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鲧禹治水傳說的本相與其演變

關燈
答道:“伯禹作司空。

    ”帝曰:“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時懋哉!”禹拜稽首,讓于稷、契暨臯陶。

    帝曰:“俞,汝往哉!” 四嶽又公舉作司空的伯禹去宅百揆,舜以為然,就任命了。

     在《堯典》裡,禹平水土的功績記得還簡單,這有《臯陶谟》的記載可作補充: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昏墊。

    予乘四載,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鮮食。

    予決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

    暨稷播,奏庶艱食鮮食。

    懋遷有無化居,烝民乃粒,萬邦作乂。

    ” 禹在洪水滔天的當兒,坐着四載(僞《孔傳》:“水乘舟,陸乘車,泥乘楯,山乘樏。

    ”),随山刊木,疏決九川通到四海,疏浚畎浍通到大川,同着益、稷籌畫民食,振興商業,達到了“烝民乃粒,萬邦作乂”的目的。

     《堯典》和《臯陶谟》出世最晚,它們整齊了舊有的各種傳說,使它簡潔化,合理化。

    從此以後,禹、鲧的神話的痕迹便幾乎完全湮役了。

    但在這兩篇書前,還有一篇《禹貢》,集禹治水傳說的大成,尤為《堯典》《臯陶谟》的先驅。

     《禹貢》的記載大略是這樣的:禹分治九州的水,制定九州的貢賦,從冀州起,經過兖、青、徐、揚、荊、豫、梁七州,到雍州止,把田賦制為九等。

    分州定賦之際,導山,分為三條:北條從岍、岐起至碣石止,中條從西傾、朱圉、鳥鼠起至陪尾止,南條從嶓冢起至敷淺原止。

    導水,大略分為:(一)弱水,(二)黑水,(三)阿水,(四)漾水,(五)江水,(六)沇水,(七)淮水,(八)渭水,(九)雒水。

    導山導水之功既竟,于是“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滌源,九澤既陂,四海會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成賦中邦”。

    禹于治水定貢之後,又錫土姓,作五服,終于“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大告成功。

     我們知道分州的傳說起源甚早,金文及《山海經》等書裡已見了。

    制貢的傳說似是來自《孟子》的“夏後氏五十而貢”(《滕文公·上》)一句話。

    九等田賦制或出于《洪範》所謂“九疇”(“疇”字訓“等”)。

    “導山”乃是“甸山”之變。

    (這實在仍是一種神話,“導山”兩字很是不辭。

    )導水的傳說自《墨子》以後也已有了。

    “九州攸同”以下諸語來自《周語》等書。

    “六府”來自《左傳》的“水、火、金、木、土、谷,謂之六府”(文公七年)等話。

    “錫土姓”的話來自“禹置萬國”(見《莊子》等書)等傳說。

    隻有禹作五服之說或是《禹貢》作者的特創(五服之名則來自《周書》《周語》等書)。

    後來的《虞書·益稷》也說:予(禹)……惟荒度土功。

    弼成五服,至于五千。

    州十有二師,外薄四海,鹹建五長,各迪有功。

     它說禹的五服四方相距有五千裡之大(從普通說),正與禹貢:五百裡甸服。

    ……五百裡侯服。

    ……五百裡綏服。

    ……五百裡要服。

    ……五百裡荒服”之數略等。

    至于“州十有二師”及“鹹建五長”,則大約又是《虞書·益稷》作者所創造的禹的新制了。

     不但禹治水的情形傳說分歧無定,就是禹時水患和治水的年數,說法也不一律,如:禹七年水。

    (《墨子·七患》引夏書) 故禹十年水。

    (《荀子·富國》) 禹之時,十年九潦。

    (《莊子·秋水》。

    案:賈誼《新書》雲:“禹有十年之蓄,故免九年之水。

    ”) 禹五年水。

    (《管子·山權數》) 禹時水患的年數,有七年、十年、九年、五年四說。

     禹八年于外,三遇其門而不入。

    (《孟子·滕文公·上》) 禹……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

    (《史記·夏本紀》。

    案:禹貢兖州“作十有三載,乃同”。

    《河渠書》引《夏書》:“禹抑洪水十三年。

    ”) 禹……疏河決江,十年不窺其家。

    (《山海經注》等引《屍子》) 禹治水的年數,又有八年、十三年、十年三說。

     像這類紛紛之說,既無确定的證據,也隻能存而不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