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關燈
(一兩,生用) 上為細末。

    每服三錢,溫水調下。

    或大渴欲飲冷者,新汲水尤妙。

     劉河間先生三消論 豬肚丸 治消渴、消中。

     豬肚(一枚)黃連(五兩)栝蒌(四兩)麥門冬(四兩,去心)知母(四兩,如無,以茯苓代之) 上四味為末,納豬肚中,線縫,安置甑中,蒸極爛熟,就熱于木臼中搗可丸,如硬,少加蜜,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漸加至四、五十丸,渴則服之。

    如無木臼,于沙盆中用木杵研亦可,以爛為妙矣。

     劉河間先生三消論 葛根丸 治消渴,消腎。

     葛根(三兩)栝蒌(三兩)鉛丹(二兩)附子(一兩者,炮,去皮臍用) 上四味,搗羅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十丸,日進三服。

    治日飲碩水者。

    春夏去附子。

     劉河間先生三消論 胡粉散 治大渴,百方療不瘥者,亦治消腎。

     鉛丹胡粉(各半兩)栝蒌(一兩半)甘草(二兩半,炙)澤瀉石膏上八味為細末。

    水服方寸匕,日二服。

    壯者一匕半。

    一年病,一日愈;二年病,二日愈。

    渴甚者二服;腹痛者減之。

    如丸服亦妙,每服十丸,多則腹痛也。

     劉河間先生三消論 三黃丸 主治男子婦人,五勞七傷,消渴,不生肌肉,婦人帶下,手足發寒熱者。

     春三月:黃芩(四兩)大黃(二兩)黃連(四兩) 夏三月:黃芩(六兩)大黃(一兩)黃連(一兩) 秋三月:黃芩(六兩)大黃(二兩)黃連(三兩) 冬三月:黃芩(三兩)大黃(五兩)黃連(二兩) 上三味,随時加減,搗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大豆大。

    每服五丸,日三服。

    不去者加七丸。

    服一月病愈,嘗試有驗矣。

     劉河間先生三消論 人參白術散 治胃膈瘅熱,煩滿不欲食;或瘅成為消中,善食而瘦;或燥郁甚而消渴,多飲而數小便;或熱病;或恣酒色,誤服熱藥者,緻脾胃真陰血液損虛。

    肝心相搏,風熱燥甚,三焦腸胃燥熱怫郁,而水液不能宣行,則周身不得潤濕,故瘦瘁黃黑。

    而燥熱消渴,雖多飲,而水液終不能浸潤于腸胃之外,渴不止,而便注為小便多也。

    叔世俗流,不明乎此,妄為下焦虛冷,誤死多矣。

    又如周身風熱燥郁,或為目瘴、癰疽、瘡瘍,上為喘嗽,下為痿痹,或停積而濕熱内甚,不能傳化者,變水腫腹脹也。

     凡多飲數溲為消渴,多食數溲為消中,肌肉消瘦,小便有脂液者為消腎。

    此世之所傳三消病也。

    雖無所不載,以《内經》考之,但燥熱之微甚者也。

    此藥兼療一切陽實陰虛,風熱燥郁,頭目昏眩,風中偏枯,酒過積毒,一切腸胃澀滞壅塞,瘡癬痿痹,并傷寒雜病煩渴,氣液不得宣通,并宜服之。

     人參白術當歸芍藥大黃山栀子澤瀉(以上各半兩)連翹栝蒌根幹葛茯苓(以上各一兩)官桂木香藿香(各一分)寒水石(二兩)甘草(二兩)石膏(四兩)滑石盆硝(各半兩) 上為粗末。

    每服五錢,水一盞,生姜三片,同煎至半盞,絞汁,入蜜少許,溫服。

    漸加十餘錢,無時,日三服。

    或得髒腑疏利亦不妨,取效更妙;後卻常服之,或兼服消痞丸。

    似覺腸胃結滞,或濕熱内甚自利者,去大黃芒硝。

     劉河間先生三消論 人參散 治身熱頭痛;或積熱黃瘦;或發熱惡寒,蓄熱寒戰;或膈痰嘔吐,煩熱煩渴;或燥濕瀉痢;或目疾口瘡;或咽喉腫痛;或中風昏眩;或蒸熱虛汗,肺痿勞嗽,一切邪熱變化,真陰損虛,并宜服之。

     石膏(一兩)寒水石(二兩)滑石(四兩)甘草(二兩)人參(半兩) 上為細末。

    每服二錢,溫水調下。

    或冷水亦得。

     三消之論,劉河間之所作也。

    因麻征君寓汴梁,暇日訪先生後裔,或舉教醫學人,即其人矣。

    征君親詣其家,求先生平昔所着遺書。

    乃出《三消論》、《氣宜》、《病機》三書未傳于世者。

    文多不全,止取《三消論》,于卷首增寫六位藏象二圖,其餘未遑潤色,即付友人穆子昭。

    子昭乃河間門人,穆大黃之後也,時覓官于京師,方且告困,征君欲因是而惠之。

    由是餘從子昭授得一本。

    後置兵火,遂失其傳。

    偶于鄉人霍司承君祥處,複見其文。

    然傳寫甚誤,但根據仿而錄之,以待後之學人,詳為刊正雲。

    時甲辰年冬至日,錦溪野老,書續方柏亭東,久亭寺僧,悟大師傳經驗方。

     治飲水百杯,尚猶未足,小便如油,或如杏色。

    服此藥三、五日,小便大出,毒歸于下,十日永除根本。

    此方令子和辨過,雲是重劑可用,悟公師親驗過矣。

     水銀(四錢)錫(二錢,用水銀研成砂子)牡蛎(一兩)密陀僧(一兩)知母(一兩) 紫花苦參(一兩上為細末,男子用不生兒豬肚一個,納藥,婦人用豬肚一個,麻線縫之,新瓦一合,繩系一兩遭,米一升,更用栝蒌根末半斤,卻于新水煮熟,取出放冷,用砂盆内研爛,就和為丸。

    如豬肚丸法用之。