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辭下卷八 周易系辭下第八

關燈
(2)。

    其德行何也(3)?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

    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4)。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5)。

    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緻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6)?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精義入神,以緻用也(7)。

    利用安身,以崇德也(8)。

    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

    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 (1)材,才德也。

    彖言成卦之材,以統卦義也。

     (2)夫少者,多之所宗;一者,衆之所歸。

    陽卦二陰,故奇為之君;陰卦二陽,故耦為之主。

     (3)辨陰陽二卦之德行也。

     (4)陽,君道也。

    陰,臣道也。

    君以無為統衆,無為則一也。

    臣以有事代終,有事則二也。

    故陽爻畫奇,以明君道必一;陰爻畫兩,以明臣體必二,斯則陰陽之數,君臣之辨也。

    以一為君,君之德也。

    二居君位,非其道也。

    故陽卦曰“君子之道”,陰卦曰“小人之道”也。

     (5)天下之動,必歸乎一,思以求朋,未能一也。

    一以感物,不思而至。

     (6)夫少則得,多則感。

    塗雖殊,其歸則同;慮雖百,其緻不二。

    苟識其要,不在博求;一以貫之,不慮而盡矣。

     (7)精義,物理之微者也。

    神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故能乘天下之微,會而通其用也。

     (8)利用之道,由安其身而後動也。

    精義由於入神,以緻其用;利用由於安身,以崇其德。

    理必由乎其宗,事各本乎其根。

    歸根則甯,天下之理得也。

    若役其思慮,以求動用,忘其安身,以殉功美,則僞彌多而理愈失,名彌美而累愈彰矣。

      《易》曰:“困于石,據于蒺藜,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兇。

    ”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

    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

    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見耶?”《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

    ”子曰:“隼者,禽也。

    弓矢者,器也。

    射之者,人也。

    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

    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

    語成器而動者也”(1)。

    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

    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

    《易》曰:‘履校滅趾,無咎。

    ’此之謂也。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

    故惡積而不可揜,罪大而不可解。

    《易》曰:‘何校滅耳,兇。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

    亡者,保其存者也。

    亂者,有其治者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

    ’言不勝其任也。

    ”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幾乎(2)!幾者,動之微。

    吉之先見者也(3)。

    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

    ’介如石焉,甯用終日,斷可識矣(4)。

    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5)。

    子曰:“顔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複行也”(6)。

    《易》曰:‘不遠複,無祇悔,元吉’(7)。

    天地絪缊,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

    ’言緻一也”(8)。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

    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

    危以動,則民不與也。

    懼以語,則民不應也。

    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

    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

    《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兇’”(9)。

     (1)括,結也。

    君子待時而動,則無結閡之患也。

     (2)形而上者況之道。

    形而下者況之器。

    於道不冥而有求焉,未離乎谄也。

    於器不絕而有交焉,未免乎渎也。

    能無谄、渎,窮理者乎? (3)幾者去無入有,理而無形,不可以名尋,不可以形睹者也。

    唯神也不疾而速,感而遂通,故能朗然玄昭,鑒於未形也。

    合抱之木,起於毫末。

    吉兇之彰,始於微兆,故為吉之先見也。

     (4)定之於始,故不待終日也。

     (5)此知幾其神乎? (6)在理則昧,造形而悟,顔子之分也。

    失之於幾,故有不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