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關燈
小
中
大
究竟還是人世間的活動的一員。
他盡管不參加當時任何的政治等的活動,然而他究竟是受了社會一切大事變的影響。
他的情感往往是最為豐富的。
其感受性,當然也更為敏銳。
所以無論什麼作家,都或多或少地受他所生活着的那個時代的影響。
那個時代的廣大人民的生活都會不期然而然地印染于他們的作品之上。
為了更深切地了解一個作家,我們便不能不去了解他所處的“時代”,正如我們之欲更深切地了解一部作品,便不能不去研究其作家的生平一樣。
阿斯且洛士,今通譯埃斯庫羅斯。
梭弗克裡士,今通譯索福克勒斯。
優裡辟特士,今通譯歐裡庇得斯。
魏琪爾,今通譯維吉爾。
古羅馬詩人,其作品《阿尼特》,今通譯《埃涅阿斯記》。
文學史的任務,因此,便不僅僅成為一般大作家的傳記的集合體,也不僅僅是對于許多“文藝作品”的評判的集合體了。
但他還有一個更偉大的目的在!“時代”的與“種族的特性”的色彩,雖然深深地印染在文學的作品上,然而超出于這一切的因素之外,人類的情思卻是很可驚奇的相同;易言之,即不管時代與民族的歧異,人類的最崇高的情思,卻竟是能夠互相了解的。
在文學作品上,是沒有“人種”與“時代”的隔膜的。
我們能夠了解美洲的紅印第安人,澳洲的土人,歐洲的斯坎德那維亞人,盡管他們和我們間隔得很遠,隻要我們讀到了他們的神話與傳說,他們的文學的作品;我們也能夠了解遠古的巴比侖人、希臘人,乃至中世紀的匈族與諾曼人,盡管他們的時代離開我們是很遠,隻要我們讀到他們那個時代的創作物。
由此可知文學雖受時代與人種的深切的影響,其内在的精神卻是不朽的,一貫的,無古今之分,無中外之别。
最原始的民族與最高貴的作家,其情緒的成就是未必相差得太遠的。
我們要了解一個時代、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不能不先了解其文學。
希臘神話中神祇之戀的場面 所以,文學乃是人類最崇高的、最不朽的情思的産品,也便是人類的最可征信、最能被了解的“活的曆史”。
這個人類最崇高的精神,雖在不同的民族、時代與環境中變異着、在文學技術的進展裡演化着,然而卻原是一個,而且是永久繼續着的。
文學史的主要目的,便在于将這個人類最崇高的創造物文學在某一個環境、時代、人種之下的一切變異與進展表示出來;并表示出:人類的最崇高的精神與情緒的表現,原是無古今中外的隔膜的。
其外型雖時時不同,其内在的情思卻是永久的不朽的在感動着一切時代與一切地域與一切民族的人類的。
一部世界的文學史,是記載人類各族的文學的成就之總簿;而一部某國的文學史,便是表達這一國的民族的精神上最崇高的成就的總簿。
讀了某一國的文學史,較之讀了某一國的百十部的一般曆史書,當更容易于明了他們。
“中國文學史”在這樣的情形之下,便是一部使一般人能夠了解我們往哲的偉大的精神與崇高的創作成就的重要書冊了。
一方面,給我們自己以策勵與對于先民的生活的充分的明了,另一方面也給我們的許多友邦以對于我們的往昔與今日的充分的了解。
二 文學史的目的既明,則其所叙述的範圍,當然很明白的便可以知道。
蓋文學史所叙述的并不是每一部文學的作品,而是每一部最崇高的不朽的名著。
但也不能沒有例外,有許多文學作品,其本身雖無甚内容,也無甚價值,卻是後來許多偉大作品的祖源。
我們由流以溯源,便不能不講到它們;且這類材料,不僅僅論述一個文體的生長與發展所必須叙及,即說到要由文學上明了那個“時代”,也是絕好的資料。
又有許多已成為文學史上争論之焦點的東西或史料,或曾在文學史上發生過重大的影響,成為一支很有影響的派别與宗門的,例如“西昆體”詩、“江西派”詩等等,卻也不能不講述。
——即使其内容是較空虛的,那些作品之所以産生與發展而成為一個宗門,一個大支,當然也自有其社會的背景與根據。
但于上述者外,文學史所講叙的範圍,在實際上也許更要廣大。
原來文學這個名詞所包含的意義,本來不是截然的明白曉暢,像科學中之物理學、植物學等一樣的。
有許多低級趣味的讀物,像通俗的小說、劇本之類,表面上雖亦為文學的一部分,實際上卻不能列入“作者之林”。
但像許多科學上、史學上的名著,有時卻又因其具有文學趣味的關系,而也被公認為文學上的名著。
例如莊子、荀況的哲學著作,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郦道元的《水經注》等都是。
《通鑒綱目》,綱目體史書,南宋朱熹撰。
朱熹依據《資治通鑒》、《舉要曆》等書,本儒家綱常名教,簡化内容,編為綱目。
但一般人對于這種取舍卻常覺得很難判斷。
《史記》、《漢書》可以算是文學,為什麼《通鑒綱目》之類又不能算是文學呢?我們有何取舍的标準呢?我們知道文學與非文學的區别,其間雖無深嶄的淵阱隔離着,卻自有其天然的疆界
