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鲧禹治水傳說的本相與其演變
關燈
小
中
大
呂梁未發,河出孟門,大溢逆流,無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盡皆滅之,名曰“鴻水”。
禹于是疏河決江,為彭蠡之障,幹東土,所活者千八百國。
(《開春論·愛類》) 在這段文字裡,可注意的是鴻水之來是由于龍門、呂梁未曾開發,所以河水“大溢逆流”,成了洪水。
——這是神話的人話解釋。
禹東至榑木之地,日出九津、青羌之野,攢樹之所,天之山,烏谷、青丘之鄉,黑齒之國。
南至交阯、孫樸、續樠之國,丹粟、漆樹、沸水、漂漂、九陽之山,羽人、裸民之處,不死之鄉。
西至三危之國,巫山之下,飲露、吸氣之民,積金之山,其(奇)肱、一臂、三面之鄉。
北至人正之國,夏海之窮,衡山之上,犬戎之國,誇父之野,禺強之所,積水、積石之山。
不有懈堕,憂其黔首,顔色黧黑,竅藏不通,步不相過,以求賢人,欲盡地利,至勞也。
得陶、化益、真窺、橫革、之交五人佐禹,故功績銘乎金石,著于盤盂。
(《慎行論·求人》) 在這段文字裡,可注意的是《山海經》裡的地點幾乎都變成禹治水足迹所至的區域。
這是後來禹作《山海經》的傳說所由來。
(《審分覽·知度》也說:“禹曰:‘若何而治青北(丘),化九陽奇怪之所際。
’”)又禹佐四人到這裡又添了一人,故事的内容更豐富了。
至于“功績銘乎金石,著于盤盂”等話,恐是當時的彜器上刻有禹治水的神話的證據。
《淮南子》裡禹治水的傳說也極多,現在也錄重要的兩則: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
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樹木。
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辟伊阙,導廛、澗,平通溝陸,流注東海。
鴻水漏,九州幹,萬民皆甯其性。
(《本經訓》) 在這段文字裡,可注意的是洪水的來原乃由于共工的“振滔”。
共工的罪名更重了。
又江、淮通流原來是鴻水發作時的情形,并不是禹把它們溝通的。
古者溝防不修,水為民害。
禹鑿龍門,辟伊阙,平治水土,使民得陸處。
(《人間訓》) 這又說洪水之來是由于“古者溝防不修”,故事更人話化了。
(《齊俗訓》又說:“禹之時,天下大雨,禹令民聚土積薪,擇丘陵而處之。
”這又把洪水的由來推到“大雨”的頭上去了。
) 《春秋繁露》裡也記着一則禹遭水災的奇說,它道:禹水湯旱,非常經也,适遭世氣之變而陰陽失平。
堯視民如子,民親堯如父母。
《尚書》曰:“二十有八載,放勳乃殂落,百姓如喪考妣,四海之内阏密八音三年。
”三年陽氣厭于陰,陰氣大興,此禹所以有水名也。
(《暖燠常多篇》) 董仲舒以為有如舜、禹的聖王在上,天本不該降水災的。
隻因堯死後,全天下的百姓都為他服喪三年,喪是陰事,喪事過盛,就弄得陰氣大興,壓了陽氣,陰氣興盛的表現,就造成了禹時的水災。
陰陽五行家的見解高明如此! 今本的《堯典》和《臯陶谟》乃是西漢初年的作品,裡面詳載着鲧、禹治水的始末。
《堯典》說:帝曰:“疇咨若予采?”驩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
”帝曰:“籲,靜言庸違,象恭滔天。
” 帝堯向臣下詢問管理工程的人,有個叫驩兜的舉了共工,說他正在辦理工程的事務。
堯很不以共工為然。
結果他果然造成了洪水之災。
于是堯又向四嶽詢問:“咨,四嶽!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佥曰:“于,鲧哉!”帝曰:“籲咈哉!方命圮族。
”嶽曰:“異哉!試可乃已。
”帝曰:“往,欽哉!”九載,績用弗成。
堯憂愁那“懷山襄陵”甚至“滔天”的洪水,需要平治水土的人。
四嶽公舉了鲧,堯又不贊同。
四嶽請試用一遭,堯就派鲧去治洪水,一治治了九年,絲毫沒有成績。
(《楚辭·天問》:“不任汩鴻,師何以尚之?佥曰何憂,何不課而行之?”是神話裡雜着的人話,為《堯典》所本。
)于是到舜攝了位,便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鹹服。
