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洞義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獨立之訣,上經三百首,今獨立亦行于世也。
昔襄城小童,以上清飛步天綱,蹑行七元六紀之法,降授黃帝,竟無所傳。
元封元年七月七日,西王母、上元夫人同下降漢武于鹹陽宮,授五帝靈飛六甲上清十二事。
明年天火燒栢梁台,經飛太空,于玆世絕。
太元真人茅君,諱盈,師西城王君,受上清玉珮金珰三景躔旋之道,以漢宣帝地節四年三月昇天。
又玄洲上卿蘇君諱林,師涓子,受上清三一之法,亦以宣帝神爵二年三月六日登仙,不傳于世。
起漢孝平皇帝時,西城真人以上清三十一卷,于旸谷之山授清虛真人小有天王褒,以晉成帝之時,于汲郡修武縣授紫虛元君南嶽夫人魏華存,以鹹和九年乘飇輪而昇天,以經付其子道脫,又傳楊先生羲,晉簡文皇帝之師也。
羲師南嶽夫人,受上清大洞真經三十一卷,至晉孝武皇帝太元十三年昇仙。
又許先生邁,字叔玄,小名映,改名遠遊,師南海太守鮑靓,受上清衆經,後渡江入赤城山,往而不返。
遠遊弟谧,仕晉為護軍長史,散騎常侍,亦受行衆經,隐景去世。
谧子玉斧,長名(歲十羽),字道翔,師先生受上清三天正法,曲素鳳文三十一卷,遁迹濳化。
玉斧子黃民,民子豫之,以宋元嘉十二年隐剡之小白山,以上清靈寶經、三洞妙文寄剡縣馬朗之家。
宋有道士樓化,以宋明皇帝太始之末,濳因後堂。
道士殳孝真,密啟明帝,逼取經還,帝使開看,忽有五色紫光,洞煥眼前。
逮元徽元年,馬乃出訴,啟請先者經,有敕聽還。
天藏既開,太陽難掩,赍持重寶,詣馬輻臻。
玆乃上真注筆,未簡凡庶,摹而傳奉,号曰真迹。
目序所明,與此同也。
洞玄是靈寶君所出,高上大聖所撰,今依元始天王告西王母,太上紫微宮中金格玉書,靈寶真文篇目,十部妙經,合三十六卷。
按《太玄都四極明科》曰:洞玄經,萬劫一出。
今封一通于太山,一通于勞盛山。
昔黃帝登峨眉山詣天真皇人,請受此法,駕龍昇天。
帝譽之時,九天真王駕九龍之輿,降牧德之台,授帝此法,帝後封之于北锺山。
夏禹所感之經,出沒有異。
按《真一自然經》雲:太極真人夏禹,通聖達真,太上命鈔出靈寶自然,分别大小劫,品經中山神祝。
《八威召龍神經》又雲:徐來勒等三真,以己卯年正月一日日中時,于會稽上虞山傳仙公葛玄。
玄字孝先,于天台山傳鄭思遠、吳主孫權等。
仙公昇天,合以所得三洞真經,一通傳弟子,一通藏名山,一通付家門子孫。
與從弟少傳奚,奚子護軍悌,悌子洪,洪又于馬迹山詣思遠盟受。
洪号抱樸子,以晉建元二年三月三日于羅浮山付弟子海安君、望世等。
至從孫巢甫,以晉隆安之末,傳道士任延慶、徐靈期之徒,相傳于世,于今不絕。
洞神是神寶君所出,西靈真人所撰,此文在小有之天,玉府之中。
《序目》雲:小有三皇文,本出大有,皆上古三皇所受之書,亦諸仙人所受,以藏諸名山,其蜀郡西城、峨眉山,具有此文。
抱樸子雲:昔黃帝東到青丘,過風山,見紫府先生受三皇内文。
晉時鮑靓學道于嵩高,以惠帝永康年中,于劉君石室清齋思道,忽有三皇文刊成字,仍依經,以四百尺絹告玄而受,後亦授葛法#1子孫。
按《三皇經序》鮑君所得石室之文,與世不同,洪或兼受也。