他盡管不參加當時任何的政治等的活動,然而他究竟是受了社會一切大事變的影響。
他的情感往往是最為豐富的。
其感受性,當然也更為敏銳。
所以無論什麼作家,都或多或少地受他所生活着的那個時代的影響。
那個時代的廣大人民的生活都會不期然而然地印染于他們的作品之上。
為了更深切地了解一個作家,我們便不能不去了解他所處的“時代”,正如我們之欲更深切地了解一部作品,便不能不去研究其作家的生平一樣。
阿斯且洛士,今通譯埃斯庫羅斯。
梭弗克裡士,今通譯索福克勒斯。
優裡辟特士,今通譯歐裡庇得斯。
魏琪爾,今通譯維吉爾。
古羅馬詩人,其作品《阿尼特》,今通譯《埃涅阿斯記》。
文學史的任務,因此,便不僅僅成為一般大作家的傳記的集合體,也不僅僅是對于許多“文藝作品”的評判的集合體了。
但他還有一個更偉大的目的在!“時代”的與“種族的特性”的色彩,雖然深深地印染在文學的作品上,然而超出于這一切的因素之外,人類的情思卻是很可驚奇的相同;易言之,即不管時代與民族的歧異,人類的最崇高的情思,卻竟是能夠互相了解的。
在文學作品上,是沒有“人種”與“時代”的隔膜的。
我們能夠了解美洲的紅印第安人,澳洲的土人,歐洲的斯坎德那維亞人,盡管他們和我們間隔得很遠,隻要我們讀到了他們的神話與傳說,他們的文學的作品;我們也能夠了解遠古的巴比侖人、希臘人,乃至中世紀的匈族與諾曼人,盡管他們的時代離開我們是很遠,隻要我們讀到他們那個時代的創作物。
由此可知文學雖受時代與人種的深切的影響,其内在的精神卻是不朽的,一貫的,無古今之分,無中外之别。
最原始的民族與最高貴的作家,其情緒的成就是未必相差得太遠的。
我們要了解一個時代、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不能不先了解其文學。
希臘神話中神祇之戀的場面 所以,文學乃是人類最崇高的、最不朽的情思的産品,也便是人類的最可征信、最能被了解的“活的曆史”。
這個人類最崇高的精神,雖在不同的民族、時代與環境中變異着、在文學技術的進展裡演化着,然而卻原是一個,而且是永久繼續着的。
文學史的主要目的,便在于将這個人類最崇高的創造物文學在某一個環境、時代、人種之下的一切變異與進展表示出來;并表示出:人類的最崇高的精神與情緒的表現,原是無古今中外的隔膜的。
其外型雖時時不同,其内在的情思卻是永久的不朽的在感動着一切時代與一切地域與一切民族的人類的。
一部世界的文學史,是記載人類各族的文學的成就之總簿;而一部某國的文學史,便是表達這一國的民族的精神上最崇高的成就的總簿。
讀了某一國的文學史,較之讀了某一國的百十部的一般曆史書,當更容易于明了他們。
“中國文學史”在這樣的情形之下,便是一部使一般人能夠了解我們往哲的偉大的精神與崇高的創作成就的重要書冊了。
一方面,給我們自己以策勵與對于先民的生活的充分的明了,另一方面也給我們的許多友邦以對于我們的往昔與今日的充分的了解。
二 文學史的目的既明,則其所叙述的範圍,當然很明白的便可以知道。
蓋文學史所叙述的并不是每一部文學的作品,而是每一部最崇高的不朽的名著。
但也不能沒有例外,有許多文學作品,其本身雖無甚内容,也無甚價值,卻是後來許多偉大作品的祖源。
我們由流以溯源,便不能不講到它們;且這類材料,不僅僅論述一個文體的生長與發展所必須叙及,即說到要由文學上明了那個“時代”,也是絕好的資料。
又有許多已成為文學史上争論之焦點的東西或史料,或曾在文學史上發生過重大的影響,成為一支很有影響的派别與宗門的,例如“西昆體”詩、“江西派”詩等等,卻也不能不講述。
——即使其内容是較空虛的,那些作品之所以産生與發展而成為一個宗門,一個大支,當然也自有其社會的背景與根據。
但于上述者外,文學史所講叙的範圍,在實際上也許更要廣大。
原來文學這個名詞所包含的意義,本來不是截然的明白曉暢,像科學中之物理學、植物學等一樣的。
有許多低級趣味的讀物,像通俗的小說、劇本之類,表面上雖亦為文學的一部分,實際上卻不能列入“作者之林”。
但像許多科學上、史學上的名著,有時卻又因其具有文學趣味的關系,而也被公認為文學上的名著。
例如莊子、荀況的哲學著作,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郦道元的《水經注》等都是。
《通鑒綱目》,綱目體史書,南宋朱熹撰。
朱熹依據《資治通鑒》、《舉要曆》等書,本儒家綱常名教,簡化内容,編為綱目。
但一般人對于這種取舍卻常覺得很難判斷。
《史記》、《漢書》可以算是文學,為什麼《通鑒綱目》之類又不能算是文學呢?我們有何取舍的标準呢?我們知道文學與非文學的區别,其間雖無深嶄的淵阱隔離着,卻自有其天然的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