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鲧禹治水傳說的本相與其演變
關燈
小
中
大
告子》),春秋時的齊桓公的盟誓裡也有了“毋壅泉”(《榖梁傳》等書)的口号,太古時的共工和鲧都成了“壅泉”的罪魁了。
《漢書·溝洫志》又說:自是之後(指三代之後),荥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以通宋、鄭、陳、蔡、曹、衛,與濟、汝、淮、泗會。
于楚,西方則通渠漢川、雲夢之際;東方則通溝江、淮之間。
于吳,則通渠三江、五湖。
于齊,則通淄、濟之間。
于蜀,則蜀守李冰鑿離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餘則用溉,百姓飨其利。
至于它,往往行其水,用溉田,溝渠甚多,然莫足數也。
……史起為邺令,遂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
……其後韓聞秦之好興事,欲罷之,無令東伐,乃使水工鄭國間說秦,令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為渠,并北山,東注洛,三百餘裡,欲以溉田。
……渠成而用溉,注填阏之水,溉舄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種;于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
(《史記·河渠書》文略同) 可見戰國确也是個“疏川導滞,合通四海”的時代。
禹疏水之說即是這個時代潮流的護符啊! 鲧、禹治水傳說演變的原因既略探明,以下再略叙演變後的治水傳說。
《莊子·天下》記墨子稱道曰:昔者禹之湮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無數。
禹親自操橐耜而九(鸠)雜天下之川,腓無胈,胫無毛,沐甚雨,栉疾風,置萬國。
禹,大聖也,而形勞天下也如此! 禹的神力已被“托古改制”家忘記,他們隻記得禹的偉大的功績(“微禹,吾其魚乎”),于是就把禹忙得“腓無胈,胫無毛”了。
《孟子·滕文公》說: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于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
書曰:“洚水警餘。
”洚水者,洪水也。
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驅蛇龍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
險阻既遠,鳥獸之害人者消,然後人得平土而居之。
又說: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谷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迹之道交于中國。
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
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
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
孟子是東方人,所以他的眼光裡的禹功首先是疏九河,瀹濟、漯,至于汝、漢、淮、泗,他便弄不甚明白了,他以為這些水都是入江的,其實除漢以外并不如此。
但是這個錯誤并不能怪他,我們看倒要怪吳王夫差和戰國的君主。
吳王夫差“城邗,溝通江、淮”(《左傳》哀九年),戰國的君主“為鴻溝,以通宋、鄭、陳、蔡、曹、衛,與濟、汝、淮、泗會。
于楚,西方則通渠漢水、雲夢之際,東方則通溝江、淮之間”。
經他們這樣一弄,于是通古而不知今的孟子就誤認這些都是禹功,而把地理講錯了。
《荀子·成相》說:禹有功,抑下鴻,辟除民害逐共工。
北決九河,通十二渚(十二州?),疏三江。
禹敷土,平天下,躬親為民行勞苦;得益、臯陶、橫革、直成為輔。
《周語》說四嶽佐禹治水,這裡又說禹“得益、臯陶、橫革、直成為輔”,或許這四人就是所謂“四嶽”?(近人章太炎先生以為臯陶即許由,明陳霆以為許由即四嶽。
)但《周語》以四嶽為共工的從孫,這裡卻說“禹逐共工”,禹能上及共工(許多共工其實隻是一個),下及四嶽,還不算奇;四嶽竟做了逐他們從祖的仇人的輔佐了。
《韓非子·五蠹》說: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決渎。
因為“疏決”在戰國時被認為治水的正當方法,所以“堙障洪水”的鲧也居然會有“決渎”之功。
晚出的《國語·吳語》也說:今王既變鲧、禹之功,而高高下下,以罷民于姑蘇。
可憐吳王夫差不過築了一所台,他竟代鲧而受“罷民”之過了。
《呂氏春秋》中載禹治水的傳說最多,略錄重要的兩則如下:昔上古龍門未開,
《漢書·溝洫志》又說:自是之後(指三代之後),荥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以通宋、鄭、陳、蔡、曹、衛,與濟、汝、淮、泗會。
于楚,西方則通渠漢川、雲夢之際;東方則通溝江、淮之間。
于吳,則通渠三江、五湖。
于齊,則通淄、濟之間。
于蜀,則蜀守李冰鑿離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餘則用溉,百姓飨其利。
至于它,往往行其水,用溉田,溝渠甚多,然莫足數也。
……史起為邺令,遂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
……其後韓聞秦之好興事,欲罷之,無令東伐,乃使水工鄭國間說秦,令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為渠,并北山,東注洛,三百餘裡,欲以溉田。
……渠成而用溉,注填阏之水,溉舄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種;于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
(《史記·河渠書》文略同) 可見戰國确也是個“疏川導滞,合通四海”的時代。
禹疏水之說即是這個時代潮流的護符啊! 鲧、禹治水傳說演變的原因既略探明,以下再略叙演變後的治水傳說。
《莊子·天下》記墨子稱道曰:昔者禹之湮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無數。
禹親自操橐耜而九(鸠)雜天下之川,腓無胈,胫無毛,沐甚雨,栉疾風,置萬國。
禹,大聖也,而形勞天下也如此! 禹的神力已被“托古改制”家忘記,他們隻記得禹的偉大的功績(“微禹,吾其魚乎”),于是就把禹忙得“腓無胈,胫無毛”了。
《孟子·滕文公》說: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于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
書曰:“洚水警餘。
”洚水者,洪水也。
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驅蛇龍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
險阻既遠,鳥獸之害人者消,然後人得平土而居之。
又說: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谷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迹之道交于中國。
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
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
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
孟子是東方人,所以他的眼光裡的禹功首先是疏九河,瀹濟、漯,至于汝、漢、淮、泗,他便弄不甚明白了,他以為這些水都是入江的,其實除漢以外并不如此。
但是這個錯誤并不能怪他,我們看倒要怪吳王夫差和戰國的君主。
吳王夫差“城邗,溝通江、淮”(《左傳》哀九年),戰國的君主“為鴻溝,以通宋、鄭、陳、蔡、曹、衛,與濟、汝、淮、泗會。
于楚,西方則通渠漢水、雲夢之際,東方則通溝江、淮之間”。
經他們這樣一弄,于是通古而不知今的孟子就誤認這些都是禹功,而把地理講錯了。
《荀子·成相》說:禹有功,抑下鴻,辟除民害逐共工。
北決九河,通十二渚(十二州?),疏三江。
禹敷土,平天下,躬親為民行勞苦;得益、臯陶、橫革、直成為輔。
《周語》說四嶽佐禹治水,這裡又說禹“得益、臯陶、橫革、直成為輔”,或許這四人就是所謂“四嶽”?(近人章太炎先生以為臯陶即許由,明陳霆以為許由即四嶽。
)但《周語》以四嶽為共工的從孫,這裡卻說“禹逐共工”,禹能上及共工(許多共工其實隻是一個),下及四嶽,還不算奇;四嶽竟做了逐他們從祖的仇人的輔佐了。
《韓非子·五蠹》說: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決渎。
因為“疏決”在戰國時被認為治水的正當方法,所以“堙障洪水”的鲧也居然會有“決渎”之功。
晚出的《國語·吳語》也說:今王既變鲧、禹之功,而高高下下,以罷民于姑蘇。
可憐吳王夫差不過築了一所台,他竟代鲧而受“罷民”之過了。
《呂氏春秋》中載禹治水的傳說最多,略錄重要的兩則如下:昔上古龍門未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