沒有什麼佳語隽言。
《文王有聲》(《大雅》)在祭神歌中是一個别格。
這是祭“列祖”的歌。
凡八章。
先二章是祭文王的,故末皆曰:“文王烝哉!”末二章則最後皆曰:“武王烝哉!” 《魯頌》中真正的祭神歌很少。
《泮水》是一首很雄偉的戰勝頌歌,并不是禱神歌。
《宮》乃是一首禱神歌,其格調卻與《周頌》中的諸篇不同了。
《商頌》五篇,未必便是殷時所作。
《詩序》說:“微子至于戴公,其間禮樂廢壞。
有正考甫者,得《商頌》十二篇于周之大師。
”但其風格離《詩經》中的諸篇并不很歧遠。
似當是周時所作,或至少是改作的。
其中亦有很好的文句,如“猗與那與,置我鞉鼓,奏鼓簡簡,衍我烈祖。
湯孫奏假,綏我思成。
鞉鼓淵淵,嘒嘒管聲。
既和且平,依我磬聲”。
我們不僅如睹其形,亦且如聞其“鞉鼓淵淵”之聲矣。
六 繼于《詩經》時代之後的便是所謂“楚辭”的一個時代。
在名為“楚辭”那一個總集之中,最重要的作家是屈原(屈原及宋玉等見《史記》卷八十四)。
他是“楚辭”的開山祖,也是“楚辭”裡的最偉大的作家。
我們可以說,“楚辭”這個名詞,指的乃是“屈原及其跟從者”。
“楚辭”的名稱,或以為始于劉向。
然《史記·屈原列傳》已言:“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
而以賦見稱。
”《漢書·朱買臣傳》言:“買臣善《楚辭》。
”又言:“宣帝時,有九江被公善《楚辭》。
”“楚辭”之稱,在漢初當已成了一個名詞。
據相傳的見解,謂屈原諸《騷》,皆是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故謂之《楚辭》。
其後雖有許多非楚人作《楚辭》,雖未必皆紀楚地,名楚物,然其作楚聲則皆同。
《楚辭章句》》書影 後漢王逸著《楚辭章句》,于卷首題着:“漢護左都水使者光祿大夫臣劉向集,後漢校書郎臣王逸章句。
”《楚辭》到劉向之時,始有像現在那個樣子的總集,這是可信的事。
惟這個王逸章句的《楚辭》,是否即為劉向的原本,卻是很可疑的。
據王逸的《章句》本,則名為《楚辭》的這個總集,乃包括自屈原至王逸他自己的一個時代為止的許多作品。
據朱熹的《集注》本,則《楚辭》的範圍更廣,其時代則包括自周至宋,其作品則包括自荀況以至呂大臨。
本書所謂《楚辭》,指的不過屈原、宋玉幾個最初的《楚辭》作家。
《楚辭》,或屈原、宋玉諸人的作品,其影響是至深且久,至巨且廣的。
《詩經》的影響,至秦漢已微。
她的地位雖被高列于聖經之林,她在文學上的影響卻已是不很深廣了。
但《楚辭》一開頭便被當時的作者們所注意。
漢代是“辭、賦的時代”;而自建安以至六朝,自唐以至清,也幾乎沒有一代無模拟《楚辭》的作家們。
她的影響,不僅在“賦”上,在“騷”上,即在一般詩歌上也是如此。
若項羽的“虞兮虞兮奈若何”,劉邦的“大風起兮雲飛揚”,以至劉徹的“草木黃落兮雁南歸”,“羅袂兮無聲,玉墀兮塵生”諸詩,固不必說,顯然的是“楚風”了;即論到使韻遣辭一方面,《楚辭》對于後來的詩歌,其影響也是極大的。
他們變更了健勁而不易流轉的四言格式,他們變更了淳樸短促的民間歌謠,他們變更了教訓式的格言詩,他們變更了拘謹素質的作風。
他們大膽的傾懷的訴說出自己郁抑的情緒;從來沒有人曾那麼樣的婉曲入微,那麼樣的又真摯、又美麗地傾訴過。
屈原像 屈原是古代第一個有主名的大詩人。
在古代的文學上,沒有一個人可以與他争那第一把交椅的。
《史記》中有他的一篇簡傳。
在他自己的作品裡也略略的提起過自己的生平。
據《史記》,屈原名平,“原”是他的字。
他自己在《離騷》裡則說:“皇覽揆餘于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
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
”是正則,靈均又是他的名字。
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