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部義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寶文人之三炁,三炁自有五德耳。
故《九天生神章經》雲:天地萬化,自非三元所育,九炁所導,莫能生也。
故知三元在天地未開,三才未有之前也。
三元者,一曰混洞太無元,高上玉皇之炁;二曰赤混太無元,上玉虛之炁;三曰冥寂玄通,無上玉虛之炁。
五德所本有三,即陰陽和。
陰有少陰、太陰,陽有少腸、太陽,就和中之和為五德也。
篆者,撰集靈書謂之雲篆。
此則三元八會之文,皆是天書也。
二者演八會為龍鳳之文,謂之地書,此下玄聖所述,以寫天文也。
三者軒轅之時,蒼颉傍龍鳳之勢,採鳥迹為古文,以代結繩,即古體也。
四者周時,史籀變古文為大篆。
五者秦時,程邈變大篆為小篆。
六者秦後,盱陽變小篆為隸書。
又雲:漢謂隸書曰佐書,或言程邈獄中所造,出于徒隸,故以隸為名。
是為六文也。
又有八體六書,今不具叙耳。
又漢和帝時,蔡倫始造紙,爾前唯書簡牒。
牒者,诠牒語事。
簡者,在簡不繁。
但知本是天書,以下八體六文,皆從真文出耳。
又蒙恬造筆精能,故稱蒙恬造筆也。
然未知何時書經于紙卷。
今謂劫初已自有筆,太真所書,何容無紙,及以八體六文等耶?以天尊造化,具一切法故也,但後人承用,自有前後耳。
神符者,明一切萬有,莫不以精炁為用,故二儀三景,皆以精炁行乎其中。
萬物既有,亦以精炁行乎其中也。
是則五行六物,莫不有精炁也。
以道之精炁布之簡墨,會物之精炁以卻邪僞,輔助真教,召會群靈,制禦生死,保持劫運,安鎮五方。
然此符字,本于結空,太真仰寫,天文分置,方位區别,圖象符書之異。
符者,通取雲物星辰之勢;書者,别折音白诠量之旨;圖者,盡取靈變之狀。
然符中有書,參以圖象,書中有圖,形聲并用。
而三洞經中,符有作今字者,此亦如古文尚書,有與今字同者耳。
玉訣者,此别有經二卷。
太上道君于南丹洞陽上館為學士王龍賜說此靈文玉字之訣,但求知定是何代所注。
又說諸修符醮,五方思存移災等法,然正是解訣八會之文也。
靈圖以傳有,書以傳無。
無者,言之與理無有形迹,定志圖局之例是也。
有者,有形之與迹,八景及人鳥之例是也。
或鎮之五嶽,保制劫運,或廣被十方,開化周普,或宣之上古,極物之迷,或傳之下世,哀物之苦,皆大慈之德,随病設方,大哀之心,赴緣說法也。
譜錄者,譜如生神章,前三寶君及本行道君,自序宿世根本之例是也。
錄者,修别神真位次名,諱八景及内音之例是也。
譜之用者,衆生或謂生死之理,欻然而有,欻然而無,如彼草木,無所緣起,故述源本宿因,令其得悟。
錄亦是修牒名領,以付學人,令其領錄存思,以自防保,共舉人身以昇天也。
戒律者,戒,止也,法善也。
止者,止惡心口,為誓不作惡也。
戒之為義,又有詳略。
詳者,太清道本,無量法門,百二十九條,老君及三元品戒百八十條,觀身大戒三百條,太一六十戒之例是也。
略者,道民三戒,錄生五戒,祭酒八戒,想爾九戒,智慧上品十戒,明真二十四戒之例是也。
律者,終出戒中,無更别目,多論罪報刑憲之科,如天師制鬼,玄都女青等律。
具斯則戒主于因,律主于果,以戒論防惡,律論止罪故也。
威儀者,三元本有威儀,俯仰之格,三千四百,龍漢之後,文多不備,此以末世不堪,故略不傳耳。
其論齋功德,凡有二種:一者極道,二者濟度。
極道者,《洞神經》雲:心齋坐忘,至極道矣。
《本際經》雲:心齋坐忘,遊空飛步。
濟度者,依經有三箓七品。
