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鲧、禹的來源在何處
關燈
小
中
大
始終雜處。
)結束這神話的人物是“三後”,他們在苗亂之後,“降典”的降典,“平水土”的平水土,“播種”的播種,當然都是姜姓民族的救主了。
這“三後”都是何等樣的人物呢?我們知道,伯夷是姜姓民族傳說裡的祖先。
《國語·鄭語》說:姜,伯夷之後也。
《海内經》也說:伯夷父生西嶽,西嶽生先龍,先龍是始生氐羌。
“羌”即是“姜”(章太炎等說),西嶽當是四嶽之一,可見伯夷是姜姓民族的太祖了。
稷是周人傳說裡的祖先,《詩·大雅·生民》說:厥初生民,時維姜嫄……履帝武敏歆……載生載育,時維後稷。
《魯頌·閟宮》也說:赫赫姜螈,其德不回,上帝是依……是生後稷。
……奄有下土,缵禹之緒。
後稷之孫,實惟大王。
稷也是姜姓民族的女子姜嫄踏了上帝的腳步而産生的。
他繼承禹的統緒,産生出一個周民族來。
于此可見稷與姜姓民族和禹的關系了。
其實禹也是姜姓民族傳說中的宗神,關于這點,證據很多,如《史記·六國表》說:禹興于西羌。
《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也說:鲧娶于有莘氏之女……産高密(禹),家于西羌。
《後漢書·戴良傳》也說:大禹出西羌。
《新語·術事》并說:大禹出西羌。
皇甫谧更說得明白:孟子稱“禹生石紐,西夷人也”。
傳曰“禹生自西羌”是也。
(《史記·六國表集解》引) 禹興于西羌,即是禹傳說出于姜姓民族的鐵證。
因為禹興于西羌,所以後來又有“戎禹”之稱。
《太平禦覽》八十二引《尚書緯·帝命驗》說:修紀……生姒戎文命禹。
注雲:“姒,禹氏;禹生戎地,一名文命。
”《潛夫論·五德志》也說:修紀……生白帝文命戎禹。
禹與戎族有關的證據更見于六藝之文的《詩經》。
《商頌·長發》說: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國是疆,幅隕既長,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
“禹敷下土”而“有娀方将”(“娀”即“戎”,如鬼方稱“媿”,羌戎稱“姜”之例。
),可見戎族是因禹而興的了。
又《荀子·大略》說:禹學于西王國。
(《韓詩外傳》卷五文略同。
《新序》等書亦有同樣文字。
)楊注:“或曰:‘大禹生于西羌。
西莊國,西羌之賢人也。
’”禹生于西羌,家于西羌,學于西羌,稱為“戎禹”,則禹為西方民族傳說中的人物,豈不明甚!(《藝文類聚》六引《随巢子》說:“禹産于石。
”“石”當是昆侖山之石,昆侖山也是西方的地名。
) 禹與姜姓民族有關,尚有他證。
如《國語·周語下》說:伯禹念前之非度……共之從孫四嶽佐之,高高下下,疏川導滞。
是禹平水土以姜姓民族的祖先四嶽為輔佐,可見他們的關系了。
再看《墨子·非攻下》:昔者,三苗大亂,天命殛之。
……高陽乃命禹于玄官,禹親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
……苗師大亂,後乃遂幾(幾,微也。
)。
禹既已克三苗,焉曆為山川,别物上下,鄉制四極,而神民不違,天下乃靜。
《墨子》中的“高陽”,就是天帝。
(詳下)三苗大亂,天帝命禹去征伐,把苗人征滅。
禹克了三苗,就“曆為山川,别物上下”,成就他的“地平天成”的大功。
這大足以補充《呂刑》的記載,可見禹真是姜姓民族創世的恩主了。
(《史記·殷本紀》引《湯诰》說:“古禹、臯陶——臯陶即伯夷,我等别有考——久勞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
東為江,北
)結束這神話的人物是“三後”,他們在苗亂之後,“降典”的降典,“平水土”的平水土,“播種”的播種,當然都是姜姓民族的救主了。
這“三後”都是何等樣的人物呢?我們知道,伯夷是姜姓民族傳說裡的祖先。
《國語·鄭語》說:姜,伯夷之後也。
《海内經》也說:伯夷父生西嶽,西嶽生先龍,先龍是始生氐羌。
“羌”即是“姜”(章太炎等說),西嶽當是四嶽之一,可見伯夷是姜姓民族的太祖了。
稷是周人傳說裡的祖先,《詩·大雅·生民》說:厥初生民,時維姜嫄……履帝武敏歆……載生載育,時維後稷。
《魯頌·閟宮》也說:赫赫姜螈,其德不回,上帝是依……是生後稷。
……奄有下土,缵禹之緒。
後稷之孫,實惟大王。
稷也是姜姓民族的女子姜嫄踏了上帝的腳步而産生的。
他繼承禹的統緒,産生出一個周民族來。
于此可見稷與姜姓民族和禹的關系了。
其實禹也是姜姓民族傳說中的宗神,關于這點,證據很多,如《史記·六國表》說:禹興于西羌。
《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也說:鲧娶于有莘氏之女……産高密(禹),家于西羌。
《後漢書·戴良傳》也說:大禹出西羌。
《新語·術事》并說:大禹出西羌。
皇甫谧更說得明白:孟子稱“禹生石紐,西夷人也”。
傳曰“禹生自西羌”是也。
(《史記·六國表集解》引) 禹興于西羌,即是禹傳說出于姜姓民族的鐵證。
因為禹興于西羌,所以後來又有“戎禹”之稱。
《太平禦覽》八十二引《尚書緯·帝命驗》說:修紀……生姒戎文命禹。
注雲:“姒,禹氏;禹生戎地,一名文命。
”《潛夫論·五德志》也說:修紀……生白帝文命戎禹。
禹與戎族有關的證據更見于六藝之文的《詩經》。
《商頌·長發》說: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國是疆,幅隕既長,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
“禹敷下土”而“有娀方将”(“娀”即“戎”,如鬼方稱“媿”,羌戎稱“姜”之例。
),可見戎族是因禹而興的了。
又《荀子·大略》說:禹學于西王國。
(《韓詩外傳》卷五文略同。
《新序》等書亦有同樣文字。
)楊注:“或曰:‘大禹生于西羌。
西莊國,西羌之賢人也。
’”禹生于西羌,家于西羌,學于西羌,稱為“戎禹”,則禹為西方民族傳說中的人物,豈不明甚!(《藝文類聚》六引《随巢子》說:“禹産于石。
”“石”當是昆侖山之石,昆侖山也是西方的地名。
) 禹與姜姓民族有關,尚有他證。
如《國語·周語下》說:伯禹念前之非度……共之從孫四嶽佐之,高高下下,疏川導滞。
是禹平水土以姜姓民族的祖先四嶽為輔佐,可見他們的關系了。
再看《墨子·非攻下》:昔者,三苗大亂,天命殛之。
……高陽乃命禹于玄官,禹親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
……苗師大亂,後乃遂幾(幾,微也。
)。
禹既已克三苗,焉曆為山川,别物上下,鄉制四極,而神民不違,天下乃靜。
《墨子》中的“高陽”,就是天帝。
(詳下)三苗大亂,天帝命禹去征伐,把苗人征滅。
禹克了三苗,就“曆為山川,别物上下”,成就他的“地平天成”的大功。
這大足以補充《呂刑》的記載,可見禹真是姜姓民族創世的恩主了。
(《史記·殷本紀》引《湯诰》說:“古禹、臯陶——臯陶即伯夷,我等别有考——久勞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
東為江,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