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 《文心雕龍》的《原道》
關燈
小
中
大
的主張相矛盾嗎?劉勰在《原道》裡,一開頭就提出人類未生以前的“道之文”,那就是天玄地黃,日月疊璧,山川煥绮。
這個道是指人類未生以前的自然界的道,這個文是指自然界的各種色彩紋理。
接下來講“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從言到文,是自然造成的,這個是人類社會自然演變而成的道,不是指儒家或道家的道。
再下來講人文,認為“河圖孕乎八卦,洛書韫乎九疇,玉版金镂之實,丹文綠牒之華,誰其屍之,亦神理而已”。
先有個自然生成的神理,這種神理通過河圖洛書等表現出來,聖人再依照河圖洛書來創造八卦九疇。
河圖洛書是自然生成的。
這裡帶有宗教的神秘色彩,主要是說明文也是自然造成的。
“故知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而明道”,自然界和社會的道靠聖人用文來闡述。
這樣看來,劉勰所說的道,是指自然界和社會自然構成的道,不是指某一學派的理論。
由于他主張自然,所以他的所謂道比較接近道家。
可是他在《宗經》裡又說:“經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
”這個經是儒家的經典,這個至道是指儒家的道。
他的“征聖”是征信于儒家的聖人。
那麼,講到文的本源,他主張源本自然之道,即按照自然之道來寫。
他又主張征聖、宗經,遵守儒家之道,這不成了矛盾嗎?既然要遵守儒家之道,那就得排斥和儒家不合的諸子學派。
可是他又說:“諸子者,入道見志之書”(《諸子》)。
承認諸子也入道,這個道似乎又不是儒家的道了。
原來劉勰的宗經、征聖,主要不是要求按照儒家的理論來寫,也不是要求模仿儒家經典的語言來寫。
他說:“孟轲膺儒以磬折,莊周述道以翺翔,墨翟執儉确之教,尹文課名實之符”(《諸子》),把儒家、道家、墨家、名家相提并論,并沒有排斥其他各家、獨尊儒家的意思。
那麼他何以又要征聖、宗經呢?原來他的征聖、宗經,不是由于道的需要,是由于文的需要,他的原道也是由于文的需要。
他的談道除了提出自然來反對矯揉造作外,還有替齊梁文講究辭采聲律找理論根據的作用。
所以《原道》一開頭就講“玄黃色雜”,“山川煥绮”,再舉龍鳳虎豹、雲霞花草的文采,再講林籁泉石的音韻,說明自然界的“道之文”是有色彩聲韻之美的,那麼齊梁時代作品講究文采聲韻是符合于“道之文”了。
他的征聖、宗經,也由于文的需要。
因為各種文體都是從儒家經典中演變出來的,要研究文體就得宗經。
儒家經典裡還保存着各種不同内容的不同寫作方法和不同風格。
這些,都是其他諸子所不及的。
當然,劉勰認為儒家思想比其他諸子正确,這也是他要宗經的一因,但這點不是主要的,主要是在于寫作上的需要。
所以他的征聖,主要是認為聖人的語言,“或簡言以達旨,或博文以該情;或明理以立體,或隐義以藏用”(《征聖》),具有簡練、繁博、明顯、隐約四種不同風格可供學習。
他的宗經,認為《易》“旨遠辭文”,“《書》實記言”,“《詩》主言志”,《禮》“章條纖曲”,“《春秋》辨理,一字見義”。
各種經書是由于不同内容而建立不同體裁,“故論說辭序,則《易》統其首;诏策章奏,則《書》發其源;賦頌歌贊,則《詩》立其本;銘诔箴祝,則《禮》總其端;紀傳銘檄,則《春秋》為根”。
更重要的是“文能宗經,體有六義:一則情深而不詭,二則風清而不雜,三則事信而不誕,四則義[直]貞而不回,五則體約而不蕪,六則文麗而不淫”(
這個道是指人類未生以前的自然界的道,這個文是指自然界的各種色彩紋理。
接下來講“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從言到文,是自然造成的,這個是人類社會自然演變而成的道,不是指儒家或道家的道。
再下來講人文,認為“河圖孕乎八卦,洛書韫乎九疇,玉版金镂之實,丹文綠牒之華,誰其屍之,亦神理而已”。
先有個自然生成的神理,這種神理通過河圖洛書等表現出來,聖人再依照河圖洛書來創造八卦九疇。
河圖洛書是自然生成的。
這裡帶有宗教的神秘色彩,主要是說明文也是自然造成的。
“故知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而明道”,自然界和社會的道靠聖人用文來闡述。
這樣看來,劉勰所說的道,是指自然界和社會自然構成的道,不是指某一學派的理論。
由于他主張自然,所以他的所謂道比較接近道家。
可是他在《宗經》裡又說:“經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
”這個經是儒家的經典,這個至道是指儒家的道。
他的“征聖”是征信于儒家的聖人。
那麼,講到文的本源,他主張源本自然之道,即按照自然之道來寫。
他又主張征聖、宗經,遵守儒家之道,這不成了矛盾嗎?既然要遵守儒家之道,那就得排斥和儒家不合的諸子學派。
可是他又說:“諸子者,入道見志之書”(《諸子》)。
承認諸子也入道,這個道似乎又不是儒家的道了。
原來劉勰的宗經、征聖,主要不是要求按照儒家的理論來寫,也不是要求模仿儒家經典的語言來寫。
他說:“孟轲膺儒以磬折,莊周述道以翺翔,墨翟執儉确之教,尹文課名實之符”(《諸子》),把儒家、道家、墨家、名家相提并論,并沒有排斥其他各家、獨尊儒家的意思。
那麼他何以又要征聖、宗經呢?原來他的征聖、宗經,不是由于道的需要,是由于文的需要,他的原道也是由于文的需要。
他的談道除了提出自然來反對矯揉造作外,還有替齊梁文講究辭采聲律找理論根據的作用。
所以《原道》一開頭就講“玄黃色雜”,“山川煥绮”,再舉龍鳳虎豹、雲霞花草的文采,再講林籁泉石的音韻,說明自然界的“道之文”是有色彩聲韻之美的,那麼齊梁時代作品講究文采聲韻是符合于“道之文”了。
他的征聖、宗經,也由于文的需要。
因為各種文體都是從儒家經典中演變出來的,要研究文體就得宗經。
儒家經典裡還保存着各種不同内容的不同寫作方法和不同風格。
這些,都是其他諸子所不及的。
當然,劉勰認為儒家思想比其他諸子正确,這也是他要宗經的一因,但這點不是主要的,主要是在于寫作上的需要。
所以他的征聖,主要是認為聖人的語言,“或簡言以達旨,或博文以該情;或明理以立體,或隐義以藏用”(《征聖》),具有簡練、繁博、明顯、隐約四種不同風格可供學習。
他的宗經,認為《易》“旨遠辭文”,“《書》實記言”,“《詩》主言志”,《禮》“章條纖曲”,“《春秋》辨理,一字見義”。
各種經書是由于不同内容而建立不同體裁,“故論說辭序,則《易》統其首;诏策章奏,則《書》發其源;賦頌歌贊,則《詩》立其本;銘诔箴祝,則《禮》總其端;紀傳銘檄,則《春秋》為根”。
更重要的是“文能宗經,體有六義:一則情深而不詭,二則風清而不雜,三則事信而不誕,四則義[直]貞而不回,五則體約而不蕪,六則文麗而不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