到了堯崩,舜即真位時,又向四嶽詢問能“宅百揆”的人,四嶽
禹于是疏河決江,為彭蠡之障,幹東土,所活者千八百國。
(《開春論·愛類》) 在這段文字裡,可注意的是鴻水之來是由于龍門、呂梁未曾開發,所以河水“大溢逆流”,成了洪水。
——這是神話的人話解釋。
禹東至榑木之地,日出九津、青羌之野,攢樹之所,天之山,烏谷、青丘之鄉,黑齒之國。
南至交阯、孫樸、續樠之國,丹粟、漆樹、沸水、漂漂、九陽之山,羽人、裸民之處,不死之鄉。
西至三危之國,巫山之下,飲露、吸氣之民,積金之山,其(奇)肱、一臂、三面之鄉。
北至人正之國,夏海之窮,衡山之上,犬戎之國,誇父之野,禺強之所,積水、積石之山。
不有懈堕,憂其黔首,顔色黧黑,竅藏不通,步不相過,以求賢人,欲盡地利,至勞也。
得陶、化益、真窺、橫革、之交五人佐禹,故功績銘乎金石,著于盤盂。
(《慎行論·求人》) 在這段文字裡,可注意的是《山海經》裡的地點幾乎都變成禹治水足迹所至的區域。
這是後來禹作《山海經》的傳說所由來。
(《審分覽·知度》也說:“禹曰:‘若何而治青北(丘),化九陽奇怪之所際。
’”)又禹佐四人到這裡又添了一人,故事的内容更豐富了。
至于“功績銘乎金石,著于盤盂”等話,恐是當時的彜器上刻有禹治水的神話的證據。
《淮南子》裡禹治水的傳說也極多,現在也錄重要的兩則: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
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樹木。
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辟伊阙,導廛、澗,平通溝陸,流注東海。
鴻水漏,九州幹,萬民皆甯其性。
(《本經訓》) 在這段文字裡,可注意的是洪水的來原乃由于共工的“振滔”。
共工的罪名更重了。
又江、淮通流原來是鴻水發作時的情形,并不是禹把它們溝通的。
古者溝防不修,水為民害。
禹鑿龍門,辟伊阙,平治水土,使民得陸處。
(《人間訓》) 這又說洪水之來是由于“古者溝防不修”,故事更人話化了。
(《齊俗訓》又說:“禹之時,天下大雨,禹令民聚土積薪,擇丘陵而處之。
”這又把洪水的由來推到“大雨”的頭上去了。
) 《春秋繁露》裡也記着一則禹遭水災的奇說,它道:禹水湯旱,非常經也,适遭世氣之變而陰陽失平。
堯視民如子,民親堯如父母。
《尚書》曰:“二十有八載,放勳乃殂落,百姓如喪考妣,四海之内阏密八音三年。
”三年陽氣厭于陰,陰氣大興,此禹所以有水名也。
(《暖燠常多篇》) 董仲舒以為有如舜、禹的聖王在上,天本不該降水災的。
隻因堯死後,全天下的百姓都為他服喪三年,喪是陰事,喪事過盛,就弄得陰氣大興,壓了陽氣,陰氣興盛的表現,就造成了禹時的水災。
陰陽五行家的見解高明如此! 今本的《堯典》和《臯陶谟》乃是西漢初年的作品,裡面詳載着鲧、禹治水的始末。
《堯典》說:帝曰:“疇咨若予采?”驩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
”帝曰:“籲,靜言庸違,象恭滔天。
” 帝堯向臣下詢問管理工程的人,有個叫驩兜的舉了共工,說他正在辦理工程的事務。
堯很不以共工為然。
結果他果然造成了洪水之災。
于是堯又向四嶽詢問:“咨,四嶽!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佥曰:“于,鲧哉!”帝曰:“籲咈哉!方命圮族。
”嶽曰:“異哉!試可乃已。
”帝曰:“往,欽哉!”九載,績用弗成。
堯憂愁那“懷山襄陵”甚至“滔天”的洪水,需要平治水土的人。
四嶽公舉了鲧,堯又不贊同。
四嶽請試用一遭,堯就派鲧去治洪水,一治治了九年,絲毫沒有成績。
(《楚辭·天問》:“不任汩鴻,師何以尚之?佥曰何憂,何不課而行之?”是神話裡雜着的人話,為《堯典》所本。
)于是到舜攝了位,便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鹹服。
到了堯崩,舜即真位時,又向四嶽詢問能“宅百揆”的人,四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