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身義第二

關燈
無心宗,或為斷無,衆生則言俱有色心。

    故《本際經》雲:無不知故,亦名為心;道眼見故,亦名為色。

    《生神章經》雲:形與神同,不相遠離,俱入道真,或為雙愛色心衆生,則言無色無心。

    故《本際經》雲:不緣慮故,故言非心;無所礙故,故名無色。

    斯則非心非色,能色能心,即是不心為心,不色為色。

    既以不心為心,無色為色,亦以不得為德,無體為體耳。

    又法身萬德,已自俱圓,今舉四事,用申歎美,豈即以為定實。

    且欲引物,欣求見着,見着纔生,便乖此理。

    何謂四?一者常存,二者快樂,三者自在,四者清淨。

    常存者,謂湛然安往,不遷不動,不為無常,無常所動,乃是正常。

    《寶玄經》雲:湛然常存。

    《道經》雲:湛然常存也。

    快樂者,樂是怡豫也。

    《本際經》雲:欣然微笑,舉體怡豫。

    又雲:安隐快樂。

    自在者,汎兮皆可,無适不通,在事任我,故雲自在。

    《寶玄經》雲:出沒自在。

    《本際經》雲:真一妙智,自在無礙。

    《海空經》雲:三者自在。

    果清淨者,慧心明鑒,謂之清智,體無疵,故稱淨。

    《本際經》雲:無染無穢,是名清淨。

    又雲常住清淨也。

    然法身道果,治衆生病。

    或衆生迷妄,言百年之壽可常,五欲之境可樂,自計己身為我,愛諸色始為淨,不如是。

    無常、苦、無我、不淨,聖人為此,故示無常,以高況下,奪其所計。

    故《西昇經》雲:吾尚白首衰老,孰免此?明世無常也。

    又雲:形為腦本,痛癢寒溫,吾拘于身,知為大患。

    此示苦也。

    又天地之人物,誰獨為常主?此明無我。

    又雲:吾本棄俗,厭離世間。

    此示世不淨身。

    亦是世間為患,人所惡,是通不淨,但執教者不知。

    為破世人計常樂我淨之迷,故說應身、無常、苦、無主、不淨,便謂道果不足可欣,定是為常等四。

    為治此例,故說道果是常,是樂,是我,是淨也。

    又本迹義例者,有師雲:衆生本有法身,衆德具足,常樂宛然,但為惑覆,故不見耳。

    猶如泥之雜水,不見澄清,萬裡深坑沙底,難睹本相。

    見時義無有異。

    一家雲:本有之時,未有衆德,但衆生有必得之理,故言澄清湛然耳。

    今難二解。

    若本具衆德,豈被惑覆?遂為惑覆,何德可尊?若本無衆德,今時始有,則是無常。

    又理是本有,理可是常;事既今有,事應無常。

    若理事俱常,亦應理事俱本,是故不然。

    今明法身本非三世所攝,何得已有?見有常有耶?亦未曾有無,何論隐顯。

    今言神本澄清者,直是本來清淨,竟無所有。

    若迷此理,即名惑覆,若了此理,即名性顯。

    非是别有一理在衆生中,說為法身是常是淨也。

    有說雲:迹身無常,本身是常。

    又雲:常應為迹,迹亦言常,今明一往對緣。

    亦有此說。

    至論常與無常,并是起用,悉皆是迹,非常非無常,乃可為本。

    四句漸除,百非斯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