三箓者,一者金箓齋,上消天災,保鎮帝王。
二者玉箓齋,救度人民
故《九天生神章經》雲:天地萬化,自非三元所育,九炁所導,莫能生也。
故知三元在天地未開,三才未有之前也。
三元者,一曰混洞太無元,高上玉皇之炁;二曰赤混太無元,上玉虛之炁;三曰冥寂玄通,無上玉虛之炁。
五德所本有三,即陰陽和。
陰有少陰、太陰,陽有少腸、太陽,就和中之和為五德也。
篆者,撰集靈書謂之雲篆。
此則三元八會之文,皆是天書也。
二者演八會為龍鳳之文,謂之地書,此下玄聖所述,以寫天文也。
三者軒轅之時,蒼颉傍龍鳳之勢,採鳥迹為古文,以代結繩,即古體也。
四者周時,史籀變古文為大篆。
五者秦時,程邈變大篆為小篆。
六者秦後,盱陽變小篆為隸書。
又雲:漢謂隸書曰佐書,或言程邈獄中所造,出于徒隸,故以隸為名。
是為六文也。
又有八體六書,今不具叙耳。
又漢和帝時,蔡倫始造紙,爾前唯書簡牒。
牒者,诠牒語事。
簡者,在簡不繁。
但知本是天書,以下八體六文,皆從真文出耳。
又蒙恬造筆精能,故稱蒙恬造筆也。
然未知何時書經于紙卷。
今謂劫初已自有筆,太真所書,何容無紙,及以八體六文等耶?以天尊造化,具一切法故也,但後人承用,自有前後耳。
神符者,明一切萬有,莫不以精炁為用,故二儀三景,皆以精炁行乎其中。
萬物既有,亦以精炁行乎其中也。
是則五行六物,莫不有精炁也。
以道之精炁布之簡墨,會物之精炁以卻邪僞,輔助真教,召會群靈,制禦生死,保持劫運,安鎮五方。
然此符字,本于結空,太真仰寫,天文分置,方位區别,圖象符書之異。
符者,通取雲物星辰之勢;書者,别折音白诠量之旨;圖者,盡取靈變之狀。
然符中有書,參以圖象,書中有圖,形聲并用。
而三洞經中,符有作今字者,此亦如古文尚書,有與今字同者耳。
玉訣者,此别有經二卷。
太上道君于南丹洞陽上館為學士王龍賜說此靈文玉字之訣,但求知定是何代所注。
又說諸修符醮,五方思存移災等法,然正是解訣八會之文也。
靈圖以傳有,書以傳無。
無者,言之與理無有形迹,定志圖局之例是也。
有者,有形之與迹,八景及人鳥之例是也。
或鎮之五嶽,保制劫運,或廣被十方,開化周普,或宣之上古,極物之迷,或傳之下世,哀物之苦,皆大慈之德,随病設方,大哀之心,赴緣說法也。
譜錄者,譜如生神章,前三寶君及本行道君,自序宿世根本之例是也。
錄者,修别神真位次名,諱八景及内音之例是也。
譜之用者,衆生或謂生死之理,欻然而有,欻然而無,如彼草木,無所緣起,故述源本宿因,令其得悟。
錄亦是修牒名領,以付學人,令其領錄存思,以自防保,共舉人身以昇天也。
戒律者,戒,止也,法善也。
止者,止惡心口,為誓不作惡也。
戒之為義,又有詳略。
詳者,太清道本,無量法門,百二十九條,老君及三元品戒百八十條,觀身大戒三百條,太一六十戒之例是也。
略者,道民三戒,錄生五戒,祭酒八戒,想爾九戒,智慧上品十戒,明真二十四戒之例是也。
律者,終出戒中,無更别目,多論罪報刑憲之科,如天師制鬼,玄都女青等律。
具斯則戒主于因,律主于果,以戒論防惡,律論止罪故也。
威儀者,三元本有威儀,俯仰之格,三千四百,龍漢之後,文多不備,此以末世不堪,故略不傳耳。
其論齋功德,凡有二種:一者極道,二者濟度。
極道者,《洞神經》雲:心齋坐忘,至極道矣。
《本際經》雲:心齋坐忘,遊空飛步。
濟度者,依經有三箓七品。
三箓者,一者金箓齋,上消天災,保鎮帝王。
二者玉箓齋,救度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