陸先生所得,初傳弟子孫,後傳陶先生。
先生分折枝派,遂至玆也。
昔襄城小童,以上清飛步天綱,蹑行七元六紀之法,降授黃帝,竟無所傳。
元封元年七月七日,西王母、上元夫人同下降漢武于鹹陽宮,授五帝靈飛六甲上清十二事。
明年天火燒栢梁台,經飛太空,于玆世絕。
太元真人茅君,諱盈,師西城王君,受上清玉珮金珰三景躔旋之道,以漢宣帝地節四年三月昇天。
又玄洲上卿蘇君諱林,師涓子,受上清三一之法,亦以宣帝神爵二年三月六日登仙,不傳于世。
起漢孝平皇帝時,西城真人以上清三十一卷,于旸谷之山授清虛真人小有天王褒,以晉成帝之時,于汲郡修武縣授紫虛元君南嶽夫人魏華存,以鹹和九年乘飇輪而昇天,以經付其子道脫,又傳楊先生羲,晉簡文皇帝之師也。
羲師南嶽夫人,受上清大洞真經三十一卷,至晉孝武皇帝太元十三年昇仙。
又許先生邁,字叔玄,小名映,改名遠遊,師南海太守鮑靓,受上清衆經,後渡江入赤城山,往而不返。
遠遊弟谧,仕晉為護軍長史,散騎常侍,亦受行衆經,隐景去世。
谧子玉斧,長名(歲十羽),字道翔,師先生受上清三天正法,曲素鳳文三十一卷,遁迹濳化。
玉斧子黃民,民子豫之,以宋元嘉十二年隐剡之小白山,以上清靈寶經、三洞妙文寄剡縣馬朗之家。
宋有道士樓化,以宋明皇帝太始之末,濳因後堂。
道士殳孝真,密啟明帝,逼取經還,帝使開看,忽有五色紫光,洞煥眼前。
逮元徽元年,馬乃出訴,啟請先者經,有敕聽還。
天藏既開,太陽難掩,赍持重寶,詣馬輻臻。
玆乃上真注筆,未簡凡庶,摹而傳奉,号曰真迹。
目序所明,與此同也。
洞玄是靈寶君所出,高上大聖所撰,今依元始天王告西王母,太上紫微宮中金格玉書,靈寶真文篇目,十部妙經,合三十六卷。
按《太玄都四極明科》曰:洞玄經,萬劫一出。
今封一通于太山,一通于勞盛山。
昔黃帝登峨眉山詣天真皇人,請受此法,駕龍昇天。
帝譽之時,九天真王駕九龍之輿,降牧德之台,授帝此法,帝後封之于北锺山。
夏禹所感之經,出沒有異。
按《真一自然經》雲:太極真人夏禹,通聖達真,太上命鈔出靈寶自然,分别大小劫,品經中山神祝。
《八威召龍神經》又雲:徐來勒等三真,以己卯年正月一日日中時,于會稽上虞山傳仙公葛玄。
玄字孝先,于天台山傳鄭思遠、吳主孫權等。
仙公昇天,合以所得三洞真經,一通傳弟子,一通藏名山,一通付家門子孫。
與從弟少傳奚,奚子護軍悌,悌子洪,洪又于馬迹山詣思遠盟受。
洪号抱樸子,以晉建元二年三月三日于羅浮山付弟子海安君、望世等。
至從孫巢甫,以晉隆安之末,傳道士任延慶、徐靈期之徒,相傳于世,于今不絕。
洞神是神寶君所出,西靈真人所撰,此文在小有之天,玉府之中。
《序目》雲:小有三皇文,本出大有,皆上古三皇所受之書,亦諸仙人所受,以藏諸名山,其蜀郡西城、峨眉山,具有此文。
抱樸子雲:昔黃帝東到青丘,過風山,見紫府先生受三皇内文。
晉時鮑靓學道于嵩高,以惠帝永康年中,于劉君石室清齋思道,忽有三皇文刊成字,仍依經,以四百尺絹告玄而受,後亦授葛法#1子孫。
按《三皇經序》鮑君所得石室之文,與世不同,洪或兼受也。
陸先生所得,初傳弟子孫,後傳陶先生。
先生分折枝派,遂至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