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部義第六

關燈
義曰:七部者,應迹垂文,随機演教,括囊衆法,普被群生,若能遊此妙門,則得自然懸解,此其緻也。

     釋曰:七部者,今依正一經次,一者洞神部,二者洞玄部,三者洞真部,四者太清部,五者太平部,六者太玄部,七者正一部。

    正一部前之三部,具如三洞義朋,今釋後四。

    太清者,孟法師雲:大道炁之所結,炁清體太,故曰太清,以境曰經也。

    今謂此經,從所輔之境得名,何者?此經既明金丹之術,服禦之者,遠昇太清,故言泰清也。

    太平者,太言極大,平謂和平,明六合大通為一,正平之炁斯行。

    故《太平經》雲:今平炁行矣。

    有解三台正為太平,有解景星見曰太平。

    今明此經見世,能使六合同文,萬邦共軌,君明物度,可謂太平。

    太玄者,舊雲:老君既隐太玄之鄉。

    亦未詳此是何所,必非攝迹還本,遣玄之又玄,寄名太玄耶?今明此經名太玄者→當是崇于重玄之緻,玄義遠大,故曰太玄。

    正一者,《盟威經》雲:正以治邪,一以統萬。

    又言:法文者,法以合離,文以分理。

    此言衆生離本,所以言離,故下文雲:反離還合,合真捨僞,由法乃成也。

    言統萬者,總攝一切,令得還真。

    故下文雲:一切學悟少欲,欲少近乎道宗,宗道在乎一式也。

    治邪者,文雲:衆生根麤,去道奢邈,大道慈愍,立法訓治,趣令心開,兩半成一,一成無敗,與常道合真,故曰正一法文。

    今明正是不邪,一者非二,此經正義,以破邪迷,雖說百途,終歸一理,故雲正一也。

    通言部者,以部别為義。

    三部同言太,正一獨稱正者,以三部輔于三洞大法,故同言太,正一徧陳三乘,簡異邪道,故稱為正也。

    又論四部緣流者,其卷數題目亦如諸家目錄所明,今序其因起者。

    太清以太一為宗,老君演說,九君申明道要,雲:太清中經,元始中來出于九老,傳付老君,真人祖襲不絕,皆關此君。

    《正一經》雲:太清金液,天文地理之經,四十六卷,此經所明多是金丹之要,又是緯候之儀,今不詳辯。

    墨錄所明,即漢安元年太上将此經付于天師,因此至今也。

    太平者,此經以三一為宗,老君所說。

    按甲部第一雲:學士習用其書,尋得其根,根之本宗,三一為主。

    然其卷數,或有不同。

    今甲乙十部,合一百七十卷,今世所行。

    按《正一經》雲:有《太平洞極之經》,一百四十四卷,此經并盛明治道,證果修因,禁惡衆術也。

    其《洞極經》者,按《正一經》,漢安元年太上親授天師,流傳玆日,若甲乙十部,按百八十戒雲:是周赧王時,老君于蜀授瑯瑘幹吉,至漢順帝時,宮崇詣阙,上其師幹吉所得神書百七十卷,号《太平經》,帝不信之,其經遂隐。

    近人相傳海嵎山石函内有此經,自宋梁以來,求者不得,往取辄值風雨冥暗,雷電激揚。

    至于陳祚初開,屢求弗獲,陳宣帝雅好道法,乃屈周智響法師往取此經。

    法師至山,清齋七日未取,頃之雲霧幽晦,法師聳慮纔至天光朗然,乃命從人開函取經。

    時數十許人開不能得,法師暫用手扶,豁然而啟,因得此經,請還台城。

    帝見迎禮,置于至真觀中,仍請法師于觀開講。

    爾時利安天下,國緻太平,自此以來,斯文盛矣。

    帝因法師得經,故号為太平法師也。

    太玄者,重玄為宗,老君所說,故《道君序訣》雲:玄玄道宗。

    又《太玄經》雲:旡無曰道,義樞玄玄。

    而尹生所受,唯得道德、妙真、西昇等五卷。

    按《正一經》雲:太上親授天師,《太玄經》有二百七十卷,推檢是漢安元年七月得于此經,爾來傳世,乃至今日也。

    正一者,真一為宗,太上所說。

    《正一經》雲:正一徧陳三乘。

    又雲:天師自雲,我受太上老君教以新出道法。

    王長慮後世改易師法,故撰傳錄文,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