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部義第六

關燈
正一,新出之儀,四十二卷。

    《玉緯經》雲:昔元始天王以開皇元年七月七日丙午中時,使三天玉童傳皇上先生白簡青錄之文,自然得乎此法,虛無先生傳于唐堯。

    又後聖帝君命小有天王撰集宣行。

    昔漢末,天師張道陵精思西蜀,太上親降,漢安元年五月一日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又付正一科術要道法文。

    其年七月七日,又授《正一盟威妙經》,三業六通之訣,重命為三天法師,正一真人。

    按《正一經?治化品墨錄》雲:正目經九百三十卷,符圖七十卷,合千卷付天師,師既昇天,以此法付嗣師等。

    弟子一切内外至信者,修行傳習,屢有得道之人,今不具載,此文因玆行矣。

    又七部義例者,強名立教,随成随滅,雖複一時匠物,而不自越正宗,言乖理會,每須融釋。

    《正一法文經圖科戒品》雲:今一天之下,内外要文,自開闢以後,至于劫終,中國十二萬三千卷,四方夷蠻戎狄各八萬四千卷。

    此并重理同辭,異陳粗細,分卷無定,因于三皇,至于三代,高上老君為師,取要有一萬三千卷也。

    其大略如此。

    又須知三洞四輔,自相輔成。

    《正一經圖科戒品》雲:太清經輔洞神部,金丹已下仙品;太平經輔洞玄部,甲乙十部已下真業;太玄經輔洞真部,五千文已下聖業;正一法文宗道德,崇三洞,徧陳三乘。

    《太平經》雲:輔者,父也,扶也。

    今言三太輔三洞者,取其事用相資成生觀解,若父之能生也。

    衆生鈍劣,聞深教不解,更須開說翼成,方能顯悟,即是扶贊之義也。

    所以太清輔洞神者,洞神召制鬼神,必須太清存守太一,服禦金丹,助成此道,神用乃申。

    洞玄和天安地,保國甯民,太平宗教,亦複如斯。

    洞真變化無方,神力自在,故須太玄明空,道成此行。

    重玄之心既朗,萬變之道斯成,故三十九章号無生之說,西昇妙典示善入無為之宗,無為之果。

    既體玄斯緻,無生之道即洞遣方成。

    正一徧陳三乘者,以具經通明三乘之緻也。

    陳者,申也,言末俗根鈍,迷于三乘,正一徧申明也。

    又三洞總為一乘之教,故正一雲:三洞雖三,兼而該之,一乘道也。

    太玄為大乘,太平為中乘,太清為小乘,正一通于三乘也。

    又一切言教,皆起人間,三惡道苦,非受道器。

    三界着樂,不能進修。

    若聖人逐結生天,自修觀行,不須教法。

    若欲聞教,皆下人間,三清二相得,自是不言之教,唯人是道器,為造行之初,故顯應說經在人間也。

    若論聖化無定,變轉非常,天上人間,亦無恒準,但從多實義,好起人中耳。

    又《觀身經》雲:善開方便,敷究竟者。

    《本際經》雲:究之言斷,竟之言盡。

    斷煩惱習,一切皆盡,具足解脫,是名究竟。

    《玄門論》雲:究竟是辯成敗之名,方便是善巧之目,以善巧因緣,使得成辯。

    故《昇玄經》雲:功業罪行,畢則常一也。

    一往以二乘為方便,大乘為究竟,次以三乘為方便,一乘為究竟。

    窮論一之與三,并為方便,非一非三,是為究竟。

    乃至化主、化處、化法、化緣,皆是方便究竟也。

    又按《靈書經》雲:元始天尊告太上道君,龍漢之時,我為無形常存,出世教化。

    我過去後,億劫無光,逮至赤明,我又出世,号無名之君,以靈寶教化。

    逮至開皇,靈寶真文,開通三象,我于始青天中,号元始天尊,今說是經,以度可度之人。

    斯則此劫之初,天尊正為教主,至乎上皇元年,禅與太上道君,為今天花王。

    故《本行經》雲:赤明開運,歲在甲子,誕于浮刀。

    蓋天西那玉國與靈寶同出度人。

    元始天尊以我因緣之勳,錫我太上之号,封郁悅那林昌玉台天帝王,位登高聖,治玄都玉京。

    此言赤明,即是今劫開圖,謂之赤明,非前赤明劫也。

    不言上皇者,是總言今劫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