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碑》注

關燈
欲所擾,當面錯過,旋有而旋失。

    欲尋此氣,先要認得道心。

    蓋先天之氣,藏於道心也。

    道心為體,先天之氣為用,同出異名,道心即修道之宗祖。

    夫道心者,主人也;人心者,奴仆也。

    認得道心為宗祖,以主人而使奴仆,奴仆聽命於主人,不降而自降,一動一靜,皆是道心運用,即人心亦化為道心,内無妄念,外無妄事,内外安靜,客氣難入,處於無事之境矣。

    能至無事,空空洞洞,隻有道心,别無他物,此外更尋誰耶? 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

     既知宗祖,處於無事,則真者可以能常矣。

    真者能常,一切外假不得而傷,但真常之道,不是避世離俗,亦非靜坐止念,須要腳踏實地,身體力行,從大造爐中煅煉出來,方為真,方是常,若知真而不知行真,雖能無事,如同木雕泥塑之物,外雖無事,而内難免有事,所謂禅機本靜,靜生妖也。

    此乃閉門捉賊,假者不能去,而真者必受傷,何能真常乎?故曰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

    曰真常應物者,以真應假也;曰應物不迷者,借假修真也。

    蓋真藏於假之中,假不在真之外,無假不能成真,無真不能化假,隻在常應常靜,於殺機中盜生機,於波浪裡穩舵槁耳。

    果能不迷,即是真常,果能真常,雖終日應物,未曾應物,處於無事之境,而不為萬物所移,何礙於應乎? 不迷性自住 應物不迷,則道心之真常存矣。

    道心之真常存,則人心之假不生,人心之假不生,則氣質之性不發,氣質之性不發,則天賦之性明明朗朗,如水晶塔子一般,無染無着,不動不搖,而自住矣。

    總之,性住之效,全在應物不迷功夫,迷則人心用事,真性昧而假性發,不迷則道心用事,假性化而真性現,住性之道,不迷盡之矣。

    祖師黃鶴賦雲: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旨哉言乎! 性住氣自回 性者,理也,在天為理,賦之於人為性,故名其性曰天性;氣者,命也,在天為氣,受之於人為命,故名其命曰天命。

    人生之初,理不離氣,氣不離理,命不離性,性不離命,理氣一家,性命一事,因交後天,理氣不連,性命各别矣。

    若能性住,不為客氣所移,而正氣自回,無命者而仍有命,性命仍是一事,理氣原不相背,所謂盡性至命者是也。

    大抵氣回之要,總在性住,果能性住,則氣自然而回,無容強作也。

     氣回丹自結 丹者,圓明之物,系陰陽二氣交合而成。

    當性住之時,萬慮俱息,是謂真靜真虛,靜極則動,虛極生白,先天之氣自虛無中來,片刻之間,凝而成丹,所謂一時辰内管丹成也。

    大抵還丹之要,在乎氣回,氣回之要,在乎性住,性住之要,在乎不迷,不迷之要,在乎降心;降心之要,在乎知宗祖;知得宗祖,降心應物,不為物迷,性自住,氣自回,丹自結,三"自"字在應物不迷處來。

    應物不迷,即是煉己之功,所謂煉己純熟,還丹自結也。

    了道歌雲: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

    性定自然丹信至,心靜然後藥苗生。

    特以還丹最易,煉己最難。

    若煉己不煉到無己時,則性不定,心不靜,丹何能還乎?然煉己若不知宗祖,其功莫施,三豐翁雲:築基時須用槖鑰,煉己時還要真鉛。

    真鉛即宗祖。

    若不遇真師訣破真鉛一味大藥,誰敢下手? 壺中配坎離 氣回丹結,真種到手,僅還得娘生本來面目,謂之還丹,又謂之小還丹。

    此丹猶未經真水火煅煉,尚是生丹,未成熟丹,不堪吞服濟命,必須将此丹煅成一個至陽之物,方能延得年,益得壽。

    坎外陰而内陽,其中之陽為真,為中正之陽,非幻身腎中之濁精,乃先天真一之神水;離外陽而内陰,其中之陰為真,為中正之陰,非幻身心中之血液,乃先天虛靈之真火。

    此水此火,乃虛空天然之水火,非一切有形有象之水火。

    用此水火,烹煎靈藥,十二時中,不使間斷,勿忘勿助,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入藥鏡雲:水怕乾,火怕寒者是也。

    曰壺中配者,天然水火,不假外求,神明默運,藥物老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