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鲧、禹的來源在何處

關燈
為濟,西為河,南為淮,四渎已修,萬民乃有居。

    後稷降播,農殖百谷。

    三公鹹有功于民,故後有立。

    昔蚩尤與其大夫作亂百姓,帝乃弗予。

    有狀,先王言不可不勉!”案:此即《呂刑》之别本。

    在此文中,禹事更居重要的地位。

    ) 禹與西方戎族有關,尚有一個鐵證:我們知道西方戎族的大支叫做“九州之戎”,而禹與“九州”更有不可分解的關系。

    “禹定九州”,是誰都知道的傳說,其實禹所定的“九州”就是由西方的“古九州”擴充而成的。

    (後來鄒衍的“大九州”又由禹的“九州”擴充而成。

    )如《墨子·尚賢上》說:禹舉益于陰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

     案:九州之戎又陰戎(見《左傳》),《左傳》哀公四年說:“蠻子赤奔晉陰地……土蔑乃緻九州之戎,将裂田以與蠻子而城之。

    ……”《墨子》的“陰方”便是《左傳》的“陰地”,“九州”也便是九州之戎的“九州”,這是一件很顯明的事實!又據我們近來的研究,分布天下的“五嶽”,實由姜姓民族的祖先“四嶽”所演成(參看《九州之戎與戎禹》),則分布天下的“九州”,也由姜姓民族根據地的“九州”所演成,自是極可能的事了。

    不但禹的傳說起于西方的戎族,就是鲧的傳說也是如此。

    《海内經》說:黃帝生駱明,駱明生悔馬,白馬是為鲧。

     是鲧為黃帝之後。

    而《大荒北經》則說: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

     是犬戎也是黃帝之後。

    鲧與犬戎同出西方傳說中人物之黃帝。

    他們的父親或為駱明,或為弄明,又像是一人。

    他們的本名上又各有一個“白”字,又同以獸類為名,則說他們出于一源,自近事實。

    《大荒北經》叙犬戎世系之後,又說道:有赤獸,馬狀無首,名曰“戎宣王屍”。

     鲧是一頭“白馬”,戎宣王屍也是“馬狀”,鲧被“殛死”,戎宣王屍也是“無首”;鲧屍化為黃熊,戎宣王屍也是一頭赤獸。

    黃、赤色近(《汲冢瑣語》又記晉平公夢見赤熊窺屏,即《左傳》《國語》所記夢見鲧事,則鲧亦為赤色,與戎宣王同。

    ),是鲧即戎宣王也頗可能。

    《大荒北經》又說:有鲧攻程州之山。

     “程州”或即“文王卒于畢郢”的“畢郢”;《周書》稱“周王宅程”(《大匡解》)。

    史記正義引周書“程”作“郢”,可證。

    此說如然,則程州地在西方,或是古九州之一(又今河南洛陽有古程國,程州或在此,其地亦近戎區。

    )。

    鲧與九州戎族有關,此亦一證。

    又《中山經》說:青要之山,實維帝之密都。

    北望河曲,是多駕鳥;南望墠堵,禹父之所化。

     案:《水經·伊水注》:“墠堵水,水上承陸渾縣東墠堵……即《山海經》所謂‘南望墠堵,禹父之所化’。

    ”是鲧所化之處正在陸渾之戎區域之中。

    陸渾戎即九州戎的一支,見于《左傳》。

     又鲧為有崇伯,見《周語》(《路史注》引《連山易》也說:“鲧封于崇。

    ”)。

    崇山即嵩山,詳王念孫《讀書雜志》四之二。

    嵩山也近九州之戎的區域。

    至鲧即共工,共工為九州伯(鲧與九州的關系,無待詳說),見《魯語》《左傳》;為姜姓民族之祖,見《周語》。

    又禹稱“财富禹”,見《逸周書·世俘解》;都陽城,見古本《竹書紀年》及《世本》(《漢書·地理志注》引)。

    孟子也稱“禹避舜之子于陽城”(《萬章》篇),《漢書·地理志》又稱陽翟為夏禹國,陽城、陽翟并在嵩山附近。

    禹又即後土句龍,句龍為共工之子,姜姓之祖,能平九州。

    據上種種證據,鲧、禹傳說出于九州之戎,殆無可疑了!(又禹治鴻水的傳說中,以“鑿龍門,辟伊阙”二事為最著,龍門、伊阙亦在古九州區域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